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外科手術百年傳奇|心臟|手術|醫生|外科醫生|布萊洛克|-健康界

2020-12-26 健康界

人類永遠都在突破與創造中前行,醫學的發展同樣如此。


心臟是決定著我們生存的重要器官,然而,它卻是柳葉刀最後被攻克的人體部位。

現如今,人類已經可以十分從容地靠手術來糾正畸形的心臟,3D列印心臟的技術也漸漸成為現實。

出生在醫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你或許很難想像那樣一個時代:一旦心臟出現問題,人類的生存就只能聽天由命。

而這樣的事情,僅僅發生在70多年前。


「在心臟上動手術,是對外科藝術的褻瀆」

19世紀,外科學迎來了第一個黃金髮展時期,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柳葉刀已經深入人體的四肢、腹腔,甚至大腦,手術品種可謂是百花齊放。

在大量的手術實踐後,醫生提出了外科手術的兩個「金科玉律」:手術刀觸及的器官必須靜止、手術視野清晰無血。而在心臟上動刀子,恰恰是這兩個原則的悖論。

心臟與生俱來的跳動,可以說是我們生命的象徵,然而這在當時的外科醫生眼裡,卻是無法逾越的障礙。

心外科手術的發展停滯不前,人們對心臟的了解也所知甚少。而無法觸及的「禁區」,自然會讓人們心生敬畏。

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外科醫生,被後世尊稱為"外科之父"的奧地利醫生比爾羅特,就曾經下過這樣的"魔咒":

「在心臟上做手術,是對外科藝術的褻瀆。任何一個試圖進行心臟手術的人,都將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當然,這個「魔咒」後來被證實是錯誤的。

僅僅在其去世後不到三年,一位德國法蘭克福的外科醫生雷恩,便成功地為一位心臟外傷的病人進行了縫合。

1896年9月7日凌晨三點半,警察送來一名重患:一名22歲的小夥子被刺中心臟,面色蒼白,呼吸困難,脈搏不規則,衣服被血浸透,情況十分危急。

或許是顧慮到大師的訓誡,直到9月9日,病人已經十分虛弱,再不救就只有等死了,雷恩才決心冒險一搏。

雷恩記錄道,「我決定進行開胸手術,發現心包內持續有血流出。擴大心包傷口,清除了陳舊的血液和血塊,發現右心室上有一個1.5釐米的傷口……我決定縫合這個傷口。當縫合至第三針後,出血得到了控制,脈搏心率呼吸都得到了改善……這個手術無疑證明了心臟縫合修補的可靠性。」

在那個沒有心臟外科專業醫生的時代裡,心臟受傷居然不死,這堪稱是一種奇蹟。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這位病人成為了當時報紙上的頭版人物之一。

在以後的十幾年中,雷恩共進行了124例心臟外科手術,手術成功率是40%,而在此之前,心臟受傷者的死亡率幾乎是100%。

1940年10月6日,我國的張超昧醫生成功救治了一位右心室刀刺傷的軍人,這是西醫傳入中國以來,首次有人做心臟手術。

這位在當年只有27歲的醫生,為我國的心外科開啟了嶄新的篇章。

張超昧妻子為其畫的油畫

不過在當時,雖然心臟遭受外患的人終於能看到零星的一點希望,可是面對一個先天性心臟畸形的孩子,醫生們還是束手無策。 


藍色嬰兒終於得到拯救——

一個黑人木匠改變了心臟外科手術史

1944年,一個讓醫學界沸騰的消息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傳開了:知名外科醫生布萊洛克將要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心臟外科手術,拯救一個「藍嬰」的生命。

手術當天,很多外科醫生都激動地趕去現場圍觀,讓他們困惑不解的是:在手術的過程中,一個黑人小哥始終站在布萊洛克醫生的身旁。甚至,當布萊洛克遇到不確定的情況,還要向這位黑人小哥請教。

託馬斯在指導手術

改寫「藍嬰」命運的故事就要從這位黑人小哥說起。

這位黑人小哥叫託馬斯,他原本是一名木匠,可遇上經濟大蕭條,他失業了。

由於從小喜歡醫學,1930年2月,經朋友介紹,託馬斯成為了布萊洛克醫生的實驗室助手。

在那個種族隔離的年代,布萊洛克最初只能以清潔工的名義僱用他,但由於託馬斯天賦過人,進實驗室後不久,他就憑著自己過硬的知識水平和科研能力成為了布萊洛克無可替代的助手。

