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文化的「擺渡人」

2021-01-09 騰訊網

[摘要]正是翻譯活動的盛行,為新文化運動的爆發營造了必要的氛圍和基礎。正如人所譽,「翻譯者如前鋒,自著者如後勁,揚鑣分道,其影響於社會者,殆無軒輊焉。」

玄奘去天竺取經歸來,僧侶與信徒在長安迎接

《親愛的翻譯官》風頭正勁。這部號稱「國內首部講述翻譯界生態」的電視劇,講述了法語系碩士喬菲在翻譯天才程家陽的指導下,成長為高級翻譯,倆人也從歡喜冤家變成親密愛人的故事。不過,真正的「翻譯官」是怎樣的?在此我們就為大家揭秘史上真實的譯界風雲。

【 僧侶拉開世界翻譯史帷幕 】

「翻譯官」究竟是什麼官?其實,政府官員裡並沒有「翻譯官」這種職位和稱謂,目前業內對口譯員專業的稱呼是「翻譯」或者「譯員」。

我國古代在政府裡承擔翻譯工作的官員被稱為「象胥」「舌人」等。然而,真正拉開世界翻譯史帷幕的,不是「象胥」「舌人」,而是僧侶與傳教士。

傳說中的巴別塔

《聖經》說,人類的祖先最初講的是同一種語言。當時人類聯合起來希望能興建通往天堂的巴別塔。沒想到此舉驚動了上帝。他看到人們這樣齊心協力,統一強大,心想:如果人類真的修成宏偉的巴別塔,那以後還有什麼事幹不成呢?於是他改變並區別開人類的語言,使他們因語言不通而各奔東西,巴別塔就半途而廢了。

《聖經》用那座未建成的通天高塔象徵語言不通帶來的混亂隔閡,或許是命中注定,《聖經》卻成為世界上翻譯語種最多的書籍,已被譯成2000多種語言(包括方言),講這些語言的人口佔到世界總人口的97%。

無論中外,翻譯史的帷幕都是由宗教典籍的翻譯拉開的。《聖經》傳入各國,是根據希伯來文與希臘文,並通過拉丁文輾轉傳譯的巨大工程,其間皓首窮經,不知譯老了多少高僧鴻儒。影響最大的「欽定本」,奉英王詹姆斯一世之命譯成。參與翻譯的僧侶有54人,從1604年至1611年,窮七年之功始竣其事。

不過,比起7世紀中葉在長安完工的譯經盛會來,「欽定本」的七年顯得太短了。我國佛教史上成就最高的翻譯家——玄奘只身前往天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佛經657部,長安萬人空巷歡迎。奉唐太宗詔命,在弘福寺主持譯經,房玄齡、許敬宗還奉命召集碩學沙門五十餘人,參與助譯,《瑜伽師地論》譯成,也稱得上「欽定本」了。

根據唐代的譯場制度,翻譯的職司與流程,從譯主、證義、證文、筆受等一直到欽命大臣,多達11個步驟,真是森嚴精密。有資格進入玄奘譯場任「證文」的12人與「綴文」的9人,都「諳解大小乘經論」,並為「時輩所推」,可謂人才濟濟。這一壯舉歷經19年,玄奘筆不停揮,「三更暫眠,五更復起」,絕筆之後只一個月就圓寂了。

如同聖經翻譯對西方文明的影響——歐洲大多數民族語言的第一個範本就是它,八百年佛經翻譯對中華文化也影響深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外來詞語補充時期,使漢語由單音節詞語向多音節詞語的方向發展。漢語裡的「世界、剎那、瞬間、如來、觀音、西天」等就是佛教用語。經由佛經翻譯形成的「四聲」、「平仄」等,更創造出漢字的拼音方式。

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還有一個極為有趣的特殊現象。宗教典籍的譯者並沒有像現代意義上的譯者那樣停步於譯界,而往往身兼數職——翻譯家、教育家、宗主、哲學家。他們對各民族的歷史、政治、哲學、建築、藝術、民族性格和日常生活等諸多領域,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翻譯之於民族文化,季羨林先生曾形象地比喻:「中華文化這條長河,有水滿的時候,也有水少的時候,但卻從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是從印度來的水,一次是從西方來的水。而這兩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譯。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萬應靈藥就是翻譯。」

