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有記載的民間織帶技藝傳統始於清代中期,織帶具有顏色鮮豔、美麗大方的特徵,深受百姓喜愛。它還是部分少數民族同胞結婚時必備的嫁妝,每條帶仔裡面有很多圖案花紋,有豬肚、雞嘴、單雙箸(筷子,寓意增加人口)、欖仔欖殼、松仁松子等9種圖案,寓意喜事連連、添子多福,而雞嘴、豬肚則是農耕生活的象徵,9種圖案則象徵著「長長久久」,表達了家中長輩對兒女婚後生活的美好祝願。
過去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褲帶、襪帶、作裙帶、背帶、各種打包帶、新娘出嫁打鋪蓋帶,擔盤上所系各種織帶,都離不開民間編織,民間織帶因此在歷史上曾是農村家庭收入的重要補充。據清雍正年間的《欽志》史載:「男子耕穫所入輸官償息外……其衣食全賴女紅」,「婦女紡織佐衣食」。
永康織帶,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技藝,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隨著工業的發展,手工編織逐漸被機織所替代,編織技藝面臨消失的窘境,會手工織帶的人已經是寥寥無幾。
永康織帶是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西城街道50多歲的施佩容是永康織帶傳承人,她有一手嫻熟的手工織帶技藝。
織帶工具由帶架、帶扣、剎板、帶梭組成,以不同顏色的布絲、棉絲為經緯線,以帶梭作引線,色彩鮮麗,有紅、藍、白、綠等顏色。
施佩容十來歲時便跟著外婆學習織帶技藝,她主要織「包袱帶」「圍裙帶」兩類為主,織帶一般有6道工序,織一條需二三天時間,有些複雜的需2-3個月才能完成。織帶上圖案有生肖也有吉祥語,品種多樣,讓人愛不釋手。手工織成的帶子非常牢固耐磨,一條帶子用上幾年甚至十幾年也不會壞,深受一些收藏家們的喜愛,也有一些市民買回去作為女兒婚嫁用品。
唐先鎮龍山村71歲村民陳若萍展示她50年前編織的織帶:
陳若萍介紹,她七八歲時跟隨外婆學習織帶,後來嫁到龍山村後放下了這門手藝。2016年時,她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永康織帶後繼無人的情況後,重拾這門絕活。
磐安非遺織帶傳承人馬菊芳用織帶梭、織帶架、織帶刀、綆瓠子、繞線軸、縱線、手持排線棒等一整套工具,編織出一條有「疫情防控必能戰勝,人間皆安」12個字的帶子。馬菊芳表示,她想通過古老的技藝讓戰「疫」精神「帶帶相傳」,為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加油鼓勁。
她叫廖秋華,今年53歲,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贛南客家冬頭帕織帶技藝傳承人。
廖秋華出生在龍南縣龍洲社區黌門樓,是土生土長的客家人,她的母親劉細會也是一位心靈手巧的客家婦女。受母親的影響,廖秋華六七歲時便開始學習客家織帶技藝。「客家冬頭帕由披肩、護額、絲帶三部分組成,編織的時候,要經過選線、紡線、繞線、固線、編織等幾道程序,這項古老的技藝看似簡單,卻暗藏玄機,要口授心傳才能掌握。」廖秋華說。
為了學好客家冬頭帕的編織技藝,剛剛上學的廖秋華用稚嫩的文字記錄母親傳授的編織口訣,課餘時間就按照口訣反覆練習編織織帶的流程。少年時代的廖秋華已經掌握了「萬」「王」等多種織法,織出來的織帶手法老到、圖樣精美,她把自己織好的織帶拿到市場上去賣,以貼補家用,頗受顧客青睞。隨著廖秋華技藝日漸成熟,常有顧客願意高於市場價格收購她的織帶。
位於珠三角東北部的龍門縣藍田瑤族鄉是惠州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龍門瑤民居住的藍田,是一個讓人充滿遐想的名字。相傳很久以前,藍田的土著人種火棉、薴麻,紡紗織布。藍田先民利用藍靛來染衣料。由於當時過著遊獵的生活,為方便採集藍靛,先民把藍靛草從山上移植到田裡栽種,到處都種有這種草,一片藍色。特別是現在藍田圩鎮附近,更是盛產藍靛的地方。有了原材料,各村寨都設有染缸,一個區域還有染房,方便人們染衣料。
龍門瑤族傳統手藝織帶仔傳承人楊桂蘭在織帶仔。
藍田婦女至今仍記得染布的方法:從地裡割回藍靛草,攤開敲裂後浸入木桶裡,取汁將點好花紋的白布投入木桶,染色後,水煮脫蠟即現花紋,洗淨後成藍底白花紋布。藍田婦女這種用「藍靛自染花布」的方法,在壯、侗、苗、瑤等民族中,都是傳統的優秀工藝。
