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的巴黎聖母院,有哪些絕美的藝術?

2020-12-13 風笛藝術

巴黎是一座充滿魅力的藝術之都,也是藝術愛好者的神往之地,矗立在塞納河畔的巴黎聖母院靜靜地訴說著關於這座城市的歷史。去年,一場大火毀掉了巴黎聖母院三分之二的屋頂,當尖頂倒下的那一瞬間,有人嘆息、有人落淚,這座代表著巴黎之美和悠久歷史的藝術瑰寶被火災摧殘得傷痕累累,牽動了無數人的心。

目前,巴黎聖母院的修復和重建正在持續進行中。作為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古蹟、觀光名勝和宗教場所,整個建築從內到外無不體現了藝術性、歷史性。今天,就讓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一起回味這座近千年的哥德式教堂之美。

矗立千年的地標性建築

巴黎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塞納河畔希提島上典型的哥德式教堂。聖母院的名字來源於法文「Notre Dame」,意為「我們的女士」,而這位女士正是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

▲巴黎聖母院,圖片來源於網絡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0年,由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在原建築的基礎上發起教堂重建計劃。1163年,教皇亞歷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親自為聖母院奠基,至此巴黎聖母院正式開始建造。建造過程因為歷史原因艱巨而漫長,直到1345年,歷經180年的修建,這座偉大的建築才正式完工。

▲15世紀 讓·福奎特(Jean Fouquet)的繪畫局部展示了當時巴黎聖母院的面貌,圖片來源於網絡

歷史上的巴黎聖母院小傷小痛不斷,還經歷過大規模的摧毀和破壞。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這座教堂遭遇了一次毀滅性的破壞,教堂內的藝術品和寶藏被掠奪,神聖之地被摧殘的黯淡無光。直到法國大革命結束後,拿破崙執政時才將其從災難中解救出來,並恢復了聖母院的宗教職能。

▲1790年的巴黎聖母院,暫時取消了其宗教職能。圖片來源於網絡

▲法國大革命期間被破壞的雕像,圖片來源於網絡

1844年,巴黎聖母院正式開始第一次大規模的修繕計劃,由歷史學家兼建築師奧萊·勒·迪克主持、建築師拉素斯和維優雷·勒·杜克負責全面整修。經過建築師們23年的努力,聖母院逐漸恢復了往日的風貌。之後的幾百年,巴黎聖母院就以當時的樣貌聳立在塞納河畔。

▲巴黎聖母院,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建成伊始,巴黎聖母院一直是法國舉行重大事件的主要場所,比如恩典儀式、皇家婚禮、以及各類重要的節日活動。作為一座重要的哥德式建築,巴黎聖母院的設計無疑是貼合當時的歷史形態,而在今天看來,這種風格還展現了當時人們想要與神「對話」的精神訴求。

▲大衛《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c.1805-1807,610x930cm,羅浮宮,圖片來源於網絡

與神「對話」的哥德式傑作

巴黎聖母院無疑是一座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哥特風格建築。哥德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建築高聳挺拔、莊嚴肅穆,常被用於修道院、教堂、城堡、宮殿以及部分私人住宅的設計上。

▲巴黎聖母院,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比羅馬式教堂,人們認為哥德式那尖聳入雲的高塔更接近上帝,這也為該類建築賦予了別樣的視覺體驗。小編認為識別哥德式建築的「獨門秘方」主要看這幾個點:尖聳的高塔、尖形拱劵的肋拱和拱頂、飛扶壁、巨大彩色玻璃窗。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聖母院的外觀設計上,建築師採用了飛扶壁的設計。飛扶壁主要是架在側廊與迴廊屋頂的石質支撐物,可以將中殿拱頂的側推力轉移到教堂外的高牆上。除此以外,小尖塔周圍還裝飾有各式各樣的雕塑。

