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有這5個「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2020-12-26 王曉瑩育兒記

每一位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甚至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寶貝們。特別是對於新手父母來說,他們在這方面十分的迷茫,還沒有經驗,很害怕自己教不好孩子,甚至害怕要是出意外了,自己應該怎麼呢?而且,家長覺得自己特別不了解孩子內心都在想些什麼,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壓根不知道應該引導自己的孩子去學習,去形成一個好習慣和好性格!

大部分父母都十分的好奇,還十分疑惑,為啥自己的孩子,明明小時候特別的聽話懂事啊,還是人見人愛的那種乖寶寶;可是,等孩子越長越大之後,就開始變得不再聽話,還會和父母反著來了,甚至總是犯錯激怒自己的父母。

案例:寶媽小敏今年的寶寶已經3歲了,她告訴自己閨蜜,說自己的女兒明明一兩歲的時候,還是很乖巧可愛的啊;結果現在天天調皮搗亂,叫她不要弄亂客廳的東西,她就非要弄亂;有時候,還喜歡和父母頂嘴;總是會不斷地犯錯誤,然後挑戰自己身為父母的權威。心理師閨蜜告訴小敏,其實,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孩子長到3歲之後,他們慢慢出現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意識和性格了。等孩子年紀不斷增長,他們就會覺得自己長大了,可以和父母一樣了。

對於這種情況,寶寶6歲之前,父母要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寶寶呢?家長們一定要注意了,6歲以前,是我們寶寶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如果發現自己的寶寶,出現了這5種習慣,可千萬不要慣著孩子,該打就得打!

1)父母不能慣著寶寶,不能讓他們發脾氣和摔東西!

父母應該都知道寶寶們有叛逆期吧,只不過每個孩子的表現都不一樣。有些人表現得比較明顯,還有些人表面上看不出來他有叛逆期。說到這個叛逆期呢,相信大家第一個會想到的就是青春期吧。可是你們知道嗎?在孩子兩歲時,就會出現第一個「叛逆期」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別的調皮,經常喜歡發脾氣和摔東西。如果,家長不對孩子進行教育的話,那麼孩子就會很難管教了。

2)有一些寶寶會變得很不聽話,一旦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威脅家長。

孩子兩歲的時候他們會出現第1個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不過也不能輕易妥協;在面對孩子的諸多要求時,家長不能一味的妥協,需要教育孩子想要什麼東西,都必須自己去努力去獲得,不勞而獲是不行的。

3)還有就是,孩子們不懂禮貌和不懂得尊重他人。

很多家長平時忙著上班,孩子沒有時間照顧,就會教給家裡的長輩照顧。這種時候,家長們一定要告訴家裡的老人不能太過寵溺孩子了,不能總是滿足孩子的想法,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比較囂張任性。長時間下去,孩子稍微有點不順心的事情,就會養成不懂禮貌,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壞毛病,甚至還會對老人和父母動手呢。

4)孩子經常不懂規矩,不知道人情世故。

一般沒有被好好教育的孩子,他們都總是缺乏一點自律性,甚至還不懂規矩,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好好引導孩子,教育孩子最基本上的禮儀和規矩,否則等孩子長大之後,就會被社會排斥的。

5)孩子經常會說謊。

6歲之前的孩子,他們還不懂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應該做,而如果孩子受到不良行為的影響,就會出現偷盜或者是說謊的情況。一般孩子撒謊,不是因為害怕被家長責罰,就是有人教他說謊了。

俗話說得好,孩子的行為舉止,都是模仿家長的;所以,父母就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所以,希望家長們一定要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舉止啊。在這裡我給各位父母推薦幾本十分有教育意義的書籍,幫助孩子們改掉壞習慣。就好比這一緊貼時代理念、貼近生活案例的書籍,書名如圖所示,希望能夠幫上各位新手爸媽啊。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成長道路可能會十分曲折,家長們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偶爾也會力不從心。不過,沒關係,如果家長發現教育孩子時,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看看這幾本書,從中獲得感悟,幫助家長正確地引導孩子,同時,也可以讓父母和孩子一塊心平氣和的溝通。