如今,藍田染布的工藝失傳多年,但心靈手巧的瑤民還能編織各類物品,織帶仔手藝便是其中一項。
現年70歲的楊桂蘭,是龍門瑤族傳統手藝織帶仔的傳承人。舊時,瑤家女兒善編織帶仔。雖已古稀之年,手腳遠不如年輕時輕快,但織帶仔這門手藝,楊桂蘭對每個步驟都稔熟於心。
楊桂蘭織的帶仔很受親友歡迎。帶仔常用於婚嫁,取「帶來孩子」的好意頭。而待到小孩出生後,婦女用寬的帶仔背孩子,而窄帶則一般縫入衣服當作花邊裝飾,精美的帶仔越多越好。楊桂蘭說,以前看大戲的時候,瑤族婦女會盛裝出席,把帶仔盤在頭上作裝飾。
相傳,織帶仔傳統始於清代中期,帶仔具有顏色鮮豔、美麗大方的特徵,是藍田瑤族鄉少數民族同胞結婚時必備的嫁妝,每條帶仔裡面有很多圖案花紋,有豬肚、雞嘴、單雙箸(筷子,寓意增加人口)、欖仔欖殼、松仁松子等9種圖案。其中,在藍田瑤族鄉的方言發音中,松子和「重喜」相近,欖仔和「攬子」相近,寓意喜事連連、添子多福,而雞嘴、豬肚則是農耕生活的象徵。9種圖案則象徵著「長長久久」,表達了家中長輩對兒女婚後生活的美好祝願。
在大同鎮高橋村的文化禮堂裡,畲族彩帶傳承人、退休教師雷國香手把手地指導「留守兒童俱樂部」的孩子們學習畲族彩帶編織技能。
該村的「留守兒童俱樂部」成立於2014年,雷國香一直以黨員志願者的身份擔任「督班婆婆」,除了輔導孩子們的課業外,還主動教孩子們學畲語、唱畲歌、織畲布等,在豐富留守兒童假日生活的同時,培養孩子們對非遺文化的興趣。
南通色織土布(南通織帶技藝)傳承人毛素娟的女兒馬錦茹正在傳授技藝。
畲族民間手工藝主要是木匠的雕刻和婦女的織帶、繡花,其次是竹編、石雕等。景寧有幾位畲族木匠雕刻馬腿十分精湛,刻的龍鳳、人像、花草生動活潑。民國時期沙灣鎮張莊村雷鳳新是全縣有名木匠,縣內一些廟宇及財主人家房子都請他建造。現在他的手藝尚有繼承人,縣城一大款裝修請來雕龍刻鳳。織帶是畲族農村婦女必學的手藝,小姑娘五、六歲時就跟媽媽學織帶。帶子徑線放在桌邊用三支小竹竿牽成,中間提綜,一頭扎身上,一頭掛壁上或樹上,就可坐著織。
受其家庭藝術薰陶,藍延蘭6歲開始學織彩帶,經三十多年探索,如今她已是新一代畲族彩帶編織的佼佼者。她多次說過,畲族彩帶是流傳悠久的傳統手工藝織品,既是美化衣著的裝飾物,也是作腰帶、背帶等物的生活實用品,還是畲族男女青年定情信物,定親禮物和驅邪祝福的吉祥物。
織帶是一種用棉線編織而成的長約1-3米,寬從1釐米到10釐米不等的傳統手織布藝產品。莊行的織帶技藝可以說是土布染織技術的伴生品,染好的布裁剪做成圍兜、圍裙、作裙;織帶則做成圍裙帶、褲帶、襪帶、打包帶等等,一般都成對製作,寓意成雙成對,圓滿合美,是奉賢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手工織帶,歷史悠久。過去,人們生活裡常用的褲帶、襪帶、裙帶、背帶及新娘出嫁用的鋪蓋帶等都是手工編織的。如今,手工織帶越來越少,這項古老的編織技藝瀕臨失傳。
金華市級手工織帶非遺傳承人施佩蓉:
施佩蓉製作的手工織帶
「12歲的時候,我就可以獨立製作一條織帶了,作品還很受顧客青睞呢。」施佩蓉回憶,上世紀80年代,一條織帶售價在1.5元左右,價格不便宜卻供不應求。誰曾想,如今這門編制技藝卻瀕臨失傳。
「前些年,手工織帶被列為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我被評為手工織帶傳承人。」施佩蓉告訴記者,成為金華市級手工織帶非遺傳承人後,她更加堅定了要把這門編制技藝傳承下去的信念。
企石鎮有老人親手織造「福帶」,送贈兒孫、表達祝福的傳統。福帶也有「長命帶」之稱,老人在壽日都會手織福帶送給兒孫,寄予美好的祝福。
細絲輕梳如舞,彩帶漸匯成「福」。如今福帶編織傳承人正日漸減少,企石鎮江邊村80多歲的姚阿婆卻一直延續老人織帶傳福這一傳統。
黎族婦女自七八歲開始學習紡織,人人都擅長紡織,每個婦女都有一套加工棉花、紡紗、染色、織布工具。紡紗織布是婦女從事家庭手工業的主業之一,白天除了田間勞動、家務之外,主要從事紡紗織布。在黎村裡,你經常會見到這樣的圖景,在房前屋後、樹蔭下,婦女們坐在草蓆上,腳蹬繞線木棍,微躬著腰在飛快地穿梭著織布。一幅幅令人驚嘆的、絢麗多彩的黎錦就從此誕生。據考證,採用腰織機織布,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因而被譽為紡織的活化石。
黎族傳統紡織工具是腰織機,也稱踞腰織機、腰上織布機(寬幅織帶機),在黎族各方言區都廣泛使用。
文章來源:網際網路整理,旨在歌頌及宣傳織帶。如有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