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劍」的文化與意義

2020-12-13 騰訊網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劍被賦予了神聖的文化,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劍被渲染的出神入化。歷史上,史書對劍的著墨,遠勝其他兵器,劍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儘管劍的實用價值和顯赫的軍事地位,只存在於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初期,但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影響力卻從未削弱,尚劍之風發展為以「劍』夕代「武」,人們常常以「劍」作為習武的象徵。後來與俠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劍文化。

1.帝王把劍作為自己權力和地位的象徵物

劍是神聖的,中國古代帝王均備寶劍。《刀劍錄》載:「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歲次丁己,採北抵銅,鑄兩劍,各長三尺二寸」,然後「令李斯做小篆『定秦』兩字,分別埋於阿房宮的閣下和觀臺下」。

在古代,寶劍並不多見,所以一旦發現自然歸屬於有權勢和地位的君王。《兵略篆聞》有:時人孫炎隱居谷中,有人「以一寶劍奉炎,炎以為劍當獻天子,斬不順者,我人臣不可私受」這裡名劍理所當然屬於君王的觀念,顯然是受等級禮儀思想的束縛。統治者得到寶劍意味著君權神授王莽造「神劍」,「練五色石為之,銘曰神勝萬裡伏」,諸如此類,都表明劍是古代帝王自視一統天下乃受命於天的神聖象徵。魏齊王芳在正始六年鑄一劍,常服之,無故自失,但有空匣如故。「後有禪代之事,兆始於此,尋為司馬氏所廢」這種學說其實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都未絕跡,劍便與帝王之間,與江山社櫻之間產生了特殊關係,並經常扮演著預言王朝興亡,天下治亂信息的角色。

寶劍代表了君王的權威、威儀和力量。能在特定的時候作為君王代表或權力的象徵。周昭王「鑄五劍,各投五嶽」:漢武帝「鑄八劍」、「五嶽皆埋之」,都有替代君王鎮守四方的用意。《三方圖會》錄有「惟皇寶之,優而弗玩」,說明寶劍為皇家專有。「漢帝相傳以秦王子嬰所奉自玉璽,高帝斬自蛇劍」:李自詩亦有「一朝讓寶位,劍璽傳無窮」。這些足以證明作為這種象徵,劍又代代相傳。

2.佩劍之風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度盛行

古代佩劍具有明顯的等級觀念,隨著劍在戰場上作用的減弱,佩劍之風的流行,等級之分也更加明顯。據考證,早在西周末春秋初,就有佩劍之風「簡公六年,令使初帶劍」1973年在長沙城東南彈子庫的戰國楚墓中發現了稀有的藝術珍品—人物御龍帛畫,帛畫長37.Scm.寬28cm,畫面中心人物神情瀟灑自若,身材修長,高冠長袍,腰間佩帶長劍,威武而高雅。當時的佩劍,其功用主要是防身自衛和便於舞練。

劉邦建漢後,「自天子以至百官,無不佩劍」。在當時劍不僅可以防身自衛,而且也是一種禮儀制度,用來表示人的英雄氣概。佩劍是有要求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劍在左,刀在右:劍在左,青龍象也」

漢後「唯朝帶劍。晉世始代之以木,貴者猶用玉首,賤者赤用蚌、金銀、,帽為雕飾」。以目劍代替鐵劍來佩飾,只能是顯示沿襲前朝之俗和做等級鑑別之用,與防禦無關。佩鐵劍的目的十分明確,即防身迎敵之器用。在《隋書·禮儀志》所記載的輿服制度中,按官品的高低作出各種不同的佩劍規定「一品,玉器劍,佩山玄玉二品,金裝劍,佩水蒼玉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品名號侯雖四品、五品,並銀裝劍,佩水蒼玉,侍中己下,通直郎己上,陪位則象劍。帶直劍者,入宗廟及升殿,若在仗內,皆解劍。一品及散郡公,開國公侯伯,皆雙劍二品、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品號侯,皆只佩,緩亦如此」從佩劍看,等級也是分明的不諳劍術的人,為了炫耀等級,往往也要佩劍。

