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中國古代女子的定情信物大集合

2021-03-05 壹號收藏

  在中國古代,定親是男女雙方確定婚姻關係、僅次於正式結婚的社會性的重要禮儀。定親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處於青春期的少女們卻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迫於一定的社會壓力,交付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雙方私下進行,他人無從知曉。

  古代定情信物包括:手鐲、纏臂金、戒指、耳環、香囊等,或者是家中祖傳的某種小物件、本人精心選購的某種紀念品等。不管信物為何、價值是否貴重,信物總會有一定來歷或與自己有特殊的關係,其精神上的含義肯定是不能用物品是否值錢來衡量的。贈上了信物,猶如呈上了自己的心願,表明自己將終身不移其志。

明 白玉同心結

  《詩源》裡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並送姜氏一枚百鍊水晶針為信物,姜氏啟履箱,取連理線,貫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回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

  梁武帝蕭衍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宋代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詞。言為心聲,所謂「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結」這個漢字就象是一張「不舍心懷、情用牢結」的網,卻網不盡天下痴兒女故事的萬一,目睹神傷。

 

清 沉香木花魚紋團扇

  越國大夫範蠡到諸暨城南薴蘿山尋覓賢良,卻與赤足浣紗的西施一見鍾情,而且定下了百年好合的誓約。心靈手巧的西施便用麥草編成扇,將自己的容貌用彩絲繡於扇芯,送予範郎。

  古人在以詩詞表達自己心聲時,也不忘用團扇作指代,借物喻人、託物言志。西漢時期的團扇,因為它潔如明月,蘊涵著團圓、歡聚之意,很容易就被女性細膩、溫婉、浪漫的性情發現和選擇,將它視為純潔愛情的象徵。

清乾隆 掐絲琺瑯嵌白玉三鑲如意

  古代宮廷裡的不少地方都會擺放如意,以供帝後玩賞。除此之外,如意還作為一種信物,在皇帝選后妃時,皇帝執如意,授予看中的女子。如意在宮中還是一種高貴的禮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後生日等喜慶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後敬獻如意。

明清 梅花四連環戒指

  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後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會面安可期, 見指環如見其人,指環之重躍然詩裡。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讓對面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者幸福的戴一輩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太平廣記》裡說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曰:「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已憂思而死,二人遂神會於王氏宅中。

清 乾隆沉香獅子

  從劉向贈沉香定名之情節來看沉香的歷史淵源,人們很早就已將沉香視為珍貴之物。到了明清,宮廷王室崇尚用沉香製成的筆筒、木瓶、觥杯等工藝精細的擺件,特別是小巧玲瓏的雕件,捏在手上可以把玩,掛在身上可散香味,這種藝術品特別時尚。如鴛鴦暖手既可用於貴婦閨秀,又可用作夫婦、戀人之間愛情的信物。

  許多皇帝與沉香還有一些小故事:乾隆沉香獅子喻意吉祥浪漫,背後還有一段乾隆皇帝的浪漫故事——據說這件國寶和有著傳奇身世的香妃有關。香妃來到中原後一直茶飯不思,悶悶不樂,直到看到集市上的舞獅表演,才嫣然一笑。香妃的一顰一笑被暗中觀察的乾隆看在心裡,據說從此以後乾隆對獅子便情有獨鍾了,後宮中的許多擺件飾品都有獅子的影子可尋。

宋 磁州窯紅綠釉粉盒

  粉盒,乃古代女子存放脂粉的化妝盒,是婦女閨房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始於戰國時期,唐宋時已非常流行。

  古代和妝粉配套的主要化妝品是胭脂。為方便婦女梳妝打扮,盛放化妝用的粉盒便應運而生。化妝成為古代女性生活方式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粉盒也成為古代婦女裝點美麗的必需品。粉盒除了具有梳妝打扮的使用功能,還是古代才子佳人的定情信物、合巹的見證和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

明 金耳墜

  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 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可知穿耳從三代時起至今不衰的時尚。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璫、耳環、耳墜等樣式。

  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閒情偶記.生容》裡將耳飾裡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將繁複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唐代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環。是否也因為這首詩讓人覺得以耳環為信物透著悲情?

