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海外不管待多久,這輩子都離不開一碗麵和飯

2021-02-14 吃貨小分隊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 24季私享家

ID: fanmei-1

科學研究表明,人一旦開心,釋放內啡肽促進食慾,大腦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碳水化合物。

沒錯,不是肉,人類的本能是碳水化合物,這是上萬年刻在骨子裡的基因遺傳。

▲ 在中國居民膳食寶塔裡,作為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的穀物屬於最基礎的要求。

相比把肉作為主食的西方人,中國人更能懂得加工、享受碳水化合物帶來的快樂。

碳水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塑造

在中國,碳水化合物基本等同於穀物。

中國人主食從黍、稷、麻、麥、菽五穀變成水稻、小麥的這段時間裡,當然是什麼產出率高就種什麼,填飽肚子要緊。

▲ 五穀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其實是一個變動的概念

當水稻在秦漢以後開始嶄露頭角,全國經濟的重心便開始從中原大地向長江流域南移

孔子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反而更多地體現在南方人的飲食中。

▲ 經濟越發達的地方,就越不重視主食。陳曉卿在吃麵餅的時候發現,從新疆到甘肅、山西、江蘇,都有一種叫燒餅的東西,把它一字地排開會發現,它在一點一點地縮小。人們的選擇多了,根本不用主食來充飢。

兜裡但凡有點錢,都會追求碳水以外的食物。

輝煌一時的陝西商幫進入四川發展鹽業,促進形成了奢華如宮廷菜的自貢鹽商菜。富起來的陝西鹽商翻越秦嶺,帶來的沒有麵食,只有羊肉。

 

而更多留在家鄉的陝西人,失去了消費豐富食材的權利。

▲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範志紅說:「西北地區嗜面的飲食習慣,會造成營養攝入的不均衡。雖然白面能做出上千種麵條,但終究還是麵條,特別是如今多精米白面,食材比起過去的五穀更顯單一」。

陝西橫跨南北,地理把陝西阻隔成三部分:陝北高原、渭河平原、秦嶺山脈和漢中谷地;氣候也由北向南從溫帶、暖溫帶變成北亞熱帶

在緊湊的山谷地之間,只能靠種為數不多的穀物來養活大量人口,如陝北高粱、關中小麥、陝南水稻,兼有粟、黍等。

▲ 八百裡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

除了西北的陝西,西南的廣西也是熱愛碳水的地方。也許你不知道,廣西其實是中國最能吃粉的地方。

千百年間,廣西各地人民用辛勞和汗水開發出了各種各樣的米粉,每一種米粉的背後都是一方水土的風情。

▲ 柳州螺螄粉

作為中國米粉集大成者的廣西米粉又以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和南寧老友粉最為著名,這三種粉是廣西食文化的靈魂所在,也是解密廣西風土人情的關鍵信息。

▲ 廣西龍脊梯田,廣西不產小麥,只產稻米。

無論西北如陝西,西南如廣西,地理環境都相對封閉,文化、人員進出都是問題;因為地貌、氣候導致物產、食物形態不夠豐富,人民便只好在在主食再創造上下功夫。

說白了,就是因為封閉而導致經濟、文化落後,才發展不出更豐富的飲食文化。

▲ 廣西的粉

於是,小麥最終在最需要它的地方修成正果,創造了最燦爛的麵食文化;水稻也在廣西人的手裡至臻化境。


舌尖總導演陳曉卿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統計《舌尖》的每分鐘收視數據。

結果發現,收視率第三名是油脂類食物,比如紅燒肉、豬蹄、魚頭……

▲ 懂的人應該已經在咽口水了


第二名的就是主食,饅頭、烙餅、大米飯……

▲ 菜市場單賣饅頭的小店就能活得很滋潤了

你猜猜第一名是什麼?