3.武當尚劍(劍是道家降妖除魔的法器)

劍器在武當道內原是做法事、搞慶典等必備之器物。武當劍器原本是以桃木劍為假借,以特定的環境為道場,以具有較高智慧的修真高道為主導,開展所謂「降妖驅邪」,以「安其身」或以「定其所」的道教活動時使用的器具。後又演化為道徒拜別師父時,師父將拂塵、紅絞及劍贈與徒弟作為告誡和醒示物三尺青鋒寶劍斬斷情線塵緣。道徒一旦被俗事所戀,難以割捨,當想起師父所贈的三尺寶劍,當機立斷,揮斬塵緣,一心向道,神定心安。所以武當道內,劍是「斬妖驅魔」的利器,是正義的象徵。修煉之時,「驅心魔」是裡,有形劍為表,由表及裡,表裡如一,軀舞劍揮,自然一體在武當道教眼裡,劍成了降妖除魔的法器,因此尚劍成了武當必不可少的信仰。

道教武當山,首先是尚劍,「武當有淵源,寶劍值千金」據宋代《玄天上帝啟聖錄》記載:玄天真帝君越海東遊時,豐乾大天帝賜給他一把「黑馳裘角斷魔雄劍」,令他佩此劍居山修煉,收斬妖魔。玄天真武帝君幾經歷險,後到武當山下,果見山藏誰沒,於是入山渡澗,擇地隱居內修。據傳到元末明初,武當拳祖師張三丰集「黑馳裘角斷魔雄劍」之特點,取山中鐵英鑄劍,並以山下龍泉之水淬劍,取亮石磨劍,歷經數年鑄成「武當龍門」古劍。寶劍上的七顆金星,若碰到妖魔就會化作萬道霞光,以鎮邪惡,故稱為「七星寶劍」。

張三丰在《熔神鑄劍》一詩中寫到「師傳鑄作青蛇法,坤鼎乾爐鍛鍊成。非鐵金生殺氣,無形無影自通靈。掣來匣外乾坤窄,收入胸中芥子生。萬兩黃金無覓處,隱然身畔斬妖精」。可見,武當劍在鑄造之初就與站要鎮邪相聯繫。以致後來遼寧北鎮人宋唯一在《武當丹派劍士》中稱:「武當劍術乃洞玄真人張三丰受真武之大法,原為護道降魔起見。嗣後,祖師立成九派,分為三乘。上乘堰月神術,即字柱、極三字之派也:中乘乃匕首飛術,即符、鑑、匕三字之派也:下乘乃長劍舞術,即釜、籌、丹三字之派也。」其中「降魔」、「堰月神術」、「匕首飛術」等都沒有脫離武當劍避邪驅鬼的初衷。

4.劍被文人視為氣質和性格的標誌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與劍就有不解之緣,表現在他們的行動中,寫在文學作品中。儒門鼻祖孔子做主持修訂的《六藝》,專門記述了臺子羽提劍斬蛟的故事。世稱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精通「武藝」「子路戎服見孔子仗劍而舞」,「勇武而精於劍術」。宋朝著名的詩人陸遊「十年學劍勇成癖」,「少攜一劍行天下」。

愛國詩人辛棄疾「劍指三秦」的劍韜武略,至今仍激勵著仁人志士的報國之心。因為劍形直而光榮,當然更因為劍的美好而神聖,在文人詩歌中,往往被用來比喻剛正不阿的道德情操。劍的殺伐功能,便指向了與賢良勢不兩立的大臣們。諸如:「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贈君,誰有不平事」(賈島《劍客》)王維的「一身轉戰三千裡,一劍曾動百萬師」、王健的「輪劍直衝生馬隊,寸由旗旋踏死人堆」等,都是由劍的神秘所在,又追同到現實人世間。

