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hock 手錶之父」 伊部菊雄:我比較守舊,不太看好智能手錶市場
一頭中分黑捲髮,一副圓框黑眼鏡,63 歲的 「G-Shock 手錶之父」 伊部菊雄(Kikuo Ibe)坐在一間臨時展廳裡,被數十款年代、版本各異的 G-Shock 包圍,笑得像個孩子。
作為卡西歐研發部總工程師,伊部菊雄日前接受彭博社專訪時,講述了他與他投入一生精力的 G-Shock 之間的故事。儘管 G-Shock 已經享譽全球多年,但在 Fitbit 和 Apple Watch 這些 「更潮」 的智能手錶圍剿下,風頭似乎已經弱了不少,伊部菊雄也不可避免地被問到對這一境況的看法。
「現在的日子是辛苦多了,不比從前。」 伊部菊雄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說,語氣仍然是雲淡風輕。
G-Shock 一直以 「摔不碎的手錶」 形象示人,但它的誕生卻和一次摔碎手錶的意外息息相關。
1981 年,伊部菊雄的父親送了一隻相當昂貴的手錶給他,但到手不久後伊部菊雄就不小心摔碎了。越昂貴的手錶,摔碎後就越心疼,伊部菊雄親身感受到這種滋味。於是,在卡西歐工作的他立下決心製作一款在日常摔碰中能 「存活」 下來的手錶——這成為了 G-Shock 「吸收衝擊」(shock-absorbing)設計的起源。
在接受採訪的臨時展廳裡,伊部菊雄拿出了一隻 1982 年的 G-Shock 試驗原型,儘管外表頗有年代痕跡,但他自豪地稱其運作完全沒有問題。
從 1983 年第一款 G-Shock 面世後,其全球熱賣潮幾乎沒有停過。
G-shock 最初在熱愛街頭文化的歐美年輕人中受追捧,這股熱潮也回潮感染了日本,在中國國內也一直人氣旺盛。在手錶業界能賣出 3 萬隻就已經算是熱銷品,G-shock 在 1997 年的國內外出貨量達到 600 萬隻。雖然多年來偶有下跌,但 G-shock 銷售神話依然持續。
據卡西歐公布的數據,G-shock 2014 年的全球出貨量為 730 萬隻,刷新歷史記錄,為卡西歐公司帶來淨收益達到 330 億日元,創史上最高,G-shock 在全球 100 多個國家累計銷量超過 7000 萬隻。
然而 2014 年後,G-shock 的日子就不太好過了。2014 年 Apple Watch 發售,同時 Fitbit、Jawbone、小米等一眾的可穿戴設備商也開始發力,手錶智能化仿佛成為潮流標配。
據 IDC 數據, 2016 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總出貨量達到了 1970 萬臺,相比 2015 年第一季度的 1180 萬臺,同比增長 67.2%。其中 Fitbit、小米手環、Apple Watch 雄霸前三,將傳統的手錶製造商卡西歐、Fossil 和 Citizen 等甩到了身後。
儘管如此,伊部菊雄表示,他並沒有和 Apple Watch、Fitbit 這些新秀們在智能手錶領域開戰的準備。他對目前紅火的智能可穿戴領域並不看好:「電池壽命問題永遠是智能手錶硬傷,而且屏幕太小也是一個問題。我不太確定這個市場在未來還會不會維持增長。」
伊部菊雄更希望 G-shock 走一條有點 「守舊」 的條路——耐用,省心,在不同環境滿足不同社會人士需求。他寧願把研發重心放在傳感器,使 G-shock 擁有更準確的水深,高度,氣壓,溫度,方位等探測能力,以及保持抗衝擊的特色。
比起一款新潮的、能聯網的電子產品,伊部菊雄似乎更滿意 G-shock 硬朗的 「萬金油」 形象,比如 「貝爺」 貝爾·格裡爾斯戴著 G-shock 在節目裡吃蟲子、與野獸打交道。
「我的夢想是開發出可以適應太空環境的新產品。」 伊部菊雄坦言:「我認為未來太空旅行是人人都可以享受的,希望 G-shock 能參與其中。」
題圖自:Redbull
插圖自:NBC、Gshock、Fitbit、Livedo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