相關焦點

  • 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這4方面「使勁管」,孩子將來更出色
    在孩子成長期間父母總會對很多地方感到迷茫,例如1歲的孩子特可愛懂事,就像一個小天使一樣。過了2歲後,小天使便變成了小調皮鬼,無視父母的權威,挑戰父母的底線。尤其是孩子過了3歲後,自我意識感會越來越清晰,父母的很多話孩子都聽不進去,這是因為孩子已經步入到了性格形成關鍵期,腦部已經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識,內心深處產生了屬於自己的主見和想法。
  • 李玫瑾:3-6歲是孩子性格塑造期,想遏制「壞脾性」,該打就得打
    要知道孩子在3-6歲時性格塑造關鍵期,這個年齡段,任何寵溺下慣出來的壞毛病,都有可能跟隨孩子一生,將來再想管沒準就晚了。這個年齡段的家長要學會正確管教,教會孩子什麼是規矩,什麼是道理,對於「壞脾性」明顯,犯錯屢教不改的孩子,該打就得打。
  • 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在這5個方面「下功夫」,孩子將來更出色
    性格良好的人能改善與人相處的能力、能虛心接受新事物、處理事情能力也比較強,還能獲得高質量的生活,在人生道路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孩子歸屬於學齡前兒童,處於接受幼兒啟蒙階段。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後想改就難了
    我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我認為說的非常有道理,李玫瑾教授也曾說過: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若是在這時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那麼孩子的壞習慣、壞毛病都會伴隨一生。
  • 孩子在性格形成關鍵期,如果有這些行為舉止,及時糾正很重要
    什麼是小孩的性格形成關鍵期?小孩從出生後,他們會經歷各種各樣的關鍵期。那麼孩子的性格養成,往往會經歷好幾個階段,通常在他們3~6歲的時候,是他們性格形成關鍵期。孩子出現這幾個行為需要糾正因為孩子在性格形成關鍵期,會對他們之後的性格定型以及各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所以孩子在這階段,如果出現了一些不好的行為舉動,家長需要留心並且對孩子進行糾正,特別是孩子在出現以下這幾種行為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慣著孩子。
  • 哈佛教授:要養出快樂孩子,6歲前3個性格關鍵期,就別讓他好過
    3、具備良好的溝通和表達能力。4、充滿自信。那麼我們該怎麼培養自信快樂的孩子呢?要養出快樂孩子,6歲前3個性格關鍵期,就別讓他好過!2、14個月到2歲(自主意識形成區)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學會走路,也會說一些簡單的話,喜歡與人互動,在這個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情緒。
  • 李玫瑾:孩子有小毛病,該打則打,6歲以後再想改就難了
    我參加的一次李玫瑾的講座上,有一個家長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孩子到底該不該打,打了怕出問題,不打又是真的氣人?李玫瑾教授這樣回答道:孩子出現了這4種情況,該打則打,不然以後就難以改正了,也是要長長記性的。這個時候就要打,但是注意別把孩子打壞了,用肉體的疼痛告誡孩子,撒謊還是不對的。4、沒有規矩規矩代表著一個家庭的素養,如果孩子在外面要是不遵守規矩,做家長的就要實行自己的責任,該打就打。
  • 孩子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養成這個好習慣將來比同齡人更出色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所取得的成就取決於他性格上的優秀,而構成一個人優秀性格的,往往是他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個好的習慣。"李寧原是一位普通的體操運動員。但他有個好習慣:每天堅持訓練10多個小時,每次訓練一定要突破一個動作難度,不然就不離開訓練館。他終於成功了,在洛杉磯奧運會上,一人獨得3枚金牌。
  • 李玫瑾:3-6歲的孩子有這幾個習慣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李玫瑾:3-6歲是培養習慣的黃金時期老一輩人常說:3歲看小,6歲看老,0-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時期,很多因素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影響。此前,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在節目上曾經提到這樣一個觀點:3-6歲是培養孩子習慣的黃金時期,這段黃金時間決定著孩子長大後的思想、語言、習慣等。
  • 孩子五歲前,這四個毛病不用管
