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帶的前世今身,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說起

2021-02-22 中芝織帶服務

      相傳,有記載的民間織帶技藝傳統始於清代中期,織帶具有顏色鮮豔、美麗大方的特徵,深受百姓喜愛。它還是部分少數民族同胞結婚時必備的嫁妝,每條帶仔裡面有很多圖案花紋,有豬肚、雞嘴、單雙箸(筷子,寓意增加人口)、欖仔欖殼、松仁松子等9種圖案,寓意喜事連連、添子多福,而雞嘴、豬肚則是農耕生活的象徵,9種圖案則象徵著「長長久久」,表達了家中長輩對兒女婚後生活的美好祝願。

      過去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褲帶、襪帶、作裙帶、背帶、各種打包帶、新娘出嫁打鋪蓋帶,擔盤上所系各種織帶,都離不開民間編織,民間織帶因此在歷史上曾是農村家庭收入的重要補充。據清雍正年間的《欽志》史載:「男子耕穫所入輸官償息外……其衣食全賴女紅」,「婦女紡織佐衣食」。

      永康織帶,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技藝,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隨著工業的發展,手工編織逐漸被機織所替代,編織技藝面臨消失的窘境,會手工織帶的人已經是寥寥無幾。

      永康織帶是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西城街道50多歲的施佩容是永康織帶傳承人,她有一手嫻熟的手工織帶技藝。

      織帶工具由帶架、帶扣、剎板、帶梭組成,以不同顏色的布絲、棉絲為經緯線,以帶梭作引線,色彩鮮麗,有紅、藍、白、綠等顏色。

      施佩容十來歲時便跟著外婆學習織帶技藝,她主要織「包袱帶」「圍裙帶」兩類為主,織帶一般有6道工序,織一條需二三天時間,有些複雜的需2-3個月才能完成。織帶上圖案有生肖也有吉祥語,品種多樣,讓人愛不釋手。手工織成的帶子非常牢固耐磨,一條帶子用上幾年甚至十幾年也不會壞,深受一些收藏家們的喜愛,也有一些市民買回去作為女兒婚嫁用品。

    唐先鎮龍山村71歲村民陳若萍展示她50年前編織的織帶:

      陳若萍介紹,她七八歲時跟隨外婆學習織帶,後來嫁到龍山村後放下了這門手藝。2016年時,她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永康織帶後繼無人的情況後,重拾這門絕活。

     磐安非遺織帶傳承人馬菊芳用織帶梭、織帶架、織帶刀、綆瓠子、繞線軸、縱線、手持排線棒等一整套工具,編織出一條有「疫情防控必能戰勝,人間皆安」12個字的帶子。馬菊芳表示,她想通過古老的技藝讓戰「疫」精神「帶帶相傳」,為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加油鼓勁。

      她叫廖秋華,今年53歲,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贛南客家冬頭帕織帶技藝傳承人。

      廖秋華出生在龍南縣龍洲社區黌門樓,是土生土長的客家人,她的母親劉細會也是一位心靈手巧的客家婦女。受母親的影響,廖秋華六七歲時便開始學習客家織帶技藝。「客家冬頭帕由披肩、護額、絲帶三部分組成,編織的時候,要經過選線、紡線、繞線、固線、編織等幾道程序,這項古老的技藝看似簡單,卻暗藏玄機,要口授心傳才能掌握。」廖秋華說。

      為了學好客家冬頭帕的編織技藝,剛剛上學的廖秋華用稚嫩的文字記錄母親傳授的編織口訣,課餘時間就按照口訣反覆練習編織織帶的流程。少年時代的廖秋華已經掌握了「萬」「王」等多種織法,織出來的織帶手法老到、圖樣精美,她把自己織好的織帶拿到市場上去賣,以貼補家用,頗受顧客青睞。隨著廖秋華技藝日漸成熟,常有顧客願意高於市場價格收購她的織帶。

