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末年,為何沒出現「九子奪嫡」亂象?乾隆:一切盡在掌控之中

2020-12-22 騰訊網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5年),年僅21歲的愛新覺羅·玄燁為了彌補自己的結髮妻子赫舍裡氏(赫舍裡氏·索尼孫女),便毅然將其所出的(剛出生不久)皇子胤礽立為皇太子。在此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康熙帝對這位自打出生便坐上太子之位的愛新覺羅·胤礽同志寄予厚望,希望他快快長大以便能為常年忙於朝政的自己分擔起一份壓力。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位曾被賦予厚望的皇太子在成長的道路上終究還是「走歪了」。或許對他而言,這一令眾多阿哥們羨慕不已的皇太子之位得來的實在是太容易了,以至於常常將其當作政治資本為所欲為。在這種情況之下,他的種種不良行為儼然已經達到了讓皇帝本人都難以容忍的地步,最終,在多番深思熟慮之下,康熙決定徹底廢黜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另擇儲君。

得益於胤礽太子之位的被廢黜,一場爆發於康熙九個兒子身上的「皇位爭奪戰」也隨之浮出水面。由於該場爭奪戰持續的時間之久、牽扯朝堂臣工的範圍之廣以及由此引發的兄弟之間明爭暗鬥的場面之精彩,再加上參與該場鬥爭人員的主要由九位皇子構成,因此歷史上也將其稱之為「九子奪嫡」。

對於康熙末年「九子奪嫡」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在這裡筆者暫且不去一一贅述。另外,縱觀整個清朝歷史,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曾以「十全老人」自詡的乾隆皇帝一生共育下十七位皇子,在其晚年時期宮中不僅沒有發生如康熙末年「九子奪嫡」的亂象,而且還在多方勢力的均衡之下將嘉慶皇帝不偏一分一毫地順利扶上皇位。那麼,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

一、「密立儲君制」的功勞

作為「九子奪嫡」的親身體驗者和勝利者,雍正皇帝深刻地認識到了眾皇子們為了爭奪皇位而逐漸泯滅人性的危害,有鑑於此,為了避免這一亂象重蹈覆轍,便創立了清朝歷史上著名「秘立儲君制度」。所謂「密立儲君」,從字面意思上其實也不難理解,即將儲君的人選採用某種方式進行嚴格保密,讓朝堂之上的任何人員都無法確定下一任繼承人究竟是哪一位皇子,從而將皇子們與朝臣之間結黨營私的概率降至最低。

作為雍正的下一任繼承人,乾隆皇帝即位後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嚴格按照要求實行「密立儲君制」,相關史料記載如下:

親書密旨,著總理事務王大臣、親看宮中總管太監、謹收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

眾所周知,乾隆先後共實行過三次「密立儲君制」,直至最後才真正確立了愛新覺羅·永琰的太子之位。在這期間,由富察氏皇后所出的嫡長子永璉為乾隆寫在密旨上的第一人選,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永璉的夭折徹底打亂了乾隆皇帝最初的計劃,為此他不得不再擇儲君。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富察氏皇后的第二子永琮的出生,再一次燃起了乾隆心中的希望,為了表示對富察氏皇后的憐愛,幸運的永琮成為了繼永璉之後出現在密制上的又一位儲君,可惜,永琮和他哥哥永璉的命運如出一轍,儘管一出生就被強扣上太子之位的「帽子」,但實在是「無福消受」。除此以外,被寫在密旨上的第三位人選便是歷史上成功繼承皇位的嘉慶皇帝,由此可見,相較於其他客觀因素,壽命的長短往往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

二、利用後宮妃嬪間接切斷「奪嫡」的苗頭

乾隆十二年,剛被寫上儲君密詔的永琮不幸染上天花而薨,次年,富察氏皇后也隨之而去。而此時距離下一次實行「密立儲君」還有近26年之久,在此期間為了防止眾多皇子們覬覦皇位,乾隆帝便採取了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即將後宮妃嬪們當作遏制「皇位爭奪戰」爆發的犧牲品。其具體做法便是儘可能地保證皇后之位的「座無虛席」。

