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張藝謀導演,章子怡、鄭昊、孫紅雷主演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1999年上映,距今已經21年了,每次想起它,重溫它,都會有那麼一種別樣的感動。
電影改編自鮑十的小說《紀念》,講述了母親招娣與父親駱長餘相知、相愛、分離,最終相守一生的故事。
劇中章子怡飾演的招娣,樸實無華,卻演出了一個令人難忘的螢屏形象。當時,她只有19歲。
有時候也經常在想,為什麼一部21年前的電影,可以一次次打動自己?很少看到能夠超越它的國產愛情電影?
慢慢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越是樸素的情感,越能打動人。越平凡,越不凡。
至純至美
電影的主題,就是一種不摻雜任何東西的愛情,兩個人在鄉村相遇,平凡的人,平凡的感情,卻是那樣的純粹,那樣的唯美。
最簡單的愛情,最簡單的幸福,就是想看見你,聽聽你的讀書聲,遠遠望著你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樣子,這些就已經足夠。
這種信息的傳遞,並不是完全靠故事來呈現的,甚至說故事只是佔了其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還包括音樂,畫面,構圖,色彩,光線等,它們統稱為信息,就猶如那五彩斑斕的青春記憶一般,明亮美好,共同撐起了這種樸實,大氣,意境悠長的美。
音樂想起,我們看到色彩鮮豔的畫面,人物奔跑的鏡頭,塵土飛揚的鏡頭,笑靨如花的清澈,就會不由地對那一份獨特,唯美的愛情,有所憧憬,被其感動。
麻花辮,青花瓷碗
章子怡的麻花辮,鄭昊手中的青花瓷碗,是電影中兩個深刻的意象。
按照「我」的回憶,母親當時剛滿十八歲,父親也只有二十歲,正好是青春的年紀,稚氣未脫,乾淨清澈,朝氣蓬勃,未經雕琢。
母親的畫面一出來,兩根麻花辮瞬間映入眼帘,成為她的標誌性裝扮,也是溫婉純淨,透明清澈的少女心的有力見證。
一顰一笑,都傳遞著樸實,真摯,至純的美。
劇中的青花瓷碗,也是父母愛情的美好見證。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碗,代表了父親偉岸的身軀,矯健的步伐,厚重的氣息,以及母親情感的寄託,心中的牽掛。
母親專門挑了這一個最大的青花瓷碗,盛上自己精心做的食物,然後用蓋子蓋好,布包好,小心翼翼地帶過去,放在凳子上。然後,她坐在亭子邊,遠遠地張望,眺望,電影中給了這個碗好幾次特寫,這個小小的碗,盛滿的是一個少女悸動的心。
這個鏡頭裡,碗居於畫面中央,既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氣勢,還有一種融入藍天白雲的優雅,這是母親眼中的畫面,她的眼裡只有這個碗,裝滿了這個碗。
這個碗在後面還出現多次,包括母親問父親,還記得這個碗嗎?記得裡面哪頓飯最香?
可以說,碗是一個媒介,連起了父親和母親,也是他們之間情感的一個見證。
尤其是母親在跑著給父親送飯的時候,碗摔碎了,餃子撒了一地,母親找人又重新給鋦了一下,還原了這個碗。
青花瓷碗是一個見證者,也是一個旁觀者,它在電影中的作用,更像是一個記錄者的角色。在那個年代,一個普通的大碗,就承載了這麼厚重的情感,美好的情感,沉甸甸的情感。
看起來普通,樸素,卻是那樣的珍貴,不舍。為什麼呢?因為它喚醒了人們內心的情感,喚醒了人們對於樸素的美的感動,那是一種動人的力量。
一輩子的相守
電影開頭,「我」在回來的路上,默默說道,父親教了一輩子的書。母親也說道,你爸到這村40多年,為這個學校,給大家培養了一代代的學生,起早睡晚,心都操碎了。
父母的愛情,偉大的地方,在於他們是一輩子的堅守。
電影對於這種愛情的表達,並沒有過多刻畫他們兩人之間的畫面,更多的是一種意念的表達,情緒的傳遞。
比如母親對於父親的聲音,喜歡聽父親讀書的聲音,在她看來,父親的聲音,是天底下最動聽的聲音。「人生在世,要有志氣,讀書識字,多長見識,能寫會算,是件好事,大事小情,提筆就記。」
比如他們相遇的畫面,隔著螢屏都可以感受到那種緊張,忐忑,忸怩,興奮。
這些都是非常普通,樸實的畫面,沒有刻意煽情,只是像水一樣的靜靜流淌,卻無聲地穿越人們的心田,能感受到那種心動,那份美好,那份純粹。
又如母親站在雪中等父親的畫面,踏著積雪,邁著沉重的步伐,走著去縣城找父親的場景,都是通過母親的行為,來表達她內心對於父親的愛,那份擔心,那份不舍,那份牽掛。
還有母親眼裡流出的這滴淚,越平凡,越動人。
這個畫面,是「我」聽鄉親們說,當父親真正和母親相聚的那一天到來時,母親又特意穿上了父親喜歡的紅棉襖,站在路邊等著父親,從此,父親就再也沒有離開過母親一步。
電影中並沒有出現父母相聚的畫面,只是用母親站在雪中等待的畫面,再加上「我」的旁白,來表現這種樸實,真摯的情感,從母親的背影,眼神,面部特寫,以及紅白色彩的對比,來強化這種情感,並深深印在了觀眾的腦海裡。
這種美好的情感,是一種懷念,更是一種嚮往,是內心深處對於樸實無華,鄉間小路的懷念,更是對于田野,泥土,藍天,樹葉的自由的嚮往。
電影結尾,現實與回憶交織在一起,兒子的讀書聲和父親的讀書聲混雜在一起,年輕時候的母親,在田野間縱情奔跑的畫面再次出現,遠方的崇山峻岭,蜿蜒的鄉間小路,是她的懷念,也是她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