後來,他們二人一同來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這裡,他們二人有幸遇到了另一位醫學偉人塔西格。

1943年,塔西格向他們講述了讓她頭疼不已的「藍嬰症」,這是嬰兒期最常見的一種先天性心臟畸形,患兒皮膚常呈藍紫色。「藍嬰」們一旦患病,身體就會越來越虛弱直至死亡,在當時,死亡率是100%。

她目睹和傾聽了太多家長們產生的喪子之痛,她不想讓這樣的人間慘劇繼續下去了。她表示,自己研究了很久,認為這種病的癥結在於通往肺部的主動脈被堵塞了,唯一能解救患兒的辦法是通過外科手術,讓其肺部得到更多的血液。
布萊洛克和託馬斯沉思片刻,忽然想到他們的一個動物模型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為了驗證此前方法的有效性,在託馬斯接近兩年的實驗室工作裡,有200隻狗參與了他的實驗。除了不斷試驗外,託馬斯和布萊洛克還設計了專門的外科手術器械。

1944年11月29日,這是一個在心臟外科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他們終於迎來了第一個可以實踐的病例。

當天早上,護士把一個極度虛弱的「藍嬰」送到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手術室。

基於託馬斯有過給狗做手術的豐富經驗,這一次,託馬斯不僅是布萊洛克的助手,更是他的指導者。

當手術結束後,嬰兒嘴唇的顏色由深藍色轉變為粉紅色,整個醫學界都被震驚了,這項手術後以布萊洛克、塔西格的名字被命名為B-T分流術

這一開創性的手術,成為醫學界主流認可的心外科手術的正式開端。在第一例「藍嬰」手術順利完成後,布萊洛克又為1000多名符合條件的嬰兒做了這項手術。

回顧我國對此技術的引進,1953年,石美鑫教授首次用B-T分流術給一位患者成功實施了心臟手術,與世界上第一例相隔僅九年。

38年後,石美鑫教授和這位患者再次相會,在當時做手術的醫院大門前留下了下面這張合影。

毫無疑問,B-T分流術的出現,讓很多心臟患者的生存質量得到了改善,但這畢竟是階段性的產物,能救治的群體是十分受限。外科醫生的手仍然只能停留在心臟之外,無法打開心臟,進入其內部進行確切的修復。


冒著99.9%職業前途被毀的風險

心外科「魔咒」在他們的冒險中終於徹底擺脫

即便有了B-T分流術,如何突破無血術野的手術原則,也依然讓外科醫生束手無策:只有充分的暴露、仔細的止血才可以給外科醫生必要的冷靜,使他們可以在手術臺上清晰地思考,有序地操作。

如何避開血流的幹擾,安全地打開心臟呢?對於這個問題,絕大多數的醫生自然是迴避的,然而,任何年代都不乏那些富有智慧和想像力並且勇於實踐的人,來自加拿大的外科醫生比奇洛就是其中之一。

或許是受加拿大常年冰天雪地的靈感刺激,比洛奇做了一系列動物的低溫麻醉實驗。他發現體溫下降,身體對血液氧氣的需求減少,血流變慢,心臟有可能出現短暫停跳。

在這個時間內,外科醫生就可以打開心臟做手術,然而時間最多只有六分鐘,他的方法很快就被應用到心臟手術上。

1952年9月2日,劉易斯和李拉海醫生利用低溫手段,在不足6分鐘的時間裡,成功地為一位患者實施了心臟實質缺損的縫合手術,這是世界上第一例心內直視下的手術

這項技術很快也被應用到了我國的心外科,僅四年後,傅培彬教授就利用此手段實施了動脈瘤手術。

整個20世紀50年代,這樣的手術進行了多例,很多患者因此得救。然而,如何超越心臟手術的時間限制,依然是困擾著醫生們的難題。

這時候,李拉海冒出了一個瘋狂的想法:如果你有一個病人,你也可以有一位捐獻者,用捐獻者的血供應在病人體內循環,你就可以在心臟上面做手術。其間,患者的心臟將處於停跳狀態,李拉海將這一方法稱為活體交叉循環技術