根據多方考察,在文人的詩句中,劍具有多種象徵,囑咐友誼、自由、浪漫、修身、神聖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大大超出了劍本身的意義。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這種現象在民族學的文化變遷理論中,被稱為涵化過程的民族同化現象。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因此同一民族的人們就算已經遷移分散,但是他們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上都有可追溯的共同源頭,少數民族雖然受地域分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個性,但它們都同屬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向來具有多元性,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從少數民族服飾中去探索中國元素,這將使得「中國風」服飾設計變得更加豐富,獨一無二。
  • 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在哪裡
    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意義在哪裡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在於國運,當然最後能不能成,靠的是恢復到哪一步。一切制度的執行在人。人的習慣會成為行為,最重規定為制度。咱們大家都知道分粥遊戲。但是要完整良好履行分粥遊戲,避免幾個分粥的人勾結,還是需要傳統文化(正道文化而不是法家那些)。這樣的國本才是長久的。智力資源也是有源頭有續接的。所以中國想要有長久發展,一定要注重建設良善文化。這裡的良善文化不僅僅是什麼八榮八恥這樣的。這力道太不夠。舉個例子,現在多少企業,或者資本不騙錢沒法活?為何?因為根本沒有底線,沒有信。而996橫行,沒有仁。這些都做不到,就永遠是無根的經歷。
  • 在傳統文化中,蓮花含有什麼文化意境?有什麼現實意義
    在傳統文化中,蓮花含有什麼文化意境?有什麼現實意義?我是大夫覺成,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歡迎關注。前言蓮花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習俗中,所具有的作用無可替代。02蓮花在中國寓意廣泛1.在中國傳統文化習俗中,荷花有吉祥如意之寓意。蓮花代表了一種人格。「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寓意潔淨、聖潔、美麗、重生。
  • 試析傳統文化中的忠孝觀念及其現實意義
    在改革開放,建設有 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 的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弘揚中國孝親的傳統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忠、孝道德規範的起源、發展   我國古代社會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般分為「君臣、父子、夫婦、長幼(兄長)朋友」五大類,即所謂「五倫」。在五倫之中,把君臣關係和父子關係視為最重要的人倫關係。
  • 在中國的漢服中,蘊藏著什麼樣的中華文化,漢服對文化有何意義
    在中國的漢服中,蘊藏著什麼樣的中華文化,漢服對文化有何意義?哈嘍,大家好歡迎大家和漢服妹子一起研究中國的漢服,那麼今天我們就說在古代的漢服中蘊藏著怎樣的中國文化?漢服對於文化有什麼樣的意義呢?漢服中蘊藏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因為漢服是一直傳播下來的,到了現在進行了一定的改良,但是這些漢服中還夾雜著一些中國的刺繡,夾雜著一些中國人不變的文化,所以說在漢服中還蘊藏著中國刺繡美和中國對於刺繡文化的傳播,刺繡相對於來說是一種古老的文化,但是能夠通過漢服給表現出來。
  • 中國傳統文化旗袍
    旗袍,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服裝,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它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的國服,代表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旗袍的設計帶有東方式的象徵風格,如同東方女子溫順文雅的品質。旗袍簡約而又凝練的設計,緊身的裁剪將東方女性的柔美曲線凸現出來,這正是旗袍的魅力所在。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從這樣的藝術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關於美的藝術文化中所涵蓋的關於自然與人、社會、情感等的融合之美,從自然中尋求美的變化發展和表達形式,也因此使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特有的東方韻味氣質一直被外界評價為自然本真、寧靜致遠的和諧,受到極大歡迎。再有,對於這種與自然融合的美的形式,在藝術創作中是被特別推崇的。
  • 「焚香」在傳統文化中有哪些意義?
    在傳統祭祀儀式中,「焚香」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追溯歷史,在新石器晚期祭祀活動中,「香」就誕生了。香是燎祭的產物,人們在祭祀中焚燒莊家和祭品,香伴隨著青煙陡然升起,人們在香的環繞下向天地、鬼神、聖賢和先祖祈福許願。
  • 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 傳統色彩文化 企業形象設計 啟示      在中國色彩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傳統色彩的形成與發展是和一定的思想觀念相聯繫的,這就是五行學說。以五行學說為根本,產生了極具民族特性的五行色彩文化。貫穿於整個中華民族色彩審美意識之中,並對中國文化、服飾、繪畫、宗教以及諸多方面的色彩應用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 中國傳統文化,你理解多少?什麼叫「五常」文化?