     位於珠三角東北部的龍門縣藍田瑤族鄉是惠州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龍門瑤民居住的藍田,是一個讓人充滿遐想的名字。相傳很久以前,藍田的土著人種火棉、薴麻,紡紗織布。藍田先民利用藍靛來染衣料。由於當時過著遊獵的生活,為方便採集藍靛,先民把藍靛草從山上移植到田裡栽種,到處都種有這種草,一片藍色。特別是現在藍田圩鎮附近,更是盛產藍靛的地方。有了原材料,各村寨都設有染缸,一個區域還有染房,方便人們染衣料。

      龍門瑤族傳統手藝織帶仔傳承人楊桂蘭在織帶仔。

      藍田婦女至今仍記得染布的方法:從地裡割回藍靛草,攤開敲裂後浸入木桶裡,取汁將點好花紋的白布投入木桶,染色後,水煮脫蠟即現花紋,洗淨後成藍底白花紋布。藍田婦女這種用「藍靛自染花布」的方法,在壯、侗、苗、瑤等民族中,都是傳統的優秀工藝。

      如今,藍田染布的工藝失傳多年,但心靈手巧的瑤民還能編織各類物品,織帶仔手藝便是其中一項。

      現年70歲的楊桂蘭,是龍門瑤族傳統手藝織帶仔的傳承人。舊時,瑤家女兒善編織帶仔。雖已古稀之年,手腳遠不如年輕時輕快,但織帶仔這門手藝,楊桂蘭對每個步驟都稔熟於心。

      楊桂蘭織的帶仔很受親友歡迎。帶仔常用於婚嫁,取「帶來孩子」的好意頭。而待到小孩出生後,婦女用寬的帶仔背孩子,而窄帶則一般縫入衣服當作花邊裝飾,精美的帶仔越多越好。楊桂蘭說,以前看大戲的時候,瑤族婦女會盛裝出席,把帶仔盤在頭上作裝飾。

 相傳,織帶仔傳統始於清代中期,帶仔具有顏色鮮豔、美麗大方的特徵,是藍田瑤族鄉少數民族同胞結婚時必備的嫁妝,每條帶仔裡面有很多圖案花紋,有豬肚、雞嘴、單雙箸(筷子,寓意增加人口)、欖仔欖殼、松仁松子等9種圖案。其中,在藍田瑤族鄉的方言發音中,松子和「重喜」相近,欖仔和「攬子」相近,寓意喜事連連、添子多福,而雞嘴、豬肚則是農耕生活的象徵。9種圖案則象徵著「長長久久」,表達了家中長輩對兒女婚後生活的美好祝願。

     在大同鎮高橋村的文化禮堂裡,畲族彩帶傳承人、退休教師雷國香手把手地指導「留守兒童俱樂部」的孩子們學習畲族彩帶編織技能。

      該村的「留守兒童俱樂部」成立於2014年,雷國香一直以黨員志願者的身份擔任「督班婆婆」,除了輔導孩子們的課業外,還主動教孩子們學畲語、唱畲歌、織畲布等,在豐富留守兒童假日生活的同時,培養孩子們對非遺文化的興趣。

 

      南通色織土布(南通織帶技藝)傳承人毛素娟的女兒馬錦茹正在傳授技藝。

     畲族民間手工藝主要是木匠的雕刻和婦女的織帶、繡花,其次是竹編、石雕等。景寧有幾位畲族木匠雕刻馬腿十分精湛,刻的龍鳳、人像、花草生動活潑。民國時期沙灣鎮張莊村雷鳳新是全縣有名木匠,縣內一些廟宇及財主人家房子都請他建造。現在他的手藝尚有繼承人,縣城一大款裝修請來雕龍刻鳳。織帶是畲族農村婦女必學的手藝,小姑娘五、六歲時就跟媽媽學織帶。帶子徑線放在桌邊用三支小竹竿牽成,中間提綜,一頭扎身上,一頭掛壁上或樹上,就可坐著織。

