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不住的養馬寶地:明代收復河套平原為何如此之艱難?

2021-01-08 網易

  我國西北內蒙古與寧夏境內的河套平原,地處黃河「幾」字彎流域一帶,因其水草豐茂,土地肥沃,所以故有「塞外江南」的美譽,與乾旱缺水、土地貧瘠的西北絕大地方有著鮮明的反差。

  但是,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河套平原對於漢民族政權來說,是一個絕佳的養馬寶地,河套地區的地理緯度與氣候條件,不僅僅可以養馬,更可以盛產幾乎可媲美中亞的高質量戰馬。

  

  鄂爾多斯草原馬群

  面對來去如風的遊牧民族,騎兵,是農耕民族軍事反擊最為重要的利器,沒有優質的戰馬,就無法維持一支優秀的騎兵部隊,因此對於缺少大規模養馬之地的漢民族,河套是一個尤為重要的戰略要地。

  然而問題出現了,自土木堡之變後,蒙古人逐漸佔據了河套地區,明代也曾經組織過多次軍事出擊,為何總是無功而返?如果最後一個積極主張收復河套的邊關大臣曾銑,沒有被嘉靖皇帝冤殺,又是否真能為明朝帶回一個完整的河套平原?

  一、首輔、總督為何被斬?一封奏疏惹的禍

  故事從公元1546年說起,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時年37歲的兵部侍郎曾銑,接到朝廷命令遠赴陝西,總督陝西榆林的定邊、安邊、靖邊的軍政事務,從名字可以看的出來,這三個地方就是處於國家邊境防務第一線。

  

  河套地區與三邊位置圖

  可是曾銑為什麼突然奔赴陝西呢?

  因為蒙古俺答汗崛起了,土默特部的俺答汗,統一了蒙古右翼各部,又狠狠的打擊了西邊的瓦刺,然後揮師南下,不僅僅佔據著河套平原,連青海地區也基本全部被俺答汗控制,一時間飲馬黃河,成為當時實力最強大的蒙古首領。

  為什麼派曾銑去對抗俺答汗?

  

  影視劇中的曾銑

  曾銑在擔任山東巡撫期間,曾經一度受命巡撫山西,並且在山西與俺答汗有過幾次交手,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朝廷發現曾銑善於用兵,因此將其上調到兵部擔任兵部侍郎。

  此時俺答汗率十萬蒙古騎兵,盤踞河套平原,經常縱馬南下陝西、山西一帶掠奪搶劫,對明代西北邊境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朝廷急調曾銑出任三邊總督,試圖遏制俺答汗南犯。

  曾銑赴任三邊總督之後,發現事情極為棘手,因為俺答汗佔據了水草豐茂的河套平原,有著豐富的補給,待兵強馬壯之際,時不時就會來一次大規模的偷襲行動,而明軍固守邊關,總是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如果想改變這一被動局面,化被動為主動,那麼從根本上的解決辦法就是把俺答汗驅逐出河套平原。

  「賊據河套侵擾邊鄙將百年......出套則寇宣大三關,以震畿輔;入套則寇延、寧、甘、固,以擾關中......臣請以銳卒六萬,益以山東槍手兩千,每當春夏交,攜五十日餉,水路交近,直搗其巢。」

  

  影視劇中的嘉靖皇帝

  曾銑收復河套的戰略方針,得到了嘉靖皇帝極大的信任,要錢給錢,要人給人,不僅撥付了二十萬兩白銀軍費,要知道當時明代太倉戶部銀庫一年的歲入也不過二百餘萬兩,等於一次動用了戶部銀庫年歲的10%,而且把反對收復行動的延綏、陝西、寧夏巡撫通通罷免,嘉靖皇帝為曾銑排除所有阻礙,全力支持收復河套平原。

  世宗詔答:「今銑倡恢復議甚壯,其令銑與諸鎮臣悉心上方略,予修邊費二十萬。」

  然而,這次收復河套行動卻搞砸了

  嘉靖二十六年(1547)躊躇滿志,準備充分的曾銑指揮各路大軍向盤踞河套平原的俺答汗發動全面軍事圍殲行動,在這次交鋒中,明軍取得了良好的開局,迫使俺答汗退出河套平原,西渡黃河撤退,但是由於西面的甘肅總兵仇鸞,貽誤了戰機,沒能及時圍堵俺答汗的撤退路線,導致俺答汗得以全身而退,圍殲行動宣告失敗,等到明朝大軍撤回邊關之後,俺答汗又重新佔據了河套平原。