主食+油脂類的強強組合:餃子、牛肉麵、肉夾饃、羊肉泡……

▲ 看到樸實的主食就想著配大魚大肉啊

甭管窮吃碳水還是富吃高蛋白,浸滿了油脂的主食,就是最令中國人滿足的食物。

有個社會學家試圖給出答案,他統計發現,過去中國每70年有一次全國性的災荒。對飢餓的恐懼,是遠古人類跌跌撞撞發展出農耕文明那一刻,就寫進DNA裡的東西。

從古到今,主食都能帶給中國人最大的踏實感。武漢人,就要用「過早」來開啟一天的幸福。

▲ 武漢早餐(節選),來自武漢吃貨

蔡林記的熱乾麵、談炎記的水餃、田恆啟的糊湯米粉、厚生裡的什錦豆腐腦、德華樓的年糕、老謙記的牛肉枯炒豆絲、五芳齋的麻蓉湯圓、同興裡的油香、嚴老么的重油燒梅……

看見了嗎?滿滿的碳水味道,你要是拿水果蔬菜過早來充數,抱歉,你還真白來武漢了。

所以,中國人民離不開碳水做的主食,更熱衷於創造形態多變的主食。

▲ 在物產豐饒的江南,一桌盛大的酒席後沒有一碗白米飯做結尾,心裡總覺得空落落的。

小麥向北走,人們有了麵條、餃子、燒賣、饅頭、春餅;

水稻向南走,人們有了米線、米糕、米酒、年糕、腸粉……

主食裡的王者,就是水稻做出的米飯。

▲ 中國百分之三十的耕地用於種植水稻,全國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是大米。東北和南方一樣吃米為主不必說,就算華北地區,歷史上也大量依靠南方北運的稻米解決糧食問題。

地處南北的人們把米飯用各種姿態呈現出來時,它反而含蓄地襯託起各種食材,像一個謙遜而智慧的女子退居幕後,成就她或平庸或偉大的另一半。

米飯,才是最好吃的食材啊!

廣東人,什麼都可以急,吃煲仔飯卻必須等。

 

等了許久,掀開鍋蓋,看見氤氳著熱氣的米飯和食材在煲仔裡交相輝映,吃多識廣的他們心裡都不會有絲毫波動。

 

等到用勺子撬起飯焦的一剎那,人們心理防線才正式宣告崩潰——飯焦,是一碗煲仔飯的靈魂,是廚師展示經驗的作品。

▲ 功夫在煲外,想要煮出一鍋香噴噴的米飯,必須選用只使用過一兩次的「少年煲」、增城絲苗米或優質秈米;開煮之前在煲壁上淋一層豬油,再用猛烈的炭火製造飯焦。這樣煲出來的飯焦,金黃透亮,咬起來彈牙又絕不油膩,能讓碼在上面的四大天王經典腊味、香菇滑雞、牛肉窩蛋、豉汁排骨都瞬間黯然失色。

 

對廣東人來說,煲仔飯好像千辛萬苦追到的女友;而飯焦,就是她身上讓你魂牽夢縈的一部分

 

蔡瀾分享過一件趣事:「一次在電臺介紹有家餐廳賣榨菜五花腩沙煲飯,講到淋上豬油,有位仁兄駕車駕到一半,不管違法,把車子一停,就衝上酒樓叫了一鍋」。 

滷肉飯是臺灣最普遍的庶民食物,一般合人民幣三塊一小碗。從高樓林立的臺北到美食雲集的臺南,有人煙處就有滷肉飯。

 

滷肉飯製作簡單,談不上祖傳秘訣。用臺灣話來說,就是要用心做。一碗白米飯,碼上一層因人而異滷出來的五花肉丁,無須任何小菜就滋味俱全、老少皆宜。

 

這一小碗滷肉飯是罪惡的,鹹甜的滷汁裹挾著豬肉的油脂,在地心引力作用下洶湧地鑽進米飯的縫隙,時常讓人萌發出再吃一碗的念頭;而且滷肉飯店裡一同售賣滷蛋、滷大腸、滷鴨、滷鵝……這怎麼能讓人把持得住?

 

如果細品,你能在白飯的襯託下嘗出店家滷汁的秘訣。但是面對油香飯香四溢的滷肉飯,沒人會仔細欣賞。

▲ 吃滷肉飯最好的場景是在路邊,和三五滷肉飯同好往摺疊桌邊一坐,趕忙就爭先恐後地吃。這不能算吃飯沒教養,這是對臺灣先民粗獷隨意的致敬。先民來臺生活艱難,一碗物美價廉的滷肉拌飯,便能讓人胃口大開,暫時不用計較困苦的生活。

 

即使現在物質足夠豐裕,臺灣人的日與夜,也離不開一碗滷肉飯。

美食紀錄片《新疆味道》總共十集,開篇就花了整整兩集介紹新疆手抓飯,可見新疆手抓飯的地位。

 

新疆傳統手抓飯,有雞肉的、也有素的,但90%都要和羊肉糾纏不清。

 

你說什麼,羊肉飯會羶?不存在的,新疆的羊娃子,喝的是礦泉水,吃的是中草藥,分分鐘就把羊羶味給解了。

 ▲ 油汪汪的羊肉遇見擅長借味的洋蔥、蘿蔔、葡萄乾,出來一鍋米飯根本只有肉香了好嗎?

