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滿洲青年男女最愛荷包和刀,甄嬛、慈禧愛梳頭,還有金髮塔
縱覽華夏五千年,歷朝歷代君王們,大臣們的政績史,輝煌史,以及奇聞趣事,種種繁多,雖說很多知識曇花一現,但仍是無法被歷史的長河所抹去,就比如今天我們要講的,歷史迷們,跟著小編一起來看:
清代滿洲青年男女的服飾之中,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即在腰間 懸掛一些飾物。其中最明顯的東西就是荷包和刀。實際上,荷包和刀是 一對矛盾,荷包代表柔情似水,為虛;刀則代表剛猛,為實。男人為何 要選擇這虛實之間的飾物佩戴於身呢?
先說荷包。荷包又名香袋、花囊,也叫香囊。它其實是古代漢族勞 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可是,這個傳統的工藝品卻在滿洲 青年男女中非常受寵。我們發現很多這樣的實物傳世。按說,荷包和香 囊在功用上還是有區別的。荷包功用廣泛一些,最起碼可以用來裝菸葉, 男子會把菸葉和紙票一併放進荷包之中,取用非常便利。香囊,顧名思 義是用來裝香料、聞香味的袋子,當然,也有說這個香味具有驅逐瘟疫 和醒腦提神的功用。香囊的填充物主要有蒼朮、山柰、白芷、菖蒲、佩蘭、川芎、香附、薄荷、香櫞、辛夷、艾葉,另加冰片,還可以 適當加人蘇合香、益智仁、高良姜、陳皮、零陵香等藥材。荷包也好, 香囊也罷,都被賦予了濃厚的風情含義。尤其是香囊,在青年男女中頗 有一番韻味。這裡我講兩個故事:
一個是唐玄宗的故事。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七月十五 日,唐玄宗逃至馬嵬驛,隨行將士處死宰相楊國忠,並強迫唐玄宗的愛 妃楊玉環(就是楊貴妃)自盡,讓她承擔釀成國家戰亂的責任。楊貴妃 死後,屍體被匆忙就地埋葬。唐玄宗思念楊貴妃,派人悄悄將她的遺體 移葬,辦事宦官發現楊貴妃的遺體只剩下白骨一架,唯有臨死時佩戴在胸 前的香囊還完好如初,便把香囊取下復命。唐玄宗見到香囊,睹物思人。 他把香囊裝入衣袖,貴妃的氣味似乎隨著香囊撲面而來,霎時老淚縱橫。
另一個是多爾袞的故事。相傳,多爾袞在不得不擁立年僅6歲的福 臨即位之後,心有不甘,時時想著要找機會,廢掉小皇帝自立。順治帝 的母后孝莊知道後非常著急。怎麼辦呢?她想前去找多爾袞斡旋,又怕 效果不好,反而自取其辱。焦急之中,還是蘇麻喇姑給她出了個主意。 蘇麻喇姑從腰間取下了精緻的香囊,遞給主子道:「不妨把這個給他,一 探究竟。」孝莊立即明白了一切。這個好色的多爾袞剛剛喪妻,孤枕難 耐,接到孝莊送來的香囊,香味撲鼻而來,囊如其人,愛不釋手,便開始想人非非,果然無暇顧及廢帝自立之事,之後還傳出了 「太后下嫁」 的故事。
實際上,清代不僅青年人腰間佩戴荷包,老年人和小孩子也佩帶, 不過各有含義而已: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健康長壽,也有為了乞求家 庭和睦而佩帶;小孩子則是為了有趣、為了吉祥、為了健康成長而採用 各有寓意的圖案,總之,各取所需。接下來,說刀。滿洲男子的腰間配飾刀,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但 是,衣冠乃一代制度,他們也不會無緣無故佩帶把刀,一定是有特殊含 義的。據考證,大致有兩個含義:一是餐具,就好比吃西餐一樣,滿洲 人出行在外,吃烤肉的時候,要用小刀;二是防身,體現尚武精神。還是講兩個故事。
康熙初年,鰲拜專權,朝野內外,黨羽遍布,小康熙帝只是傀儡而 已。不過,鰲拜也深知自己樹敵太多,尤其是皇帝都防著自己,所以, 警惺性很高,他刀不離手,以防不測。有一次,鰲拜稱病不朝,康熙帝 不得不前往探視。可是,當康熙帝來到鰲拜臥室的時候出事了。鰲拜臥 病的床的蓆子下面藏著一把利刃。這本不算什麼,關鍵是皇帝在這裡。 寒光閃閃,就犯了威脅皇帝安全的大忌,皇帝可以以此為由,逮捕鰲拜, 處死他。可是,康熙帝知道時機還不成熟,他靈機一動道:「大家看,鰲 拜繼承了我們滿洲尚武的精神,刀不離手,你們都要向鰲拜學習。」康熙 帝這麼一說,利用傳統習俗,巧妙化解了一場政治危機。
