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改變了兩個大國命運?細節決定成敗,有時是謊言

2020-12-14 栩先生

1

我看歷史的時候,發現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大概是在春秋時期。

有兩個諸侯國,一個是楚國、一個是吳國。

其中,吳國的邊城卑梁(今安徽省天長市)和楚國的鐘離城(今安徽省鳳陽縣)相鄰,兩地的老百姓都以採桑紡織為業,桑樹就是他們的身家性命。

某一天(具體不詳),楚國的一個少女和吳國的少女為了爭一棵桑樹而大打出手,跑回家一哭訴,兩家的大人直接抄起傢伙就幹到了一起,直接導致其中一家被滅門。

兩國的邊邑長官很快知道了這件事情,大怒之下率兵互相攻擊,結果吳國的邊境小城被攻破。

吳王這下更憤怒了,直接帶領大軍攻打楚國,佔領了兩座城池。

……

兩個女孩爭桑樹,結果引發了兩個國家間的全面戰爭。這個故事如果不是記載在《史記》裡(詳見《史記·吳太伯世家》),我無論如何也難以相信。

其實,《史記》相對於其他歷史書之所以更好看,也是因為他的記載裡有很多類似這樣的傳奇故事。

大家也喜歡看這樣的故事,「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任何歷史只要這樣去寫,傳奇性、故事性、戲劇性以及神秘性就都有了。

這樣的想的人很多,羅素就曾經說過:拿破崙在萊比錫的失敗,是因為他在德勒斯登戰役後吃了一個桃子。

但真正的歷史,其實並不傳奇,也不神秘,偶然性裡更多的是必然性。

或者說,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爆發,都是無數必然性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偶然地點燃了而已。

所以,當我再去查閱更多關於吳楚之間這場戰爭的時候。

才發現,其實雙方的矛盾由來已久。

在「二女爭桑葉」之前,已經你攻我打相持了五十多年。

五十多年的爭鬥,吳楚之間的關係已經像熱鍋裡的滾油,隨便扔點東西進去也能炸出來。

而吳楚之間,之所以有這麼嚴重的矛盾,在歷史中也有非常清晰的脈絡。

考慮到我詳細地搬運史料大家看著會比較累,我就用一句話解釋下吧:

吳國的祖上本來比較弱,突然有一天強大了,就忍不住拿隔壁的楚國開刀了,之後楚國伐吳報仇,再之後吳國再伐楚的時候,戰死了一個國君。

從此,兩國就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什麼是地緣政治,這就是地緣政治。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這兩個國家的戰爭一直持續到春秋末年。

直到吳國被越王勾踐所滅。

△越王勾踐畫像

而有意思的是,後來楚國又滅亡了越國,相當於間接滅亡了吳國。

這也是為什麼1965年,越王勾踐劍卻在湖北荊州出土的原因。

你看,看起來再風馬牛不相及的歷史事件,只要你挖的足夠深,掌握的資料和信息足夠多,就總能發現其間的蛛絲馬跡。

這才是歷史的真相。

2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總是會產生「小事情改變了歷史命運」的錯覺。

只是因為視角的局限,如果視角更大,看到的史料更多,會發現沒有什麼重大事件的發生是一次機會的偶然。

如果你覺得是,一定是因為你還不知道他們已經經歷了剩下的99次機會。

如果只盯著一個事件無限推論下去,就一定會出現「如果丘處機沒有路過牛家村」、「假如潘金蓮沒有開窗戶」這種看似頭頭是道實則無稽之談了。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說過:一條假說越是令人驚異,它所需要證實它的證據就越多。

一個匪夷所思的觀點背後,必然需要更多的資料來支持。

你看到的資料越多,就越能知道偶然中蘊含著的必然。

上面這個歷史故事,帶給我最大的啟發,並不是怎麼去讀歷史,而是怎麼去思考。

我們以往的教育裡,有一種誤區叫「細節決定成敗」。

這句話總體上沒毛病,但其成立是有前提的。

那就是,大局已定的情況下,細節的變化決定了成敗。

就像前面那個歷史故事裡,吳楚兩國已經爭鬥了百年,這是大局;在這個大局下,才可能發生「兩女爭桑樹」引發國家戰爭的事。

如果兩個國家本來就相安無事,也沒有必然要打的理由,別說爭桑樹了,爭王后都不一定會打起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爆發了塞拉耶佛事件,一次刺殺事件,最終連鎖反應,引發了波及全球的戰爭。

