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首席記者 鮑亞飛 通訊員 吳穎群 製圖:盛銳
對一個有著將近800年歷史,現存古建180餘處的古村來說,村民們最大的擔憂和矛盾是什麼?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老房子無論在結構布局、陰天採光還是防漏防潮方面都不如混磚的新房子。對一般的老村老屋來說,無論是80方還是150方,上下兩層最多只能布置4個房間——以祖孫三代來算,春節假期經常需要拼床或者打地鋪。當然,最讓年輕人不能接受的還是衛生——以洗手間來說,幾百年的時光裡,只是從家家戶戶夜進早出的馬桶慢慢變成在屋子裡挖一個衛生間,不封閉,其味難聞。
視角放到整個村子,廚房、豬圈的汙水通過或明或暗的溝渠排出來,流進某一個事先挖好的小池,晴天臭雨天溢。
早幾年,農村曾挨家挨戶截汙納管,但對古村來說,這種做法並不完美:管網鋪設需要一個較大的傾斜度,局部地方需要深挖,這可能會破壞古居牆基;大管徑勢必需要破開更寬的馬路,粗大的汙水管也更容易被擠壓破裂;隨著遊客的增加以及村中原本的龐大人口,依靠汙水的重力進行引流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排汙需要。
一面是古老建築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必須進行嚴格保護;另一面歷史文化古村落先天性的排汙能力不足,必須從根子上解決。
古村的文化和清潔,如何兼得?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來到淳安芹川村,來看這個村子處理汙水的「地下秘密」。
1】尷尬的古村
芹川村在杭州千島湖,位於淳安縣浪川鄉政府背面3.5公裡的銀峰北側山麓,距縣城45公裡,縣道千汾公路經此村口,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村500餘戶1800多人口。四周青山圍繞,芹川溪直貫南北,是淳安縣境內人口最多、最集中的行政村。現存明代、清代、民國歷史文化建築180餘處。
古建築比例如此之高的古村,並不多見。最近十幾年,來往參觀的遊客年年遞增。
「以前不覺得,來的人多了,我們自己也覺得不好。」芹川村一位王姓村民說,從祖輩開始大家就在這裡生在這裡活,雞鴨豬狗一樣都不少,氣味是不少的,走到哪裡都能聞到。「農村養豬一般都是圈養,汙水從房子裡流出來進入路邊的坑池,氣味大;廚房的洗菜淘米水基本都直接流進穿村的小溪。」他說夏天的時候氣溫高。
村裡有人來玩,但走到有氣味的地方,個個都會跑開……
幾年前,和其他農村一樣,芹川也計劃開始截汙納管——家家戶戶的汙水通過塑料管流入村裡的汙水池——但重力引流的方式有一個缺陷:村民家和汙水池之間需要高度落差,距離越遠落差就要越大——部分管道需要深挖三四米以上。
「有部分村民擔心深挖路面會對牆基有影響;管道很粗需要破開的路面也寬,施工可能會破壞古老青石板路面的味道。」芹川村委一位負責人說,他們想了很多辦法,儘可能小心翼翼,但問題依然繞不過去。「管子越粗越容易破,管子細了又容易堵。因為是古村又不能大挖深挖……」
古村落對歷史建築保護有著嚴格要求,傳統的管網鋪設會破壞現有的古建築、石板路等,這成了芹川村生活汙水治理的最大難題。
2】省內第一個用上真空納管
去年年底,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的支持下,淳安浪川鄉針對芹川古村的特殊性啟動了一個名為「汙水真空納管處理系統」的項目,總投資1200萬元。這也是省內第一個歷史文化古村落農村生活汙水真空排水系統的典型案例。
小時新聞記者從項目的設計方了解到,此前真空負壓排水系統主要使用於飛機和高鐵等。
芹川的真空排水系統由一個真空泵站和56套真空收集箱組成。真空泵站作為中樞,保證全真空管網的真空值,同時作為汙水儲存末端;真空收集箱分布在全村各處,根據村民實際用水量的計算確認收集箱的埋設點位,一般十戶左右一個收集箱。
生活汙水先通過重力流匯聚到收集箱,當收集箱內汙水達到預設的液位後,真空閥自動開啟——內外正負壓力差產生的抽吸力會將汙水通過真空官網,收集到真空泵站後再用壓力管,將生活汙水排至處理終端進行處理。
「芹川古村中古建築密布、巷子窄、施工管位不足,地理地貌複雜,地勢落差大。重力管網因為開挖面積大、管徑大、地勢落差限制等等因素都無法解決芹川村的生活汙水治理難點。」設計方工程師介紹,真空排水系統具有管徑小,埋深淺,回填少,鋪設靈活,物聯網遠程監控,不受地理地貌落差限制,密閉性好等特點,能充分滿足古村的文化保護需要。
農村生活汙水處理真空系統項目經理孫科也介紹,傳統的重力管網會有汙水洩漏問題,而這種真空管網卻不受地域限制,可以自由地布置和鋪設,真空管路可任意上行下行,解決了芹川村部分地勢低的區域很難實現重力流的難題。小管徑帶來開挖量少,也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古村的村貌。
(示意圖)
到今年2月完工的時候,芹川村共埋設17km主支管網和2km真空收集管網,建設900個檢修接戶窨井……值得一提的是:和傳統重力管網相比,真空納管的開挖量減少了2/3。
3】半年後:汙水零排還可以灌田養魚
好和不好,最後要留給時間。
真空納管運營半年後,古村現狀如何?
「目前生意還不錯,這都得益於村裡的農村生活汙水真空納管系統。」村民王小高說,以前村莊因為汙水問題會有一股子酸臭味,截汙納管之後,包括前段時間的汛期大雨再也沒有出現以前那樣的景象,6個月來村裡大變樣了,民宿生意也越來越好。
分管副鄉長蔣發英告訴記者,在芹川村新建的農村生活汙水處理終端內,青磚環抱,綠植簇擁,池塘更有遊魚嬉戲,其徽派風格建築勝似村中景。「終端處理池內還設計安裝了噴滴灌系統,對出水進行回用,將汙水變成灌溉水,既實現了減排肥田兩相宜,又助力村級消薄增收。」她說,回用系統的噴滴灌管網已經累計灌溉綠化帶2km和農田53畝。
「芹川村通過對汙水處理系統的『地下革命』,解決了古村曾經遭遇的尷尬,既最大限度地維護了歷史文化古建築的結構安全,又使得古村村容村貌在原汁原味的基礎上有了新的內涵。」蔣發英認為只有護好古建的底子,才會有村容的面子,而這樣才是古村真正的樣子。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