毫無疑問,在沒有合適繼承人選的情況下,通過這一特殊方式去打消皇子們覬覦皇位的念頭,從而降低眾子奪嫡的風險發生無疑是最具可行性的。

三、嘉慶的繼位:在人助的背後,其實還有「天助」

不可否認,儘管永琰乃乾隆皇帝書寫於儲君密旨上的目標人選,但從某種角度上講永琰最終能夠順利繼承皇位實際上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為何這麼說呢?首先,乾隆帝一生雖然共有17位皇子,但在他第三次實行「密立儲君制」時(也即是公元1773年)身邊僅剩下了7位皇子。然而,在這其中由於永璘、永珹、永瑢和永璂這四位皇子因年齡過小及其他因素是不斷然可能成為儲君的,因此可供乾隆挑選的也只有永瑆、永璇和永琰。需要說明的是,永璇在為人處事方面存在不少令人厭惡的毛病,而永瑆雖然人品尚可,但缺乏最基本的帝王風範,因此從某種角度上看乾隆將永琰選為繼承人其實並非難事,甚至可以說是一次沒有選擇的選擇。

文章的最後,筆者不禁又想到了那句常掛在嘴邊的話:皇帝真不是人幹的。

相關焦點

  • 康熙晚年有「九子奪嫡」,而乾隆有17子,其傳位為何卻風平浪靜?
    這個問題不能從皇子數量的因素去考慮,真要論皇子數量的話,康熙帝共有35個兒子啊,而乾隆帝只有17個皇子,還沒康熙帝的一半多呢。真正導致康熙、乾隆兩朝皇子爭鬥情況差別的是傳位制度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 在慘烈的九子奪嫡過後 各個皇子的下場分別是什麼樣的?
    在慘烈的九子奪嫡過後 各個皇子的下場分別是什麼樣的?時間:2021-01-06 20:11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在慘烈的九子奪嫡過後 各個皇子的下場分別是什麼樣的?
  • 康熙九子奪嫡,八阿哥不是輸給了四阿哥雍正,而是輸給了侄子乾隆
    作為一個父親,在晚年生活裡卻是充滿了心酸與失望,九子奪嫡佔據了康熙的晚年。 九子奪嫡並非是九個兒子相互爭奪皇位,而是以不同人為首形成了幾股奪嫡勢力。按常理說,二阿哥胤礽身為康熙嫡長子,從出生之日就被立為太子,是名正言順的接班人。可是明明出生就拿著一副王炸的牌,卻被太子胤礽打得稀爛至極。
  • 九子奪嫡後,雍正革去胤禩王爵,乾隆後來為何又為他翻案?
    乾隆時期,乾隆皇帝作為一個"富二代"皇帝,因為國庫充盈,更是能夠好好放手去治理國家,這三個時期被稱為盛世。說起康熙、雍正,相信很多人一下就想到了雍正繼位之前的一場皇室兄弟大戰"九子奪嫡"了,在這場戰爭中,康熙的兒子們都因為權力而感情支離破碎,他們為了自己的權力,手足之間相互殘殺。而雍正正是這場戰爭中的勝利,上位後的他處置了自己的兄弟,尤其是八王爺胤禩。
  • 康熙朝「九子奪嫡」的時候,甄嬛、若曦、晴川都在幹什麼?
    「九子奪嫡」,發生於康熙皇帝諸位皇子之間的儲位之爭,其持續時間之長、爭奪手段之毒辣、最後結局之慘烈均為歷史之最。自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太子胤礽首次被廢,「九子奪嫡」正式拉開帷幕;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駕崩,皇四子胤禛登基為帝,成功升級為雍正皇帝;再到雍正皇帝登基後血腥清算昔日奪嫡政敵,圈禁甚至毒殺皇室兄弟;甚至,直到乾隆朝初期的「弘晳逆案」被扼殺後,「九子奪嫡」才算正式結束。 也就是說,歷史上的「九子奪嫡」橫跨三朝、持續30餘年。
  • 天家薄情:「九子奪嫡」中的失敗者,他們各自的結局都是如何?
