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考試中考察最多的就是——綜合分析題,幾乎是一道必考題。綜合分析題目中的難點題型又是——詞句分析題,當申論考試作答對象是字、詞、句、段落時,要求考生根據給定資料,談談對這個字、詞、句、段落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時,就是典型的詞句分析題。
之所以說詞句分析是綜合分析中的難點題型,是因為詞句分析經常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作為作答對象的詞句,本身晦澀難懂,不好理解;
二是,作為作答對象的詞句,本身很好理解。
但結合給定資料之後的意思表示,就並非字面那麼簡單,必須要將詞句帶入給定資料的情境中,才能合理的理解和闡釋。不僅如此,作為綜合分析題的一種分類,考生不僅要結合給定資料解釋詞句的含義,還要結合給定資料提出自己的觀點,如果詞句的真實含義理解的不夠準確,那麼最後的觀點與態度也就一定會出現偏差,導致答題失敗。我們應該如何應對詞句分析題目呢?其實很簡單,只需要抓住三個核心點,詞句分析題就會迎刃而解,這三個核心就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核心一:是什麼?根據給定資料,使用關鍵詞拆分法和背景帶入法,闡釋作答對象的真實含義,進而做出價值判斷,也就是考生對作答對象的詞句的認識和態度。
核心二:為什麼?分析得出觀點的原因或影響。
核心三:怎麼辦?給定資料中,有相應的直接對策就寫直接對策;沒有直接對策則寫總結性語句即可,用以回扣主題,表明觀點。
真題解析
核心一:是什麼?
通過閱讀材料,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文化逆差,其實就是我國在文化進出口緩建忠,進口遠大於出口的現狀。我們可以這樣表述:文化逆差指的是中國在文化產品的對外貿易中處於弱勢,在圖書、文藝演出,影響產品等文化產品的進口大於出口,存在巨大差額的令人扼腕的現狀。不僅根據給定資料,詳細地解釋了什麼叫文化逆差,也作出了表態「令人扼腕的現狀」。
核心二:為什麼?
根據給定資料中的信息,來分析原因與影響。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文化逆差呢?給定資料所反映出的原因在於:中國缺少像樣的文化品牌,以往更為注重文化硬體的發展,而忽略了文化軟實力的建設。
核心三:怎麼辦?
要向扭轉中國在文化進出口中的不利局面,縮小文化逆差以及其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我們發現給定資料中給出了一些合理可行的直接對策,簡單概括一下:必須要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播、加強文化產品的品牌建設、重視開拓海外文化市場。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發展,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三個核心點解決之後,我們進行簡答的加工合併,精煉語言,就可以得出本題的答案了。
解析參考
文化逆差指的是中國在文化產品的對外貿易中處於弱勢,在圖書、文藝演出,影響產品等文化產品的進口大於出口,存在巨大差額的令人扼腕的現狀。原因在於,中國缺少像樣的文化品牌,以往只注重文化硬體的發展,而忽略了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所以我們要打破「文化逆差」的局面,必須要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播、加強文化產品的品牌建設、重視開拓海外文化市場。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發展,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今天就講到這了,記得收藏~
關注私信回覆:「思維導圖」
可領取公考行測四大板塊的思維導圖~(適用於省考、事業單位、各大社區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