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滿洲青年男女最愛荷包和刀,甄嬛、慈禧愛梳頭,還有金髮塔

2021-01-16 小娛周末天天看

清代滿洲青年男女最愛荷包和刀,甄嬛、慈禧愛梳頭,還有金髮塔

縱覽華夏五千年,歷朝歷代君王們,大臣們的政績史,輝煌史,以及奇聞趣事,種種繁多,雖說很多知識曇花一現,但仍是無法被歷史的長河所抹去,就比如今天我們要講的,歷史迷們,跟著小編一起來看:

清代滿洲青年男女的服飾之中,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即在腰間 懸掛一些飾物。其中最明顯的東西就是荷包和刀。實際上,荷包和刀是 一對矛盾,荷包代表柔情似水,為虛;刀則代表剛猛,為實。男人為何 要選擇這虛實之間的飾物佩戴於身呢?

先說荷包。荷包又名香袋、花囊,也叫香囊。它其實是古代漢族勞 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可是,這個傳統的工藝品卻在滿洲 青年男女中非常受寵。我們發現很多這樣的實物傳世。按說,荷包和香 囊在功用上還是有區別的。荷包功用廣泛一些,最起碼可以用來裝菸葉, 男子會把菸葉和紙票一併放進荷包之中,取用非常便利。香囊,顧名思 義是用來裝香料、聞香味的袋子,當然,也有說這個香味具有驅逐瘟疫 和醒腦提神的功用。香囊的填充物主要有蒼朮、山柰、白芷、菖蒲、佩蘭、川芎、香附、薄荷、香櫞、辛夷、艾葉,另加冰片,還可以 適當加人蘇合香、益智仁、高良姜、陳皮、零陵香等藥材。荷包也好, 香囊也罷,都被賦予了濃厚的風情含義。尤其是香囊,在青年男女中頗 有一番韻味。這裡我講兩個故事:

一個是唐玄宗的故事。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七月十五 日,唐玄宗逃至馬嵬驛,隨行將士處死宰相楊國忠,並強迫唐玄宗的愛 妃楊玉環(就是楊貴妃)自盡,讓她承擔釀成國家戰亂的責任。楊貴妃 死後,屍體被匆忙就地埋葬。唐玄宗思念楊貴妃,派人悄悄將她的遺體 移葬,辦事宦官發現楊貴妃的遺體只剩下白骨一架,唯有臨死時佩戴在胸 前的香囊還完好如初,便把香囊取下復命。唐玄宗見到香囊,睹物思人。 他把香囊裝入衣袖,貴妃的氣味似乎隨著香囊撲面而來,霎時老淚縱橫。

另一個是多爾袞的故事。相傳,多爾袞在不得不擁立年僅6歲的福 臨即位之後,心有不甘,時時想著要找機會,廢掉小皇帝自立。順治帝 的母后孝莊知道後非常著急。怎麼辦呢?她想前去找多爾袞斡旋,又怕 效果不好,反而自取其辱。焦急之中,還是蘇麻喇姑給她出了個主意。 蘇麻喇姑從腰間取下了精緻的香囊,遞給主子道:「不妨把這個給他,一 探究竟。」孝莊立即明白了一切。這個好色的多爾袞剛剛喪妻,孤枕難 耐,接到孝莊送來的香囊,香味撲鼻而來,囊如其人,愛不釋手,便開始想人非非,果然無暇顧及廢帝自立之事,之後還傳出了 「太后下嫁」 的故事。

實際上,清代不僅青年人腰間佩戴荷包,老年人和小孩子也佩帶, 不過各有含義而已: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健康長壽,也有為了乞求家 庭和睦而佩帶;小孩子則是為了有趣、為了吉祥、為了健康成長而採用 各有寓意的圖案,總之,各取所需。接下來,說刀。滿洲男子的腰間配飾刀,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但 是,衣冠乃一代制度,他們也不會無緣無故佩帶把刀,一定是有特殊含 義的。據考證,大致有兩個含義:一是餐具,就好比吃西餐一樣,滿洲 人出行在外,吃烤肉的時候,要用小刀;二是防身,體現尚武精神。還是講兩個故事。