 

蘿蔔是僅次於羊肉的二號靈魂食材,也有講究。抓飯裡的胡蘿蔔主要分為紅蘿蔔和黃蘿蔔。紅蘿蔔常見,但黃蘿蔔是新疆特產,產量低但水分足。

▲ 新疆人自己也搞不清到底用哪種蘿蔔算是正宗,在伊犁地區,大多是紅色的胡蘿蔔;到了南疆,則多用黃蘿蔔,紅的少;烏魯木齊地區則是黃紅對半。

 

總之,抓飯製作方法簡單,沒有那麼多花裡胡哨。只要抓飯的食材夠優質、夠新疆,就難吃不到哪兒去。

 

看見這一盤黃澄澄的新疆手抓飯,到了十點還睡眼惺忪的新疆人,才能被真正喚醒。

「夏餅江魚烏飯糕,酸梅蠶豆與櫻桃,臘肉燒鵝鹹鴨蛋,海獅莧菜酒釀糟」。杭州人在立夏關於吃的講究很多,立夏飯一定要吃烏米飯。

 

每年立夏將至,菜市場的烏飯樹葉都要翻著倍往上漲,不到中午就被搶光。買家不光有老人,年輕人也很多。

 

對於杭州人來說,立夏飯不僅是傳承的儀式,也是兒時美好的回憶。有多少個杭州人不是聽著「吃過烏米飯,不被蚊子咬」的話長大的?

▲ 老杭州記憶裡的烏米飯,要用粽葉包著,加的不是現在的白糖,而是糖桂花和糖霜。

 

這一碗立夏吃的烏米飯,要從去年深秋就開始醞釀。

 

第一場秋雨落下前的第一茬桂花製作的糖桂花,經過冬春兩季的蟄伏,來邂逅立夏的烏米飯。

 

一碗烏米飯、一勺糖桂花,烏米飯的清香襯託著糖桂花的甘甜,夏日最美的甜品也不過如此。

 

「立夏不吃立夏飯,兩隻腳槓軟咣咣」,在麗水老人心裡,立夏進補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吃一粒豆就如吃一隻蛋、吃一隻蛋就如吃一隻雞、吃一塊雞就如吃一隻豬,照這樣推算,麗水人一整個夏天都不用擔心消瘦了。

 

原汁原味的立夏飯,其實就是豌豆春筍鹹肉飯。

 

仔細一看,立夏飯不就是春天裡杭州人民最愛名菜醃篤鮮的借屍還魂嗎?

 

杭州人在立夏吃這一碗,帶著依依惜別的味道:今日之後,再無鹹肉篤春筍;日後再見,又是一季輪迴。

 

▲ 麗水人不是原教旨主義者,在生活條件好了之後,他們會加入更多進補食材,比如筒骨、比目魚乾……對物質豐饒富裕的杭嘉湖平原人民來說,立夏飯更像是春天嘗鮮的收尾;而對身處山區的麗水人來說,立夏飯則寄託著夏季進補的現實意義。

不管一個成都人平常日子裡吃火鍋、串串、缽缽雞、兔兒腦闊多起勁,到了冬天,都必須在一碗豆湯飯裡找回自我。

 

四川盆地的冬天潮溼,陽光也緊缺,冷得讓人打顫顫。安逸慣了的成都人一到冬天就哭訴無門,唯有一碗溫暖的豆湯飯成了他們最後的慰藉。

 

豆湯飯的精髓在於「耙豌豆」,把幹豌豆泡發之後蒸或煮到完全軟爛的金黃色糊狀,就變成了耙豌豆。

▲ 一想到香香的耙豌豆裹挾著吸飽了湯汁的Q彈米粒,入嘴後軟軟糯糯沙沙地包裹住牙齒的感覺,出門在外的成都人就能迎來精神高潮。

 