清 藍地彩繡荷包

  荷包是中國漢族傳統服飾中,人們所隨身佩帶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荷包的造型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荷包的圖案有繁有簡,花卉、鳥、獸、草蟲、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語、詩詞文字都有,裝飾意味很濃。荷包上繡鴛鴦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給丈夫佩戴,以示夫妻恩愛、永不分離的意思。荷包上繡鴛鴦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給丈夫佩戴,以示夫妻恩愛、永不分離的意思。

清 雪青地人物紋女裙

  古代的絹稱為紈素,而裙是從「裳」演變而來。古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稱。古代「裙、群」二字同源,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接群幅也。

  漢辛延年《羽林郎》詩:「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關於裙子的情愫最讓人感慨的莫過於武則天這首《如意曲》,這詩是她為誰寫下的呢?一樣騫累於千丈紅塵和茫茫人海,人世間的女子哪怕豪氣幹雲如武則天看到月光下的桂樹,仍舊沒逃過夜夜綿長的思念…… 

明 「尚官局」款金釧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綰臂雙金環」指臂釧,又稱纏臂金,這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的纏繞於臂的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纏臂金的奧妙在於戴上之後無論從什麼角度看,所見都為數道圓環,而相互不關聯,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般美麗。

元代 銀鎏金橋形對釵

  釵為珠翠和金銀合製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發鈿, 連綴著固定髮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雙鬢。《續漢書》中說:貴人助蠶,戴玳瑁釵。據《華陽國志》記載:涪陵山有大龜,其甲可卜,其緣可作釵,世號靈釵。

  可見古人尤其看重玳瑁製成的釵。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辛棄疾詞《祝英臺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溼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明 龍鳳紋玉佩

  古人愛玉,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古語。《古詩箋》中釋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詩經》中:「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 ,母親一面殷殷地叮囑女兒些私語,一面戀戀不捨地與其束結羅纓!

清 金縲絲點翠嵌紅寶石龍鳳呈祥大金簪

  搔頭是簪的別稱,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搔頭之名由此而來。古時規定罪犯不許戴簪,就是后妃有過錯也要退簪,因為簪還象徵著尊嚴。

  周宣王的姜後有一段「退簪勸政」的佳話:說的是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了國政,明曉大義的姜後為了規勸丈夫勤政,就退去了髮簪和耳墜長跪於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后的心意後感到羞愧,於是開始勵精圖治,開創了周王室的中興局面。

  《鼓吹曲詞.有所思》中寫一個女子為遠方的情人準備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飾這支簪子,加上雙珠還覺不足,再加上玉飾,如此珍重,自是出於一往情深。卻不料「聞君有他心」,於是她把那簪子 「拉雜催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何苦這樣做呢?還是從心頭難以割捨的那份情意吧。

清 白地套紅料龍紋手鐲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 「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宋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問群臣:「古詩裡有『輕衫襯跳脫』句,你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麼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蒲松齡《聊齋志異.白於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清 象牙雕花卉紋梳子

  玉梳當贈美人。元代詩人姚燧曾填過這樣一曲詞牌,名曰《虞美人·玉梳贈內子》:「新妝又得水蒼梳。人道秋風何物不瓊踞。」這曲詞牌若論藝術性自然比不上柳永秦少遊的婉轉細膩,但卻明白如話,從贈送妻子玉梳言明其功用與苦心,平實無華,天然無飾,卻也賺足了顏色。接發同心,以梳為禮。

  我國古時候,送梳子有私訂終身,欲與你白頭偕老的意思。送梳子代表一輩子都要糾纏到老,有結髮、私訂終身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為其梳頭的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願,也有愛意的傳遞。因此,不少地方有了七夕送梳子的習俗。

清 金質累絲梵文「十相自在」圖圓形香囊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安史亂起,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一行人倉皇西狩,馬嵬坡六軍不發,唐玄宗犧牲了楊貴妃的生命,讓她獨自去承擔釀成國家戰亂的責任。

  楊貴妃被絞殺後,屍體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復西京以後,唐玄宗派人悄悄將她的遺體移葬,辦事宦官發現貴妃的遺體只剩下瑩瑩白骨一架,唯有臨死時佩戴在胸前的香囊還完好似昔,他把香囊取下復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見到香囊睹物思人,當年驪山歌舞的歡樂宛在,伊人的濃愛只留下眼前這隻香囊!他把香囊裝入衣袖,不禁老淚縱橫。

  八十年過去後,詩人張祜感嘆此物此事,寫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詩:「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沒有人再能為玄宗解開這隻小小的香囊了,說不清楚是愛還是恨的情感,除了玉環誰人能解得開呢?