康熙初年,鰲拜專權,朝野內外,黨羽遍布,小康熙帝只是傀儡而 已。不過,鰲拜也深知自己樹敵太多,尤其是皇帝都防著自己,所以, 警惺性很高,他刀不離手,以防不測。有一次,鰲拜稱病不朝,康熙帝 不得不前往探視。可是,當康熙帝來到鰲拜臥室的時候出事了。鰲拜臥 病的床的蓆子下面藏著一把利刃。這本不算什麼,關鍵是皇帝在這裡。 寒光閃閃,就犯了威脅皇帝安全的大忌,皇帝可以以此為由,逮捕鰲拜, 處死他。可是,康熙帝知道時機還不成熟,他靈機一動道:「大家看,鰲 拜繼承了我們滿洲尚武的精神,刀不離手,你們都要向鰲拜學習。」康熙 帝這麼一說,利用傳統習俗,巧妙化解了一場政治危機。

乾隆八年,乾隆帝率領王公百官浩浩蕩蕩向盛京出發,去拜謁祖陵。 十月初一,乾隆帝在盛京大政殿賜宴。大家都很高興,感恩皇帝的賞賜。 可是,乾隆帝突然發現了什麼,大發雷霆之怒:「我發現一個非常不好的 現象,有的王公忘本了。」大家一時不知所措,乾隆帝指著怡親王弘曉道: 「你身為愛新覺羅子孫,堂堂怡親王,怎麼連規矩都不懂呢? 」弘曉自知理虧,忙跪下請罪。原來,弘曉的腰間沒有佩戴小刀,吃肉的時候請別 人來幫忙,被乾隆帝看得清清楚楚。這就犯了大忌,等於忘了本,難怪他二話沒說就跪下請罪。

所以,大家看,滿洲青年的腰間佩飾,無論荷包還是刀,都體現了一種民族特色。有虛有實,虛實之間體現了一種柔情與俠肝義膽。這樣 的民族服飾,正是他們所需要的一種民族精神。胭脂事兒是女人事兒。嚴格來講,深宮之中只有一個男人,那就是帝王。女人最愛的是化妝,胭脂便成了她們須臾不能離開的化妝品。數 以千計的女人們生活在一個環境中,到處充滿了胭脂的氣息和味道。深宮中的女人會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梳妝檯前,因為在那裡能夠找到 自我,能夠消磨掉難熬的時光。梳妝檯前是快樂的,也是傷感的,所以, 在這個充滿矛盾的梳妝檯前,后妃們總是忍不住要嘆口氣,嘆自己的人 生和無奈。宮裡有專門的梳頭太監,他們侍候著這些女主們,除了梳好 頭髮外,還趁機加深與后妃們的感情,講些宮外時新的話題,或是后妃 感興趣的話題。那些帝后妃在梳頭的時候,由於心情不同,表情各異。 我們看看都是怎樣的表情。

「甄繯」梳頭好快樂。乾隆帝生母「甄嬛」的人生是快樂的,她是胭脂事兒宮中著名的「有福之人」,因時,她在梳頭的時候,是非常快樂的。與宮 女聊天,談論流行的髮式,邊梳頭,邊聽梳頭太監帶來的新聞,興致勃 勃,笑容總是掛在眉宇間。總之是一種享受。梳下的頭髮,要加以保留, 因為她們認為父精母血給予之物不可輕易扔棄。慈禧人葬時,就把她生 前梳落的萬縷青絲隨葬地宮之中;而乾隆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太后去世後, 乾隆帝為其鑄造了黃金塔,用來存儲梳落的頭髮,後人稱為金髮塔。

乾隆帝為其母製作的金髮塔,靡費頗巨。當初,擬造高2尺1寸6分,但 由於其中需供的無量壽佛法身大,原高度容納不下,於是,再行加高到 4尺6寸,用金數量頗為巨大。宮廷裡的承辦人員想方設法,把一份金 冊、一顆金印、壽康宮茶膳房金器及所存盆、匙、箸等金器等盡行搜羅, 共得黃金2300餘兩,仍不敷使用。於是,福隆安想出用白銀添鑄的辦 法,得到乾隆帝允諾,將700餘兩白銀熔人其中,共有3000餘兩。承辦 大臣由福隆安與和珅共同負責,職能部門有工部、戶部和內務府,具體操作施工由內務府造辦處負責辦理,互相監督,以防怠惰和剋扣。經過 三個多月的緊張勞動,金髮塔終於完工。金塔由下盤、塔鬥、塔肚、塔 脖、塔傘、日、月和松石瓔珞等部分組成。紋樣端莊,構圖完美。其中金塔內的盛發金匣是關鍵,乾隆帝從樣式到刻畫紋樣都一一過目。慈禧梳頭好派頭。這裡需要更正一下,好多人認為,慈禧的頭髮是 李蓮英給梳的,其實不是,慈禧從來不用李蓮英梳頭。給慈禧梳頭的是 一個叫劉德盛的老太監。這個老太監性格柔和,斯斯文文,是慈禧面前的大紅人。

