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戶外徒步活動時我們常常會參照「三層穿衣」理論進行穿著搭配:內層為排汗內衣,中間層保暖層一般會選擇抓絨或者羽絨衣,最外層是防禦層則是硬殼或者軟殼的衝鋒衣防風防雨。
在秋冬時節,有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保暖,常規來說海拔每升高1000m,平均氣溫低6℃,所以在前往川藏高原的山區活動時,除了外層的衝鋒衣褲作為外層衣物防風防雨以外,一般都會考慮更加保暖的羽絨服作為中間的保暖層。
9月中秋,川西的雨季也漸漸結束,所以就計劃了前往康巴地區拍攝「蜀山之王」—貢嘎雪山。
進入秋季,山區的晝夜溫差逐步拉大,特別是我們計劃在海拔4500米的冷嘎措湖邊紮營,所以保暖措施一定要到位,除了準備了厚厚的羽絨睡袋,黑冰的20D面料連帽羽絨服也成了本次出行的禦寒利器。
這款型號為F8102的羽絨服充絨量130g,屬於輕薄款,即可外穿,又可作為保暖內膽。
雖說是輕薄款,但是蓬鬆度達到了600+,所以到手的感覺還是比較厚實,給人的感覺很可靠,不是那種薄薄的一層低蓬羽絨。
排線採用了常規的排骨造型,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把衣服中的羽絨最大限度的分配到全身。
這件衣服整體版型略微修身,背部的車縫也很工整,帶有不可拆卸的羽絨風帽,去高原一定要選擇有帽子的羽絨服,在寒風凌厲的時候特別有用。
從衣服的飽滿度來看,蓬鬆度的確能夠達到官方宣傳的600+,我們都知道羽絨保暖的原理在於羽絨之間的空氣隔絕了熱量的散失,所以理論上來說蓬鬆度越高越保暖。
而這麼大一件衣服通過自帶的壓縮袋進行壓縮後,也就比一個手機大一點點。
拉鏈部分使用了久經各種考驗的YKK拉鏈,保障在戶外環境下的可靠性,畢竟在寒風凌厲的時候拉鏈故障可是會導致失溫出事的。
同時,在拉鏈內部還有一層羽絨墊邊,防止冷空氣從拉鏈部位侵入,很合理的設計。
針對皮膚接觸最多的領口,進行了加絨處理,加強保暖,也提升了舒適度。
拉鏈的延長繩上印有黑冰的logo,還能夠作為防滑手段。
風帽兩側有彈性收緊繩,在寒冷環境下收緊後可防止冷空氣灌入風帽。
領口為立領,拉起來了以後完全包裹脖子,在領口處還設置了拉鏈保護,在功能性的設計上感覺還是很細緻。
整件衣服外側設置了腰間的兩個口袋,口袋開口大,帶上手套都能伸進衣服取暖。
內層兩側均有兩個大開口置物袋,可以放手機或者錢等貴重點的物品,防止戶外活動的時候掉落。
鬆緊袖口,防風設計,戴大尺寸的戶外表也能夠輕鬆的穿脫。
材質方面,面料使用了輕質20D錦綸面料,屬於輕量化面料,減輕戶外活動的負擔,特別是在高山地區重裝徒步時,裝備重量也是影響體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衣內填充經過Teflon防潑水劑處理後的600+蓬灰鵝絨,充絨量很足,拒水處理後也,羽絨也不再擔心山裡的潮氣導致羽絨被沾溼保暖性能受損。
外衣面料同樣也是經過了防潑水處理的,增強衣服應對戶外複雜環境的適應力,但是下大雨還是要使用防水指數更高的雨衣或衝鋒衣,羽絨一旦沾溼以後保暖性會大打折扣。
徒步冷嘎措需要從幫木吉德村的藏家出發,經過4個小時的山路,海拔上升近900米,體能消耗還是挺大的,我們的重裝交給了當地嚮導的馬匹負責託上山,自己背著攝影器材和航拍器材。
為了防止氣溫變化,我把黑冰的羽絨服也放在小包裡,這件羽絨整體重量僅400g,非常輕,完全沒有增加負擔的感覺。
接近冷嘎措的時候已是下午,太陽被雲霧遮蔽,山風大作,氣溫陡然下降,穿一件排汗體恤+單衝就有點扛不住了,這時換上了黑冰的羽絨服,體溫很快就回升了,舒適度還不錯。
抵達湖邊紮營,但天氣始終不算好,所幸貢嘎露出了真容,也算是不留遺憾。
我把營地扎在面朝貢嘎的一道風口梁子上,這樣拉開帳篷就能看見貢嘎雪山,問題是下午和夜裡的山風會很大,所以風繩一定要拉好,為了保證帳篷的穩定,一共打了12根地釘。
期間飄起小雨,20D面料的拒水性還是不錯的,水珠全部掛在了衣服表面,一抖就全部落地了。
入夜後,月亮從貢嘎背後升起,形成了巨大的月暈,非常漂亮,不過外面的氣溫也非常的低,從羽絨睡袋中出來趕緊套上羽絨服才能感覺到溫暖。
在山風中等待了大概半個小時,貢嘎雪山前面的一片雲層終於消散,雪山露出了真容,巍峨壯麗,還好裝備給力,否則縮在帳篷裡就會錯失美景。
本次冷嘎措徒步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天氣確實經歷了多番突變,時而大風大雨,雷鳴閃電,時而又峰迴路轉雲開霧散,這也正是戶外旅行的魅力所在。
所以在選擇戶外裝備的時候一定要首先參考它的可靠性,黑冰的產品累計了大量的良好口碑,而這次冷嘎措之行同樣也有不錯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