      受其家庭藝術薰陶,藍延蘭6歲開始學織彩帶,經三十多年探索,如今她已是新一代畲族彩帶編織的佼佼者。她多次說過,畲族彩帶是流傳悠久的傳統手工藝織品,既是美化衣著的裝飾物,也是作腰帶、背帶等物的生活實用品,還是畲族男女青年定情信物,定親禮物和驅邪祝福的吉祥物。

      織帶是一種用棉線編織而成的長約1-3米,寬從1釐米到10釐米不等的傳統手織布藝產品。莊行的織帶技藝可以說是土布染織技術的伴生品,染好的布裁剪做成圍兜、圍裙、作裙;織帶則做成圍裙帶、褲帶、襪帶、打包帶等等,一般都成對製作,寓意成雙成對,圓滿合美,是奉賢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手工織帶,歷史悠久。過去,人們生活裡常用的褲帶、襪帶、裙帶、背帶及新娘出嫁用的鋪蓋帶等都是手工編織的。如今,手工織帶越來越少,這項古老的編織技藝瀕臨失傳。

      金華市級手工織帶非遺傳承人施佩蓉:

施佩蓉製作的手工織帶

      「12歲的時候,我就可以獨立製作一條織帶了,作品還很受顧客青睞呢。」施佩蓉回憶,上世紀80年代,一條織帶售價在1.5元左右,價格不便宜卻供不應求。誰曾想,如今這門編制技藝卻瀕臨失傳。

      「前些年,手工織帶被列為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我被評為手工織帶傳承人。」施佩蓉告訴記者,成為金華市級手工織帶非遺傳承人後,她更加堅定了要把這門編制技藝傳承下去的信念。

      企石鎮有老人親手織造「福帶」,送贈兒孫、表達祝福的傳統。福帶也有「長命帶」之稱,老人在壽日都會手織福帶送給兒孫,寄予美好的祝福。

      細絲輕梳如舞,彩帶漸匯成「福」。如今福帶編織傳承人正日漸減少,企石鎮江邊村80多歲的姚阿婆卻一直延續老人織帶傳福這一傳統。

      黎族婦女自七八歲開始學習紡織,人人都擅長紡織,每個婦女都有一套加工棉花、紡紗、染色、織布工具。紡紗織布是婦女從事家庭手工業的主業之一,白天除了田間勞動、家務之外,主要從事紡紗織布。在黎村裡,你經常會見到這樣的圖景,在房前屋後、樹蔭下,婦女們坐在草蓆上,腳蹬繞線木棍,微躬著腰在飛快地穿梭著織布。一幅幅令人驚嘆的、絢麗多彩的黎錦就從此誕生。據考證,採用腰織機織布,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因而被譽為紡織的活化石。