  

  被嘉靖皇帝寄予厚望的河套收復行動,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得到的卻是如此一個暗淡的結果,讓皇帝感到十分失望。

  但是曾銑不甘心啊,在當時內閣首輔夏言的支持下,在八月份又上奏嘉靖皇帝《請復河套疏》,要求組織第二次收套行動,圍殲俺答汗部落。

  於第一次收套行動不同的是,經歷過一次無功而返,嘉靖皇帝信心動搖了,如此耗費國力的軍事行動,是否真的能夠成功實現殲滅俺答汗實力的目標,而對於收套行動從第一次開始,朝廷中的反對異議就很大,現在又要來一次?

  世宗詔諭「今逐賊,師果有名否?兵食果有餘?成功可必否?一銑何足言,如先民荼毒何?」

  嘉靖皇帝動搖的心理被當時的內閣次輔嚴嵩把握住,嚴嵩堅決的表達了不同意再次發動勞民傷財的收套行動,而且質疑了首輔夏言與總督曾銑主張收套行動的動機,冠上了內臣與邊將內外勾結的大罪名,又指使當初貽誤戰機被曾銑彈劾被罷的甘肅總兵仇鸞,誣陷曾銑剋扣軍餉,隱瞞敗績,糊弄皇帝。

  嘉靖皇帝很快採信了這些指控,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一月,夏言、曾銑紛紛入獄,經過三司會審之後,同年六月被斬首示眾,曾銑的收套行動劃上句號。

  夏言、曾銑被殺事件,不僅僅導致收復河套平原的計劃失敗,而且也宣告了整個明代收復河套的行動終結,此後再無沒有收套的計劃了。

  「廷臣議罪,凡與議復套者,奪其俸,並罰其言官,廷杖有差。於是復套事宜悉為停止。」

  二、收復河套阻力如此之大的前因

  早在曾銑第一次提議收復河套的時候,朝廷就存在不少異議,不僅僅的是被罷免的延綏、陝西、寧夏巡撫,兵部也曾經提出反對聲稱,曾銑試圖用區區幾萬人馬,攜五十日口糧,就深入到險遠堅阻的地方,想把佔據河套幾十年的蒙古人驅逐出去,哪有這麼容易啊。

  難道反對收復河套的都是保守畏戰之輩?

  我們再仔細深入分析,會發現事情並不是如此簡單的非黑即白,自古有句話言戰者未必勇,言和者未必怯,對當時反對收復河套的官員並不能以懦弱無能一言概之,其中也有正當的考慮因素所在。

  

  影視劇中的明憲宗

  下面我們把時間追溯到明憲宗年間,早在明憲宗時期,蒙古人盤踞河套平原就已成氣勢,為了消除蒙古人帶來的巨大邊境威脅,當時啟動了一項戰略,叫做「搜套行動」,這項行動的基本方針就是一旦蒙古人在河套聚集成勢,就組織大軍前去掃蕩一回,直至把蒙古人徹底驅逐出河套地區。

  成化年間蒙古韃靼部阿羅出盤踞河套,屢屢引兵到陝西、寧夏掠奪作亂,因此成化六年與成化八年(1472年),在明憲宗的強力支持下,明朝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搜套行動,規模比曾銑的河套收復計劃還要大,每次出兵都是八萬上以上。

  而成化年間負責搜套行動的賢臣名將可謂星光璀璨,從兵部尚書白圭、陝西巡撫馬文升再到軍務總督王越,這些都是明代赫赫有名以善於用兵的賢臣名將,無論從兵力投入還是指揮團隊搭配,成化年間的搜套行動是遠遠高於嘉靖年間的收復河套計劃的。

  

  可是在如此高標準的配置下,兩次搜套行動的成果依舊以慘澹告終,到不是打不過,而是打不著,每次大軍一開拔,蒙古人就腳上抹油一樣,跑了,等搜套大軍班師回營之後,他又來了。

  這樣一來二去,搜套行動變成了貓捉老鼠遊戲,結果不等蒙古人服軟,明朝自己先扛不住了,每次搜套行動耗費了巨大的國家財政,卻又不能有效的殲滅蒙古部落的實力,反而讓提供後勤保障的陝西、山西、河南幾省弄的叫苦不迭

