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記者 |原禕鳴
編輯 |謝欣
「我當然後悔了,後悔在一個美少女的年紀,我卻是一個禿頭。」
當這位叫「魔法少女烏塔」的B站up主在一條名叫「植髮一年啦,大腦門女生後悔了嗎?」的視頻中自嘲時,她大概不會想到,這段調侃與自己的另一個植髮分享視頻,會變成她在B站兩年來最火的兩個作品。
「魔法少女烏塔」在B站有16.9萬粉絲,算不上是頭部up主,她日常製作的穿搭視頻點擊量大都在10萬到25萬之間,但2019年中一條記錄自己植髮全過程的視頻點擊量卻高達118.9萬,一年後這條「後悔」的視頻點擊量也達到了44.7萬。
植髮,儼然已不再是中年「地中海」男性的專屬,而是悄然間在「魔法少女烏塔」這樣的「美少女」群體中流傳開來。
「會有後續嗎?想看全記錄,我會一直追的,因為我是天生的禿頭女孩。」在「魔法少女烏塔」兩條植髮視頻的評論區,類似的留言不在少數。
連「魔法少女烏塔」自己都驚訝「沒想到這麼多人關注(自己的植髮分享)」。而B站是中國24歲以下年輕人最喜愛的一款app,這也意味著蹲她更新後續的大多是年輕人。
「魔法少女烏塔」的例子並非個例,界面新聞記者在小紅書、知乎、B站、豆瓣等多社交軟體上搜索發現,有關植髮的分享和討論總是能獲得到極高的流量。甚至一條與植髮有關的vlog,能讓一個全新的視頻製作者迅速得到關注。B站up主「老車同學」去年6月發布了自己的首個視頻作品——「植髮經驗分享」,這條視頻作品成功「一炮而紅」,點擊量超過了32萬,而今天「老車同學」已經坐擁12萬粉絲。
在容貌焦慮、年輕人的強分享欲、網紅經濟崛起的多重推動作用下,越來越多的女性點開了植髮視頻,也走進了植髮機構。
長期以來,日常被調侃脫髮和植髮以男性居多,而網際網路IT男、「996」等詞彙的流行更是讓男性脫髮幾乎演進成了一種梗文化。另一方面,就連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數據也表明,在中國超2億的脫髮人群中。男性約有1.3億,佔比約65%,;女性脫髮「僅有」7000萬。《人民日報》此前也報導稱,皮膚科門診中90%以上的脫髮患者都屬於雄激素性脫髮。而在這類人群中,男性患病率為21.3%,女性僅僅為6%。
不過現實卻是,雖然脫髮的男性遠多於女性,但女性對於脫髮的焦慮和求治意願卻要比男性高很多。
豆瓣小組「人人都有好頭髮 - 一起懟脫髮!」的成員已經超過20萬人。這裡既有「長髮公主」記錄頭髮治療、也有「禿頭阿姨」發帖詢問自己的頭髮還「有沒有救」、還有「頭禿山反植髮鬼 」諮詢毛囊存活率的鑑定方法……
從B站到豆瓣,「禿頭少女」們搜索生髮液的測評、了解植髮機構、或者分享著自己「重新擁有秀髮」的喜悅。檢索後不難發現,相關帖子裡的女性用戶比例要遠高於男性。新氧數據顏究院的數據顯示,國內頭部植髮機構雍禾醫療2008年服務的客群中,男性佔比超過95%,但2018年,植髮的女性用戶佔比已接近40%。
從絕對數字上看,真正具有植髮剛性需求的女性比例並不高,但她們為何忽然開始偏愛植髮了?
「年輕人要找對象、找工作,加上這幾年崛起的顏值經濟,讓年輕人對外形的要求越來越高。」武漢新生植髮院長張春傑在接受中國融媒產業網採訪時表示。
雖然「顏值即正義」更像一句調侃,但女性對自己顏值的焦慮度往往比男性更高卻是事實。北京友誼醫院原皮膚科主任趙俊英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表示,相比女性而言,男性患者來到門診時顯得更加淡定,大多是「我愛人/媽媽說我頭髮少了,讓我來看看。」而女性一般都是自己強烈要求來看醫生,她們往往面帶愁容,十分焦慮,覺得脫髮影響形象,在治療上肯花時間、肯砸錢。
這場關於顏值的焦慮已經傳導到了頭髮上,甚至也可以說,相比起玻尿酸墊直角肩、斷骨增高的「內卷」程度,一個手術風險並不算高的植髮,都「算不了什麼」。
然而,植髮依然是一項價格不菲、存在風險、還要經歷剃髮導致的「顏值低谷」的事兒。正因為此,在社交媒體上,許多選擇植髮的女性總能收到「有勇氣」的誇讚,而這也反過來成為不少人選擇植髮的動力所在。
脫髮導致的不自信是「禿頭少女」們敢於「植髮」的主要原因。
網友「叫我tina小姐姐」在自己的vlog裡講述到,自己小時候因為「大腦門」被長輩們誇聰明、有福氣。但長大之後「大腦門」就成了她羞於面對、感到焦慮的存在,上學時經常會有同學朋友調侃她的「大腦門」。雖然朋友沒有惡意,但她的心裡仍然感覺「多少還是有點不舒服」。
顯然,與男性相比,女性偏好的植髮項目也有所不同。艾媒諮詢數據顯示,與男性的需求相比,女性在植髮上的需求多為藝術種植,即眉毛、髮際線、美人尖等種植,簡單來說,女性追求的是「更好看」。