    所謂「九子奪嫡」也叫「九龍奪嫡」,乃是清朝康熙皇帝執政末期,他的九個兒子為了成為皇位繼承人而展開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鬥爭。康熙皇帝序齒(即沒有夭折參與排序)的兒子一共二十四人,這其中有九個兒子參與了皇位的爭奪,即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即雍正),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 ,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因此稱為「九子奪嫡」。
  • 九子奪嫡中,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皇位,當個王爺不好嗎?
    清朝時期康熙末年,就出現了「九子奪嫡」的事件。這件事情的發生並不突然,任何人都對於至高無上的皇位都心有所想,身為皇子的他們也自然不例外。但是爭奪畢竟會傷和氣,那這九個兒子就不能去做閒散的王爺,非要去爭這個皇位嗎?公元1662年,年僅八歲的康熙登基,六年後親政。在位勤勤懇懇,有著許多功績,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記載的在位時間最久的一個皇帝。
  • 九子奪嫡中被收拾的七位阿哥,都活到乾隆年間誰最不可能被釋放?
    縱觀中國古代史,九子奪嫡可謂在殘酷的奪嫡之爭中獨具一格,它的殘酷沒有體現於明面上的刀光劍影,還有兄弟之間的兵戎相見等等。 大阿哥和二阿哥(廢太子胤礽)在康熙年間,因為奪嫡,前者是被削爵囚禁至死,後者被兩廢太子以後,被幽禁於紫禁城鹹安宮至死。 到了雍正帝登基以後,又先後清算了八爺黨和三爺黨,老八被削爵圈禁至死、老九被削爵交於獄中監禁,被直隸總督李紱折磨致死、老十被奪爵拘禁、老十四先後享受了幽禁、圈禁待遇。老三則是被奪爵幽禁至死。
  • 康熙皇子眾多九子奪嫡慘烈,乾隆兒子也很多,為什麼沒有問題出現
    清朝時期的康熙和乾隆兩個人在位的時間算是最長的,也是子嗣最多的。生在帝王之家,子嗣越多越容易發生問題。尤其是在康熙晚年的時候,他的皇子們可是為了爭奪這個皇位,不惜手足相殘。而乾隆這一生也是有很多個皇子達到了17位皇子,但是卻沒有出現康熙時期所出現的問題。
  • 他曾手握兵權,為何沒有參與九子奪嫡?
    九子奪嫡,是清初最慘烈的一次事件,最終以四阿哥胤禛獲得勝利為結局。而胤禛曾經的對手們,大多被流放處死,只有個別的存活下來。而康熙有一位兒子,卻在儲君之位面前,選擇淡然處之,最終長壽七十八歲。
  • 清朝「九子奪嫡」到底有多慘烈,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
    春風無十裡|文清朝「九子奪嫡」到底有多慘烈,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如果說起歷史上最激烈的帝王爭奪戰是什麼呢,清朝的「九子奪嫡」是一定能排上前三的,不過都說「九子奪嫡」很激烈,那到底有多激烈呢,其實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激烈程度。
  • 乾隆將兒子過繼給大臣,使他們失去繼位資格,皇子叩謝:父皇萬歲
    清朝康熙年間,發生了激烈的九子奪嫡事件,讓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親自經歷了這種蕭牆之內爭鬥的慘烈,在以後的立儲問題上,清朝一直都採取秘密立儲策略,避免皇子之間競爭。
  • 康熙和乾隆都在位60餘年且兒子都不少,為何乾隆朝沒有皇子爭位?