      黎族傳統紡織工具是腰織機,也稱踞腰織機、腰上織布機(寬幅織帶機),在黎族各方言區都廣泛使用。

  文章來源:網際網路整理,旨在歌頌及宣傳織帶。如有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韓國佛教燃燈會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佛教...
    (觀察者網訊)12月16日,繼江陵端午祭、阿里郎、醃製越冬泡菜文化等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韓國佛教慶典活動「燃燈會」(Lantern Lighting Festival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歐隆克——雅庫特英雄敘事詩卡魯斯儀式舞蹈亞美尼亞杏木雙簧管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將文化景觀作為文化遺產的類型,從而進一步豐富了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1997年11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得到國際的認可。
  • 永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班開班
    永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班開班 2020-07-14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瀋陽市渾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會成立
    (程景亮)旨在團結服務非遺文化傳承人和相關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的瀋陽市渾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會於11月24日成立。非遺項目——滿族傳統搓背技藝傳承人、遼寧舉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德勝當選為會長。渾南區委統戰部副部長童丹、渾南區工商聯主席趙勇為商會授牌。
  • 一張圖看懂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類文明的精神家園。文化產業的發展始終是一個多元化的過程,對人類社會長期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是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朝陽區以多彩文化著稱,文化內容非常豐富,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成為公眾了解朝陽區歷史的一大途徑。
  • 藏醫藥浴法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藏醫藥浴法列入代表作名錄,有助於從整體上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並提高對其重要意義的認知,促進不同民族關於生命健康和尊重自然的對話,也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何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確定而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項目。
  • 非物質文化遺產——搖叫
    無論說起「搖叫」還是「中原搖鼓」,好多人都不知道是啥東西。但是你如果比劃一下,一搖會響的泥制玩具,大都若有所悟的說:「小時候見過,在廟會見過!」之所以取名「搖叫」,大概是因為一搖就叫喚吧。民間玩具搖叫,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字,有的地方叫泥響、鳴蟬。
  • 江西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
    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現場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會員大會在景德鎮市非遺中心會議廳召開。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朱小健、景德鎮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唐良等出席。
  • 中國再添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十二年的堅持,終於申遺成功
    大家好,我是小二黑,記得關注並轉發來支持作者哦12月17日,中國再添2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項分別為: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以及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如今中國可是擁有
  • 格爾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培訓基地成立
    格爾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培訓基地成立 2020-12-21 1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了解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 動手做一份惹味的臘腸
    這個周末,東莞報業傳媒集團親子平臺媽咪HOME,將帶小夥伴們來一次有趣的文化之旅,我們將招募20組家庭,到文化館了解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孩子們更加了解東莞傳統文化,更加熱愛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而後,我們還邀請了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著名臘腸品牌矮仔祥的傳承人呂襯嬋,來手把手教媽咪HOME的小粉絲們製作臘腸。
  • 非物質文化遺產——談「瀏陽花炮製作工藝」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瀏陽花炮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花炮不僅關乎化學,更是文化和藝術。花炮製作者是特殊的畫家,將天空作為畫紙,將五彩繽紛的煙火作為顏料,用技巧作為畫筆,這就是煙花的魅力。」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黎仲畦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口耳相傳,訴諸視聽而疏於記錄和固態化,因而常常是轉瞬即逝,不可再生的。
  • 傳承安圖文化!安圖長白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開館啦!
    11月26日上午10:30安圖長白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正式開館了帶您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走進「安圖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民族記憶的背影。安圖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非遺」保護成果顯著。目前,安圖縣獲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有37項,包括國家級1項,省級7項,州級3項,縣級26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走進安圖、認識安圖、了解安圖的重要視角,是積澱長白山文化底蘊的寶貴財富。
  • 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舉辦
    12月12日,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會員大會在景德鎮市非遺中心會議廳舉辦。成立大會現場會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朱小健就景德鎮的陶瓷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景德鎮市陶瓷非遺保護協會的工作做了重要指示。中共景德鎮市委副秘書長、市文廣新旅局局長餘志華在講話中強調,廣大陶瓷非遺保護協會會員要緊扣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發展試驗區建設和景德鎮發展要求,將景德鎮優秀的陶瓷技藝傳承下去。
  • 雲岡舞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雲岡舞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12-20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魅力驚豔臺北
    華夏經緯網12月17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一項以「三晉文化寶島共享」為名的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線展演活動,於本月中旬在臺北舉行。受新冠疫情影響,兩岸文化交流活動透過結合在線線下的創新模式,博得觀眾一致好評。
  • 商學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體驗活動
    在扎染體驗課上,同學們通過親手參與勞動,感受扎染的魅力,讓布料在自己的創意和設計中煥發新的光彩,充分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商學院2020級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生餘佳迅是土生土長的雲南姑娘,在家鄉學習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工藝,來到南開大學讀書,身邊的同學們都被她的巧手製作出的手絹吸引,便萌生了開展扎染體驗活動的想法。
  • 走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柏合草編
    走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柏合草編 2020-03-28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寶島
    原標題: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寶島   據新華社臺北電嘗山西麵食、喝老陳醋飲料、看戲曲表演——近日在臺北舉行的「三晉
  • 歙縣杞梓裡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再添新裝備
    走近一看,原來是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在發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所需的道具設備。據該鎮文化分管領導方娟敏介紹,此次發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類項目所需道具是世行貸款安徽黃山新農村建設示範實施項目,此項目旨在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村莊環境和周邊生態和諧統一,現代生活與歷史文化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