每天清晨,劉太監頭頂著梳具,來到儲秀宮外面,高聲喊道: 「老佛爺吉祥,奴才給您請安啦。」宮女傳話:「進來吧,劉德盛。」這個 時候,慈禧早在宮女們侍奉下起床,坐在梳妝檯前等候。劉太監開始梳 頭,宮女們在一旁侍奉遞工具。這個時候,慈禧開始問話了 :「你在外面 聽到什麼新鮮事沒有,說來聽聽。」劉太監早就準備好了故事,都是一些 龍鳳呈祥,風調雨順的吉祥事,慈禧聽得眉開眼笑。這個時候,便有一 個太監端上一碗冰糖銀耳,慈禧邊吃邊聽劉太監講故事,開心極了。梳完頭,劉太監要起身離去了,慈禧說:「下去讓她們給你沏杯茶吧。」劉 太監趕忙說:「奴才不敢受,奴才不敢受。」看得出,慈禧在梳頭的時候, 看似輕鬆,實際上還在關心著時局的變化,可是,一個奴才怎麼可能說 實話呢?不過是用討好的方式,取悅於慈禧而已。不管怎樣,慈禧在梳頭的時候,眉宇間是機警而霸氣的。

五千年的文化興衰誰主沉浮,如有不同的意見,請在下方評論區給小編留言。

相關焦點

  • 這才是真實的清朝妃子皇后形象:圖3是「甄嬛」,圖6是乾隆的最愛
    這才是真實的清朝妃子皇后形象:圖3是「甄嬛」,圖6是乾隆的最愛  最近幾年伴隨著一些清宮劇的熱播,人們也開始對清朝的妃子變得感興趣起來
  • 古代最精緻的6把發梳,最後一把是慈禧的最愛
    發梳對於古代女子而言,並不只是梳頭的工具,也是一種精美的髮飾,越奢華精緻,越能襯託女子的美麗姿容。梳子在古代很常見,遺存下來的不勝枚舉。但論年代、論珍貴、論精緻、論奢華,能超過下面的,實屬不多。1、戰國骨梳
  • 看甄嬛如懿和魏瓔珞,到底是誰得到了皇帝真心的愛
    今天聊一聊,看甄嬛、如懿和魏瓔珞,到底是誰得到了皇帝真心的愛。帝王之愛多是無情的,對一個女人太過有情,則往往對天下無情。所以一個皇帝真心的愛其實是非常難得。最近熱播的幾部宮鬥劇裡,《甄嬛傳》裡的甄嬛,《延禧攻略》裡的魏瓔珞,《如懿傳》裡的如懿,都看似得到了皇帝的愛,那麼到底誰得到了皇帝真心的愛呢?其實單單根據劇情來看,每個人似乎都分到了皇帝的愛,卻又不那麼純粹不那麼乾淨。
  • 清代皇后最愛鹿胎膏滋補 慈禧太后批准人工養鹿
    追根溯源,還要從清代設立的盛京圍場說起。    努爾哈赤因鹿設圍    所謂圍場,就是專門用來打獵的地方。清統治者非常重視圍獵活動,早在1607年,努爾哈赤還未建後金時,就已開始置圍場了。康熙拍馬急追,盛京將軍和眾衛兵緊隨其後,追出二三裡路,來至一座蒼山腳下(今西豐城北山麓),群鹿蹤影皆無,康熙眼望蒼山,若有所思道:「此逃鹿也。 」「逃鹿」之名由此而生。這一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逃鹿」也就成了西豐縣城的又一別名。如今西豐城北山下大街,建成後即稱「逃鹿街」,風景區內還有一道景觀叫「逃鹿池」。
  • 甄嬛回宮後,皇上是怎麼發現甄嬛已經不愛他的?
    從凌雲峰迴宮,是甄嬛生命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以後,真正的甄嬛死了,活下來的,只是鈕祜祿甄嬛。 那麼,這時的皇上呢?甄嬛已不再愛他,他又是否能感覺到呢? 婚姻裡,人人都是偵探家,枕邊人愛不愛你,一定會有所覺察。
  • 清代後宮流行穿花盆鞋,除了美觀之外,后妃們還有一個特殊用處
    不過,他在學習漢文化的過程中,也很注重保留滿族的民族特色,尤其是服飾和髮式。清入關後,服飾制度逐漸成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官服制度和後宮妃嬪的服飾制度。關於清代的官服筆者已經介紹過很多次,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閱以往的相關文章。本節來重點講一講后妃們最具特色的服飾樣式——花盆鞋和護指。花盆鞋滿人入關前,還處在奴隸社會。
