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長安,十二個時辰,48集。
組成了這個夏天最讓人慾罷不能的國產劇,《長安十二個時辰》。
「死囚、不良帥」張小敬,奉命在十二個時辰內查出狼衛陰謀,保衛長安百姓性命,由此展開一段高潮迭起的故事.
《長安十二時辰》,給我們最大的驚喜,是「夠真」。
場景真、服裝真、妝容真、人物故事邏輯情節真,但歸根到底,最本質的東西,是它呈現的「人性」真。
裡面的人物個個有血有肉,做事邏輯動機嚴絲合縫,足夠給我們編織出一幅隱藏頗深的職場謀略圖。
為了更連貫,我們先來梳理一下劇中的人物性格,和分別在職場中對應的角色是什麼——
李必的出身非常好,六世高門望族,七歲與張九齡為友,九歲與太子交,修道十年,二十三歲回來當上靖安司司丞(類似於如今的反恐部門最高指揮官)。
李必有背景有能力,但同時也有太年輕的弊端,正如張小敬所評,「以為自己聰明,就什麼都握得住。」
張小敬,原本是長安的「不良帥」,曾一口氣殺熊火幫34人,被稱「五尊閻王」,並因殺了自己的上司被關進死囚牢房。
張小敬黑白兩道都吃得開,辦事能力強,消息反饋及時,靠譜有責任心,但這樣的人也比較自我,做事往往不守規矩,難以控制,給上司和公司挖坑。
葛老,本是長安最底層的崑崙奴,因深諳人性,成為長安地下城的締造者,背後有強大的各方勢力做保護傘,養著一幫娼妓和販夫走卒互通消息,以此來做交易和買賣。
他從來都不要金錢,如果你想從他那裡獲取消息,必須以最重要的東西作為交換。
基於以上人物,我們來分析《長安十二時辰》中哪些暗含的職場道理——
01
李必
90後管理者的真實寫照
李必的年齡設定是23歲,而其扮演者易烊千璽才19歲。
雖然年紀輕,但位至長安靖安司最高指揮官。有人覺得,易烊千璽握不住角色,但我覺得他偏偏演出了年輕上位者的那種不安、焦慮、硬著頭皮去擔事的真實感。
李必的優勢其一是,為目標敢擔事,敢All in。
李必一直很清楚自己要做的事,就是查出狼衛,保長安百姓。
但被林右相抓住把柄,下令交出靖安司實權的時候,李必不是沒有動搖過,但他很快說服自己,「要知道一條路是否正確,必須走下去才知道。」所以,他孤身一人去了林右相府邸。
最終結果,他成功說服了右相,但代價是,他拿蒸蒸日上的仕途和全副的身家性命做賭注。成,繼續當明日之星;敗,則成階下之囚。
選擇一條正確的路,並義無反顧,很多職場人都做不到這一點。
李必的優勢其二是,對下屬足夠好。
當知道這事很可能牽連者眾時,他第一件事做的,便是除心腹檀棋的奴籍,放其自由。為目標下賭注,這是他個人的事,他不會綁架任何一個團隊成員為其決定負責。願意,便留;不願意,隨時可走。
在起用張小敬的時候,雖然其身世背景還有謎團,但他仍選擇,既然用,就充分信任張小敬,給其足夠的資源和人手。
當然,因為年輕,李必也有很多不足。比如握不住人,在管年齡閱歷都比自己多出一大截的張小敬時,氣勢高下立分,沒有一定的社會經歷很難看通透背後複雜的人性,所以大多時候只能依賴唐朝大案牘術這種「大數據」,來賭上一把。
其實,從李必身上,我們可以看到90後管理者的某些特性。
他們年輕,敢於挑戰敢於say no,有句話說「職場上永遠都不會有安全感」,於是他們連安全感都不要,直接問老闆要戰場,在這個戰場上奮力廝殺,成敗自擔。
這份「勇」,反而可能是在職場上浸淫多年的人所缺少的。
02
怎麼才能讓他人
主動去配合你的工作?
我們很難去說清張小敬拼了命保衛長安的動機是什麼。
張小敬滿身本事,有勇有謀,作為「死囚」的他,在被放出來那天,大可以一走了之,姚汝能、崔器,甚至連李必本人都懷疑過其動機。
有人會說,這是戲,工作不必有動機,有錢賺不就行了?
錯!如果你還在固執地把複雜的事物用單一的因素去歸納解釋,那註定做不了管理和員工激勵,也永遠無法驅動他人配合你的工作。
我們試想一下,在日常工作中,是不是總接到「帝王級命令」?比如,「這個需求是老闆提的,周一要。」「這個方案張總點名要你做的。」而這種打壓式的命令效果往往不如人意。
在職場上,當我們需要他人配合我們做好某件事情時,必須給出對方做這件事背後的動機是什麼(需要認可/鍛鍊機會/積累經驗...),ta才會心悅誠服去完成。
那麼要讓張小敬這種「刺頭兒」員工去保衛長安,李必是怎麼做的呢?