乾隆八年,乾隆帝率領王公百官浩浩蕩蕩向盛京出發,去拜謁祖陵。 十月初一,乾隆帝在盛京大政殿賜宴。大家都很高興,感恩皇帝的賞賜。 可是,乾隆帝突然發現了什麼,大發雷霆之怒:「我發現一個非常不好的 現象,有的王公忘本了。」大家一時不知所措,乾隆帝指著怡親王弘曉道: 「你身為愛新覺羅子孫,堂堂怡親王,怎麼連規矩都不懂呢? 」弘曉自知理虧,忙跪下請罪。原來,弘曉的腰間沒有佩戴小刀,吃肉的時候請別 人來幫忙,被乾隆帝看得清清楚楚。這就犯了大忌,等於忘了本,難怪他二話沒說就跪下請罪。
所以,大家看,滿洲青年的腰間佩飾,無論荷包還是刀,都體現了一種民族特色。有虛有實,虛實之間體現了一種柔情與俠肝義膽。這樣 的民族服飾,正是他們所需要的一種民族精神。胭脂事兒是女人事兒。嚴格來講,深宮之中只有一個男人,那就是帝王。女人最愛的是化妝,胭脂便成了她們須臾不能離開的化妝品。數 以千計的女人們生活在一個環境中,到處充滿了胭脂的氣息和味道。深宮中的女人會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梳妝檯前,因為在那裡能夠找到 自我,能夠消磨掉難熬的時光。梳妝檯前是快樂的,也是傷感的,所以, 在這個充滿矛盾的梳妝檯前,后妃們總是忍不住要嘆口氣,嘆自己的人 生和無奈。宮裡有專門的梳頭太監,他們侍候著這些女主們,除了梳好 頭髮外,還趁機加深與后妃們的感情,講些宮外時新的話題,或是后妃 感興趣的話題。那些帝后妃在梳頭的時候,由於心情不同,表情各異。 我們看看都是怎樣的表情。
「甄繯」梳頭好快樂。乾隆帝生母「甄嬛」的人生是快樂的,她是胭脂事兒宮中著名的「有福之人」,因時,她在梳頭的時候,是非常快樂的。與宮 女聊天,談論流行的髮式,邊梳頭,邊聽梳頭太監帶來的新聞,興致勃 勃,笑容總是掛在眉宇間。總之是一種享受。梳下的頭髮,要加以保留, 因為她們認為父精母血給予之物不可輕易扔棄。慈禧人葬時,就把她生 前梳落的萬縷青絲隨葬地宮之中;而乾隆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太后去世後, 乾隆帝為其鑄造了黃金塔,用來存儲梳落的頭髮,後人稱為金髮塔。
乾隆帝為其母製作的金髮塔,靡費頗巨。當初,擬造高2尺1寸6分,但 由於其中需供的無量壽佛法身大,原高度容納不下,於是,再行加高到 4尺6寸,用金數量頗為巨大。宮廷裡的承辦人員想方設法,把一份金 冊、一顆金印、壽康宮茶膳房金器及所存盆、匙、箸等金器等盡行搜羅, 共得黃金2300餘兩,仍不敷使用。於是,福隆安想出用白銀添鑄的辦 法,得到乾隆帝允諾,將700餘兩白銀熔人其中,共有3000餘兩。承辦 大臣由福隆安與和珅共同負責,職能部門有工部、戶部和內務府,具體操作施工由內務府造辦處負責辦理,互相監督,以防怠惰和剋扣。經過 三個多月的緊張勞動,金髮塔終於完工。金塔由下盤、塔鬥、塔肚、塔 脖、塔傘、日、月和松石瓔珞等部分組成。紋樣端莊,構圖完美。其中金塔內的盛發金匣是關鍵,乾隆帝從樣式到刻畫紋樣都一一過目。慈禧梳頭好派頭。這裡需要更正一下,好多人認為,慈禧的頭髮是 李蓮英給梳的,其實不是,慈禧從來不用李蓮英梳頭。給慈禧梳頭的是 一個叫劉德盛的老太監。這個老太監性格柔和,斯斯文文,是慈禧面前的大紅人。
每天清晨,劉太監頭頂著梳具,來到儲秀宮外面,高聲喊道: 「老佛爺吉祥,奴才給您請安啦。」宮女傳話:「進來吧,劉德盛。」這個 時候,慈禧早在宮女們侍奉下起床,坐在梳妝檯前等候。劉太監開始梳 頭,宮女們在一旁侍奉遞工具。這個時候,慈禧開始問話了 :「你在外面 聽到什麼新鮮事沒有,說來聽聽。」劉太監早就準備好了故事,都是一些 龍鳳呈祥,風調雨順的吉祥事,慈禧聽得眉開眼笑。這個時候,便有一 個太監端上一碗冰糖銀耳,慈禧邊吃邊聽劉太監講故事,開心極了。梳完頭,劉太監要起身離去了,慈禧說:「下去讓她們給你沏杯茶吧。」劉 太監趕忙說:「奴才不敢受,奴才不敢受。」看得出,慈禧在梳頭的時候, 看似輕鬆,實際上還在關心著時局的變化,可是,一個奴才怎麼可能說 實話呢?不過是用討好的方式,取悅於慈禧而已。不管怎樣,慈禧在梳頭的時候,眉宇間是機警而霸氣的。
五千年的文化興衰誰主沉浮,如有不同的意見,請在下方評論區給小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