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展|龍美術館三展同開:從《暗物質》看到「中國色」

2020-12-17 澎湃新聞

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近期先後開幕了中國藝術家劉韡、日本藝術家松山智一的個展,以及邱世華、梁紹基等五位藝術家的群展「中國色」,這三場展覽看似並無聯繫,但一路看展,能感受到不同門類的藝術家在同一個時間下的思考。

「中國色:走向絕對的東方美學」展覽現場在11月中的上海藝術季期間,西岸幾乎成為最火熱的藝術目的地,在西岸博覽會舉辦期間,美術館的新展也輪番開幕,藝術界那幾天如同趕場子一般,趕展覽開幕、趕藝術論壇、趕博覽會,一派藝術合奏。當11月過去,一切運作如常,在一個周末的上午再到西岸,再走進龍美術館,反倒更能體會藝術作品本身帶給觀眾的體驗,無論是天光展廳的明亮,還是負一層的深邃,帶給公眾不同的觀展體驗和更多的思考空間。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作品《暗物質》,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從劉韡的裝置到松山智一的架上,全球視野下的衝突與融合走入美術館,第一件撲面而來的作品來自劉韡,這件名為《暗物質》的空間裝置佔據了整個展廳,每個人都不由自主地抬頭看這個黑色的龐然大物,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壓迫感,《暗物質》誕生於2008年,此後這件作品的呈現多為根據場域特製。這件作品也開啟了「劉韡:散場/OVER」。

此後,一件件大型裝置作品在展覽空間中與觀眾不期而遇,《微觀世界No.3》、《1098.1噸沙漠》、展覽同名裝置《散場/OVER》,一個轉角一個震撼,不禁發出一個疑問,藝術家想表達什麼?這也是觀看當代藝術作品常見的提問。

轉而想到,展覽前言中某些詞藻的羅列曾被點出「晦澀難懂」。其實,離開文本,直接面對作品,以感受為先,似乎一切變得簡單了。

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廳現場,作品《1098.1噸沙漠》局部。《1098.1噸沙漠》(2020年)由沙子組成,指向的是當今世界政治、經濟以及文化衝突的核心地帶——中東、非洲或中亞——並由此引出對於土地、殖民、貿易、氣候等問題的關注。《散場/OVER》(2020年)則指向遙遠的星空,那些如人體狀、天體狀的雕塑,堆積多種符號,帶著「三體」一般的混雜含義,而具體到帶給每個人的感受也因人而異。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作品《散場/OVER》,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展覽中還有一件名為《水果當早餐》的影像作品,在呈現方式上有點戲謔,卻顯示了時間與空間如何令物發生改變,在暗黑的影像室中,抬頭看到兩隻生梨的變化被不按常規地投射到一個尷尬的角落中,也讓人感到時間的流失。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影像作品《水果當早餐》,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到了二樓,進入美術館的另一個展覽——「松山智一:自然可解」,架上繪畫重新成為了主角。提起日本藝術家松山智一,中國公眾並不熟悉。但看到展覽炫目的彩色,日本當代藝術的一些痕跡和屬性就出現了。

「松山智一:自然可解」展廳現場圖,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洪曉樂扁平化、漫畫元素、色彩明麗、浮世繪構圖……這些元素很快讓人想到以村上隆為代表的一批日本當代藝術家,但細看,卻很是不同,松山智一把傳統的日式色調跟耀眼的螢光色融合,用自己的審美經驗將編輯過的圖片剪切拼湊,在歡快彩色畫面上呈現出多樣而矛盾的現代文化。細看作品,其中有手繪、噴繪、有平靜的塗抹、也有肆意的筆觸,在畫面中跨越時空的信息被分解再重建,原本不可能共存的事物共存在畫面之中。尤其是一些疫情期間的居家創作,從藝術家的軼事,也畫出了當時大眾的生活狀態。

「松山智一:自然可解」展廳現場圖,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洪曉樂再讀松山的背景,他1976年出生於日本,20世紀80年代與家人移居美國加利福尼亞,從而開始了國際生活,本科畢業於日本上智大學商業管理專業,碩士畢業於美國普拉特學院繪畫與設計專業,現工作、生活於紐約。或正因為他多元文化的經歷,使他的作品同時具有古典與現代氣息,兼具裝飾性與概念性。