李拉海

自然,運用活體的方式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但是也給絕望中的患者父母一絲曙光。

1954年,李拉海用活體交叉循環技術為先天心臟畸形的肖恩等45個心臟病患者進行了心臟手術,28個患者的生命得到了挽救。

多年之後,頭髮已花白的肖恩面對記者的採訪,無比幸福和驕傲地介紹著,「這是我的兒子和他的妻子,這是我的孫女和孫子,我基本上以健康的身體狀況做完了我這一生當中想做的事情。我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我擁有我想擁有的一切。」

即便李拉海的想法在如今看來也是那樣驚心動魄,但他冒著毀掉職業前途的風險做出的驚天之舉是值得的,不僅挽救了當時瀕臨絕境的心臟外科研究,更是讓那些處於死亡邊緣的患者重獲新生。

1958年,人工心肺機正式研製成功,並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同年6月,蘇洪熙醫生首次在我國成功應用人工心肺機,進行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修補室間隔缺損。

蘇洪熙教授在讀書

可以說,人工心肺機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千百萬的心臟重症患者因此受益。

直至此時,心外科的醫生們才徹底擺脫了比爾羅特的「魔咒」,從此步入光明之旅。

打破陰霾後,心臟手術的類型日漸豐富起來,後來又相繼出現了心臟瓣膜植入、心臟搭橋、心臟移植等多種手術,手術設備也越來越先進,越來越多的人保住了他們的「生命之源」。


如今,人們對心臟的了解越來越深入,醫生們已經可以從容地解決心臟出現的各種難題,即使和這個器官有關的疾病依然是人類的「頭號殺手」。

在《手術兩百年》這個紀錄片裡,第五集「打開心臟」的尾聲中如此說道:

「這是一個異想天開者的世界,在和病魔鬥爭的過程中,醫生要與陳舊的觀念對抗,也要與匱乏的想像力作戰,在無數的障礙、挫折和失敗面前,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堅持。」

感謝那些帶領醫學逐步擺脫黑暗與蒙昧的堅持者們,謹以此文向那個時代偉大的人們致敬。 


來源:健康界

作者:一號鹿部分內容來自於:

《心外傳奇》,李清晨

《心臟外科——外科之花的艱難綻放》,李清晨

《手術兩百年》

《改寫人類外科歷史的黑人木匠》,同語軒

《中國心臟外科的歷史與現狀》,肖明第

《中國首例心臟外科手術「誕生」於成都》,雷位衛

《百年「醫刀」 記我國心臟外科學奠基人蘇鴻熙》,新華社


投稿 請添加微信:lubinxun2727

一經採用  即奉酬勞 50-5000 元

小健說:如果不想錯過我們的推送,可以進入公眾號,查看以往的文章列表;如果有一天沒有收到我們的推送,那可能因為微信改變了推薦方式,不是我們沒有更新喲;你可以在搜索框搜索「健康界」,進入公眾號,閱讀往期文章。