  • 這些當紅明星原來都是滿洲八大姓氏的後代
    除了滿族中姓石以外,還有索和曹姓基本也都是索綽羅氏。5那拉氏▲納蘭性德,清朝著名詞人那拉氏。《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那拉氏為滿洲著姓,其氏族散處於葉赫、哈達、烏拉、輝發及各地方,雖系一姓,各自為族」。又譯納喇氏、納蘭氏。清王朝時的風雲代表人物有康熙時期重臣納蘭明珠、清代詞作家納蘭性德、孝欽顯皇后慈禧等。
  • 甄嬛傳:甄嬛梳頭用的桂花油有什麼來頭,怎麼使得頭髮烏黑光亮的
    祺貴人進宮身份特殊,因此也容易讓眾人側目,所以她屁顛屁顛搬去了甄嬛的碎玉軒,住在了東偏殿。沒過多久,年世蘭指示手下的小太監肅喜火燒碎玉軒,在祺貴人去聽戲的時候,燒了東偏殿,而東偏殿和甄嬛的殿相連,其目的就是為了殺死甄嬛。甄嬛請來沈眉莊,兩人看到火勢漸猛的時候,甄嬛一把桂花油就淋了上去。
  • 慈禧脫髮嚴重,為何李蓮英去梳頭就不掉一根?臨終才道出其中奧秘
    當代年輕人年紀輕輕就已經深刻感受到了脫髮的困擾,每日瞧著地板上的頭髮,都令人血壓升高,感嘆歲月不僅是把殺豬刀,還是個奪發兇手,因此保持一頭秀麗濃密的頭髮,成了很多人的嚮往。再來說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是晚清真正的當權者,不過她也個正常人,也無法擺脫髮、年老色衰等問題,並且慈禧太后的脾氣可不小。當年慈禧的兒子同治皇帝沒有聽慈禧的安排,而是隨自己的意選了阿魯特氏作為皇后,即孝哲毅皇后,孝哲毅皇后還是慈禧太后的「對手」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
  • 甄嬛到底愛不愛皇帝
    甄嬛到底愛不愛皇帝看《甄嬛傳》大結局一幕讓我記憶猶深不得不懷疑後期甄嬛到底愛不愛皇上。說愛呢甄嬛把孫答應出軌的事情在皇上病情危機的時候故意告訴皇上,以至於加速皇帝駕崩的速度。說不愛呢當年倚梅園的愛情也是甜得發膩的我們一步一步來看一下甄嬛對皇帝的感情變化前期嬛嬛和四郎的感情甜得發膩,但是在這一份甜蜜之中二人的感情炙熱但是不純粹,既有雨天的擔憂,也有【菀菀親啟】的小甜蜜這個時候皇帝對甄嬛到底是真心多一點還是假意多一點,可能連皇帝自己也是比較迷茫的在甄嬛封妃之日因為誤穿了純元的舊服,皇帝怒斥甄嬛讓甄嬛知道自己只是純元的一個替身故而傷心欲絕
  • 甄嬛傳:甄嬛究竟愛誰?這些細節說明她最愛的其實是自己!
    在電視劇《甄嬛傳》中,喜歡甄嬛的有皇上、果郡王和溫實初三人。皇上對甄嬛的愛雖然是由純元皇后而起,但是在相處過程中早已發生了改變。果郡王對甄嬛的愛是濃烈的,他為了能讓甄嬛存活不惜丟掉自己的性命。而溫太醫對甄嬛的愛是細膩的,是一種無時無刻的關懷卻不求回報的感情。那麼甄嬛最愛的究竟是誰呢?呆豬再次刷完後發現,或許她最愛的只有自己。
  • 慈禧老佛爺最愛的「護甲套」,原來是清朝貴婦身份的象徵
    清代傳世的指甲套很多,這可能與滿族婦女的盛裝有聯繫。所以清代十分流行,同時在實用的基礎上,逐漸向精、美、貴的趨勢發展,使女性的護指套形成一種文化。
  • 李蓮英和慈禧之間的神秘關係,李蓮英是不是假太監?答案毋庸置疑
    儘管他是宮裡的太監總管,也是慈禧最得寵的太監,但他與慈禧的關係,總有點說不清道不明。他當年年紀尚小時,就學會一手梳頭的功夫,由此被那拉氏看上了,後來有一次,在太后要坐的椅子上全都包上了黃布,太后暗覺他細心能幹,就把李蓮英留在了身邊,一跟就是五十餘年,直至太后去世。
  • 李蓮英給慈禧梳頭,為何頭髮不掉一根,秘密全在這裡!
