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問題為導向,靠互通來聚力。
9月26日,在杭州召開的能源網際網路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高端研討會上,院士、學者們齊聚一堂,以「建設能源網際網路,為美麗中國賦能」為題展開交流討論。現場觀點激烈碰撞、經驗坦誠交流、問題務實溝通,精彩處還不時爆出陣陣掌聲。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國網浙江電力已提出構想——建設能源網際網路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到2030年,率先在浙江建成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網際網路。
「能源網際網路建設正當其時。當務之急是要充分發揮電網在連接電力供需、促進多能轉換、構建現代能源體系中的樞紐作用,將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作為能源網際網路建設的核心載體,發揮其引領力、輻射力、帶動力,打造能源互聯新形態,構建能源網際網路生態圈,創造能源網際網路省域時間的浙江經驗、浙江樣本。」9月26日,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尹積軍,在能源網際網路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高端研討會主旨演講中的一席話,說得不緊不慢,卻是擲地有聲。
多元融合
破解能源轉型「三角悖論」
電力作為便捷、清潔和應用最為廣泛的二次能源,在推動能源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中,承擔著轉型中心環節的重任。國家電網公司順應時代潮流,發揮責任央企的「大國重器」和「頂梁柱」作用,提出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網際網路企業的戰略目標,全力推動能源安全新戰略和能源網際網路建設在電網企業落地實踐。
然而,傳統電網向能源網際網路的演進中,面臨著源荷缺乏互動、安全依賴冗餘、平衡能力縮水、提效手段匱乏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快高承載、高互動、高自愈、高效能四大核心的能力建設。
能源網際網路建設的前行方向,在能源網際網路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高端研討會的探討和分享中漸漸明朗——
在尹積軍看來,應將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作為能源網際網路建設的核心載體,發揮其引領力、輻射力、帶動力,打造能源互聯新形態,構建能源網際網路生態圈。
能源轉型至今,電網企業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已從電力供需平穩問題轉變為「既要保障能源安全,又要推動低碳發展,還要降低用能成本」的高質量發展「三角悖論」。該如何破解電網安全、低碳和經濟協同的難題?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能源網際網路智庫中心主任夏清認為,高彈性電網給出了解決方案。
「高彈性電網以機制與技術喚醒了電網中的『沉睡』資源,以網際網路、物聯網協同這些資源要素,在面對電力供需平衡的大幅波動和電網故障情況下,通過各要素之間彈性的高效互動,以自組織、自趨優、自適應的方式應對外部變化,將實現整個電網最佳資源優化配置。」夏清向記者解釋道。
由於間歇性、波動性等特徵,新能源的大規模接入,不可避免地給電網穩定性帶來了潛在威脅,導致電力系統轉動慣量下降,系統抗擾動能力下降。
「以往的電力系統只對n-1,n-2這種故障進行考慮,高彈性電網就是要針對小概率嚴重後果的極端事件進行預防。」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常委、電氣學院院長、教授別朝紅一語中的。
她認為,針對小概率嚴重後果的極端事件進行預防,目前是我國電力系統安全運行的一個空白。現在提出建設高彈性電網,正可解決此類問題,從而提高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這是一個非常有前瞻性、具有戰略意義的方向。
安全是基礎之一。能源網際網路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是安全效率雙提升的電網升級。
北京清大科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倪暉表示,建設高彈性電網,首先是要讓電網能夠更加安全,這需要發揮多方資源共同參與的作用。保證電網安全,就是保證國家能源的安全,也是保證國民經濟的安全。同時,如何能夠通過市場機制讓資源,也就是生產要素能夠得到最優配置,實際上需要解決的是在公平、效率、規範上的問題,讓看不見的手能夠靈活的發揮作用。
先行先試
浙江方案實現源網荷儲相協調
高彈性電網前行的錚錚腳步,在國網浙江電力的探索和實踐中慢慢延伸。
以典型的省級受端電網浙江為例。2020年的夏天,浙江電網用電負荷七創歷史新高,最高記錄達9268萬千瓦,同比增長8.82%。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探索創新應用線路動態增容、短路電流綜合控制等技術,組織實施「百萬用戶、百萬千瓦」專項行動實現削峰填谷,提升了局部電網彈性,以更經濟高效的方式助力浙江電網平穩度夏。
「高彈性電網為我們提供了系統的解決方案,為整個電網的發展提供了浙江示範窗口,將整個中國電網的能源轉型做成一個樣板工程。」浙江大學電機系主任、教授辛煥海表示。
邱愛慈同樣希望浙江電力取得突破,以形成示範效應。她提出中肯建議:「在源側通過多能互補,繼而實現彈性互補;網側通過設備潛力挖掘,實現靈活運行;荷側通過喚醒海量用戶資源,實現需求響應彈性;儲能通過市場機制,成為良好的彈性資源。」
浙江省及電網發展的基礎條件為引領能源網際網路建設提供了信心和動力。從浙江能源電力發展狀況看,浙江省擁有種類最多的能源電力生產結構,新能源發展程度高、應用範圍廣,這無疑為高彈性電網的發展提供了成長的沃土。
「我認為,現在浙江要先行先試,帶頭走出一條路來,之後全國都會跟上,這是一場深入且深刻的革命。」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對於浙江高彈性電網的發展給予極高評價。
四川大學電氣信息學院院長劉俊勇分析,目前彈性配電網的建設有幾個賦能,從目前來看,最重要的是四個方面。「第一個是政策賦能,政策上怎麼推動多元融合的概念。第二個是配電網主要安全基礎架構的賦能,這個是永恆的話題。第三個是信息賦能,能源網際網路主要用到信息。第四個,我個人認為是我們國家最為薄弱的環節——市場賦能如何調動市場的資源、用戶的資源及社會資本的資源來為他們服務。」
劉俊勇說,目前浙江提出了彈性電網的發展,其他各個省份包括世界範圍內提出了治癒電網,歸根到底還是為了應對剛才提到的這些問題。浙江電力公司提出來的理念,既契合了科學的發展,又回應了用戶的需求,是一個引領未來配電網發展的積極探索,也是踐行能源網際網路實際行動的開端。「但我們現在僅僅是提出了理念,從規劃、建設、運營,到後期成果,還缺乏非常多的理論和技術探索,要走的路還很長。」
記者從探討會現場獲悉,國網浙江電力計劃,到2023年,浙江省移峰填谷能力達到千萬千瓦級別,推動該省電能終端能源消費佔比達到40%等目標;到2030年,率先在浙江建成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網際網路,支撐浙江非化石能源發電量佔比達50%,電能佔終端用能比例率先超過45%,單位GDP能耗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等。
瞭望發展的眼光沒有界限,正因如此,國網浙江電力轉型升級的禁錮才一再被打破;正因如此,國網浙江電力高彈性電網發展的腳步不會停歇。
作者:朱怡 莫非 支彤 王怡然
編輯:於彤彤
校對: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