松山智一,《我們通過網戀相遇》在同時展出的抽象系列中,松山以千紙鶴為主題並將其抽象化,並且把這象徵性的圖標運用到他的繪畫裡。松山將民間信仰納入藝術中,這種操作在東方藝術中很常見卻被西方現代藝術排除在外,從而把本該屬於抽象體系的繪畫從西方的習俗中解放出來,試圖去解構和重組藝術史概念本身。

松山智一,《桌面上的烏託邦》中國色:國際語言與本土精神氣質的結合如果說松山智一作品傳達出的是愉悅的色彩,那麼走進美術館負一層展廳,「中國色:走向絕對的東方美學」則是另一種更為純粹的美學,展廳的光線稍暗,作品微妙的色彩反倒搖曳而出。

參展的5位藝術家,邱世華、梁紹基、劉建華、秦一峰、陳彧君雖然表現手法不同,有白色繪畫、蠶絲作品、白色瓷器、灰度攝影、水墨拼貼,但他們都指向一種中國哲學精神。

秦一峰,《2013_12_07 14:56 霧》,鋁框109.9×136.8cm,8x10英寸明膠銀鹽負片,自然光,曝光53',圖片由藝術家提供具體到走進展覽首先看到的是秦一峰的攝影作品,他以明式素工家具木材的一個局部、太湖石等傳統文人元素為藍本,用大畫幅相機的客觀角度在不同的時間拍攝,並標註時間、溫度和曝光,而在主觀中,他通過持久耐心等待最合適的自然光線條件進行拍攝、每件作品以拍攝時的確切時間命名,此後手工銀鹽衝印,電腦放大其中最佳選擇,最後以高級灰的負片輸岀。此時,攝影記錄的不只是單純的物像,而是對明式家具殘章衰變的發現,也是多重空間組合的藝術。在展覽幽暗的燈光下灰度攝影成列展示,看似在同一個色調之中,細看卻可見物的微妙而細緻的變化,展廳盡頭以明式家具的形制製成的展臺,展示其攝影的負片,與作品配合,構成另一種觀看。或因為「中國色」的主題,邱世華與劉建華展出的均為白色作品,邱世華的作品看似空白,但平面內部卻有著不確定的風景湧現;劉建華的白瓷繪畫,如同一張邊緣的輕微捲曲的白紙,實則卻是細膩極致的白瓷燒造。梁紹基依舊是以白色蠶絲為材質,其背後帶有生命和禪意。

「中國色:走向絕對的東方美學」展覽現場,觀眾觀看邱世華作品,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林清煌展覽學術主持、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夏可君把這種趨於純粹的美學體驗稱為「中國白」——一種中國哲學的「虛白」。此虛白之色,不同於概念化的單色畫(勞森伯格)、抽象的白色畫(瑞曼)、日本及韓國的餘白(李禹煥)等,而是一種「虛白」,在虛無-空白與實存-整體之間的悖論結合。