  《晉書 賈午傳》中記載了賈充的小女兒賈午與她父親賈充的幕僚韓壽相戀的故事,幽會時賈午以西域的香料相贈,不料上朝時韓壽身上的香味被賈充察覺,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後,沒有責怪女兒,而是讓女兒嫁給了韓壽,並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這西域之香應該由賈午裝在自己親手做的香囊裡相贈,才不算辱沒了貴重禮物和女兒家的一番情意。

壹號收藏官方合作電話:400-60-51580

客服☞ 微信號/QQ:250955904

【公告】壹號收藏項目面向全球融資,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

↓↓↓↓↓↓

相關焦點

  • 【愛情攻略】中國古代女子的定情信物
    定親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處於青春期的少女們卻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迫於一定的社會壓力,交付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雙方私下進行,他人無從知曉。  古代定情信物包括:手鐲、纏臂金、戒指、耳環、香囊等,或者是家中祖傳的某種小物件、本人精心選購的某種紀念品等。
  • 中國古代女子十大定情信物,中國式的美!
    來源:CCTV4國寶檔案(ID:CCTV4gbdawx)中國古代女子有十大定情信物,它們有的普通,有的昂貴,適合所有人群
  • 中國古代女子十大定情信物,你知道多少?
    「定情信物」被傳承了幾千年,但現在由於膨脹的物質欲,「定情信物」已經成為了金錢的代名詞。其實中國古代女子有十大定情信物,它們有的普通,有的昂貴,適合所有人群。「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結」是一個被賦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漢字。
  • 中式大美:古代十大定情信物
    定情信物的精神含義,比信物本身更為豐富。贈上定情信物,猶如呈上了自己的心願,表明自己將終身不移其志。丟失了信物,或被理解為不忠。感情破裂,便會將信物退還……在男女授受不親的古代,年輕男女互贈的一方羅帕,都能讓人浮想聯翩。那麼,古時主要有哪些定情信物?
  • 中國古代的五大定情信物,哪一件讓你有心動的感覺?
    古代情侶表達愛情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不像我們現在一樣隨便就能打電話發信息發紅包,以前的人們都是用定情信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今天剛好是七夕節,小編就來講講中國古代的五大定情信物來應應景!1、玉佩故人比德以玉,君子講究恭敬平和、溫潤悠遠之愛,又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的古話,所以古人經常將玉佩當成自己寄託情誼的信物2、玉簪玉簪是古時候女性的日常裝飾工具,也是被用來寄託對愛人的思念,
  • 古代女子定情信物大全,長知識!
    清,碧璽雕松鼠葡萄佩  在中國古代,定親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卻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中國古代定情物講究「情」而不講究「物」,一塊玉佩、一個香囊、一束秀髮、甚至一枚瓜果,都可以作為定情物,都可以表達自己對「情」之訴求。  那麼在我國古代女子有哪幾種定情信物呢?君子之情——玉佩  「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 古代十大定情信物,如果是你,會選哪個?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下古代的定情信物,看過古裝劇的人應該都知道,古代的女子和男子在私定終身的時候,都會互相贈送一種東西來作為定情信物,今天就來盤點一下古代的十大定情信物,如果是你,你會選擇送自己情人什麼呢?
  • 古代情侶的定情珠寶信物,那麼美!
    相反,從古詩詞歌賦中對贈送定情信物的描寫,可見古人也是很浪漫的。戀人間不敢像現在一樣大膽表露自己的愛意,但他們卻會通過一些間接的方式來表達彼此的愛慕,比如定情信物。去看看古代女子的定情信物,在與「他」的愛情長跑中慢慢收集只屬於「我們」兩個人的愛情信物,回歸傳統,回到《詩經》裡所唱頌的那個年代,「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古人比我們想像中浪漫多了,中國古代十大定情信物了解下
    印象中的古人,男子終日「之乎者也」,了無趣味;女子三步不出閨門,含蓄內斂,在講究包辦婚姻的封建社會,似乎男女間的愛情只有傳宗接代一個目的,更無浪漫可言,其實不然,相比現代情侶間的送花、送包,古代男女間也有「小心思」,也會互送禮物,並且這些東西有指定的愛情含義,中國古代十大定情信物了解下,你定當刮目相看
  • 七夕,定情信物,看古人如何浪漫