但無論是在歷史教科書裡講的,還是從現實的邏輯來看,我們都知道,塞拉耶佛事件只是一戰的導火索。

同樣,第一次世界大戰裡,爆發了西班牙大流感,因為病死人數太多,各國都沒辦法再抽出青壯年來參戰,導致一戰提前結束。

但即使沒有大流感,一戰還是會結束,而且戰敗國也一定會是德國。

這就是看事看大局的思維方法,學會了從紛繁複雜的細節裡去看透整個全局,去抓住最關鍵的因素,就能做到牽一髮而動全身,落一子而滿盤活。

在這方面,毛主席無疑是佼佼者。

從年輕時候開始,他就有意識的去訓練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24歲的時候,他在寫給老師黎錦熙的信裡就說到:

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大源。今日變法,俱從枝節入手,如議會、總統、內閣、軍事、實業、教育,一切皆枝節也……今吾以大本大源為號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動乎?天下之心皆動,天下之事有不能為者乎?天下之事可為,國家有不富強幸福者乎?

這段話雖然比較文言,但我決定不翻譯了。

因為寫的太好了。

更可怕的是,他那時候才24歲啊,想想我們24歲的時候都在想些什麼,不禁感嘆什麼才是真正的天生領袖。

這之後,從上井岡山到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從星星之火到北上延安,再到論持久戰……

毛澤東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先從大局入手進行分析,一下子抓住事物的本質和關鍵,也就掌握了解鎖的鑰匙,洞開了必勝的大門。

一直到建國後,他對很多事情的看法,也都是立足全局,即使過了幾十年,仍然有很強的預見性。

比如,我曾經在專注寫歷史、熱點的小號「栩然說」上,寫過一篇《美國的問題?當前的世界形勢?這個問題毛主席在60多年前就講透了》的文章(可以微信搜索「栩然說」,關注後回復「毛主席」查看相關文章)。

在文章裡,我發現毛主席早在1958年的一次講話裡,就對從那時候起到現在的國際局勢做了非常透徹、準確的分析。

即使拿來對照2020年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局勢,也準確地讓人驚嘆。

比如毛主席在講話裡談到要準備反對侵略戰爭,也就是準備反制。

儘管總體判斷樂觀,但工作上還是要採取謹慎態度。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世界上的事情還要搞一個保險係數」。

總的思路就是既要反對打仗,也要不怕打仗。

關於戰爭的本質,毛主席在其他著作裡做出過精闢解釋: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從這點上講,戰爭就是政治,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運動,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

所以要去分析當下國際上發生戰爭的可能,不要去看什麼邊境爭端,拳打腳踢,你來我往。

而是要去深入分析各國的國內政治環境,以及國際間的政治狀態,才能做出最準確的分析判斷。

3

講完歷史,我再給大家分享幾條走心的乾貨。

我為什麼要這麼去反覆強調大局思維?

有句老話是這麼說的: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

這個鍋就像是一個人的思維,你的思維在哪,決定了你的所有行為表現以及最後產生的結果就在哪。

大局觀決定了思考和行動的邊界。你連想都想不到那兒去,又怎麼可能那樣去做呢。

我們能想像人頭馬面,牛首蛇身的怪物,卻絕對想像不出來「四維生物」是什麼樣的。

因為人頭、馬面、牛首、蛇身,都是我們認知範圍內的東西,想像不過是把他們重新組合了一下,但「高維生物」超出了我們的認知,你無法想像。

一個思維不夠大的人,有時候真的很難理解那些有大局思維的人的行為。

這就像下棋的時候,一個高手忽然走了一步看似天馬行空的棋,旁邊一堆臭棋簍子都看得莫名其妙。

正因為思維、認識以及見解都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所以,在有些高手看起來是好棋的機會,在低手看來卻是一步廢棋;低手自以為的驚天妙手,在高手眼裡卻可能是為後面的失敗埋下伏筆。

大局思維如此重要,但我們怎麼才能學會這樣的思維方式呢?

