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關係到人體正氣和致病邪氣兩個方面,所謂正氣,即是人體的機能活動,包括臟腑,經絡,氣血等功能,以及人人體的抗病修復能力。所謂邪氣,泛指對人體有害的各種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戾氣,痰飲,瘀血以及食積等。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正邪相爭的結果,整個疾病的過程,就是正邪相爭的過程,當然,正邪相爭肯定有盛有衰,這種變化直接影響到疾病的發展和轉歸。
中醫學認為,一般情況下,人體的正氣較旺盛,致病邪毒較弱,則洩氣不易侵犯人體,或雖然有侵襲,也不致發生疾病。此時,人體內部的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的活動,其發展變化任然處於生理調節的範圍,即「正能御邪」,故人體不發病。正如《素問·刺法論》所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反之,如果人體的正氣虛弱,抗病能力低下,不足以抗禦邪氣,或病邪的毒性過強,則病邪可乘虛而入,使體內正常的活動,超出了其正常生理調節能力的範圍,從而導致機體臟腑組織陰陽氣血的功能失調,即「正不勝邪」而發病。
人體的正氣虛弱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邪氣是致病的條件,若正氣不是很虛,但邪氣過盛,超出了人體正氣的抵禦能力,正氣在相比較的情況下,就顯得有些虛弱,這時,致病邪氣也可入侵機體,從而導致臟腑組織,氣血功能失調而發生疾病。疾病的發生,雖然關係到正與邪兩方面,但是,起決定性的任然是人體的正氣。正如《靈樞·百病始生》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故《素問·評熱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的正氣,強調人體的正氣在發病中的主導地位,但是也應指出,中醫學並不否認邪氣在疾病發生中所起的作用,雖然是發病的條件,但在一定的情況下,甚至可起主導作用,如高溫灼傷,槍彈殺傷,以及蟲獸咬傷等,即使是人體的正氣強盛,也難免被傷害,特別是哪些具有較強傳染性的「疫邪」,在一定條件下,也能起到致病作用,甚至導致疾病的大面積流行。這種情況,大家也深有感觸吧。
人體由於感受邪氣性質不同,輕重,以及部位的不同,所產生的病證也不同,人體若感受陽邪,多導致陽盛而傷陰,形成實熱證,見口舌生瘡,口渴,面赤心煩,小便短赤,大便乾燥等。感受陰邪,多導致陰盛而陽傷。形成寒實證,多見惡寒重而發熱較輕,頭身疼痛,無汗,舌苔薄白,脈見浮緊等。人體感受邪氣的輕重,多能反映出疾病的輕重,一般是感受邪氣輕則病輕,感受邪氣重則病重。病邪所侵入的部位不同臨床出現的病證不同,如邪在肺,則表現為發熱惡寒,喘咳,鼻塞流涕等。邪在肝,則表現為脅肋脹滿疼痛,急躁易怒。喜嘆息,脈弦等。邪在四肢關節,則臨床表現為四肢關節疼痛,屈伸不利,活動不便等。
總之,中醫學即強調了人體正氣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但又不排除致病因素的重要作用,人體正氣的強弱,還與人體的體質因素,精神因素,生活環境以及個人的營養和鍛鍊等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