【 譯者——社會變革的先導 】

在中世紀漫長的黑暗統治過程中,歐洲各國迎來文藝復興的曙光,以「復興古典文化」為口號,掀起了一場人性解放運動。這個時期,大量的古希臘和羅馬典籍被翻譯成多種民族語言,對人文思想萌芽造成了深遠影響。可以說,翻譯成就了文藝復興的名與實,譯者成為這場運動的先導者和殉道者。

被後人稱為「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殉道者」的,就是一位譯者——艾蒂安·多雷。他是法國著名的翻譯家,因提出「翻譯五原則」而享譽翻譯史。然而也是翻譯讓多雷惹下大禍。他翻譯的一則柏拉圖的對話錄《阿克賽歐庫斯》,被教會指控為「曲解」柏拉圖,譯文含有否認靈魂不死的意思。年僅37歲的多雷被判犯下信奉異教罪,處以絞刑,還被焚屍。

在社會變革時期,譯者如同普羅米修斯,從奧林匹斯山上盜來火種,照亮、溫暖、啟迪著處在黑暗寒冷蒙昧中的人們。

1895年甲午戰爭後,國家危機重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和政治受到空前懷疑。知識分子紛紛引進西方的思想文化。正是在譯者的力促下,20世紀初的中國爆發了那場崇尚科學、民主的新文化運動。

嚴復與《天演論》

嚴復翻譯《天演論》所產生的社會影響,無疑是最好例證。《天演論》是嚴復根據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1894年發表的《進化論與倫理學》編譯的。他並沒有直譯原文,而是加入了大量評論,針對當時國民的亡國心理,以傳播物競天擇為主要思想,激勵國民奮起抗爭、救國保種。譯文語言上,嚴復刻意用桐城派優美的駢文來譯,吸引了大量士大夫階層的讀者,使得《天演論》能夠在社會上層廣為傳播,變法與革命精神藉此得到世人認同。

「開啟民智」的並不都是嚴肅的思想論著,清末民初,翻譯小說的流行也悄然地在每個人心中植入「反對封建禮教、發展民主科學、破除迷信愚昧」的「變異基因」。比如不懂外語的「譯界之王」——林紓。

林紓被譽為中國大規模譯介外國小說的第一人。他不懂外語,只能由懂外語的朋友述說情節,他「耳受手追」,再加工潤色發表出版。第一部譯作《巴黎茶花女遺事》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巴黎茶花女遺事》展現了與傳統禮教完全不同的愛情觀和婚姻觀,更讓知識分子從中看到了開化民智的途徑。

林紓與《巴黎茶花女遺事》

林紓之後,譯者和譯作如雨後春筍。1896年至1911年間,中國翻譯的小說達數千部,兩倍於當時的創作小說。有人曾對「五四運動」時期最重要的期刊《新青年》所刊載的翻譯文章進行統計,發現翻譯佔全刊內容總量的24%,其中文學翻譯分量最重,佔全部翻譯內容的一半以上,在高峰期更達89%。

陳獨秀與《新青年》

正是翻譯活動的盛行,為新文化運動的爆發營造了必要的氛圍和基礎。正如人所譽,「翻譯者如前鋒,自著者如後勁,揚鑣分道,其影響於社會者,殆無軒輊焉。」

【 平民翻譯時代到來 】

有人說,地域和語言就如同一條條河流,隔斷了河岸兩側的人文交流。距離這道隔閡,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很快就被打破;而語言上的隔閡,就需要更多具有真才實學的譯者,在這邊或那邊,長久地關注著同一些詞句,竭力要把意義與韻味傳遞到另一種語言。這些譯者又被形象地比喻為文化的「擺渡人」。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網際網路的普及,地球變成了一個小村落。僅靠職業翻譯已不能滿足人們信息交流的需要。於是在中國,平民翻譯的時代來了。

2007年,美劇《越獄》在中國網絡上瘋狂流行,字幕組如同雨後春筍般出世——志趣相投的外語影視劇愛好者們通過網絡聚集在一起,幾個人分工把一部電視劇或電影的對白分段譯成字幕,讓不懂外語的觀眾也能欣賞到帶中文字幕的影視劇。那一年成為中國字幕組歷史上的「裡程碑之年」。