  王越上疏道:「寇知我軍大集,移營近河,潛謀北渡,殆不戰自屈。但山、陝荒旱,芻糧缺供,邊地早寒,凍餒相繼。以時度之,攻取實難,請從防守之策,臣等亦暫還朝。」

  搜套行動最終在強烈的反對聲中停止,主動出擊轉為固守邊關防禦姿態,開始以修築長城代替搜套。

  上曰:「修築邊牆,乃經久之策,可速令處治。虜酋如不來入貢,亦不必遣人招之。」

  三、河套地區為什麼得而復失偏偏守不住

  河套地區守不住的最根本原因在於河套地區在明代已經開始呈現了嚴重的沙漠化傾向,根據韓昭慶《明代毛烏素沙漠沙地變遷及其周邊地區墾殖的關係》中的論述,明代中後期毛烏素沙地不僅已經推進到了榆林長城,還曾經一度掩埋了長城,萬曆三十七年明軍還組織了大規模的清沙行動。

  

  這直接導致了明王朝移民屯墾的基本政策無法實現,由於無法在河套地區建立一套高效了農耕體系,必然無法維持保障一支大規模的軍隊長期駐守河套,在後期運輸不便的古代,從南方供應糧草是不現實的,因此就近供應成為了唯一的選擇,所以每次搜套行動都得依靠增加周邊等地的賦稅來提供後勤支持。

  而這些地區土地貧瘠、自然災害多發,原本就處於財政匱乏的狀態,頻繁用兵不堪重負導致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給西北地區的民眾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為什麼當初反對曾銑收復河套最堅決的就是延綏、陝西、寧夏巡撫,就很容易理解了。

  總督軍務項忠奏:「陝西一省之民,供四鎮之軍,賦繁役重,食少人多。故每歲有收,用猶不足,不免於內帑取給也。」

  陝西糧餉督辦谷琰奏:「近年以來,歲歉兵興,轉輸不已。陝西之民,尤為疲憊。蓋自毛孩裡、滿四相繼寇亂,歲復饑饉,供億之費,慮數百萬計,民已不勝其苦矣。」

  四、再論曾銑收復河套平原的計劃

  因此由於後期供應困難的緣故,明軍每次將蒙古人驅逐出河套,獲得短暫的軍事勝利之後,不得不離開河套,而大軍一旦離開,蒙古人又重新回來盤踞河套地區,這使得河套問題一直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

  從成化年間搜套行動到嘉靖年間的復套行動,綜合分析可以發現,明代將蒙古人驅逐出河套並非難事,並且也已經有過幾次的具體實現,但是明代西北地區的財政狀況與河套生態惡化導致無法屯墾的情況,才是制約明代徹底解決河套問題最根本的原因