我由內而外,一層一層剝開來給大家講講。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就拿下棋來做類比的。

(一) 看事情一定要從全局入手

人生恰如棋局,如果你的視角只聚焦在棋盤的某個角落,再拼命廝殺,最後也不過就是多一個子,少一個子的區別。

我們經常都說的細節決定成敗,建立的前提是大局已經確定。大局未定之前,你越關注細節,就越容易迷茫。

一項工作,你不先去考慮它的因/果/度,了解它的實現邏輯,而是一門心思扎進去,開始從沒完沒了地摳細節,什麼格式不對啊,標點符號錯了啊,幹得越久,你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後面還要怎麼幹。

大方向是對的,偶爾有挫折,終究也會走出另一條路來;大方向就是錯的,細節再完美,對了也是錯的。

比如,很多人最喜歡舉柯達的例子,柯達直到倒閉之前,其產品細節依然無可挑剔,生產著世界上最好的膠捲。

與之相反,早期的數位相機問題一大堆。但大勢所趨,細節完美的柯達還是敗了,問題很多不斷迭代的數位相機、手機卻最終站穩了腳跟。

大潤發被收購,不是因為他們做不好超市了,而是因為電商太強勢了;方便麵的銷量下降,不是因為口味變了,而是因為人的需求提升,外賣更方便了……

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

不是你不好了,而是你不適合了。

所謂的大勢所趨,不是努力就可以改變的。而全局思維的關鍵,就是要去看到這個大勢,順勢而為。

這就需要有超前的思維模式。

(二) 走一步多看幾步

決定一個人能否成為棋壇高手的分界線,就是看他能不能走一步多看幾步。

如果你的每一步都是應付,最後的結局就一定是疲於奔命、身不由己。

和現實裡的很多人很像吧?

從畢業開始,日漸陷入工作的泥潭,每天都在為了養家餬口而奔波勞累,過個幾年,當年的意氣風發,當年的夢想,全都變成了一聲嘆息,默默地咽下,慢慢地忘記。

要想跳出來,首先從思維上就一定改變過去所依賴的模式。

所有的思考,都不要用直線思維。

直線是一維的。而二維化思維,各個層面、各個方面都有了橫向的聯繫,考慮到了各種相關性,因果性。

到了三維化思維,則是加上了時間維度,做每件事都要考慮未來,回溯歷史。

為什麼說有的人思維水平很高?

首先,底層的思維層次就已經比你高,他和你同時思考一件事,研究一個問題,提出什麼建議,你思考的肯定沒有他深,廣,遠,別人能從至少三個層面去思考,你卻只能就事論事。

這就是思維上的降維打擊。

廣度是聯繫的範圍;深度是找到的因果聯繫,本質裡面想的有多透;遠,那就是時間維度,能看多遠。

這裡面最難的,也是最應該修煉的,就是要學著看得遠,為自己的思考加上時間維度。基於歷史得失,基於過去經驗,去預測未來。

一定要敢於做這樣的事,將這作為一種思維訓練。

一開始你的預測和推斷可能不準,不要緊。遇到任何一件事,都要敢於基於你掌握的信息,過去發生的事情,和你的分析,作出自己的判斷(比如對自己的工作,漲薪,所在城市的房價等等)。

當然,這種預測是理性的,是依據掌握的信息分析來的,而不是直覺的,想像的,神秘化的。

2015年股市大漲的時候,曾有同學花錢加了一個群,給我看裡面對股市變化的分析。他預測股市多少點的依據,居然是什麼神神秘秘的領導人生日,什麼命格,什麼年份,什麼周易…… 簡直匪夷所思,偏偏還有很多人信。

我希望「栩先生」的讀者,能夠不被這種簡單的伎倆所蒙蔽。

世界是聯繫的,但不是胡亂聯繫、隨便聯繫的。過於相信這種胡亂聯繫,就會陷入神秘主義,影響自己的判斷。

4

(三) 保持觀察,洞悉對手,時刻自省

下棋的人,最忌諱的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你不僅得觀察對手下了什麼棋,還得要記住他之前都走了哪些步。