在以「變美」為導向的植髮選擇下,女性更注重的也是植髮之後的美感。例如,為了變美而選擇植髮的「禿頭少女」們總是最注重「前期設計」。「老車同學」在vlog中表示,在選擇醫院進行植髮前,她研究了林青霞、王祖賢、歐陽娜娜、趙麗穎等多位女星的髮際線,在認真對比後才確認了自己想要的髮際線。
前述武漢新生植髮專家還表示,女性用戶中約70%都是來做髮際線的。大麥微針植髮全球連鎖醫院院長李興東在接受自媒體財經塗鴉的採訪時也表示,女性用戶的訴求更多是頭髮稀疏或者改變髮際線和植眉從而變得更美。
這是因為,對於想改變「大腦門』形象、縮小臉型的女性來說,種植髮際線無疑是一種較高性價比的選擇。
另外,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加,年輕人因為飲食作息不規律等因素,導致其髮際線「後移」的年齡大幅度「前移」,百度《2020植髮行業分析》顯示,有60%的人在25歲左右就出現了脫髮。
而在植髮的女性中,年輕化的趨勢也很明顯。
網紅經濟的崛起則更是推動「禿頭少女」們走進植髮機構所不可不提的一環。
一位植髮親歷者在vlog中展示自己植髮前後的對比圖,引來了評論區一聲聲的「羨慕」。vlog的配文往往也會有「去其推薦的醫院做植髮可以打八折」等內容,無論是潛在觀念的傳遞,還是實際的引流獲客,都通過網紅們一支支的vlog完成了。
艾媒數據顯示,國內植髮行業的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約57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163億元。而市場調研公司Market Research Future發布的《全球植髮市場報告》顯示,預計到2023年全球植髮市場規模將達到238.8億美元,未來五年的年複合增速將達到24%。
伴隨著網際網路長大的Z世代們擁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與分享欲,植髮機構也敏銳的捕捉到了他們的這種特性。
大麥微針植髮創始人李興東此前在接受財經塗鴉採訪時曾表示,現在的植髮機構的客群主要為年輕人,而年輕人的分享欲強,也不介意去做公開分享或暴露隱私。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可以看到「禿頭少女」們去植髮的原因、以及全程記錄,年輕用戶在植髮上的心理負擔基本被破除了。
過去傳統的植髮廣告主要投放在地鐵站和路邊,對於年輕的女孩子這種廣告傳遞的依然略顯「神秘而危險」,不少人認為毛囊有病變的人才會選擇植髮,從觀念上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因而過去的「禿頭少女」們大多只敢淺嘗輒止地「擦生薑」、嘗試各種「脫髮神器」。而如今,植髮「親歷者」們以視頻、文字、照片等方式記錄自己植髮手術和術後恢復的過程、效果。曾經因為神秘而造成的恐懼感也逐漸消失。
這種植髮「親歷者」的廣告形式,自然不會被商家所放過。
當然,廣告只是基礎的引流形式,為了更好的吸引「禿頭少女」們,植髮機構們也沒少在技術和產品上下功夫。
傳統植髮手術前的去毛囊過程中需要剃髮,對於愛美的女性來說,要在長達六個月的時間「後腦勺沒有頭髮」,這件事簡直「不敢想像」。因此,不需要剃髮的植髮技術因此應運而生。
目前在植髮機構佔據主流的FUE技術(無痕毛囊提取技術)已經是一種微創手術,這種技術植髮不需要切頭皮、縫合和拆線,基本解決了女性的無痕無痛需求。
國內植髮龍頭機構之一碧蓮盛的董事長尤麗娜2020年曾說,NHT(不剃髮)植髮技術大幅度降低了女性的植髮門檻。跟韓國等成熟市場對比來看,預計將來女性植髮的比例會達到50%。
此外,近年來新興起的3D植髮技術,以及植髮、養發、護髮一體化模式也被認為是更適合女性的植髮方式。這種技術因為切口口徑縮小而使得痛感減小,進一步緩解了女性主要關注的留疤和疼痛問題。
不過,雖然「禿頭少女」們敢於走進植髮機構,但從專業的角度來講,不少植髮機構依然不建議她們做原生發區的植髮加密。這是因為如果原生發本身就已經不健康,健康的頭髮種植後會和原生發爭奪營養,反而加速原生發的脫落;此外,種發的密度無法大於原生發的密度,反而可能會因為原生發脫落而導致植髮之後的整體效果不如植髮前。
因此,目前幾乎所有的植髮機構都同時提供頭髮的養護服務,寄希望以此改善「禿頭少女」們的髮際線後移問題。
當然,植髮的概念也在逐漸泛化。如正計劃上市的雍禾醫療在招股書中寫到,公司業務還包括眉毛種植、美人尖種植、鬍鬚種植、鬢角種植和體毛種植,也正在開發以女性患者為目標的新植髮品牌。
可以說,當「禿頭少女」們瞄準了植髮時,植髮機構們也在瞄準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