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是一個紡織大省,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佔全國的20%,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江蘇紡織業大發展的背後,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是不容忽視的一環。作為江蘇省唯一一所以紡織服裝命名的學校,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瞄準紡織服裝轉型發展,聚焦人才強校、體制創新兩個關鍵問題,為江蘇紡織服裝業的發展源源不斷地輸出高水平人才。今天我們邀請到了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的洪霄院長,請他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常州紡院是如何以自身高質量發展,策應江蘇紡織服裝行業大發展的。
【洪霄】人們對服裝的需求,延綿了數千年之久,所以說紡織服裝行業永遠是一個朝陽行業。我們常州紡院正是以紡織和服裝為依託,建立起來的一所高職院校。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走過了63年的辦學歷史。從全國來看,目前也只有四所以紡織或者服裝命名的院校,我們學校始終堅持圍繞紡織和服裝這個行業,辦出我們的特色,辦出我們的水平,為常州、江蘇乃至全國的紡織服裝行業做出我們自己的貢獻。
學校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是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我們圍繞著紡織服裝行業,但又不拘泥於紡織服裝行業,目前學校有45個招生專業,主要有5個大的類別。其中,紡織大類,囊括了把原材料變成布的全流程。我們有紡、織、印、染等相關專業,最終形成各種各樣的面料。當然,現在隨著形勢的變化,我們對面料的需求和要求越來越不同。比如,太空人服裝面料、深海潛水員服裝面料、珠峰攀登者服裝面料、夏季服裝面料、冬季服裝面料等,它們對技術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這些都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命題——我們如何培養出高層次的人才,來滿足企業的需求。
我們學校湧現出了很多優秀的畢業生和有專長的老師。例如,從我們學院走出了全國紡織行業「五一勞動模範」吳長美、中國著名服裝設計大師印柏林、國內碳纖維產能第一的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斯偉、參與APEC領導人峰會服裝設計的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唐煒等等。我們學校非常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常州的非遺文化、非遺產品,在我們學校都有專門的工作坊,我們要把它們很好傳承下去。
【主持人】說到常州紡院的發展歷程,洪院長真是如數家珍。我們剛剛也談到了,新的時代服裝的新材料層出不窮,服裝的設計也日新月異。那麼,近年來,我們常州紡院的發展,又有哪些具體的特色舉措和亮點呢?
【洪霄】我們主要的特色,一是紡織,二是服裝,三是創意,創意就是讓我們用不同的思路,來服務於我們的紡織和服裝。當然,有紡織和服裝,肯定就有機電。我們在紡織服裝機械這個領域非常有特色,跟行業裡面的龍頭企業都建立了比較好的合作。除此之外,我們還很重視紡織服裝行業「一前一後」的問題怎麼解決,也就是,原材料怎麼到企業來,企業的產品怎麼通過線上線下、國內國外銷售出去。所以,我們還有經貿類的專業。
這些專業要培養好人才,僅靠學校是遠遠不夠的。常州紡院在實踐中非常注重產教融合的發展。我們以「一校三園」來推進產教融合,「一校」就是常州紡織職業學院,「三園」則是指常州科教城教育園區、武進紡織工業園和常州市創意產業園。去年,我們很非常榮幸地申請到了江蘇省教育廳產教融合平臺。我們在「一校三園」的基礎上,讓學生得到更好地培養。我們通過多方共建,打造了「三融合」工程。
第一個「融」是指學生的學業和產業融合。如果學生呆在象牙塔裡,不和產業緊密聯繫,學生就難以做到和企業短距離接觸。為此,學校牽頭成立了「江蘇紡織服裝產教聯盟」,我們是理事長單位。這個聯盟融合了江蘇200多家院校、企業等參加,而且絕大部分是的龍頭企業。
第二個「融」是指基地和產業的融合。把校內的各種實習、實訓、科研的基地和產業結合在一起。我們一直有一個觀點,不論做什麼樣的科研工作,或是做什麼樣的社會服務工作,最終的目標是要反哺教學,要回到如何圍繞著以學生為中心這個主題上來。
第三個「融」合是雙創教育與產業的融合。常州紡院是江蘇省首批十三所創業示範院校。在實踐當中,我們充分利用好創建示範學校的平臺和優勢,採用外引內聯的辦法,做好校企深度融合,搭建眾創互聯協作平臺,以學生的學業為基礎,以他們職業生涯規劃作為突破口,建立「五業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
所謂「五業」,一是學業,即學生在校期間的要完成的學習;二是職業,即學生畢業以後所從事的職業;三是產業,即如何和企業、行業結合在一起;四是學生的就業;五是學生的創業。
常州紡院的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都非常好。就業問題牽扯到的是所有畢業生,而在他們的背後,還有千千萬萬個家庭。所以,做好就業,也是為社會穩定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我們的創業工作做的也非常不錯,無論是老師創業、老師帶著學生創業,還是學生自主創業,不僅創業質量好,而且存活率也很高。這些年,我們通過「三融合」,「五業貫通」,切切實實把學生培養做在了實處。
【主持人】聽說,常州紡院在服務「一帶一路」上也有一些舉措,能不能給我們也介紹一下呢?
【洪霄】常州的紡織服裝類企業「走出去」,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他們在非洲、東南亞一帶有很多投資,但是這些企業面臨的一個嚴峻難題便是如何做到人才的本土化。
目前,我們在校學生中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的留學生有113位。這些留學生很好地掌握了中國紡織服裝的標準,回國後可以很好地服務企業,同時,他們也掌握了中國職業教育的精髓,這實際上是把我們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也帶到了這些國家。目前,我們除了把留學生招進來進行全日制培養以外,還試圖聯合企業、行業一起「走出去」。比如,我們在越南就建立了一個絲路學院、一個培訓中心,為中國企業在越南的產業園進行服務。
我個人覺得,「走出去」的戰略意義非常重大。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輸出技術,更是讓中國職業教育的標準,在國際舞臺上擁有一席之地。大家都知道,現在國際上有很多認證標準,比如說,《華盛頓協議》《雪梨協議》《羅格林協議》《首爾協議》等。近十幾年來,中國的職業教育有了非常好的發展,我們要把職業教育總結好,服務於中國的戰略,也服務於「一帶一路」戰略。
【主持人】非常感謝洪院長做客「強國有我」主題訪談。應該說,常州紡院為我們培養了大量的專業技術性的人才,而我們的實體經濟實際上也是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由此可見,我們職業教育未來的發展是大有可為的。我們也期待未來常州紡院的發展能夠越來越好,能夠為我們江蘇乃至中國的服裝和紡織行業賦能助力!最後再次感謝洪院長,也感謝各位網友的收看,我們下次訪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