  所以即使嘉靖皇帝批准了曾銑第二次的復套行動,曾銑也可以如願把俺答汗驅逐出河套地區,可是同樣會面對成化年間後期補給的老問題,大軍還是無法長期駐守河套不得不撤回,而蒙古人也會重新又佔據河套地區,復套行動對消除蒙古勢力的威脅起不到真正有效的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河套平原小麥粉憑什麼?
    為什麼叫「河套」?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這個古老民間諺語中的「套」字指的就是河套平原。只要翻開地圖手冊,就會發現「河套」的名字真的非常形象。  黃河原本從青南高原啟程,向東奔湧。但在進入內蒙古高原後卻突然掉頭北上,之後又改道向東,折路向南,一路浩浩湯湯走出了一個「幾」字形大彎。
  • 河套究竟是在哪?前套、後套、西套分別指的哪個地方?
    知道了黃河在這一段的流向,我們就能明白 "河套 "到底是什麼,"河套 "這個名稱的定義可以追溯到明代,《明史》說:"大河三面環抱,故曰'河套'也," "河套 "的地理範圍基本上是指長城以北、黃河以南的地區,當時的 "寧夏衛 "即今銀川以東,"東勝衛 "即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託克託縣以西,就是這個範圍,明朝時,河套之戰不僅是明朝與瓦剌之間的爭奪,也是韃靼部落之間爭奪牧地的戰爭,明清以來,"河套
  • 河套麵粉是中國最好的麵粉嗎?
    麵粉作為主食之一,種類非常多,有低筋、中筋、高筋之分,市場上的麵粉品牌也不計其數。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河套產地的麵粉要明顯比其他普通麵粉貴很多,河套麵粉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目前,中國的河套地區------巴彥淖爾市是我們全世界最優質的強筋小麥的三大產地之一,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都處於北緯40度緯線以北的地方,而且日照非常的充足,幾乎每天都是大太陽,晝夜溫差也是特別的大,我們看中國地圖,找到「幾」字彎最上面的那一部分就是我們的家鄉——河套地區,也被稱為河套平原,也就是我經常說到的巴彥淖爾市地區,人們常說的「黃河百害,唯富一套」說的就是我們這裡了
  • 只有吃過河套麵粉,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好麵粉
    這條大彎牢牢「套」住了沙漠與草原之間的沃土,繞彎而成的就是廣義上的河套平原了。其中,寧夏平原一帶被稱為「西套平原」,巴彥淖爾至包頭、呼和浩特的平原地區為「東套」(前套平原+後套平原)。而狹義上,我們大家所稱的河套平原僅指後套平原,也就是巴彥淖爾平原。
  • 臨河美食丨有一種鄉愁是河套52風味
    但凡物產豐饒、富庶之地 一定是吃貨的天堂 河套更甚全羊是最上等的佳餚,只有在款待貴客時才「始一用之」。大量的肉食使蒙人的身體強健,面色紅潤。酒能驅寒祛溼,也為草原上的牧人所喜愛,「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方顯套馬漢子之豪氣。
  • 這是「天賦河套」的主題歌丨韓磊演唱《天賦河套》MV首發
    流經河套平原,「畫」出驚豔的幾字灣,這是上天賦予的塞上江南。天下黃河,唯富一套。天賦河套,世界共享。現在天賦河套品牌影響力逐步擴大,《天賦河套》主題歌也首次震撼推出。這首歌,旋律動人,演唱大氣,用美妙的音符匯聚成「天賦河套」這部協奏曲。一起來欣賞MV!
  • 「天賦河套」,向著全國乃至世界知名農業品牌進發!
    「幾」字彎到首都北京,從維多利亞港到紐約時代廣場,從北海艦隊到人民大會堂,從天貓京東到盒馬鮮生……「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從誕生之日起,便以綠色、有機、高端的驕人品質,不斷贏得市場的青睞和消費者的好評。
  • 「河套」麵粉登上京呼高鐵
    本次列車是內蒙古恆豐集團冠名的「河套」牌糧油號專列,目前 ,「河套」牌糧油號已經平穩高速運行了四個月有餘。京呼高鐵列車主要途徑北京、張家口、崇禮、呼和浩特、包頭等城市,將全方位展示「河套」糧油的品牌形象,推動內蒙古「河套」牌好糧油進一步拓寬形象認知。內蒙古恆豐集團董事長魏博在儀式的致辭中指出,內蒙古恆豐集團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全國綠色食品示範企業」,是西部地區最大的糧油加工企業集團之一,擁有「中國馳名商標」、「中華老字號」和「中國好糧油」等榮譽稱號。
  • 麵粉屆「白富美」 冬至水餃必選中糧福臨門河套麵粉!
    在餐飲界,就有知名連鎖水餃店強調其所用麵粉產自於河套平原。因為儘管我國是小麥生產大國,但唯有產自河套平原地區的麵粉被譽為麵粉中的「白富美」。河套平原尤其是巴彥淖爾平原一帶憑藉高海拔、年均可達3000多小時的光照、豐厚的水源、肥沃的土地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成為世界三大優質小麥產地之一。
  • 為什麼世界上有些「平原」的海拔,比一些「高原」的海拔還要高?