▲巴黎聖母院外牆的飛扶壁和石像鬼雕塑,圖片來源於網絡

▲巴黎聖母院外牆小尖塔,圖片來源網絡

巴黎聖母院外觀最精彩的部分要數作為主要入口的西立面。從西面望去,整個教堂被分為三個部分,最下層由三個桃心拱門組成,周圍裝飾著精美繁複的雕塑。左側為聖母門,描繪了聖母受難的故事;中間描繪的是「最後的審判」場景,右側為聖安娜的故事。再往上是眾王廊(Galerie des Rois),舊約裡的28座君王像一字排開。

▲巴黎聖母院西立面,圖片來源於網絡

▲巴黎聖母院西立面的桃心拱門,圖片來源於網絡

眾王廊往上是一個小露臺,露臺由鏤空欄杆接壤,在立面的中心,是有名的圓形玫瑰花窗。花窗中間擺放著三座雕塑,兩位天使分別象徵著「過失」和「救贖」,圍繞在聖母像兩側。

▲巴黎聖母院西立面,圖片來源於網絡

位於第三層的是兩座高69米的方形塔樓,南塔建於1220年至1240年之間,北塔建於1235年至1250年之間。這些塔為巴黎市中心提供了絕佳的視野,讓人們可以欣賞到遠處的景色。

▲巴黎聖母院西立面的方形塔樓,圖片來源於網絡

巴黎聖母院外觀設計的莊重典雅,內部也十分講究。由下至上分別為:連拱廊、有拱頂覆蓋的樓廊(帶有彩色玻璃小圓窗)、尖頂窗。由於兩層都是窗戶,這樣的設計不但使牆面減少,還大大增加了採光。

▲巴黎聖母院內部,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殿採用了哥德式的尖形拱劵,它不僅能將人們的視線向上引導,還能將拱頂的重量往下牽引,使其在牆上能夠鑲嵌更大的窗戶,成功解決了建築的承重和採光問題。

▲巴黎聖母院內部的尖形拱劵,圖片來源於網絡

教堂內另一大設計特色是鑲嵌了彩繪玻璃的花窗,花窗上採用稀有且昂貴的材料來描繪《聖經》的故事情節。其中最有名的是位於南面的玫瑰花窗,最早可追溯到13世紀,18世紀時曾被修復過。花窗呈放射狀,設計繁複華麗,猶如玫瑰花般綻放。每當自然光透過彩色玻璃窗時,教堂內便會充盈著色彩斑斕、如星光般閃爍的光斑,就像來自神的啟示。

▲位於巴黎聖母院南面的玫瑰花窗外部與內部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巴黎聖母院南面玫瑰花窗,圖片來源於網絡

由此可見,巴黎聖母院的整體內部設計雖然簡約,卻十分肅穆,這些裝飾依舊遵循著與神「對話」的理念。走進教堂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宗教氣息濃厚的時代。

▲巴黎聖母院內部,圖片來源於網絡

震撼世界的藏品

巴黎聖母院除了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其內部的館藏文物也令人驚嘆。這些國寶級寶藏不僅凝聚著藝術家的心血,還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宗教寓意。院內的珍寶室收藏了幾個世紀用於天主教禮拜的物品,以及與基督教有關的聖物、裝飾品等。

▲巴黎聖母院內的珍藏室,圖片來源於網絡

荊棘王冠

在與基督教有關的聖物中,荊棘王冠算是最特別的藏品之一。據《聖經·新約·馬可福音》記載,耶穌被處死刑前頭戴的便是由荊棘編織成的頭冠,荊棘冠演變成耶穌受難的象徵。荊棘王冠被裝在拿破崙下令製作的金色玻璃容器中,容器的鑲嵌十分精美。據資料顯示,這件聖物只會在耶穌受難日期間對外展示。

▲荊棘冠,圖片來源於網絡

《巴黎聖母》雕像

聖母院另一大特色便是其收藏的各類雕塑,其中《巴黎聖母》是巴黎聖母院內37尊聖母像中最有名的。這尊聖母雕像在14世紀中期完成,最初被放在聖艾格南教堂(Chapelle Saint-Aignan ),1818年被移至聖母院。1855年,它被放置在大教堂東南方的柱子前,中間是聖母祭壇,該雕像彰顯了巴黎聖母院的宗教寓意。

