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所預報中有報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直覺以為最低溫度是早晨,最高溫度是中午,但據說最低溫度是凌晨一、兩點,相應地最高溫度是下午兩、三點,而主觀的感覺對最高溫度沒什麼特別的感受,這最低溫度麼,特別是沒有太陽的陰冷的日子裡,總覺得是在上午九點、十點左右,比如今天。
今天早上起來並沒感覺有多冷,帶了被窩的溫度出來的 嘛,又因為一早去跑了幾步,覺得挺暖和的,但接下來的電瓶車的出行可凍死我了,又沒穿太多的衣服,整個人就蜷縮在那裡,辦完事後,如果可以真想就走路了。
打著牙顫回家,剛緊將最冷時節的裝備穿上,這才暖和了些,再騎著電瓶車去老媽家,感覺也沒那麼冷了,所以呢,天冷了就將棉衣穿上吧,暖和才是王道,不要「衣服放那裡空,人麼在那裡凍」。
這樣冷的天,就會想到老爸老媽的那爿小店,兩頭通透的,覺得好冷,但兩老這麼多年都這樣過來的,連空調也沒有裝,大約就是老爸老媽都穿得比較地多了吧?但今天回家時,看到老媽居然沒有穿棉衣,外面套的是一件毛線外套,我就問「老媽你穿這麼少不冷嗎?我是冷死了,穿了棉衣才暖和了些。」,「我剛換了衣服,想給菊花菜搭個棚子。」老媽說,「過幾天就要零下幾度了。」徐先生說,就是了,這菊花菜呢雖然是冬天的時令菜,卻是最怕凍的,如若不給它們搭個棚子,它們可熬不過冬霜。
而老爸呢,則是去附近修枝過的林子裡拉枝條,劈了當柴夥燒,我也幫著去拉時,老媽說「不要拉,放那裡讓它幹一幹再說,也可以讓我們活動活動,特別是覺得冷的時候。」,而門前地上新劈的那一堆柴夥是兩老上午劈出來的,也是了,老天其實是公平的,冷的時候勞作一番就會暖和起來,也是天道酬勤吧。
在重陽節那天,我寫過一篇撿垃圾的九十多歲的老奶奶,原本是想寫更多的老人的,包括老爸,好像後來別的老人也有說過,但沒有將老爸寫進去,每一次回家,老爸總是不閒著,看書看報是最休閒的活動了,其他的有劈柴、修修補補,這修修補補包括補鍋盆、包括用廢舊物品製作各種日常用具,當然也包括給我修縫紉機,板慄成熟季節則是收與剝慄子,有些是我們幫不上忙的,有些則可以,但老爸總是婉拒我們的幫忙,
這其中一是我們不是經常回去,幫不上多少忙,二麼也是最重要的,是他們把這些當作一種日常消遣的工作,我們土話叫做「做木乃」,對於一些地道的方言,總是很難找到相對應的確切的普通話詞語,這大概意思呢就是作為平常的一種小勞作,這種勞作可以產生一定的效果,但沒有很明確的時間和數量的限定,比如劈的柴可以囤著燒火,但並不急著用。
對於老人們,找一點活做,但別累著,這大約是比較好的一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