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鄭健陽 通訊員 王小歡
俗話說:十人九痔,「菊花」上的痔讓多少人羞於啟齒,諱疾忌醫。深圳年輕人小付就是其中一個,他的體內從小就埋下了痔瘡中的戰鬥機,一拉便便,屁屁上就會脫出個肉球,他一直不敢做手術,如是「腹瀉」了20年。直到最近,他去看了消化內科才知道,一種新的痔瘡治療方法已經出現——消化內鏡下的微創治療痔瘡。他與醫生一邊聊天,一邊確定手術方案,親眼看著屏幕上的痔瘡被一點點消滅。
10歲開始內痔 從未拉過香蕉便
別以為小孩子不會得痔瘡,這是我們對痔瘡的誤解。今年30歲的小付,就是個名副其實的痔瘡「老病號」。10歲起,他就繼承了家族裡男人常犯的一種病,每次便便後,屁屁上會脫落出一顆葡萄大小的肉球,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肛周腫物脫出,進食辛辣刺激食物時更明顯,要手動才能塞回體內。由於括約肌鬆弛,收縮功能差,他沒有拉出過健康的香蕉型便便,他一直以為,稀便便是正常現象。雖說在排洩這個事情上多有不便,但考慮到孩子年齡小,家族男性大都有這個困擾,大人習以為常,也就沒有給小付尋求進一步的治療。
隨著年齡漸長,小付的病情也越來越重。特別是近幾年熬夜、久坐、吃辛辣食物等不良生活習慣疊加,出現反覆便血。他曾經動過「切掉」的念頭,但平時要工作還要學習,擠不出時間,最大的原因還是心裡害怕。「我在網上查找了很多資料,有網友反映術後會疼痛,還聽說有的術後肛門狹窄、肛門無力、勃起障礙。」小付說。年紀輕輕的他不敢冒險,畢竟以後的日子還長著呢。
不用麻醉做手術 看著醫生把痔滅
近日,機緣巧合,因為媽媽要到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消化科做息肉切除,陪護期間,他聽說病房的病友剛做了息肉和痔瘡的切除,小付覺得不可思議。消化科居然可以切痔瘡?於是他來到該院消化科門診諮詢。
朱穎醫生為小付做了門診檢查,初步判斷為II度內痔伴痔瘡黏膜脫垂,可以進行內鏡下套扎治療。「就是通過內鏡下的圈套裝置將內痔用多環橡皮圈套扎,使痔靜脈缺血、無菌壞死,痔核脫落,痔瘡消失。」 朱穎醫生說。
據介紹,痔瘡的內鏡下微創治療是一項新療法,深圳從2018年開始應用,目前開展的醫院並不多。這種微創療法包括套扎治療和硬化治療兩種,其中硬化治療原理與傳統外科治療相仿,從內鏡下向痔靜脈注射硬化劑,待痔靜脈栓塞後缺血、壞死脫落,痔瘡消失。內鏡下微創治療痔瘡的優勢在於可視化操作,傳統外科由於手術視野受限,依賴醫生的經驗和手感,而內鏡下360度無遮擋的寬闊視野,讓治療更精準、微創,而且無痛感、無出血、恢復快,手術在門診就可以完成。許多患者選擇在做胃腸鏡檢查時,一併把痔瘡治了。
遵照醫囑,小付前一天喝瀉藥清空腸道,第二天一早來到內鏡室。朱醫生為他做了腸鏡檢查,確定腸道健康,排除腸道腫瘤隱患。在醫生的建議下,小付沒有麻醉,手術過程中,朱醫生內鏡下再次明確診斷為II度內痔伴痔瘡黏膜脫垂,與小付確定治療方案,邊做邊講解給他聽。小付看到痔瘡被橡皮圈套紮成一個個緊繃的小肉球,朱醫生說,大約7天左右它們就會因為缺血「斷糧」而壞死。小付表示,整個手術過程完全沒有痛感,只是肚子有些脹的,並不難受。
從2018年至今兩年時間,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消化科已經開展了200多例痔瘡治療,通過術後跟蹤隨訪,患者恢復很快,均達到臨床緩解、治癒效果,患者復發率低,在嚴格把握手術適應症的情況下,無併發症發生。
朱穎醫生表示,這項技術適用於有症狀的Ⅰ級、Ⅱ級、Ⅲ級內痔,以及混合痔的內痔部分。但炎症性腸病和齒狀線區合併的潰瘍、免疫缺陷以及妊娠等,則是禁忌症。
胃腸鏡檢查時 順便把痔瘡做了
痔瘡是最常見的直腸肛管良性疾病,其發病率佔直腸肛管疾病的80.6%,內痔佔59.86%,外痔佔16.1%,混合痔佔24.13%,臨床症狀多為出血、突出、疼痛等。接受腸鏡檢查成年患者中,「痔瘡」患病率達到38.9%,其中44.7%存在相關症狀。
中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痔瘡的發病,以成人居多,發病與久坐、久立、少活動、便秘、腹瀉、排便時間過長、飲酒、嗜好辛辣飲食有關,發病率女性高於男性,以內痔發病率為最高。
朱穎醫生建議,以下人群應儘早治療,包括便便時出血的病人,一月一次以上的,建議做一次全腸道檢查;肛門總是瘙癢、流出粘液的肛門脫垂患者;一上大號,肛門就脫出個球的患者;女性備孕前建議處理掉內痔,否則懷孕後期病情會加重。此外,痔瘡困擾的患者,也可以在做胃腸鏡檢查的時候,一併把痔瘡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