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喜歡看書的你一定會發現個規律,一本書只講故事太淺,可光講道理又太空。
這裡喜歡了解自己,走出迷茫,我給你推薦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在豆瓣評分只有8.6的書籍著實有點低了,大概是因為這本書太單調的對話方式,沒有深層故事鋪墊。
但神奇的是,作者用一個青年和一個大師,一問一答,來來回回就把阿德勒思想體系(或者叫自我心理學)的書講的非常詳細。
誰是阿德勒
如果你沒有聽過阿德勒,那你一定聽說過弗洛伊德(我太多文章介紹過了)。
其實阿德勒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剛開始也跟著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不過後來自立門戶,反對弗洛伊德思想。
在弗洛伊德的思想中,阿德勒一直看不慣的是「決定論」,即是過去的種種經歷,尤其是壞的經歷(創傷)對於現在乃至將來的影響。
而阿德勒告訴你「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他強調社會因素對人的重要性,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並非被本能,被過去所影響,我們完全可以重新定義過去,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現狀,以致改變自己的命運。
他認為:過去的不重要,你怎麼看待過去才重要。因為過去是死的,而我們是活的,我們不能被過去所束縛。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最近無聊,我第二遍讀了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還記得那句讓人震撼靈魂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嗎?她就像女版的《人間失格》裡的葉藏,而葉藏也是作家本人太宰治的投射,他們都是嚴重的討好型人格,結局令人唏噓。
他們的痛苦都是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希望讓所有人喜歡。
他們都是早年缺愛,所以一生都在追求愛,但很可惜,學過心理學的你都知道,一個缺愛的人很可能被TA的情結搞成為愛而「討好」所有人。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因為人不完整,所以完整的人在不完整的塵世,只能落得遍體鱗傷的下場,就像松子一樣。
阿德勒說的更加通透:只要你有被他人討厭的勇氣,你就能脫離這些痛苦。
原著中有句話這樣說: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
不用擔心被別人討厭,也不用擔心別人的不喜歡。
因為一切的煩惱,都來源於人際關係。
你可能錯誤理解了「被討厭的勇氣」
我在豆瓣上看到很多人看完「被討厭的勇氣」後都表現的戾氣滿滿,認為既然別人不值得討好,那我可以孤獨到底,一副誰都對不起TA的樣子。
「我行我素,獨來獨往」,人就是這樣,當一個理論沒有認真理解後很可能極端的走向另一面——自我中心與自私。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有一個核心概念,叫課題分離。
如果你真的理解阿德勒的課題分離,你就知道,你喜歡別人,跟別人願不願意喜歡你,完全是兩個課題。你喜歡別人是你的課題,她願不願意接受你,是她的課題。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TMD就這樣,你愛理不理」,也不等同於「你不喜歡,我管你死活呢!」
這樣的人怎麼是健康的心理呢?想都不用想好不!
任何人都有建立關係的願望,這是我們作為人類最基本的需求。那些過度拒絕他人和討好他人基本沒兩樣,都不是健康的心理狀態。
在阿德勒的書籍中也提到過一個詞「共同體感覺」。
也就是別人痛苦時,我們也會有痛苦,這和「共情」很像,也就是一個人要有同理心,沒有同理心的人就算不痛快,他也不是一個健康的人。
在兩個人相處時,如果你沒有看懂我上述的內容,給你舉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我看到朋友傷心難過,此刻我也想對他好點。
這裡的課題分析:朋友難過要變得開心這是他的課題;
我此刻難受,因為有了「共同體感受」,所以我安慰他,這是我的課題。
注意,看到沒有,你的課題是安慰他,而非需要承擔他不開心的責任,在人際邊界搞不清楚的人裡總是把對方與自己無關的痛苦拉到自己身上。
阿德勒稱其為:「課題的混淆」。
但在這個情況下,你並非沒有自己的課題,你的課題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了就好,剩下的就是TA的課題。
由此可見,用課題分離的方式來考慮人際關係,有時候是更方便好用的。
據此行事,人不見得會變冷酷,反倒可以更專注於自己的需要,受到的限制會更少。
從這本書中,我的啟發是人與人的關係其實很簡單:你只需負責自己的部分,不要無謂承擔更多他人的責任。
這樣我就有理由面對他人的看法,因為有些可能和我根本沒關係,這是別人沒負責好自己的「課題」。
我也減少了控制他人的願望,人際關係邊界更加清晰,關係反而更加通透。
我也更加專注自己的「課題」,這樣把自己的負責好,他人的事情就和我無關了,別人也沒理由譴責我,若他們真的來搞我,我就知道這是他們的問題了,和我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