    成都平原寧夏平原渭河平原河套平原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於平原地區的判定,並不會嚴格按照海拔的要求來確定,因為在很長的時期內,人們並不能準確地知道自己所在地區的海拔情況,特別是內陸地區所以,人們就會把那些海拔相對較低,或者相對於周圍地區海拔較低,而且相對平坦開闊的區域,也稱為「平原」,這種情況在我國也十分普遍,我們可以來舉一些例子。首先,我們把目光聚焦在四大盆地之一的四川盆地中,盆地地形四周高中部低,四川盆地內部海拔較低,地勢十分平坦,總面積超過1.8萬平方千米,這裡就是被稱為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這裡屬於平原地形,不過成都平原的平均海拔約為600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 以至於北宋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就像三國蜀國的漢中一樣,進可攻、退可守,就是橋頭堡的意義,而且燕雲十六州北依託燕山山脈,成為阻擋北方遊牧騎兵的天然屏障,昔日漢朝的北方長城防線就是以這些地區為主要布防區域,也是地理上北方草原和中原農耕地區的地理分界線,其戰略意義不亞於歷史上河套地區對於屏蔽長安的意義。
  • 世界上面積前三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東歐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
    基本的地形類型有五種,分別是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其中平原地形是指海拔200米以下,海拔一般在0到50米,平坦開闊的區域,一般分布在河流沿岸和瀕臨海洋地區。當然,也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平原地形,比如我國的成都平原、渭河平原、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等,海拔都在200米以上。
  • 中糧福臨門河套麵粉有答案!
    在國內,蘭州拉麵麵館數量之多已經超過了肯德基和麥當勞全球店鋪的總和。但是,滿大街的蘭州拉麵卻並非真正的「蘭州拉麵」。街上那些綠匾頭的蘭州拉麵麵館大部分都是由青海化隆人開的,而在蘭州,沒有拉麵,只有牛肉麵。
  • 專為麵食愛好者而生的中糧福臨門河套麵粉,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國內,蘭州拉麵麵館數量之多已經超過了肯德基和麥當勞全球店鋪的總和。但是,滿大街的蘭州拉麵卻並非真正的「蘭州拉麵」。街上那些綠匾頭的蘭州拉麵麵館大部分都是由青海化隆人開的,而在蘭州,沒有拉麵,只有牛肉麵。
  • 燕雲十六州——遼宋的生死旋轉門,北宋為何一直想要收復此地?
    兩個王朝各執一詞,從宋初開始的數次PK、群毆,到真宗時期,澶淵之盟後私底下的一連串小動作。燕雲十六州,最終成了兩個王朝之間難以徹底和解的頑疾。那麼,作為兩個王朝的缺憾,引發了一千多年的爭論點,燕雲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北宋又為何非要收復這個地方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北面那塊糾結之地——燕雲十六州,看看北宋為何做夢都想要將之收復。
  • 河套小吃「喚醒」你心頭的味蕾鄉愁!
    北緯40度農作物種植黃金帶, 天賜恩養; 黃河水滋潤, 天然灌溉; 母親河衝積平原, 天賜沃土
  • 窮遊中國之旅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文化、旅遊、特產、美食
    戰國末年,當中原諸侯國互爭雄長,激烈交戰,無暇顧及北方地區之際,佔據陰山南北一帶的匈奴族乘機南下,佔領了河南地("河"指黃河,當時在陰山下,河套平原的北端。逐漸移至當前位置)。 明代270多年間,北方蒙古草原,兵連禍結,蒙古各封建領主之間,互爭雄長。明初,套內則為元將擴廓鐵木兒(小字王保保)佔領。洪武中期,王保保被逐,收其地。洪武末,置衛所,巴盟西部河套屬寧夏轄境隸陝西統領。明中葉以後,河套全境為元裔達延汗之子孫轄領。天順、弘治時為蒙古族阿羅出、毛裡孩、滿都護等相互攻佔之地。
  • 「天賦河套」經典語40句
    今天,是第四個中國品牌日,也是河套農產在有著「世界的路口」之稱的紐約時代廣場大屏亮相兩周年。  兩年來,「天賦河套」深入人心,令世界刮目相看。我們從《巴彥淖爾日報》開設的「天賦河套大家談」欄目的100多篇文章中,梳理精選出關於天賦河套的觀點、金句40句,集眾家之言,融眾家之長,賦能「天賦河套」品牌成長。
  • 歷史上的戰爭:漢匈河南之戰,秦亡八十年後,河套地區失而復得
    秦朝對匈奴最大的動作,莫過於始皇帝派大將蒙恬,將十萬秦軍,擊敗匈奴,佔據河南之地(河套地區),並沿黃河岸邊修建四十四座要塞,將罪犯流放到邊城,充實守邊力量。秦末,天下大亂,秦朝無暇顧及北邊,匈奴人趁機重新佔有河南之地。(《史記.匈奴列傳》)漢朝韜光隱晦六十餘年,至漢武帝時,國富兵強,對匈奴由守勢,轉為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