更何況,做豆湯飯出名的館子,拌菜往往也很不錯。拌仔肺、小尖椒肉絲、魚香茄子、蒜泥白肉,隨便一樣四川家常菜都能和豆湯飯組成完美CP。

 

要上一碗豆湯飯,再點上份自己喜歡的拌菜,不夠盡興再要一碗甑子飯,這就是成都人的冬日養生之道。


豬油拌飯在香港叫豬油撈飯。

吃過人間至味的蔡瀾偏偏把它列入「死前必吃清單」中,還說「穀類之中,白米最佳,一碗豬油撈飯,吃了感激流淚」。

 

大巧不工,做法越是簡單的食物,食材越是講究。

▲ 米飯要用好米;豬油要乾淨衛生;醬油最好用頭抽(第一次煉出來的豉油,一甕發酵豉油只有一次提煉頭抽的機會,所以味道也最為香醇濃鬱);蔥只要「頭二度」的蔥白,最嫩、最香,炒至半熟,拌勻在飯裡。

 

在窮困的年代裡,一碗豬油撈飯,就是人們的山珍海味。當時的香港主婦買肉還會特意多要些肥肉,以便煉出廚房裡那罐凝脂一般的豬油。

 

沾了融化的豬油和棕紅色醬油的米粒,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油光鋥亮,泛著誘人的光澤。

 

後來,70、80年代香港經濟繁榮,出現了魚翅撈飯

▲ 魚翅營養價值並不高,本身無味,全靠精心熬製的上湯來吊,吃的其實是其他食材的味道。

 

但當時暴發戶為顯示財氣、豪氣,天天用價格不菲的魚翅來撈飯吃,曾經普遍的豬油拌飯反而成了市井中難得一見的「古早味」。

除了最簡單的豬油撈飯,以上出現的飯譜我們都已經整理好放在下面了,左右滑動查看吧!