有些盲棋高手,一盤棋下完了,過了幾天,他居然還能完全靠記憶,幾乎一子不落地復盤整局棋。

我看柯南和福爾摩斯的時候,就總在想,為什麼每次破案推論的時候,他們就能發現那麼多的蛛絲馬跡,而且這種蛛絲馬跡往往不是案發後他們才發現,而是案發前他們就注意到了。

也就是說,對柯南和福爾摩斯而言,只要他們去過的地方,見過的人,哪怕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他們也在慣性地敏銳觀察,等到後面破案需要時,他們就會像「回放」一樣,找出裡面的問題來。

當然,柯南和福爾摩斯畢竟是虛構的人物,這種觀察力高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但在現實生活裡,其實不乏這樣的人。

我之前認識的一個民警朋友,我們一起去吃飯,經過某個地方,即使我們正聊著天,過後他也能告訴我很多關於那個地方的細節,而我則完全沒有關注。

當然,我寫這一條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大家也跟神經質一樣,到了哪兒都去四處觀察。

而是為了告訴大家,從學習到職場再到生活裡,永遠要做一個有心人。經過的事,見過的人,都要用心去觀察。

我們可以去學習一些識人的乾貨(不一定準確,但有參考意義),比如說話滔滔不絕而眼神飄忽的人,多半剛愎自用、聽不進意見;整天黃段子不離口但工作時卻非常認真賣力的人,多半胸有大志、ta是在隱藏自己的真實目的;名校畢業、被領導批評兩句就手足無措的人,多半比較單純……

這些方法網上有很多,但最好還是自己去總結。

這種觀察和洞悉的習慣,能幫助你找到一種透視的視角,在為人處世中,始終保持一種清醒的狀態。

另外還有一條很重要的是,下棋的時候眼睛不要只盯著怎麼吃別人的子,還得要記得看一看自己有什麼棋也在別人的虎口之上。

我小時候下棋總是被我父親罵,就是因為那時候的我總是瞻前不顧後。看得來別人,就忘了自己。

你在觀察和洞悉別人的同時,一定要記得不要「放過」自己。試著用看別人的視角去看看自己,分析自己,能幫助你更好的認識自己。

(四)偶爾下一步閒棋

《三體》裡有一句話我挺喜歡,叫百忙之中下一步閒棋是很有必要的。

所謂閒棋,就是你憑藉著興趣,機緣或是其他莫名其妙的原因,在某個領域做了一些嘗試。

你不知道有沒有用,甚至也不太關心有沒有用。

但很可能,某個機緣巧合下,你的命運就因這一些看似無用的閒棋所改變了。

我把它稱為撒種子法則。有時候,你苦心種下的那一粒種子毫無收穫,無意中哪裡撒下的種子反而帶來希望。

現實生活裡,所謂撒種子,就是在你主業的「八小時」之外,所做的其他嘗試。

這裡的「種子」,包含了兩個方面的概念:

一個是培養的新興趣,get的新技能等等。比如,賈伯斯讀大學期間曾認真練習書法,這段看似沒啥用的經歷,卻為他在後來設計蘋果產品時,帶來了獨特的審美品位,同時也為他傳奇式的成功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這是他在斯坦福演講時,親自講出來的一個真實故事。

你看過的書,學過的東西,都像是一顆又一顆的種子,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芽,更不知道能給你帶來什麼,但這種東西對人生的影響卻可以一直沉澱。

所謂成功的人生,就是這樣把無數個可能的收益累加起來的結果。

另一個,是把正確的事情正確地堅持下去,積小勝為大勝,這也是毛主席最推崇的軍事法則。

即使,這些種子最後都沒有發芽,你也不過是把業餘刷微博、看網絡劇的時間通過其他方式打發掉了而已。

但你如果給自己樹立了這樣的意識,西方不亮東方亮,你的世界將會比現在寬廣的多。

最後多說一點,下棋的人,心態一定要好。

有時候為了取得最後的勝利,棄子爭先、捨車保帥都在所不惜。

這時候如果心態上斤斤計較,什麼都不願意放棄,就很難走出優勢來。

我現在看一個年輕人有沒有潛力,一般就是看兩方面:

一是看他會不會為了某樣東西去全力以赴,捨得付出;第二則是看他會不會為了一些更本質更長遠的東西,去放棄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敢於放棄。