字幕組的成員幾乎都不是專業翻譯,他們多是出於對外語劇的熱愛自發聚集,不取分文報酬。他們也沒有固定的工作場所,依靠QQ、微信聯絡溝通,合作數月卻從未謀面。

撇開字幕組基因中的「灰色」成分,它們所扮演的角色像是世界文化的推介者。由於它們的存在,國內網民可以跨越語言障礙,與海外觀眾一起追看當地最新的影視作品,第一時間領略世界名校的公開課,使中國與世界更快接軌。

雖然沒有建成巴別塔,但人類一直有一個夢想,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不用再費力學習外語,就可以與世界上的每個人交流溝通。這個夢想催生了機器翻譯。

1990年彼得·布朗發表《機器翻譯的統計方法》,基於大數據分析,構建機器翻譯系統,現代機器翻譯紀元由此開始。

2012年,微軟研究院創始人裡克·雷斯特在「二十一世紀的計算」大會上,展現了計算機的實時翻譯能力,裡克的英語演講被實時轉變為中文語音。甚至通過在演講前1小時學習裡克的演講錄音,計算機還模擬了他的發音特點。流暢的語言能力、個性化的聲音,使位於翻譯塔尖的同聲傳譯一時也失去光彩。

被比爾·蓋茨稱為「在預測人工智慧上最厲害的人」——美國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預言,2029年機器翻譯的質量將達到人工翻譯水平,同聲傳譯的「翻譯官」將從此失業。

從前翻譯工作主要是由少數文化精英和專業人士進行,而字幕組和計算機讓翻譯走入了平民時代。藉助網際網路,翻譯的數量、多樣性和傳播的廣度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巴別塔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哪天實現了呢?

大師故事

楊絳與《堂吉訶德》

楊絳與《堂吉訶德》

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是我國首部從西班牙文翻譯的中譯本,廣受讀者歡迎,已累計發行70萬冊,是該書中譯本裡發行量最多的譯本。楊絳還因此被西班牙國王授予「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勳章」。

可是,在翻譯《堂吉訶德》之前,楊絳還不會西班牙語。1956年,時任中宣部副部長的林默涵請楊絳重譯《堂吉訶德》。楊絳找來五種英法文譯本細細對比,覺得它們不足以代表原作。要想忠實原作,必須從原文翻譯。她自學西班牙語3年,然後選擇了西班牙皇家學院院士馬林編注的最具權威性的《堂吉訶德》版本開始翻譯。

至1966年的「文革」初期,她已譯完部分書稿。但就在這時,她的譯稿被迫交出並從此失蹤。楊絳被打成「牛鬼蛇神」後,有一天,她在單位打掃一間髒屋子時,忽然從廢紙堆裡發現了自己的譯稿,如獲至寶的她本想把譯稿偷回家,但未能如願,只好求人妥善保管。直至1970年7月她下放幹校前夕,一位仗義的年輕人把這部譯稿交還給她。1972年春,楊絳從幹校回京,家中房屋被人佔用,他們夫婦只好搬入單位的一間辦公室去住,楊絳就是在這間陋室裡接著翻譯《堂吉訶德》的。她趴在床前的書桌上工作,一本本大字典只好攤放在床上。至1976年秋冬,她終於譯完全書。1978年3月該譯本問世。

不過,有一種「議論」,說楊絳譯本沒有把卷首詩譯出來,是不是那些詩太難了?為弄清原委,譯林出版社首任社長兼總編輯李景端曾去信向先生討教。楊絳回信說,詩並不難譯,之所以未譯,是她研究了塞萬提斯寫這些詩的背景及初衷後,認為這純是故意模仿當時一些名人雅士借寫詩來吹捧自己的「炒作」手法,其用意是藉此諷刺和揭露那些名人的虛偽與做作,而絕非塞萬提斯有意自我吹捧。正是為了避免讀者對塞萬提斯產生誤解,她才仿效西方不少譯者的做法,也略去不譯。(本版寫作參考何其莘等主編《中西翻譯簡史》、柳鳴九等著《譯書記》、傅雷等著《譯者的尷尬》等書,特此致謝)

