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都有很多興旺的家族。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家族很快沒落了,有的家族卻持續興盛了很久,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怪圈。
比如蘇州的貝聿銘家族就富過了15代。貝聿銘是華人建築大師,巴黎的羅浮宮就是他的經典作品。
貝氏家族的興旺不是偶然的,一個事例很說明問題。
貝聿銘的叔祖是貝潤生。1917年,貝潤生花費80萬銀元巨資買下了獅子林。在貝潤生看來,「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因此,他將獅子林作為族產,在園中設立貝氏祠堂,並在旁捐資建立貝氏承訓義莊,用來贍養、救濟族人。
貝潤生與貝聿銘的祖父貝哉安共同捐資在蘇州城開辦了中國第一個新式幼稚園,二人對蘇州的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些善行,善舉,優秀品格,正是貝氏家族長盛不衰的主因。
個體的成就和家族的福分、德行是息息相關的。人們常說的祖宗有德就是這個意思。
現在的人習慣於眼見為實,都喜歡在實體事物上做文章,凡事喜歡用理性邏輯來分析判斷。對福德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事情都似信非信或者忽略了。
雖然從古到今無數事例證明了福德對人本身以及家族的影響巨大和長遠,因為境界的所限,很多短視的人對這些自然規律感應不到。
就像一座海上浮著的巨大的冰山。實體部分只是海面上看得見的冰山。海面以下還有更加龐大的一部分冰山。海面以下的冰山遠比海面上看得見的冰山大的多。
這個冰山形象展示了人的命運,清晰的分成了兩個部分。看得見的是常規的工作,看不見的是祖宗的福分,家庭的福分!
我們往往是常規工作做的過多,對於如何增加福分做的過少,但恰恰是福分在起到決定作用。
其實年齡稍微大一點,經歷的事情多了,就很容易感受到這一點。
比如高中同學,大學同學,人生起點看似非常相同。但經過了10年,20年,30年之後發現命運千差萬別,其中很多說不清道不明的因素在起作用。
包括這些年發跡的老闆,不少人並沒有比其他人學歷更高,更勤奮,或者更聰明。但普遍運氣都非常好。
這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福分所致。即使努力程度一模一樣,結果也會差之千裡。
家族的福分像一條綿延的河流,河水的充沛與否決定家族成員的興衰。
家族的福分像一個能量場,家族成員都在其中。能量場的大小影響著家庭成員的運勢。
行善,做貢獻就是在給福分加分。做惡在給福分減分。心念,行為,語言,都可以行善或者做惡,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是自然規律在起作用。
福分就像儲蓄一樣。光知道使用,不去增加,福分也會越用越少。
經常看到很多人發跡之後大肆揮霍,這些都是在嚴重消耗福分。
這些人不知道福分的價值,不知道福分是有額度的。對福分無限制的透支,導致很多富人迅速衰敗。
有一個報導,美國富豪比爾蓋茨捐款580億,巴菲特捐款310億美元給慈善事業,蓋茨基金會已經撥出了億萬美元用於發展中國家的疾病預防和治療,扶貧,讓發展中國家人民可以接觸信息科技。
為什麼美國富豪不把財富傳給自己的孩子呢?美國人崇尚個人奮鬥,美國企業家知道,由於富家子弟在鈔票堆中長大,一輩子不愁吃喝,無憂無慮,容易養成揮金如土、逍遙度日的不良習氣。金錢不但不會給孩子帶來幸福,反而有可能對孩子帶來傷害。
這些美國企業家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捐款為慈善事業做貢獻,為人類做貢獻,同時還給子女積福。何樂而不為?比那些讓子女大肆揮霍,自己窮奢極侈的富人不知道高明多少倍。
易經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為至理。
2021新年祈福諮詢加心語老師微信:15940411946
歡迎轉發,歡迎關注公眾號:先天福德之門,善文化成就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