今天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歡迎點個「贊」或者看完點個「收藏」

你的鼓勵是我們堅持每天更新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心臟外科醫生的「換門術」(膽小勿入)
    對於它的病變,通過心臟彩超檢查便可以發現,一旦發展到一定程度,或者併發症出現時,絕大多數只能依靠外科手術治療。有些需要修一修,有些只能換掉,還有的需要加一個成型環,因人而異,各不相同。這種手術,就是心臟瓣膜手術,也可以通俗說成是心臟外科醫生的「換門術」。本文以心臟內部的主動脈瓣為例,簡要介紹一下心臟外科醫生是如何為此類病人完成「門」的置換。
  • 一顆重生的心臟|心臟外科|明尼蘇達大學|克裡斯蒂安·伯納德|心臟...
    「心臟移植」這個詞很多人聽說過,但是,你知道第一個完成換心手術的人是誰嗎?一場公開的心臟移植手術在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成功之前,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外科團隊,都具備了實施心臟移植手術的能力。南非醫生克裡斯蒂安·伯納德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一個並不起眼的南非人,在44歲時,搶先完成了這一足以讓任何外科醫生揚名立萬的手術,這個人叫伯納德。有意思的是,伯納德最初並不是心臟外科專業的醫學生。伯納德成長於南非的農村,家境不優越。
  • 心臟外科的愛恨情仇
    外科醫生是核心,刀玩兒的最好的當主任,帶著一批小馬仔成天血裡來,血裡去。心血管麻醉由於專科性強,一般都是麻醉科派出高年資醫生固定搭臺或定期輪轉。而心臟外科監護則由外科牽頭,建立專科監護室,指派外科醫生或者重症專業醫生管理。外科醫生、麻醉醫生、監護醫生,永遠都是相愛相殺的一家人。但這裡面呢,三角關係也有點亂。
  • 心臟外科醫生的日常!煙臺毓璜頂醫院馬黎明:刀尖兒之上走春秋
    5月7日,記者從煙臺毓璜頂醫院獲悉,心臟外科醫生的日常,如同刀尖在心臟上起舞,風險與挑戰並存,責任與壓力共勉。煙臺毓璜頂醫院心外科專家馬黎明,三十年心外科生涯,主刀手術5000餘例,每每手術刀下與死神搏鬥,令業界信服,患者尊崇。
  • 人物風雲|他是熱愛文學還發明了人工心肺機的心臟外科醫生!
    這種低溫法後來被用於簡單的臨床心臟手術,並獲得了多次成功。但低溫法還是存在很多明顯的缺陷,如,容易產生心律紊亂,往往會因此導致手術失敗,病人死亡;血流組段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不適用於複雜的心臟手術。為了克服上述的缺點,複雜的心臟手術只能寄希望於體外循環的實現。
  • 心臟大血管外科成功實施罕見巨大左右冠狀動脈瘤合併多瓣膜病變手術
    圖1 心臟彩超提示巨大冠狀動脈瘤合併多瓣膜疾病CT冠狀動脈造影(見圖2)顯示左、右巨大冠狀動脈瘤,左側動脈瘤幾乎佔據整個胸腔,遠端冠脈迂曲,左側冠脈迴旋支遠端顯示不清。由於術前的檢查無法完全評估患者的病變範圍,預計手術方式基本涵蓋了成人心臟外科的大部分術式組合,手術存在極大的難度及不可預知性。
  • 大手術 小切口——南陽醫專一附院心臟外科成功開展微創冠狀動脈...
    近日,南陽醫專一附院心臟外科成功開展微創小切口冠脈搭橋術。患者因胸悶、胸痛症狀來我院檢查治療,冠脈造影顯示前降支近段嚴重狹窄,由於位置特殊,介入治療會影響到分支血管,冠脈搭橋手術是患者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法。
  • 心臟手術不開胸,微創手術1釐米傷口為心臟換「門」
    一直以來,治療心臟瓣膜病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通過開胸手術進行心臟瓣膜置換,也就是「換門」,但有將近30%的患者由於合併其他系統疾病、體質虛弱或殘疾,並不適宜接受常規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治療,而經導管瓣膜置換術因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讓老年及全身情況較差的瓣膜病變患者獲得手術救治的機會。
  • 為什麼外科醫生這麼重視洗澡?
    要知道,心臟外科的手術往往瞬息萬變,回到監護室的病人前幾分鐘還風平浪靜,下一刻監護儀就可能開始瘋狂報警。所以,只有醫生心裡已經對今天完成的手術有了一定的把握,才會悠然地準備洗澡。當同事們在更衣室相遇,看到對方正在寬衣解帶、準備入浴,往往會心照不宣地問候一句:「結束了?」「嗯,結束了,嘿嘿。」這段對話的言外之意其實是:「很順利?」「嗯,挺順利,嘿嘿。」
  • 吃素50多年,活到104歲,95歲還能指導手術的外科醫生
    吃素50多年的心臟外科醫生,102歲仍舊精神抖擻、神採奕奕.90多歲時仍在一線指導外科手術,他吸引了央視北美分臺CCTV AMERICA的注意,接受了採訪,並引起了觀眾極大的興趣!Wareham教授是一名心臟外科醫生,曾為成百上千例心臟實施過手術,原本在74歲就應該退休的他,拒絕了回家養老的生活,他覺得自己還很健康,還能站在手術室裡挽救更多的生命
  • 安裝了心臟支架,身體哪方面會受到影響?看看外科醫生怎麼說