▲《巴黎聖母》,圖片來源於網絡

《聖母往見日》油畫

在繪畫藝術珍藏上,巴黎聖母院裡最為著名的油畫莫過於聖吉約曼禮拜堂西面牆上的《聖母往見日》 。該畫由法國尤其擅長宗教題材的畫家讓·儒弗內(Jean Jouvenet)在1716年所作,人物造型嚴謹、刻畫細緻。聖母瑪利亞身穿藍白長袍位於畫面中心位置,她高舉雙手,望向天空,天使圍繞在她頭頂,帶來了光明。

▲ 讓·儒弗內《聖母往見日》c.1716,431 x 441 cm巴黎聖母院,圖片來源於網絡

《五月》系列巨幅油畫

下面要說的《五月》系列巨幅畫作也是聖母院內不得不提的珍品,由巴黎金銀匠人同業會在1630-1707年間委託當時的藝術家所繪製,於每年的5月1日獻給聖母院。繪製這些作品的藝術家通常是1648年成立的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的成員。

▲《五月》系列,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初畫作被放置在聖母瑪利亞祭壇前,或者掛在中殿的柱子上。隨著館藏的增加,畫作的位置也隨之改變。巴黎聖母院先後收到了76幅《五月》系列的畫作,除了遺失的幾幅之外,大多數畫作都被轉移到了羅浮宮和小奧古斯丁博物館,目前館內僅存放了13幅。

▲巴黎聖母院內部,圖片來源於網絡

除了上述的珍藏,聖母院中還存放著幾件有名的大型樂器。它們不但體現了工匠精神,更是代表巴黎聖母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管風琴

大教堂的管風琴可以追溯到15世紀,是法國最大的管風琴。管風琴有五個手鍵盤,109個音栓和8000多個管道。600多年來,經歷著不斷的修整和升級,管風琴發出莊嚴渾厚的聲響,就像這座建築最美的低吟。

▲巴黎聖母院內的管風琴,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古老和體型最大的鐘

位於聖母院南側的鐘樓裡,存放著大教堂裡最古老的鐘「伊曼紐爾」 (Emmanuel)。它製造於1686年,重13噸,通常只在重大節日的時候才會鳴響。

▲古老的鐘「伊曼紐爾」,圖片來源於網絡

瑪麗鍾位於伊曼紐爾鍾旁邊,是聖母院內體型最大、聲音最洪亮的一座,重達6000公斤。

▲瑪麗鍾,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些文物和藝術藏品不僅彰顯了巴黎聖母院的藝術底蘊,也為這座教堂增加了濃厚的歷史氣息。巴黎聖母院,作為地標存在時象徵著巴黎甚至法國;作為宗教聖地時,它是教徒心中朝聖的地方;作為建築範本時,它代表著哥德式頂尖的設計和建造工藝;作為文物及藝術品收藏範本時,它的藏品足以震驚世界。

正如維克多·雨果在同名小說《巴黎聖母院》中寫到的那樣:「最偉大的建築大半是社會的產物而不是個人的產物。與其說它們是天才的創作,不如說它們是勞苦大眾的藝術結晶。它們是民族的寶藏,世紀的積累,是人類社會才華不斷升華所留下的殘渣 。」