趣味歷史

「小康」難倒翻譯

1978年12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國要在20世紀末初步實現現代化。第二年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對方專門問他:「中國所說的要在本世紀建設成四個現代化,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鄧小平看了一眼大平正芳,沒有立即回答,而是緩緩地點上一支熊貓牌香菸,又想了想,說:「我跟你說這麼一個事,你們現在有一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是一萬億美元,所以你們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就是一萬美元。我們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250美元。我想,比如說,我們用20年的時間翻兩番,那個時候我們就是人均1000美元,是你們的十分之一,但我們的人口是你們的十倍,這樣我們的總量就是跟你們現在一樣了。」

「是這樣。」日本首相輕輕地點點頭,又似乎並不太明白。

鄧小平看出了對方微妙的表情,接著解釋說:「那麼,到那時我們的國民生活水平會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呢?」他像在自言自語道,「就是可以吃飽穿暖,我把這個叫小康。」

小康?什麼叫小康?大平正芳不明白「小康」是個什麼概念,他將目光投向身邊的翻譯——時任中國外交部亞洲司日本處副處長王效賢。

王效賢緊張得差點出汗,是啊,小康是什麼?她急中生智:「就是……就是一個人身體恢復的時候。」王翻譯心頭暗暗尋思:日本人平時也講小康,這樣翻譯首相應該明白一點吧。

「噢」。大平正芳似懂非懂地張了張嘴,然後起身笑眯眯地握住鄧小平的手,說:「祝您和中國人民早日小康。」

刨根問底

它曾叫「蝌蝌啃蠟」

可口可樂在中國傳入時的廣告

「可口可樂」一直被認為是廣告界翻譯得最好的品牌名。「可口可樂」四個字生動地暗示出產品給消費者帶來的感受——可口亦可樂。是誰把Coca Cola翻譯成可口可樂的呢?

上世紀20年代,可口可樂已在上海生產,一開始翻譯成了一個非常奇怪的中文名字——「蝌蝌啃蠟」,被接受狀況可想而知。於是,可口可樂專門負責海外業務的公司,公開登報懸賞350英鎊徵求譯名。當時身在英國的一位上海教授蔣彝,以「可口可樂」擊敗其他所有對手,拿走了獎金。

現在看來,可口可樂真是撿了個大便宜,350英鎊的成本不僅換來今天在中國數十億元的銷售額,甚至讓可樂成為品類的代名詞和行業標準。據說,Pepsi在進入中國時也被迫翻譯成「百事可樂」,而不是「百事」。

給洋品牌取一個妙極了的中文名字,真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據說汽車中的Benz最早被翻譯成了「笨死」,香港又叫「平治」,直到找到「奔馳」這個貼切的譯名,才開始在中國大地奔馳如飛。(文/石曉靈)