相關焦點

  • 在家待久了,中國人重新愛上方便麵
    餓了麼、美團外賣等平臺早期為了爭奪市場,提供了高額補貼,讓人們十元甚至五元就可以吃頓不錯的飯。更重要的是,哪怕沒有這些補貼,送餐上門帶來的新鮮感和便利感也擠壓了方便麵的生存市場。但改變發生在近兩年,外賣沒有那麼便宜了。因為食材成本、平臺抽成都在提高,外賣市場也在趨於飽和。在三線以上的城市,二十元以下的外賣佔比越來越小。
  • 廣州人的春夏秋冬,都離不開這碗面!
    幾乎所有TVB電視劇中煮麵的場景 都有這句臺詞 那麼 來自靈魂深處的問題來了 TVB電視劇和老廣們喜歡煮什麼面?
  • 海南雞飯飄香海外,華人「吃」心不改堅守家鄉味!
    讓他的海南雞飯既有中國菜的傳統,媽媽的味道,又糅合了東南亞、美國等特色,做出了專屬於自己的版本。白花花的雞肉和飯,配上自選的雞油煎蛋和一碗雞湯,簡直是治癒級別美食!不可錯過的華人美食!幾塊白切雞、一碗雞湯、一碗用雞湯蒸出的雞飯,對於漂泊在外的華人們而言,既是地道的海南美食,也是他們寄託家鄉思念的一道菜。
  • 午夜時分最愛的還是這一碗麵
    不管遇到什麼事情,有多少負面情緒,一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泡麵,瞬間擊碎所有不良情緒。此時此刻,在這個房間,在我的小小世界裡,只有泡麵和我。紅燒牛肉麵不僅中國有,德國人民也很喜歡紅燒牛肉口味的食品。這款面的味道會和大家想像的不同,雖然都是紅燒牛肉,但是並沒有很濃的紅燒味,反而很像燉牛肉的味道。
  • 這一碗絕世好面!
    意面是西餐品種中最接近中國人飲食習慣且最容易被接受的。
  • 一碗手工面
    一碗手工麵食材都是從老家乾縣帶來的,老家的小麥,自磨成麵粉,和面揉光,擀圓攤開,切成韭葉,下到滾水鍋裡,煮熟,撈到碗裡,撒鹽,倒醋,放調料。然後把早已精心炒好的下鍋菜,放到碗裡,鮮嫩雪白的豆腐塊塊,粗細均勻的紅蘿蔔絲絲和伴著清香的蒜苗的味道,看起來色、香、味俱全,接著撒上蔥花,一鐵勺熱油澆上去,「滋滋」作響,蒜苗和著蔥花的清香在廚房裡瀰漫開來,油煙霧氣裡,一時間竟忘記了這是在遠離老家的百裡外的古城西安,竟然有了家的感覺。
  • 認真吃好每一頓飯,就是生活最好的方法
    中年|婚宴最甜蜜的一頓飯我有一個好哥們,特別討厭飯局。剛畢業時,他創業融資時期,他幾乎天天參加應酬,一個星期七天幾乎要醉六天。那時他告訴我:「飯局就是不斷推杯換盞,卻沒有推心置腹。所有的菜吃到嘴裡是苦的,所有的酒喝到胃裡都是澀的。」好不容易打拼了三年,公司總算穩定發展了,他也就有能力拒絕掉所有有利害關係的飯局和宴席,只和親人老友小聚。他還信誓旦旦地說:「這輩子再不參加任何宴席!」
  • 那麼冷的天,必須去吃一碗熱乎乎的面!
    冬天氣溫再冷,一碗熱乎乎的面下肚,什麼寒氣都沒了。
  • 蘭州牛肉麵,不僅僅是一碗麵,而是無數遊子的心
    清晨曦光中,忙碌的身影永遠是待著白帽子,穿著白大褂,吆喝著,牛肉麵。一碗牛肉骨頭湯,一團不大不小的麵團,在師傅們辛苦、精湛的技藝而又嫻熟的手法之下,拉出了你理想中的、可口入味的面,大寬,二細,三細,細,韭葉,毛細等,總有一種是適合你的口味和喜好。記憶中,第一次,一碗牛肉麵還是八毛,模糊的記憶中,也不知道是父親母親辛苦積攢了多久的愛,總是在我記憶中留下最好的東西。
  • 24年街邊小店,一碗麵70元,還沒到飯點就座無虛席……
    店裡十一點開門,還沒到飯點就已經座無虛席。隨著飯點來臨,門口收銀處已經排起了小長隊。老闆熟練地在人行道上支了幾張小桌子。這大冷天的,還有人願意圪蹴到店門口吃麵,這大概就是美食的力量吧。優質/普通羊肉麵羊肉麵分為優質和普通,優質70,普通26。優質羊肉麵端上來是一碗肉+一碗麵。優質羊肉麵的肉確實給得很足。滿滿一碗肥瘦相間的羊肉浸在羊湯裡,看著就很紮實。
  • 日本711便利店出了這款「中國面」,天天售罄,日本人:一碗難求
    比如說香到日本的麻婆豆腐和珍珠奶茶吧,不知是不是愛得太深沉的緣故,居然還把這兩種親愛的熱愛的美食合而為一,發明了麻婆豆腐珍珠飯!夠創意、也很暗黑!每逢一段時間,總能看到一款中國美食在國外掀起熱潮,而這一期輪到麵食高光,中國陝西美食代表作之一的——biangbiang面!
  • 十分鐘開飯的蔥油麵,這做法就連上海人都驚嘆,不成坨太勁道