他先是用騙。騙過張小敬,要是一天內辦好這事,就許以張小敬自由,可以重新在長安城瀟灑生活,但很快這個騙局就被豬隊友崔器拆穿,李必根本無法給張小敬自由,即使辦完差,張小敬還是得死。
至此,軍心已動搖,年輕的李必再無籌碼牽制張小敬,只好吼出自己做宰相的夢想,試圖感染張小敬,但張小敬無動於衷甚至還有一絲想笑。李必牽制失敗。
那憑什麼讓張小敬豁出性命守長安?
導演在採訪中給出的答案是:「《長安十二個時辰》主角不是任何人,而是長安這座城市。張小敬要保衛的,是長安,是這種生活方式。」
不管張小敬想守衛的是長安,是價值觀,還是人,他一直都是為自己心中認為值得的東西去拼命,從無改變。
那麼,回到現實生活中,我們怎樣才能驅動一個人工作?
如果是在團隊合作裡,需要他人的配合,請認真地解釋和溝通清楚做這件事情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比如做了這個功能日活可以提升多少,讓ta覺得是在做一件有價值和意義的事,而不是單純搬出「老闆的命令」來壓人。
如果是HR或管理者,我們是否可以賦予崗位的某種價值和意義,讓他們主動去工作?
曾經有個玩具生產廠,裡面有個質檢員的崗位,每天的工作就是一遍遍檢查流水線的產品是否有質量問題,重複且枯燥乏味,該崗的離職率一直居高不下。
以前HR的考核方式是,隨機抽查,發現不合格的直接扣錢。但新的HR來了之後,她不斷組織培訓,去說明這個崗位有多重要,還找了很多不合格玩具對孩子危害的案例。
由於在這個崗位上很多都是做了母親的女工,在看到孩子因不合格玩具造成不可逆傷害的圖片和視頻後,很多人都感觸落了淚,自此每天質檢時都特別認真,帶動整個玩具廠家的品牌口碑直線上升。
所以,賦予工作價值和意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03
等價交換的不二法則
職場要拎得清,別欠人情
職場上那些等價交換、為人處世的原則,被張小敬和葛老那場對手戲,道得淋漓盡致。
張小敬為追查龍波的下落,找了葛老索要消息,代價是供出一個重要的暗樁。而得知此消息的,是一個葛老養的妓女丁瞳兒,她接觸過龍波,不過此刻她正因要與書生遠走高飛而被葛老關在地牢。
最後,張小敬獲得想要的消息。
但代價是,一個暗樁的生命、一截手指,還有所有暗樁不再為其做事。
雖然代價很大,但還在正常的邏輯範圍內,一直讓我奇怪的是,為何明明張小敬趕時間,還花大量的心思讓那丁瞳兒認清那書生的面目,在分秒必爭的追蹤裡,這樣的戲碼不是顯得很多餘嗎?
難道導演要讓我們認清感情裡男人的不可靠?
還是張小敬大發慈悲,看到可憐的丁瞳兒好心提醒?
其實,都不是。
記得張小敬之前做了什麼嗎?他揭發了自己的暗樁小乙,而葛老當時的反應是什麼?他當場抑制不住地背對眾人流淚了。
一個能締造長安地下城,看慣人世間骯髒交易,對人性通透無比的人物,居然流淚了。因為他懷疑過所有人,唯一沒有懷疑的就是小乙,多年來把他當成義子看待,花大量的心血培養,打算給自己養老送終。現在,這人背叛了他,一切成泡影。
而張小敬之所以在緊迫的時間裡還讓丁瞳兒認清書生的面目,是還給葛老一個忠誠可用的人才。
對書生心碎後,丁瞳兒的臺詞是這樣說的:
失去了小乙,還給葛老一個丁瞳兒。
這是張小敬深諳的為人處世原則,職場上亦然。
當我們被指「不會做人」時,其實對方想說的是什麼?
在職場上做事,講求的是你來我往,一味只懂索取,那是巨嬰。
當你想做一個項目,而不得不讓他人作出一些妥協或提供幫忙的時候,記得下次當ta要做項目,一定要作出同等的讓步或幫忙,這樣的團隊合作才會長久且有效。而不是只因老闆下了命令,就要求所有人圍著你轉,無條件配合你。
在職場上,如果有前輩大牛或領導肯耐心教導你,先不要開心得太早,在日後的工作中,你是要慢慢還的,用你的價值去回報(領導請吃飯,請下午茶同理)。把前輩的喜愛或教導當成職場資本任意揮霍,只會被人當成「傻子」。
還清人情,等價交換,才是職場上永恆不變的真理。
04
結語
職場離不開「人性」
在《長安十二個時辰》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職場心法,而個中人物,我們都能從職場中一一找出對應者。
比如林右相,也是個值得挖掘的人物。
雖然以反派角色出現,但他對於官(人)場(性)的通透,在劇中也是數一數二(由於篇幅所限就不再展開寫啦,有興趣以後可以寫寫何監和林相這兩人)。
在欣賞歷史的同時,我們可以自省其身,看自己在職場中,在管理中,在工作動機,在團隊合作中,有沒有犯了不該犯的錯誤,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歸根到底,我們的工作、生活,都離不開「人性」二字。
當看懂了人性,我們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