相關焦點

  • 「文化擺渡人」閔福德的中國情結
    與中國文化結緣  閔福德學習中文始於偶然。1964年他考入牛津大學,主修了拉丁語、希臘語、歷史、哲學等科目,奠定了堅實的語言功底和文化素養。來到牛津大學中文系,他結識了改變他命運、帶領他走上中國文化翻譯之路的著名漢學家霍克斯教授,他的翻譯知識幾乎全是霍克斯傳授的。
  • 小說推薦《擺渡人》
    《擺渡人》!她在我的床頭和書桌邊擺了很久,書籤移動的很緩慢!這可能和現如今的閱讀習慣有關吧,每次看到她我總是和自己解釋說很忙,但回想一下其實每天的閱讀量也不少。只是都在手機上,有時候是餅乾麵包圈一般的短句堆積的微刊,有時也是摞串啤酒一般迅速感官刺激的網文。而這兩天因為身體原因終於不得不安靜下來時,我竟一口氣讀完了!請注意,前面的「她」並不是錯別字,我一直認為好的作品是有生命的。
  • 《擺渡人》不是一部爛片
    2016年的平安夜晚,我和朋友去影院看了《擺渡人》。事前,這部片的口碑已經在朋友圈爆炸,沒有兩極分化,而是一邊倒的差。一部有梁朝偉和金城武的電影,按道理來說就算,無論劇情怎樣,應該都值回票價,於是我也沒多想,毅然決定繼續前往觀看,因為畢竟我還是個王家衛的死忠。
  • 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答案就在《擺渡人》
    閱讀《擺渡人》,或許你會有自己的答案。《擺渡人》是英國著名女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的著作,她也憑藉此書一舉獲得五項世界文學大獎,版權銷售33個國家。它不僅是一個關於愛與選擇的故事,更是一個15歲小女孩的成長與救贖之路。《擺渡人》是一本靈魂治癒型的小說,講述了15歲的迪倫在一團糟的氛圍中,滿懷期待去見素未謀面的爸爸,然而,火車發生了事故。
  • 《靈魂擺渡人》試玩前瞻:意境雋永的「死亡」經營遊戲
    翻譯:王藝編輯:Harricane 本文基於篝火營地與 Game Informer 中華地區獨家授權協議,轉載請徵得同意。 《靈魂擺渡人》將於 2020 下半年登陸 PS4、Xbox One、Switch、Google Stadia 和 PC 平臺。 有人將死亡視為一切的終結,而有人則把它當做是另一個起點。《靈魂擺渡人(Spiritfarer)》這款遊戲顯然探索了第二種觀點。在遊戲中,玩家化身為靈魂擺渡者,載著一船的靈魂乘客。
  • 生命「擺渡人」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44歲的李華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車隊司機,該院整體接管武漢雷神山醫院後,李華擔負起轉運新冠肺炎病人的新任務,成為雷神山醫院的一名「擺渡人」。圖為3月7日,李華(右)在病人登車後和同事一起將輪椅抬上急救車備用。
  • 太原擺渡人!
    太原擺渡人!他們身份不同他們運輸著城市的人、物、食他們滲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見證著太原原生百樣的故事他們被叫做「城市擺渡人」如果你是城市擺渡人快來抖音上傳你的太原故事吧!如果你不是城市擺渡人也快來抖音上傳你的太原故事吧參與方式打開抖音,掃描二維碼,
  • 《擺渡人》:你是過來擺渡的,不是過來念獨白的|五官科
    《擺渡人》劇照進了場才發現,這是一部作家張嘉佳執導的作品。在之前《擺渡人》的宣傳中,我一直看到的最大名字是王家衛,以為張嘉佳只是作為原著作者來來行使改編權的。但是電影《擺渡人》裡的獨白,給人感覺就是兩個:為了獨白而獨白;為了推動情節而獨白。而作為電影裡的擺渡人,陳末(梁朝偉演)在戲裡的作用主要也是兩個:第一個當然是因情節安排而擺渡他人;第二個作用就是把獨白念完。那些獨白確實寫得很有張嘉佳的風格,如果在小說裡讀起來,也非常自然、有意思。但放在電影裡,就非常彆扭。
  • 人民戰疫 致敬英雄 快遞小哥汪勇:從「生命擺渡人」到「愛心擺渡人」
    人民戰疫 致敬英雄 快遞小哥汪勇:從「生命擺渡人」到「愛心擺渡人」 2020-09
  • M【熱映】《擺渡人》誰知道擺渡是什麼意思~
    由王家衛監製,張嘉佳導演,梁朝偉、金城武等主演,阿里影業、澤東電影、橫店影視等聯合出品的賀歲愛情喜劇電影《擺渡人》,將於12月23日在全國上映。電影《擺渡人》改編自張嘉佳同名小說,當年該小說在微博上的轉發量累計超過150萬次。擺渡就是把人從痛苦中解救出來,用快樂和溫暖來抵抗這個世界的悲傷。
  • 生命的意義—《擺渡人》讀後感