    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當心臟受到了問題的時候,可以放心臟支架。很多人都是放了心臟支架才挽救回來自己生命的。很多的人都不知道,當心臟安上了支架以後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什麼影響呢?快來看看外科醫生是怎麼說的?我們要知道心臟支架是什麼東西?很多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人才安裝心臟支架,心臟支架就是將導管的金屬支架,放到狹窄的血管中再見它擴開。
  • 一場死亡風險 200% 的手術,拯救了千萬心臟病人
    1954 年,外科經過百年發展,各種器官手術逐漸成熟,但唯獨在「心臟手術」面前,人類稚嫩得像個孩子。早在 19 世紀,外科學之父 —— 比爾羅特就說過一句話:在心臟上做手術,是對外科藝術的褻瀆。任何一個試圖做心臟手術的人,都將身敗名裂。via 比爾羅特打開心臟做手術,實在太難了!
  • 主任提問:給冠心病患者做外科手術,你該注意什麼?
    作為一名心內科會診醫生,最熟門熟路的兩個地方莫過於急診和外科,這裡提到的外科涵蓋了所有手術操作科室。擬行非心臟外科手術的患者如果合併冠心病,外科醫生在術前發個心內科會診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作為一名心血管醫生,希望結合該綜述以及相關文獻,聯繫曾經會診碰到的問題,寫一些建議給發會診的外科醫生和出會診的心內科醫生,以便會診能更加高效和準確。第一篇,就從給外科醫生的建議寫起。一、擬行非心臟外科手術前,外科醫生為什麼對冠心病患者特別關注?
  • 心血管外科發展新機遇:建心臟學院、開設智庫,產學研醫深度合作
    在FTC2020論壇上,最終成立了首座心臟外科實戰學院,搭建起了心外科醫生臨床思維及手術操作的規範培訓體系;成立了心血管產學研醫智庫平臺,為臨床醫學專家及布局心血管產業的投資機構建立起了溝通橋梁,進一步促成產學研醫的深度融合。
  • 我市首例心臟「雜交」手術成功實施
    針對這名患者的病情,在該院副院長、心血管外科第一主任曾祥軍的帶領下,心血管外科手術團隊開了我市心臟「雜交」手術的先河,成功為患者解決心頭大患。此例手術的成功開展,也意味著我市的心血管疾病救治水平邁上新臺階。患者危在旦夕,單兵作戰風險極大李師傅(化名)今年61歲,患有高血壓病多年。近日,他突然感覺胸部劇烈疼痛。
  • 市第一人民醫院成功完成一例複雜心臟瓣膜手術
    據了解,47歲女性患者,近年來輕微活動後心慌氣短多年,已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質量,在其它醫院內科治療後症狀無緩解,經多方了解後來到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胸外科,入科時患者精神、營養狀態差,心臟瓣膜重度狹窄,心臟擴大到了胸腔邊緣,房顫、手術風險極大,術中血拴一旦脫落梗塞到心腦血管,後果不堪設想,常用手術方法很難保障安全。
  • 安裝了心臟支架的人,會有哪些方面的影響?外科醫生來告訴你
    當他們的心臟出現問題時,心臟支架往往可以挽救許許多多人的生命。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安裝心臟支架後會對身體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讓我們來看看外科醫生今天怎麼說。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心臟支架?心臟支架大多數是用來治療冠心病的,即是通過導管將金屬支架送到狹窄部位進行擴張,使血液能夠進行正常流動,保證心臟的正常供血,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從而延長和挽救患者的生命。
  • 安醫大二附院醫生緊急拆除心臟「炸彈」
    央廣網合肥11月12日消息(記者王利 通訊員白寰 黃海)近日,安醫大二附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為一名罕見的右心房粘液瘤患者成功實施手術。  來自肥西花崗的陳大姐覺得身體不適3個月有餘,前不久終於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安醫大二附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就診。
  • 8釐米小切口,心臟換瓣手術不用「大開胸」
    楚天都市報7月19日訊(記者晏雯 通訊員鄒亞琴)心臟大手術也可以通過微創「小切口」完成,近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外科王志維教授團隊僅通過胸骨上段8釐米的小切口,就完成主動脈瓣置換手術。明天,手術後的張先生帶著不為人知的「美容切口」,痊癒出院。
  • 醫生做手術的時候,都不穿褲子露腿?外科醫生告訴您背後的隱情
    今天我們來聊聊外科醫生的八卦,相信許多朋友都從媒體上看到過外科醫生連續進行了多個小時手術後累得直接在手術室的地板上休息的報導,配圖的照片上外科醫生穿著短袖露腿的手術衣直接在地板上睡著。許多朋友不禁會疑問,為什麼醫生做手術時都是光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