    對於美食, 我是屬於很挑剔那些類型吧,這是家人對我的評價。其實,自己認為真的不是算挑剔的人。想做的時候,總覺得「味道」這件事兒也是有經典公式的,別人做的菜稍微不符合我的口味了,就會提出來,完全沒有考慮別的人感受,不想做的時候,別人做的不管多難吃,我都不會說出來,這就是作為美食達人的特點吧。
  • 冬天裡的一碗辣醬面
    不過想要過癮頭吃碗辣醬面,必須裹緊大衣去覓人家。對我來說,一碗辣醬面加一個荷包蛋是標配,端上來紅油一片飄在面上旁邊一隻白白胖胖荷包蛋,食慾馬上提振。我不大會吃辣但是還喜歡嘗辣,有老法師教過我吃辣時儘量用舌尖,細嚼慢咽不會被辣到。我吃辣醬面一定要左手調羹右手筷子,調羹是為了沉底撈,能在土豆塊豆腐乾中撈到一兩塊辣肉是一種幸福。
  • 這家好吃到舔盤的店子,竟靠一碗飯火了120年!
    不管食物如何流變,在人們心中,走在哪都需一碗米飯,只有這個味道才能讓人心安。除了家裡的米香讓人朝思暮想,還有街口的那一碗牛肉飯。每次加班至深夜時,都會忘記吃飯。直到一次下班回家,在吉野家感受著店員的熱情服務與眼前這碗熱騰騰的牛肉飯,溫暖著胃和心,這才意識到不管再忙也該好好吃飯。
  • 嶽雲鵬這輩子都離不開衝衝什麼意思 再玩「您看我還有機會嗎」的梗
    #嶽雲鵬這輩子都離不開衝衝#近日,嶽雲鵬在微博上面發文表示:「這輩子都離不開衝衝」,一時間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1嶽雲鵬這輩子都離不開衝衝7月8日,嶽雲鵬在微博上面上傳了一張和助理衝衝的聊天截圖,並且配文表示:「我這輩子都離不開衝衝。」一時間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熱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在嶽雲鵬曬出來的截圖當中,助理衝衝表示看到嶽雲鵬近段時間挺忙的,想要回來幫嶽嶽,去不曾想遭到了嶽嶽的拒絕。
  • 外國人很疑惑:這東西我們頓頓離不開,為什麼中國人卻不愛吃?
    外國人很疑惑:這東西我們頓頓離不開,為什麼中國人卻不愛吃?不知道大家對這件事情有沒有印象,那就是一個女孩子給自己前男友送了一卡車的洋蔥,重量差不多1噸左右。說到洋蔥這種食材,大傢伙可都是又愛又恨的,偶爾吃著挺好吃,但處理的時候很容易就淚流滿面了。由於地理位置的差異,中西國家在飲食文化和習慣上也是不同的,中餐廳講究的是熱鬧,而西餐廳注重的浪漫和情調。對洋蔥而言,它是西餐美食必不可少的食材,也是外國人頓頓離不開的。但對我們中國人而言,洋蔥就是一種非常普通不起眼的家常蔬菜,雖然價格便宜,可是用途不廣,愛吃的人也少。
  • 上海這43碗面,每一碗都是上海的面子
    原來是奶奶擺的一個小麵攤,吃出無數老主顧,後來孫子繼承了奶奶的面,開了這家店。面分2大派系,奶奶的面和兄弟倆的面。海鮮面是店裡最貴的,孫儷和袁泉都來打過卡!鮑魚、蟶子、蛤蜊個頂個的新鮮,湯底也是用小海鮮慢慢熬出來的,奶白色的湯頭,原滋原味的鮮甜!還有全魔都僅此一碗的蛤蜊豬肝面,連不吃內臟的人也會入坑!還有很多奶奶之前一直在做的面,都是老底子的經典味道,不少食客都一路追尋過來!
  • 一碗清湯麵
    每出一次門都是一種煎熬,不裹個大棉襖都是對冬天的不尊重。    是夜,路上行人匆匆,或是學習奔波或三兩結伴同行鍛鍊,呼出的白氣在暖黃色的燈光的下隱約搖曳,此時一碗熱湯最能暖人心,在外總是希望能嘗出一點家的味道,去學校食堂點了碗清湯麵,很是讓人驚喜,從阿姨手中接過,看了下怎麼這麼多,阿姨親切的說「多吃點,天氣冷」 一句簡單的話讓我溫暖了許久。
  • 嶽雲鵬這輩子都離不開衝衝,衝衝的真實身份是什麼?
    昨天嶽雲鵬發博,「我這輩子都離不開衝衝」並配上了他和助理衝衝的聊天截圖,引起了很多小夥伴的關注。有趣的人發一些有趣的事,總是能令人忍不住的想點進去看。從聊天截圖上來看,先是助理衝衝,看嶽雲鵬最近挺忙的,想要回來幫助嶽雲鵬,但被嶽雲鵬直接拒絕了。
  • 昆明人超愛的24碗面!每一碗都值得被收藏!
    這碗滷麵火到不小心賣了30年,正宗的一碗標配有燜肉、脆哨和雜醬。30年來還是很便宜,大碗8元,小碗7元,小小碗只要3元耶。還沒到飯點,已經排上了長隊,一直排到店外面。據店裡一位老奶奶介紹,滷麵和滷蛋的搭配幾乎是每位到店的人必嘗的。「也太實在了」!滿滿一碗的帽蓋在上面多到連面都被遮住看不見了。大口吸面,從頭爽到腳!滷麵是甜鹹口味的,微辣,麵條特別勁道,粗的像算酸漿米線一般的麵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