    七夕,作為祝福牛郎織女一年一度佳時相會的日子,這一天,古代的有情男女們也會互贈禮物表達愛意。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代那些定情信物。 清 金鑲碧璽米珠戒指 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
  • 古代人的定情信物
    簪子是古代女子常用定情物,古代一女子為遠方情人精心製作一枚簪子,某天聽聞情人已另有所愛後,傷心之餘當場燒掉簪子後「當風揚起灰」,表達絕不會做第三者的決心。玉佩玉佩藏情愫,今生始還原,系我三生情,還我今世緣。
  • 雷哥出品,細數古代的男女定情信物有哪些?
    細數古代的男女定情信物有哪些?在中國古代,古人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所以很注重人和人之間的禮節。而在當時那個文化大背景之下,人們又是如何來確定男女雙方之間的愛情的呢?「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 古代定情信物大全,長知識!
    在中國古代,定親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卻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中國古代定情物講究「情」而不講究「物」,一塊玉佩、一個香囊、一束秀髮、甚至一枚瓜果,都可以作為定情物,都可以表達自己對「情」之訴求。那麼在我國古代女子有哪幾種定情信物呢?君子之情——玉佩「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 七夕到了, 古人常用的定情信物有哪些?
    七夕到了,還在為心上人準備禮物而煩惱嗎?您若是厭倦了巧克力、玫瑰花,可以參考參考古人互贈信物,以古典的方式傾訴衷腸。今天為你盤點那些古人常用的定情信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辛棄疾詞《祝英臺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溼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簪子適用於「女追男」
  • 古代的幾種定情信物,那些你不知道的曖昧!
    在中國古代,定親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處在青春期的男女卻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定情信物的精神含義,比信物本身更為豐富。贈與定情信物,猶如呈上了自己的心願,表明自己將終身不移其志;丟失了信物,或被理解為不忠;感情破裂,便會將信物退還。
  • 中式婚禮定情信物有哪些
    現在的婚禮人們都選擇拿戒指作為定情信物來見證自己的愛情,但這是西方人傳來的方式,那麼你知道中國傳統婚禮的定情信物除了戒指之外還有哪些嗎?你知道送什麼定情信物給她最好嗎?下面一起來看一下定情信物的含義吧。
  • 戒指在古代表示「禁止房事」,為何會變成「定情信物」,鮮有人知
    定情信物戒指古時候最初是表明嚴禁夫妻性生活?定情信物常指古時候恩愛,卻不被凡俗認同的男人女人間為了更好的定情所互換的物品。古代定情信物古代少女贈男孩的定情信物包括:戒指、稱心、羅漢錢、小紅豆、鳳釵、手絹、錢包等。
  • 古代定情信物如此之多,為何現代人卻偏偏選了戒指呢?
    除了情話,和愛情相連接的,能夠代表男女心儀彼此的信物,那就是定情信物了,說到古代的定情之物,種類繁多到讓我們眼花繚亂,現在來說說幾個有代表性的吧。香囊古代封建女子是不允許拋頭露面的,尤其是那種富商大賈之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以為常態,只在家裡學琴棋書畫,做女紅,讀女戒,所以每個古代美人都會一手好手工,男子愛佩戴玉佩,女子則習慣佩戴香囊,尤其是自己親手繡的,所以定情之物也有香囊,以自己親手繡好的香囊放入好聞的中草藥,佩戴其身,行走之餘還有好聞的清風徐來,更是愛意濃濃。
  • 古代生活探秘:古人的「定情信物」有哪些?為何「紅豆」最相思?
    (1)《詩經》中的愛情信物「彤管」《詩經》中有很多愛情詩,其實就描繪出了古代男女相互贈送定情信物的橋段。「信物」指的是被當做憑證的物品,古代女性如果對某個男子芳心暗許,一般都會贈送耳環、簪、香囊為信物。而男性則會將情書、詩歌、器具,當做二人定情的信物。
  • 古代男女定情信物,美到不可方物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紙婚約相伴永年在古代,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迫於禮教和社會壓力交換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雙方私下進行他人無從知曉那麼信物一般有哪些呢香囊何以致叩叩?「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篦梳結髮同心,以梳為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