「中國色:走向絕對的東方美學」展廳現場劉建華作品,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章婧捷「最初有10多位藝術家進入我們的視野。」之所以最終選擇這五位,展覽策展人蕭斌說,「從學術角度看誰符合主題,從『星星畫會』開始,中國當代藝術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學習,至今有小一波藝術家完成了學習,開始自主表達,作品也依託中國文化的積澱並進行轉化。此次展覽的5位藝術家,兼具國際語言與本土的精神氣質,他們的作品也已經相對成熟。」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作品《微觀世界 No.3》,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雲觀展·童抗疫」少年兒童美術書法作品展在江蘇省美術館展出
    「雲觀展童抗疫」少年兒童美術書法作品展於2020年11月26日起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行。本次展覽由江蘇省美術館、南京市青少年宮主辦,江蘇省美術館公共教育部承辦,正人國際藝術教育集團、海棠小天使組委會協辦。在線下實體展出的同時,展覽特設VR展廳,讓公眾足不出戶,雲遊觀展。為配合此次展覽,江蘇省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以此契機面向社會推出「雲觀展童抗疫」為主題的線上少年兒童美術書法作品徵集和展示活動。活動號召對美術、書法熱愛的少年兒童,通過VR在線觀展,了解學習我省專業畫家的藝術作品,再進行個人創作,用畫筆傳遞愛心。
  • 滬美術館九月觀展指南
    快來美術館一起欣賞探索與發現,共享藝術吧!上海剛泰美術館 地址:浦東新區園順路89號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 9:30-17:30 參觀提示:參觀需預約 展覽信息 東方紅——詩詞畫意館藏作品展
  • 上海這些美術館可「雲觀展」
    在線展廳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市文旅局獲悉,目前全市83家美術館中,46家美術館有官網,68家美術館有微信公眾號。其中,劉海粟美術館「十上黃山絕頂人——館藏劉海粟黃山精品研究展」、陸儼少藝術院「一丘藏曲折,緩步有躋攀」「穆如·晚晴——紀念陸儼少誕辰110周年專題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明珠美術館「慕夏」展覽、上海秦古美術館、上海楊培明宣傳畫收藏藝術館都有VR展廳,市民可在線進入,模擬美術館實景參觀。此外,中華藝術宮展覽、上海中國畫院、程十髮美術館等都有在線藏品可供瀏覽。
  • 龍美術館出新意 培訓"少兒藝術實習生"
    龍美術館出新意 培訓"少兒藝術實習生"時間:2017/10/18 9:34:13 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詹皓    選稿:羅瑩  可是,這跟美術館有什麼關係?這麼小的孩子學這些幹嘛?吳慧說,她是來為龍美術館「少兒藝術實習生」進行培訓的,而這樣的培訓已在龍美術館辦了五期。 藝術公共教育:孩子們親身體驗藝展 「少兒藝術實習生」是龍美術館的一個公共教育項目,參加完培訓,孩子們就可成為龍美術館的「小小導覽員」。
  • 福州名人肖像作品展亮相市美術館
    福州新聞網12月9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 文/攝)9日起,「清芬長掬——李明華福州名人肖像作品展」在市美術館(臺江中平路172號,黃培松故居)展出。據介紹,以福州名人肖像為繪畫專題的展覽,在福州市美術界尚屬首次。展覽持續至13日,免費對公眾開放。
  • 上海多家美術館博物館復工:線上線下聯動,調整策展方向
    近年來,上海各大展館以高質量、國際化的策展激發觀眾的觀展興趣,也成為滬上文化活動的亮點所在。據了解,隨著疫情在國際範圍內暴發,對多數美術館的展覽排期造成影響,尤其是一些涉外展覽,需要根據國外疫情動態進行重新調整。目前,上海市疫情防控重點國家為24個。
  • 徐匯區美術館12月觀展指南在此
    12月徐匯區美術館將呈現1項新展在內的10餘項展覽。18日—12月20日免費上海市徐匯區藝術館地址:徐匯區淮海中路1413號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 9:00-17:00展覽信息第六屆「上海銅版畫展」——國際美柔汀特展
  • 端午夜遊程十髮美術館,觀展作畫猜謎攝影,玩得根本停不下來!
    六月夏夜和風拂面,上海中國畫院特別推出端午夏日夜遊程十髮美術館活動。昨天晚上6時到9時,近200名市民預約後入館,聆聽策展人導覽、提筆嘗試水墨畫創作、猜謎尋找經典藏品、展館隨手拍大PK,一同享受海派佳作帶來的藝術盛宴。200個名額限流,讓觀眾們的觀展體驗非常舒適。
  • 美術館裡過夜生活,北京X美術館開啟夜間開放
    在正式開館一個多月後,X美術館日前宣布開啟夜間模式,每周二至周日最晚開放時間延長至晚八點。步入美術館大廳,抬頭可見連接二樓展廳的玻璃橋輕柔地變換霓虹燈光。展廳內正展出首屆X美術館三年展《終端>_How Do We Begin?》