文:wei.wei丨編輯:耘菲

責編:蜜絲姜

監製:大G小r迷你帆

相關焦點

  • 美術聖地巴黎聖母院失火後重新開放,這些有關它的絕美藝術,你都...
    據悉,因疫情影響,巴黎聖母院 正式的修復工作可能要到2021年才能開始 法國總統承諾巴黎聖母院 將於2024年全部重新開放 巴黎聖母院雖然經歷大火有了些許損毀
  • 餘中先:巴黎聖母院與《巴黎聖母院》
    對於大部分中國讀者來說,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是先於真正的巴黎聖母院而存在於腦海之中的,無論是鐘樓怪人卡西莫多,還是美麗的艾絲美拉達,這些雨果筆下的經典人物形象,構成了許多人對巴黎的最初印象。「一個城市的豐富多彩,跟它的建築藝術以及描寫它的文學藝術作品所帶來的再生藝術有關,它會更加豐富這個城市的藝術生命力。」餘中先說,「教堂的石頭可能會掉下來,文學藝術的力量還在。」
  • 有課│餘中先:巴黎聖母院與《巴黎聖母院》
    我很高興在這給大家講巴黎聖母院和《巴黎聖母院》,從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到真正的巴黎聖母院,這是我走過的第一步,因為我去法國看到巴黎聖母院之前已經讀了漢譯的小說譯本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的漢譯本。對我來說是先有小說,再有建築,對我個人來說,確實是這樣。沒有看到巴黎聖母院的時候腦子裡的印象就是雨果的那部小說,給我一種想像,一種固定的形象,可以說揮之不去。
  • 修復中的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是歐洲早期哥德式建築的傑出代表,堪稱史詩級建築,其雕刻藝術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珍藏的大量藝術珍品都具有極高的價值,在文化遺產界享有極高盛譽。巴黎聖母院與當地人的生活水乳交融,是巴黎人、法國人的重要精神寄託。每年,有將近1300多萬遊客慕名前往。
  • 著火的巴黎聖母院不會消失
    火災後巴黎聖母院內景據美聯社報導,法國消防隊表示,火災可能與一項花費680萬美元的翻新改造項目有「潛在聯繫」。而起火時,教堂屋頂也確實在進行目修繕。同時巴黎檢察官辦公室還排除了人為縱火及恐襲的可能性。法國總統馬克龍將聖母院大火視為國家緊急事件,並在接受採訪中承諾聖母院一定會被重建。
  • 修復中的巴黎聖母院(看·世界遺產)
    巴黎聖母院是歐洲早期哥德式建築的傑出代表,堪稱史詩級建築,其雕刻藝術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珍藏的大量藝術珍品都具有極高的價值,在文化遺產界享有極高盛譽。巴黎聖母院與當地人的生活水乳交融,是巴黎人、法國人的重要精神寄託。每年,有將近1300多萬遊客慕名前往。  破壞嚴重  傷痕累累  2019年4月的火災嚴重損毀了巴黎聖母院的整體結構。
  • 巴黎聖母院追憶
    數年前我到過巴黎,巴黎聖母院那高聳入雲的塔尖在我的記憶裡依然美好。知道巴黎聖母院,初始於雨果的小說。那個美麗野性的埃斯梅拉達,那個醜陋善良的卡西莫多,那個變態冷酷的弗羅洛等,已沉澱為我們這代人致青春的文學記憶。「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
  • 旅行筆記:巴黎聖母院
    從鐘樓,您可以看到巴黎的詩意和如畫的景色,歐洲古典和現代建築,在塞納河上欣賞風景,並觀看船載穿梭於塞納河上。走進巴黎聖母院巴黎聖母院也翻譯成「巴黎聖母大堂」,是著名的世界教堂。他位於法國巴黎塞納河島的東端,是歐洲早期哥德式建築和雕塑的代表。
  • 巴黎聖母院廣場前的「八芒星標」
    1163年,巴黎大主教莫裡斯·德·蘇利為紀念羅馬主神朱庇特(宙斯),決定興建一座教堂,歷經180餘年,在1345年全部建成。巴黎聖母院正面雙塔高約69米,後塔尖約90米,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祭壇、迴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是古老巴黎的象徵。
  • 【賞析】雨果《巴黎聖母院》
    直至1948年,陳敬容的譯本才以《巴黎聖母院》為名,此後該書名被沿用下來,又有陳宗寶、管震湖等人進行過重譯。《巴黎聖母院》還被拍成電影和搬上戲劇舞臺。雨果及其作品在中國的介紹和研究自20世紀初開始,主要經歷了三個高潮,較大規模的一次出現在50年代初雨果誕辰150周年之時,當時茅盾、郭沫若等許多作家學者都紛紛發表了紀念文章,但較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多在1979年以後。