所謂「不圖小利,必有大謀」。

主席以前說過:

我們現在的大踏步後退,是為了今後的大踏步前進。

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才是一個具有大局思維之人應有的心態氣度。

—— END ——

我是栩先生,一個

廚藝好,但不煲雞湯

非常忙,但堅持原創

很犀利,但冷靜客觀

的寫字人

被大家親切的稱為「學長」

相關焦點

  • 在領導眼裡,其實是小節決定命運...
    小就是小事,節就是細節。小事是無關緊要的事,是微乎其微的事,是看似可有可無的事。細節是習以為常的地方,是不以為然的地方,卻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地方。以前,有位國王因為一塊馬蹄鐵,輸了一場戰爭,丟了一個國家。雖有蝴蝶效應在其中,卻也是對細節決定成敗、小事決定命運最生動的闡釋。
  • 「細節決定成敗」用英語怎麼說?
    關注【喜閱英語】,免費領取資料「細節決定成敗」英文怎麼說?「細節決定成敗」有兩個很有意思的地道表達① God is in the detail這句短語源自一句德國諺語:Der liebe Gott steckt im detail
  • 細節見人品,小事見人心(夜讀)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決定自己命運的往往不是運氣和機遇,而是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細節和看似平淡無奇的小事。因為那些貌似不起眼的舉動,往往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真實面貌。不需要經過大風大浪來評定,只需一件小事即可看清。有些人,明明看起來是特別鐵的朋友,但他們在一件極小事情上的冷漠、退縮、小氣,會讓你瞬間心裡拔涼,這種事情,不勝枚舉。而也有些人,平時沒什麼甜言蜜語,只是一件小事,就讓你知道,原來他是真心在乎你。
  • 細節決定成敗,專注與執著優選優品的堅持
    不管是學生時代還是出來工作,我們經常都能聽到有人說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其實這句話對企業公司來說也是相當重要,只有把細節也做到才能打動客戶,也才有機會成交客戶。有些人覺得別人成功都很容易,可是你不知道他為了打動客戶,做了多少事情,連細節都來回改動,就是為了能爭取到客戶。
  • 工作中,態度決定高度,細節決定成敗
    「態度決定高度,細節決定成敗」是美國羅曼·文森特·皮爾的一句名言。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直接影響工作的質量;而對細節的重視程度,則一定程度上,決定能否成功。我的第一份實習工作,是在某會計師事務所做審計助理,拿著100一天的工資,投身於某局產權登記項目。
  • 識人術:「小事見格局,細節看人品」,你的言行決定了你的格局!
    在我們的身邊總會有一些人,老是覺得自己是一個幹大事的人,對於一些小事和細節都不屑一顧,其實這就是一種很愚蠢的想法。聰明的人都知道「小事見格局,細節見人品」的道理。一個人的人品如何,都是通過這些細小的生活細節來表現出來的,一個人能否幹成大事和我們平時一些小事的一點一滴的積累和經驗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說,你的言行決定了你的格局有多大,也決定了你的成敗,這一點都是真實的道理和經營總結。
  • 範繼峰:細節決定成敗,點滴積累終有收穫
    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是檢查車輛,清潔車廂,做好出車前的準備工作,不開帶病車上路,每天讓自己駕駛的車輛保持最佳的狀態。在行車中保持規範操作,起步時輕抬腳,慢加油,減少變道,保持勻速直線行駛,降低超車次數,可有效降低油(氣)電耗。同時要做到全面了解路況,要熟知每一段路況,要計算有多少個紅綠燈,更要熟知每一個紅綠燈的特點和規律。
  • 細節重要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決定你的職場前程
    《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芸芸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總還只能做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礎。」
  • 細節決定成敗看摩登舞技術技巧中的細節
    摩登舞大師:艾迪塔講授集體課(中文配音)《細節決定成敗看摩登舞技術技巧中的細節》   細節決定成敗,一個小小的細節就可能會毀掉一個人多年的努力。【摩登舞的移動】1,     雙腳永不離開地板,永遠在地板上擦,出去的腳和收回的腳都不離開地板,是要用足去「親吻」地板的;2, 第一拍應向前(後)擺動移動腿,是產生前進(後退)舞步需要做的第一件事
  • 通過小事能看出大節,有時細節彰顯人品,看清一個人從這3點開始
    拾金不昧反映出一個人崇高的道德品質,即使撿到的東西不值多少錢,但從這個小事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大節,也就是以小見大。人在做事時往往不太注意細節,其實從小部分可以一窺整體。在《淮南子·說山訓》說:「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 夜讀:細節見人品,小事見人心
