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手拿相機,一手舉探照燈,拍攝者獨自向漆黑的古墓深處走去……近年來,驚險刺激的探墓類短視頻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網際網路平臺上。有網民說看這類短視頻「漲知識」,也有人擔心容易引發效仿,有損毀文物的風險。對此,你怎麼看?
古墓豈能「想探就探」
■何勇海
「探墓短視頻」滿足了大眾對古墓的好奇,有一定的文化普及意義,也有利於喚醒人們對文物的保護意識。但不可否認,這類短視頻的負面影響更大。
從文物安全上說,沒有專業的考古人員在旁引導與監督,一般人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很可能破壞墓葬本體和墓葬內文物。特別是那些沒有經過正式考古發掘的古墓,一旦吸引更多人加入到探墓行列,破壞文物的風險就更大。
從傳播內容上看,「探墓短視頻」講解普遍較為膚淺,因為博主基本不是學考古學、歷史學的專業人士,只能當網絡資料的「二道販子」。有的博主為吸引受眾,習慣性譁眾取寵、張冠李戴,或片面宣揚經濟價值,這些都會誤導受眾。
還令人擔心的是,「探墓短視頻」或許會給盜墓賊「領路」。據報導,此類短視頻的內容五花八門,既有作為景區開放的帝王陵墓,也不乏人跡罕至的「野墓」。有的「野墓」甚至尚未核定為文保單位,處於鄉野之中。未經允許隨意曝光「野墓」位置,會不會引來盜墓者?實在不好說。
由此觀之,絕不能「想探就探」。
文物保護亟待升級
■賀 成
「探墓短視頻」受網友關注,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文博主題仍是自媒體時代大眾興趣的焦點。畢竟平時大家都在看那幾座國保單位帝陵,難免會審美疲勞,如今能看到以前聽都沒聽說過的「野墓」,好奇心得到滿足可想而知。
儘管一些專家表示「探墓短視頻」不宜提倡,但受好奇心使然,此類視頻不會銷聲匿跡,簡單禁止也於法無據。而且,這也反映了監管無法面面俱到的短板,幾年前就已經頗為流行的「走陵」現象,已經點出了田野文物缺乏保護的窘境。
文物保護,宜早不宜晚。一些文物一旦遭到破壞,一是很難修復,二是修復了,價值也打折扣了。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大對一些田野文物的保護力度。
一方面,應該出臺規範野外陵墓研學旅行的指導意見,規範民間行為;建立「黑名單」制度,對危害文物安全的個人和組織進行處罰;加強宣傳文物保護知識和法規,讓群眾懂得如何保護好文物並自覺參與其中。
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做細田野文物普查摸底,對低級別或者無級別文物安裝微型監測終端,實現只要有人觸動或者移動文物,就能立刻將定位信息傳輸至監控室,及時處置,從而避免一些地方冷冷清清,讓人鑽了空子。
不如積極順勢而為
■青的蜂
筆者也曾看過一些「探墓短視頻」,發現許多博主喜歡探訪的大都是「野墓」。這類墓葬與其他位于田間地頭的文物一起,叫做田野文物。保護田野文物的責任,一般落在基層的文物管理所上。但揆諸現實,多數管理機構對文物的保護都難如人意。
這是因為在許多地方,都面臨資金有限、保護手段有限、人才隊伍有限等老大難問題,無法覆蓋所有田野文物,有的地方還是以人力巡防為主,導致田野文物保護捉襟見肘。特別是在陝西等文物大省,文保工作者數量和文物數量不相匹配,很難全面覆蓋到位。
我們當然希望田野文物能得到巨細無遺保護,但當「覆蓋式管理」成為一個難題,我們只能轉而尋求其他解決辦法。一些「走陵」「探墓」現象屢禁不止,轉換思考角度,或許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有人建議把有一定粉絲基礎的短視頻博主組織起來,引導他們成為弘揚文化自信、普及文物知識的新媒體力量。竊以為是個不錯的主意,利用網際網路和網絡大V的力量,將田野文物搬上「雲端」,既能幫助人們強化文保意識,也能讓大V們發揮能量、體現價值。如果他們得到足夠專業的訓練,未嘗不是保護田野文物的拓展手段。
主持人:丁建庭 郵箱:nfrbp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