  • 巴黎聖母院的火,雨果的淚
    這座巴黎聖母院又有怎樣獨特的文化意義?(一)法國建築的代表巴黎被譽為世界浪漫之都。浪漫一詞並不抽象,而體現在具體的建築、文學、音樂、美術、民風之上。對於建築的關注是現代法國文化的一大特點。在建築領域,法國風尚一度是整個歐洲的樣板。「哥德式建築」,首創於12世紀末法國北部,而後風靡整個歐洲。
  • 巴黎聖母院,拿什麼「拯救」你?
    時隔近九個月,巴黎聖母院的清理工作進展如何?後續修復又有哪些難點?讓我們跟隨看看新聞Knews記者的鏡頭,一起重返現場,尋找答案。家住巴黎聖母院附近的法國畫家西蒙,當時看到電視裡大火燃燒的畫面,還來不及整理情緒,就本能地衝下樓,向巴黎聖母院跑去。
  • 維克多·雨果「預言」了巴黎聖母院的大火?
    巴黎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建造於12世紀,是一座哥德式風格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精神與文化象徵。去年4月17日巴黎聖母院遭遇的火災,使人們再次回憶起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1829年維克多· 雨果創作此小說,當時巴黎的貴族與宗教的黑暗勢力,封建等級制度十分殘酷。
  • 巴黎聖母院 法國人的靈魂家園
    近200年才建成巴黎聖母院是經典的哥德式建築,代表歐洲天主教的崇高威望,更象徵著文學、藝術與人們的集體想像。每年多達1400萬人從世界各地來這裡遊覽、朝聖。整整建了180多年,人們才在巴黎塞納河上西岱島建起一個令人仰望的大教堂——巴黎聖母院:正面兩個高高的鐘樓、教堂三面有三個直徑超過13米的玫瑰花形大圓窗、窗子上安裝繪滿聖經人物與故事的彩色玻璃、裡裡外外到處可見的眾多雕像,這些都讓人嘆為觀止
  • 巴黎聖母院大火,電影《愛在》一語成讖?
    火災後巴黎聖母院內景  據美聯社報導,法國消防隊表示,火災可能與一項花費680萬美元的翻新改造項目有「潛在聯繫」。而起火時,教堂屋頂也確實在進行目修繕。同時巴黎檢察官辦公室還排除了人為縱火及恐襲的可能性。
  • 巴黎聖母院修復進展如何?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特派巴黎記者倫少斌圖/廣州日報全媒體特派巴黎記者莊小龍2019年4月15日,法國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燒毀尖塔和屋頂,全世界都在為這座人類文明的瑰寶惋惜。9個多月過去了,全面的修復工作仍未開始,巴黎聖母院現狀如何,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 彩色老照片:20世紀初期的巴黎聖母院
    2019年4月15日晚,法國著名建築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大家都希望這一處珍貴的世界遺產能將損失降到最小。本文搜集了一批距今將近100年的老照片,來展示巴黎聖母院曾經的風姿。
  • 今天是,想起了一年前被燒的巴黎聖母院
    文學「人物」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2世紀,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遭受多次破壞和掠奪,逐漸衰敗。得等到19世紀人們才開始對她有新的認識,皆因維克多·雨果於1831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巴黎聖母院》。
  • 巴黎聖母院歷史的瑰寶
    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法國有巴黎聖母院,我記得高中時讀過雨果's的小說《巴黎聖母院》,後來一部同名電影被介紹到中國,這使我對巴黎聖母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今天,我終於有機會參觀這座古老的教堂,我的心不由自主地產生了一種興奮和崇拜的感覺。
  • 著火的巴黎聖母院,原來出現在這麼多電影裡
    法國當地時間4月15日下午,有著超過800年歷史的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目前火勢已得到控制,雖然巴黎聖母院的主體結構保住了,但其三分之二的屋頂已經蕩然無存,其中就包括最具標誌性的93米高哥德式塔尖。這座擁有超過800年歷史的絕美建築,除了是法國文豪雨果《巴黎聖母院》的"主角"之一,也是眾多影視作品中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