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學染髮時,老師曾經說染髮是在騙我們眼睛錯覺的一種技巧。事實上也是常會發生的一些情形,例如:以染橘色為主,若底色是黃色,則橘色會感覺好像帶一些紅橘;若底色是紅色,則橘色會呈現出有帶一些黃橘。在色彩學上稱為「色相對比」。一樣的顏色,會因為底色的不同,感覺好像染的是不同顏色。染灰白髮時,我們也是把黑髮、白髮儘量拉到同一色度、色相,讓視覺效果感覺染成一致色。
而「部份挑染」,也是運用眼睛錯覺的一種染髮設計中技巧,因為它不是把「整頭」顏色染亮,但是確有變亮、變柔,讓頭髮更有空間、及質感的感覺。會有此感覺除了挑染方式不同之外,與發片的粗、細,所呈現出來的技巧方式也有關係。一般挑的越細,線條越細,與原來的底色也會較相柔合,雖不是整頭染,但效果確感覺好像「全頭整體」較為原來均勻明亮。
裁剪完後的髮型,調量、打薄對挑染的線條粗、細、美感有很大的影響,更會影響整體作品的視覺效果。例如:發尾打太薄,在毛根處挑起了50根,發尾可能因為打太」涑墒20根,如此,染出來會出現毛根很明顯、量又多,而發尾因發量少,顯的顏色稀疏;若考慮發尾量感、顏色線條適中,則毛根處必然會發量太大束,所以要小心裁剪髮型時「量感的控制」,如此才會保有發束、線條應有的美感。
所挑的發束上寬下窄〈逆三角形〉,或上窄下寬〈正三角形〉,線條會有很大的不同。當挑:
上寬下窄→則一般會呈現出發束的上面毛根量較明顯,發尾量較少。
下窄上寬→會表現出發束在毛根處面積量較小,發尾的量較多。
這兩種結果的不同,是因為它們對「面績的基座」選擇了不同的技巧方式,來做為最終想要的效果而做的設計。
挑染時的發片若是採取:
橫式的挑染→是最能表現出挑染後的線條明顯呈現,如果不是挑染整頭,只做局部設計挑染用時,很適合長發或層次較低的髮型,或只做1/3面績的挑染〈左邊前側點到後面黃金點,再回到右邊前面的前側點〉。
縱式的挑染→因為頭髮會自然重迭,所以在長發、低層次中無法表現出來,反而是很適合短髮、高層次的 髮型,會展現的比較好。
除了上面所談的挑染重點外,染髮設計中面積的設計也要仔細的考量進去。因為髮型裁剪的層次有高、中、低,會影響髮型「層次的落點」,相對的也影響著染後「整體面績」視覺效果的美感。這是在挑染後的結果,站有很重要的關鍵點。〈這部份可參考我所發表「染髮設計的點、線、面≠剪髮設計的點、線、面」的此篇文章〉。
以上所談,在我們現場若能注意這些染髮設計中的細節,相信必能幫助設計師染出很棒的挑染作品。
推薦閱讀
1; 片染設計理念與技巧
2; 染髮設計(學顏色必讀)-顏色的概念
3; 燙髮的設計理念與角度的作用
4; 13種挑染方法與分區圖
5; 七種臉型的髮型修剪與設計
美發課堂手機軟體
為專業美發人建立的學習交流互動平臺
(合作投稿請聯繫微信 MFKT777)
點「閱讀原文」下載最新版美發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