  • 上海龍美術館以「副本2020」開啟新年大展
    「龐茂琨:副本2020」大展日前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舉辦,由此拉開該館新年大展的序幕。此次展覽由德國著名藝術分析哲學學者卡爾海因茨·呂德欽擔任學術主持。
  • 魔都觀展|12月上海竟然有這麼多免費的展覽,去打卡呀
    >觀眾須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證件、本人實時綠色「隨申碼」;入館前須接受體溫測量;參觀過程中皆需全程佩戴口罩;排隊和觀展時請保持1.5米以上距離;展廳將實施限流措施。觀眾需要全程佩戴口罩,排隊和觀展時請保持1.5米以上距離,入館前接受體溫測量。展覽匯集了與中國籤訂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69個國家141位藝術家的145件精彩作品,以及71位中國藝術家的63件代表作。
  • 收好這份「零距離」觀展指南
    展廳開頭的粉色巨「龍」由剪紙構成,在空間裡時隱時現,這件作品名叫《不息》,是90後紙藝藝術家陳粉丸的代表作之一。同在2020年創作的「刺穿束縛·中國龍」系列作品從李小龍的武術哲學汲取靈感,在東西方繪畫語言裡試圖建立一種無衝突的境界,中國龍以一種無形流動的形態在世界文化的浪潮裡乘風破浪。
  • DARK|暗面 在山海美術館開幕
    DARK|暗 面2020.12.12-2021.3.12山海美術館12月12日開幕時間「山海」作為鄭州一所努力同自由靈魂對話的美術館,我們也試圖給三位青年藝術家提供一個蘊含飽滿能量的場域,幫助他們完成這場非常規性的藝術展覽;從而將三人獨特驚奇的自我情緒波潮向外輻散,大膽直率的進行發聲,以此來觸動無從洞見的暗面內核。
  • 近期觀展指南:藝術與愛不可辜負
    不期而遇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展期:2020年5月1日—7月31日獻給孩子們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展期:2020年5月16日—7月26日行為的痕跡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展期:2020年5月16日—8月2日
  • 「嵩山岱嶽」——鄭州•淄博書畫名家邀請展在鄭州金秋美術館開幕
    11月21日上午,由山東淄博榮寶齋、河南中普國學文化教育學院、大河美術館主辦,金秋美術館承辦的「嵩山岱嶽」——鄭州•淄博書畫名家交流展在鄭州金秋美術館正式開幕。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鄭州和淄博,是中原文化和齊魯文化的代表。「嵩高維嶽,峻極於天」的中嶽嵩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東嶽泰山,兩座名山分別於河南、山東屹立相望。兩地秀美的自然風光中蘊含著豐厚的人文內涵。此次參展作品藝術風格各異,是兩地書畫名家在不同文化土壤滋養下的心血結晶,是藝術家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思索和傳承,更是對當代偉大實踐的探索和融入。
  • 【攝影作品】劉瑋《觀展》
    評述  馮立平劉瑋這組《觀展》作品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覺語言,與通常裸眼看到的不同,無論是人物還是物體
  • 觀展|「援畫入書 寫意甲骨」 杜建民作品在中國美術館開展
    12月24日,市民在中國美術館拍攝《寫意甲骨 - 杜建民作品展》。23日,由雲南省書協、雲南省美協主辦的《寫意甲骨 - 杜建民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12月24日,市民在中國美術館觀看《寫意甲骨 - 杜建民作品展》。
  • 吃點點心|觀展系列全新上線
    第三期「吃點點心·觀展系列」以Espresso為靈感,將濃縮在展覽現場的藝術體驗製成「咖啡膠囊」,以展評的形式為讀者呈上一系列藝術輕餐。我們嘗試萃取藝術現場濃鬱、豐富與瞬時的體驗,並與讀者一起嘗試打開方式的多種可能。
  • 東京又開了一家私人美術館
    擁有和西方現代國家同樣的藝術品位,淺而言之也就同西方現代國家同樣的文明。據說松方幸次郎收藏西洋畫作以及建造美術館,是為了讓日本學習藝術的青年們有機會能夠近距離地觀摩世界名作。老師建議事業成功的石橋正二郎收藏青木繁的畫作,最好再為他開個美術館。石橋正二郎深以為許,開始以青木繁為中心收藏日本近代西洋畫。西方美術畫作以及印象派畫作收藏,是在二戰之後,由於日本社會動蕩,許多財閥和藏家開始拋售他們戰前收藏的西方美術畫作。
  • 格萊斯頓畫廊代理法國藝術家讓-呂克·米藍個展在上海龍美術館...
    ——比奇·庫萊格,「讓-呂克·米藍:天堂之秋」展覽策展人,法國阿爾勒梵谷基金會館長龍美術館(西岸館)推出了攝影專題展「讓-呂克·米藍:天堂之秋」,此次展覽是格萊斯頓畫廊代理的法國藝術家讓-呂克·米藍(Jean-Luc Mylayne)在中國的首個美術館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