    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從文房四寶到四大發明;從國畫到篆刻、印章;從漢字、甲骨文、《易經》、《詩經》、《三字經》、《千字文》到唐詩、宋詞、《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中華經典詩文都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深入學習、探討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在其博大精深,涵蓋廣泛的體系之中,重人事、重血緣、重家庭、重社會,倫理道德是其基本的價值取向。
  • 畫給孩子的中國傳統節日,讓孩子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心靈得到滋養
    二月二為什麼要剪頭髮……本書是一本原創民俗類圖畫書,以故事為主線,穿插各種神話傳說、古典詩詞、諺語等,講述了傳統節日的來歷以及與傳統節日相關的習俗,讓小讀者能夠自己解答各種關於節日的問題,輕鬆有趣地吸收傳統文化知識,提升自我。章節中還附有動手製作節日美食的互動欄目,更容易激發起小讀者的閱讀興趣,並在實踐中更深切地理解傳統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及吉祥圖案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及吉祥圖案中,由於官祿代代相傳的觀念。吉祥圖案「喜」文化在日常生活和禮儀活動中的應用最廣。在中國,人們很自然地將對財富的渴望之情,轉化為隆重而又要誠的宗教儀式。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人們創造出各自階層的所信賴的財神。於是,在人們虔誠的香火中,中國出現了很多財神、財神爺之類敬奉者:趙公元帥、五通,五顯、五聖、五路、文財神、武財神、劉海仙等。吉祥圖中也有很多財富圖形和標誌:如財神、搖錢樹、聚寶盆、雜寶、博古、金端。劉海仙、金魚、鯉魚、元寶、方孔錢,金玉滿堂、黃金萬兩等。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民族標誌
    中國服飾藝術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理所當然地包含了這56個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飾藝術內容,而不僅僅只包括漢民族的服飾藝術內容。當然不容否認的是,漢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在人口分布、文化傳統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正因此,在考察中國服飾藝術時,就必須在著重考察漢民族服飾藝術的基礎上,適當地關注和考察一下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藝術。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跆拳道精神
    跆拳道運動起源於朝鮮半島,而朝鮮半島歷來和我國有著良好的鄰邦關係,其民族文化深受我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影響,這一點跆拳道運動自然也不例外。可以這樣說,在中小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跆拳道運動和跆拳道精神是可以發揮非常有效的作用的。我國傳統文化能夠包容各國、各民族的文化,那麼我們就不應出於保護我國文化而牴觸外來文化中一些好的東西,而是應該將其有效的融入來為我所用。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主要表現方面:中國飲食文化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穩定的結構體系如果從北京人發明火併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飲食文化創造開始算起,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歷程到今天已有四五十萬年的歷史了,這是一部源遠流長、起伏有致、環節完整、從未間斷的歷史,可以自豪地說,僅此一點,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可以與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並論。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節日的來源與分類
    因此,我們可以把「節日」簡單地定義為具有特殊意義或活動的日子。在過去的曆書中,在當代的年曆、月曆及日曆上,都特別標出這些特殊的日子,以提醒人們的注意。稍微複雜點講,節日必須具有群眾性、周期性和基本穩定的活動內容。
  •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鬼神的文化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就是鬼神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開篇即是盤古開天地,伏羲女媧造人,補天。三皇五帝哪一個不是神呢?中國傳統文化講孝道,我們的百姓祖先哪一個不是鬼呢?小家供鬼,大家供神。這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為聖賢教育,教育我們如何走超凡入聖之道。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典服裝
    這種平面「十」字形結構以其原始樸素的面貌走過中國漫漫五千年歷史,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它看似簡單,但深人研究會發現其中隱藏著許多技藝秘密,凝結著古人的細密心思和卓越智慧。但是歷來對中國傳統服裝的研究多停留在形制、款式、圖樣等表面文化特徵上,涉及到技術層面的,也多是對包括服飾在內的紡織品的研究,如織造技術,刺繡技術等,而從來沒有人從裁剪、結構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