    而很多時候,一件事的成敗,並不是敗在能力上,而是敗在細節上,只有把細節做到極致才能更接近成功。行走於天地之間,盡觀萬物百態。最打動人心的不是一個人的才高八鬥,也不是一個人的富可敵國,而是一個人行事處世之中的細節。
  • 人的命運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
    01 人的命運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 比如,同樣的一個選擇放在兩個人面前,有的人會選擇爭取、有人會放棄;同樣的一件事擺在兩個人面前,有時結論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些完全不同的反應,最後組成了我們現在的生活,小到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到選擇跟什麼樣的人結婚、職業選擇、生命管理等等。
  • 納爾遜原則: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有用的
    正是有這種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小事的精神,才成就了松下龐大的個人事業。對人是如此,對企業也是如此。企業的生命存在於細節之中。成功的企業家都是關注細節的高手。美國卡爾森公司執行長M•納爾遜提出了納爾遜原則,小事不可小看,細節方顯魅力。小事永遠不可忽視,他是成就大事的關鍵!
  • 日本人的這四個習慣,告訴你什麼叫細節決定成敗
    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可細節裡藏的全是習慣的力量。一整個人生到底是傑作還是敗筆,往往區別覺我們平時所形成的好的習慣。如果個人的個性、品質,上升不到習慣,是無法催生改變的力量的,只有內化為日常習慣,才會使人不由自主的散發高貴的氣質與魅力。
  • 細節決定成敗
    作者:寶寶知道 我是格格寶貝的寶貝媽媽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兩個寶寶。兩個寶寶該怎麼拍照呢?這裡有一些國外的二寶照片,給大家分析二胎全家福的經典動作,一學就會哦。躺著這個場景基本發生在公園的草坪上,躺著的姿勢一看上去就很有愛,可以從上面俯拍。
  • 攝影作品分析-靜物攝影主體表現:細節決定成敗
    1,為什麼說細節決定攝影主題表現的成敗?攝影畫面的主體物是畫面表現的重點,特別是在靜物設計中,主體物它需要有足夠的細節來體現畫面的表達的內涵和意境,所以,主體物的細節決定了作品的成敗。下面我們來分析照片,看看兩種照片:這張照片初看畫面整天感覺不錯,前後層次分明。
  • 孩子能否有出息,從吃飯狀態可以看出,細節決定成敗並非無中生有
    前言:在不少父母的眼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會是一個有出息的人,古往今來,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有這樣的心願,但是孩子是充滿無限可能的,他們的未來也是無法預知的,將來的事情,都無法預料,不過,老話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其實看一個孩子,將來能不能有出息,可以從孩子吃飯的狀態去判斷
  • 細節決定成敗,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品,張藝興就是那最好的例子
    細節決定成敗,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品,張藝興就是那最好的例子大多數人認識張藝興是因為《極限挑戰》,一幫老戲骨老熟人帶著一個剛剛從韓國回來的弟弟做節目,那個時候對於張藝興的印象,就是大家心中的「小綿羊」,謙遜、單純、正直、可愛。再到之後紅雷主演的電視劇《好先生》裡的客串,也是同樣的人設,讓人喜歡,卻也僅此而已。
  • 如何教會女孩注重細節,讓女孩學會細心地做事
    如何教會女孩注重細節,讓女孩學會細心地做事任何一件大事都是由小事組成的,就好比一臺機器是由若干個零件和無數個螺絲組成的。如果想讓機器正常地運轉,所有的大小配件一個都不能缺少,任何一個小零件的缺失和損壞,都有可能導致機器的癱瘓。可見,細節雖不起眼,但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 人生頭等大事是這件不起眼的小事
    不同的入睡時間已經睡眠時長,可以在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中得到體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我們的精神和身體狀態。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越是睡眠時間充足且規律的人,越能夠保持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也很少有疾病會找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