    乾隆與康熙雖然都在位長達60多年,但是乾隆朝卻沒有像康熙晚年那樣出現諸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激烈爭鬥,這又是為何呢?下面就來說一說這個問題。老四雍正那就不用多說了,雍正執政13年的輝煌政績就足以說明一切。老八胤禩是雍正的政敵,在康熙晚年九子奪嫡中人望最高,而且才能也很卓越,雍正繼位後都曾經多次說過老八才能不在自己之下,「胤禩較諸弟頗有辦事之材,朕甚愛惜之」;「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
  • 乾隆高齡退位後,仍大權在握,嘉慶帝為何沒有與其反目成仇?
    乾隆帝在位期間,作為清軍主力的八旗及綠營兩軍統領皆聽從乾隆指揮,滿朝武將無結黨營私之跡象,可謂是集體為乾隆一人服務。兵權被牢牢掌控在乾隆手中,北京周圍的豐臺大營以及大沽口守軍皆受乾隆皇帝一人節制,嘉慶帝自然無法調動周遭部隊來行逼宮謀逆之事。
  • 張廷玉為何會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廟?
    為了避免涉及九子奪嫡,也為了推動張廷玉的仕途,他在六十三歲就早早告老還鄉,退出了波詭雲譎的政壇。張英雖然離開了,但卻為自己兒子張廷玉打下了堅實的人脈基礎。無論康熙皇帝還是內閣重臣們,都對張廷玉青睞有加。沒過多久,年輕的張廷玉就成為了眾多皇子和黨派的拉攏對象,爭相與之交往。
  • 九子奪嫡,為何最終贏的是他
    喜歡看清宮電視劇的人,或多或少的都知道「九子奪嫡」事件,這是清初關於皇位之爭最激烈,也是最陰暗的一段歷史。 康熙帝一生子女頗多,共計35個兒子,20個女兒。但其中只有24個兒子、7個女兒活到成年。
  • 乾隆有17子,為何選擇庶出的永琰繼承皇位?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不過他在立儲這件事上做的並不成功,以至於晚年出現了「九子奪嫡」的局面,雍正繼位後,鑑於自己的親身經歷,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乾隆是清朝秘密立儲產生的第一位皇帝,他在立儲這件事上也遵循此制,眾所周知,乾隆最終選擇的接班人是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但他立永琰為儲時已經62歲高齡。事實上,這是乾隆第二次秘密立儲,也就是說,永琰並非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選,乾隆第一次秘密立儲是在他剛繼位不久,選立皇次子永璉為儲君,但永璉9歲就病死了。
  • 令妃如此受寵,為何成不了皇后?結合另兩件事,才能看出乾隆用心
    選定了皇儲,雖然讓乾隆皇帝省去了一大塊心思,但鑑於「秘密立儲」制度的保密原則,鑑於康熙朝晚期的「九子奪嫡」事件引發的手足相殘,尤其是鑑於皇子和朝臣結黨奪嫡而對皇權產生的巨大威脅,乾隆皇帝還必須想盡辦法掩蓋皇十五子永琰的皇儲身份。
  • 「九子奪嫡」,雍正獲勝的三大原因
    「九子奪嫡」,是康熙的兒子們在康熙晚年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既然20個兒子活到了成年,怎麼只有9個兒子爭奪皇位呢?一言一概之:其他皇子沒有可能或沒有實力或不想參與。比如,十五子(含)之後,除了第二十二子,全部為漢女所生,是不可能參與奪嫡的。
  • 乾隆正準備登基,為何張廷玉卻站出來,稱雍正還有一道密旨
    雍正由於經歷了九子奪嫡,好不容易坐上皇位,所以他即位後,便設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他也通過此方式,將皇四子弘曆立為儲君,並將詔書置於金匣,藏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牌匾後。雍正十三年,58歲的雍正帝駕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