    書的名字是「擺渡人」,指的是崔斯坦這一類為靈魂擺渡的人,他們不斷重複著自己的工作,把一個個靈魂從荒原護送到另外一個世界。但是迪倫因為愛,離開被稱為「家」的地方重返荒原去尋找崔斯坦,這時其實迪倫就變成了崔斯坦的擺渡人,她成功將他從荒原擺渡到了人間,改變了他的命運,這也是小說的高潮部分。
  • 靈魂擺渡人
    擺渡人是城市裡的超級英雄,擺渡就是把人從痛苦中解救出來。用快樂和溫暖,抵抗這個世界的悲傷。彼岸煙波流轉,可有人尋我。對岸繁華三千,可有人渡我。世界那麼大,讓我遇見你。時間那麼長,從未再見你。
  • 《靈魂擺渡》:都是靈魂擺渡人,只有趙吏這點最特殊!
    《靈魂擺渡》中的靈魂擺渡人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而趙吏就是這些靈魂擺渡人之中的一個。但其實有一點從第一季就可以看得出來,趙吏雖然是一個靈魂擺渡人,但是趙吏這個擺渡人的存在卻和其他的擺渡人有著非常大的差別,大家都知道,身為冥府的靈魂擺渡人是沒有自己的靈魂的,主要的職責就是將人世間的鬼魂送往輪迴。然而當另一個擺渡人也就是木蘭的出場之後,大家就能發現在趙吏的身上有一點和其他的擺渡人是不太一樣的,那就是入冥府的其他的擺渡人都沒有靈魂但卻有著對於前塵的記憶,而趙吏是沒有的。
  • 電影《擺渡人》十大經典臺詞
    ——張嘉佳 擺渡人                                                                                     ——張嘉佳 擺渡人
  • 《靈魂擺渡》趙吏前世身份成謎,他為什麼又成為了靈魂擺渡人?
    大家都喜歡《靈魂擺渡》嗎?小編可是靈魂擺渡的死忠粉哦,從靈魂擺渡開播到現在,還有靈魂擺渡大電影《黃泉》小編都是看過好幾遍的,但是靈魂擺渡電視劇卻給人留下了許多與疑惑,其中大家最想知道的,應該是趙吏的前世了吧,而在黃泉中編劇也是為大家稍微的解釋了一下。
  • 「全民閱讀推進月」《擺渡人》讀後感|作者:姜秀傑
    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提高全民思想文化素質,在全社會倡導多讀書、讀好書的文明風尚,為我旗經濟社會發展積蓄精神力量,經研究,決定在全旗範圍內,開展「我為你推薦一本好書」系列活動。
  • 動作與經營,在《靈魂擺渡人》中品位一段靈魂之旅
    如果《最後生還者 第二部》陰鬱的世界觀讓人感覺像洗了一回冷水澡,那《靈魂擺渡人》就是一次溫暖的泡泡浴了。恰好在一個月內,同時玩了兩款探討死亡及其後續影響的遊戲,讓我有點承受不住,只不過前者描述的是黑暗無情的現實主義,後者則給出了一個鮮活溫暖的擁抱。儘管我很喜歡《最後生還者 第二部》,但《靈魂擺渡人》無疑也是本年度我最鍾情的遊戲之一。
  • 《下一站江湖》我是塵間擺渡人答案是什麼 我是塵間擺渡人答案介紹
    比如:我是塵間擺渡人?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我是塵間擺渡人答案吧。 我是塵間擺渡人? 答案:... 在下一站江湖的杭州書院中,準備了各種類型的題目,大家面對這些題目的時候不是一下就能知道答案了呢?比如:我是塵間擺渡人?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我是塵間擺渡人答案吧。
  • 《擺渡人》愛是什麼?
    《擺渡人》愛是什麼?愛是何木子和陳末之間的深情,愛是管春對毛毛的執著,愛也是小玉對馬力的守護。但是他在擺渡黑社會老大妹妹的時候,拿塊冰給她握著,問「緣為冰,化了就沒了,你以為抓著不放,就不會失去嗎?」陳末的手也握著冰,我想他懂,只是無法放下那化作水的何木子。但是何木子讓他成為一個擺渡人,擺渡那些為情情愛愛苦痛著的人。守護在馬力和他妻子離婚之後頹廢的以酒買醉,小玉的答案是,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他送到彼岸。
  • 我們才是自己的「擺渡人」
    01每個人,都有自己必須要跨越的河流,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擺渡人。人生如船,命運如河,沒有什麼擺渡人帶你脫離苦海,深處深淵,環顧左右,無依無靠,唯有自己努力朝著上岸的方向拼命划行。茫茫無際的生活海洋裡,生命的船,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擺渡需要幫助的人,成為一個擺渡人,而生命的航向,一直都在自己的手中,我們才是自己一生中的擺渡人,從出生到死去,從此岸到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