    李蓮英入宮的時候只有八歲,她當時伺候慈禧的時候十分的用心,慈禧也是很喜歡李蓮英的,所以經常當著太監們誇他,俗話說伴君如伴虎身為一個清朝大臣,連寫奏摺的時候都要字斟句酌,萬萬不能惹怒皇帝,一句話說不對都有可能掉腦袋,服侍皇帝都是如此更何況像慈禧太后這樣喜怒無常的人呢,更是難上加難,那麼李蓮英是如何屹立不倒的呢
  • 「甄嬛」並非雍正所愛,卻因康熙對她說的四個字,而改變一生命運
    在雍正的心目中,這一生最愛的女人只有純元而已,甄嬛的存在不過是因為她那張和純元相似的臉而已,就像他對玉嬈所說,甄嬛是他這一生最重要的女人,但是妻子卻只有純元一位。但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甄嬛」,對於雍正來說,並非有太多的恩寵。
  • 慈禧梳頭掉發是大忌,李蓮英是怎麼做到一根頭髮都梳不掉的
    作為大清末年的掌權人,慈禧太后是不允許掉頭髮,因此就可憐了那些為慈禧梳頭的宮女們。但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太監,他能夠做到梳頭不掉發,李蓮英也就是憑此本領很快被慈禧寵愛,最後當上了清宮太監總管。作為清朝慈禧的總管太監,李蓮英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年,在慈禧的獨裁統治下,其權力逐漸上升,最終成為清朝後期最有權力的太監。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李蓮英給慈禧梳頭,這也是他發家致富的本領。
  • 《甄嬛傳》中,甄嬛到底是愛皇上,還是愛果郡王?
    ,可是我覺得果郡王就是甄嬛的救命稻草,是在她最無助的時候唯一能依靠的人。  那麼為什麼到最後甄嬛和皇帝反目成仇呢?聽過一句話沒有:愛之深,恨之切。因為太愛了,所以傷害加倍,所以失望加倍,所以恨也加倍。女人啊,愛你的時候命都可以不要,恨你的時候會要你的命!愛情這東西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甄嬛是愛著皇上的,但是她得不到皇上的全部真心和信任,就像皇后一樣,得不到就毀掉。甄嬛也愛著果郡王,也是真愛,只是少了那麼一點感覺,我也說不上來,親人的感覺更多,過來人可能都能理解吧。
  • 甄嬛和如懿:一個不愛了,一個放下了
    他內心裡否認甄嬛是純元的替代品,所以才會在甄嬛穿了純元的衣服後發了那麼大的火,可他又很想從甄嬛身上找回那種少年時初戀的感覺,所以就賜她封號,又說出了「菀菀類卿」。這種矛盾就是愛情裡的矛盾、複雜,剪不斷、理還亂。可是,甄嬛並不懂,她只是沉溺於「原來我愛的人不愛我,原來我只是個替身,我到底算什麼」的糾結悲傷中,得不到肯定、正面的回答,就徹底絕望和放棄。
  • 清代最後一個鐵帽子王奕劻,能力不強,為何深受慈禧太后的信任
    作為乾隆皇帝的重孫,奕劻一生庸庸碌碌潛山,其大學問和才可以也不優異,知名度還差得十分。但就這樣一個看上去全都不好的人,卻變成了頂尖軍機大臣、內閣總理大臣。最浮誇的是,奕劻居然還是清代最後一個鐵帽子王,影響力十分赫赫有名。那麼,奕劻是如何一步步往上升的,他擁有如何的一生呢?
  • 李蓮英是如何通過梳頭梳出慈禧的寵愛?
    李蓮英由於李蓮英相貌俊俏,心靈嘴甜,就被留在了當時還是懿貴妃的慈禧身邊,在儲秀宮做了一名小太監。懿貴妃十分喜愛梳妝打扮,講究衣著和金銀首飾,還很注重髮型。當時,宮裡從太后到宮女都是千篇一律、幾十年不變的老式髮型,這早已使她感到厭煩。慈禧當時京城裡正流行一種新的髮式,既新穎美觀,又高雅脫俗,懿貴妃得知後,躍躍欲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