    在心理學上,3-6歲,被通稱為"潮溼的水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大多人不知道的卻是,孩子這一生85%以上的性格底色就是在這個時間段形成的。父母幹預太多,反而會影響孩子的成長。6歲之前,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這4個壞毛病,父母們千萬別管太多。1. 孩子摸私處、夾腿曾在寶媽群看到這樣的吐槽:"哎呀,我家寶寶喜歡玩JJ,怎麼辦?"
  • 如何培養一個好性格的孩子?李玫瑾:要抓住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有句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並非沒有科學依據,在育兒領域也有這樣一個「三歲定終生」的理論,意思是說孩子三歲時的性格,已經有成人時的雛形。在紐西蘭曾經有一項長達30多年的跟蹤調查,人數達到1000人。
  • 孩子有這幾種毛病,父母千萬別再慣著,一定要及時改正!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夠優秀。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有的孩子從而養出一些壞習慣,會有家長覺得孩子還小,不用太過約束,等其長大自然就懂事了。但事實證明,這僅僅是家長的僥倖心理。
  • 6歲女童被父親毆打致死,這5個部位不能打
    ▼ 6歲女童被父親用衣架和皮帶活活打死新聞來源:新京報我們的視頻▼ 母親打女兒後腦勺一下,孩子再也沒醒來新聞來源:新浪育兒▼ 父親狠揍孩子的屁股,孩子氣絕身亡新聞來源:青年時報你只是氣急之下想教訓一下孩子,
  • 3-7歲是成長關鍵期,父母在這4個方面「別鬆勁」,家長要知曉!
    現在許多家長為了孩子,都在費盡心思的教育,可是就算這樣仍有許多家長都在撓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還是許多家長最大的心願,可往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3-7歲是孩子成長發育的關鍵期,有許多孩子聰明與否,智商高低從小時候就能看得出來了。
  • 「孩子玩雞雞,摸乳房怎麼辦?」:六歲前,孩子這四個壞毛病千萬別管太多
    點擊標題下的親子派,關注後每天閱讀親子刊物來源 |  來爸來媽優選(laiba-laima)作者 | 來媽
  • 如何改掉孩子經常發脾氣的毛病?育兒專家:這5個方法簡單又有效
    當然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無緣無故亂發脾氣,孩子也是如此,而孩子亂發脾氣無非就是這8個原因,帶大家了解一下。三、提出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孩子2歲時自我意識便開始逐漸發育,當孩子到了3歲左右,自我意識已經逐漸成型,此時孩子便會有自己的想法,因此也會提出一些要求,而這些要求沒有被家長滿足,他們便會利用哭鬧來威脅家長滿足,這種情況非常惡劣。
  • 6歲前是孩子鍛鍊手工的關鍵期,這5款手工玩具,鍛鍊孩子動手能力
    3、拼圖把廢棄的紙盒裁剪成3個正方形,在正方形上畫各種圖形,然後再次裁成3*3的方格,打亂讓孩子拼,這就叫做拼圖遊戲,主要鍛鍊孩子的眼力。5、踢足球這個是最費肺活量的遊戲了,也是準備一個紙盒然後搭建成一個四面都圍好的足球場,在裡面畫好足球場的結構,然後把一個小的物體,圓形的放中間,兩個人用吸管進行比賽,看誰的肺活量大。這就叫做踢足球遊戲,主要鍛鍊孩子的肺活量與眼力。孩子在6歲前該如何正確提高手工能力?
  • 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一定要打,如果不打,將來老後孩子打你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這觀念國內父母植入得很深,導致了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溺愛。但。。。
  • 高情商比高智商更重要,抓好3-6歲關鍵期,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被譽為「人才魔術師」的教育家蔡笑晚,6個孩子5個博士1個碩士,他在談到培養孩子成才的秘訣時,強調「人的智力相差無幾,真正決定成才的 心理學家表明,孩子的性格習慣敏感期是3-6歲,這個年齡的孩子對外界的接受和學習能力都很強,3-6歲是社交啟萌的關鍵期,家長要特別重視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
  • 哈佛教授表明:想養出快樂孩子,3歲前要抓住兩個「性格關鍵期」
    對於這點,哈佛大學的教授就通過一項研究表明:想養出快樂的孩子,3歲前就要抓住這兩個"性格關鍵期",這樣才能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更加樂觀和開朗。 那麼,哈佛教授所說的兩個性格關鍵期是哪兩個? 第一:七個半月到十四個月這段時期 寶寶剛出生不久,其實就會利用自己的先天優勢來取得大人的幫助,比方說他們會利用讓人憐愛的表情、引發母性的哭泣和自主的學習方式來讓父母和其他大人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