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氣溫的降低,促銷廣告的開始面對年輕人,我知道聖誕節就要到了。網絡及少數別有用心的傢伙又開始討論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這個老掉牙的無聊問題?在我當年主持廣播的時候還辯論過一次,好像還和傳統的傳承扯上點關係。不過現在這已經不是問題,現在的問題是和誰一起過?怎麼過?
第一次知道聖誕節,是讀《賣火柴的小女孩》,記住了那個在饑寒交迫中的美麗的小女孩。不過,讓我印象更深的是:那隻背著刀叉從盤子上走了出來並且一搖一擺的朝著這個可憐的小女孩走了過來的烤鵝。從此,聖誕節在我的心中就是一頓有燒鵝的大餐。
後來知道聖誕節是來自基督教習俗,是慶祝上帝為了愛世人,便將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變成肉身來到世間,與人一同承擔苦難、救贖世人。聖誕節就是慶祝聖子耶穌基督的誕生。聖誕不僅是虔誠的教徒們的一個盛大節日,而且同時也類似中國的春節,是每一個家庭聚會的大喜日子。在節日期間,人們要在教堂舉行隆重的宗教儀式,還要在家裡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 為了這個節日,在西方許多家庭往往一進入12月份就開始忙著採購各種節日用品和聖誕食物及禮品等。在12月24日這天晚上,全家人一般都要相聚在一起舉行聖誕晚餐。餐宴餐桌上的食品種類繁多,豐富多彩。 有時,聖誕晚餐還要為「主的使者」設一席之位。聖誕晚餐之後,人們還要上禮拜堂報告佳音,並為唱詩班預備糖果點心等。
西方傳統的聖誕大餐(Christmas Dinner),在最早的時候流行吃烤豬、火腿,因為在天主教國家看來,豬象徵著「富裕」。不論是早期的烤豬、火腿,還是後來的火雞、燒鵝,總之都是以肉為主。除了吃肉,聖誕大餐還是有紅酒,這一傳統形成的理由是:肉象徵著耶酥基督的肉身,紅酒代表他的血。
當然,外國的東西來到中國,總是會變樣。不僅僅是卡拉OK和桑拿變成中國特色的娛樂,聖誕節也會變。想想:由西式的菜餚,紅酒,燭光,再佐以宗教音樂等元素組成的節日會變成什麼?只能是歡樂的節日,戀愛的季節。 至於那些擔心什麼西方文化入侵的瘋子,建議叫他去找那個叫馬克思的外國人。
我有幸吃過正宗的丹麥燒鵝,沒什麼吃頭,一言以蔽之:鹹。至於有多鹹,建議你去沃爾瑪買一聽「蘭花」牌丹麥午餐肉試試就知道(蘭花午餐肉是丹麥王室御用食品,合法使用丹麥王室標誌)。相比之下,東莞陳記,廣州裕記和香港寶芝林的燒鵝在品質上簡直是高山仰止。其中的水平差別,估計應該與中國男足和丹麥男足的差距大致相當。而歐美人士推崇的火雞,肉質粗糙,硬幫幫的,更是難以下咽。
既然聖誕大餐來到中國,就應該與時俱進,符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環境。我準備大膽改革,將來在我開的餐廳,會在聖誕節推出了幾道特別的菜品供年輕來賓選擇:
比如 :牽掛你的人是我
為了提升所謂品味, 在我的餐廳會保留聖誕紅酒的特殊喝法:在酒中加入紅糖、橘子皮、肉桂、桔仁、葡萄乾等作料,然後在火上一邊加溫一邊攪拌,最後淋上一點伏特加。這是來自芬蘭拉普蘭地區的羅瓦涅米(Santa’sPostOfficeFIN-96930ArcticCircle,Finland ),位於北極圈上的聖誕老人村(SantaClaus’sHouse)的全世界最正宗的聖誕紅酒秘方。
一杯紅酒下肚,音樂,燭光,面對可心的人兒。此情此景,此時此刻,那個熱戀中的情侶還能保持智力水平的正常?還好意思關心菜單上的價格?謝謝光臨!
晚上打樣關門的時候,作為老闆的我,肯定是一邊數錢,一邊叫上幾個朋友,帶著一臉的壞笑,去到路邊的大排檔,開上一瓶好酒,慶祝這一年一度的美好的聖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