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小事大家可能不知道或者沒有想過,那就是在將膠片數位化的過程中,如果我們使用一些高端相機對底片進行翻拍,成像素質其實是比普通掃描儀更理想的。
甚至還有部分掃描儀,需要把底片剪成單張才能掃描,而使用相機翻拍,不必修剪底片即可獲得超高解析度和極佳色彩的圖像。
不論是掃描儀還是相機,對成像素質影響最大的,不外乎傳感器和鏡頭這兩個組件。
以富士GFX中畫幅系統為例,GFX100相機所擁有的1億200萬像素中畫幅CMOS傳感器,16bit色深,以及高素質GF鏡頭群,無論工藝還是規格上,都比常見的衝印級掃描儀(小於全幅的CCD傳感器)更加優秀。
X-SPACE 老底片翻拍體驗活動現場
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使用相機翻拍,不僅可以獲得親手實現底片數碼化的儀式感,更有非常實際的現實意義。
今天影像君就跟大家分享一下,翻拍老底片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要想成像清晰,沒有奇怪的透視,需要先將底片整平,並且相機感光平面需要和底片完全平行。收納在膠捲盒內的底片都是有一定曲度的,可以在衝洗後懸掛起來,並在末端掛一定重量的砝碼將膠捲拉直。
或者可以選擇用大開本的厚書壓平膠捲,但是要注意,儘量不要讓紙張跟膠捲發生摩擦,以免損壞畫面。(也可以買防牛頓環玻璃壓著底片拍)。
整平之後,把膠捲裝進片夾,置於翻拍檯面上,固定好相機的位置。
掃描儀中都有內置的冷光源,穩定可靠的光源也是決定一張照片翻拍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翻拍臺上需要有專業的背光板,如果背光有偏色,頻閃,或者不均勻,基本就無法成功拍攝了。
此外,要儘量減弱環境光,減少環境光線對底片的影響,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現指向性較強光源。
使用固定的白平衡參數,從而保障色調的統一性;
使用F7.1-F13之間的小光圈拍攝,確保有足夠的景深;
拍攝RAW格式文件。因為翻拍只是完成了底片數位化的部分環節,我們還需要對照片進行去遮罩和掉色裁剪等處理。拍攝RAW格式可以為我們保存更多的原始信息,提供更大的後期空間。
使用放大倍率更高的微距鏡頭進行拍攝,它們的最近對焦距離更短,使得拍攝者可以在更小的空間內完成翻拍。
用Photoshop打開RAW文件,自動進入 Camera raw 插件後,先將圖片四周的片基裁切掉,僅保留成像部分。
這一步很重要,因為後面我們需要觀察直方圖,片基的存在會影響直方圖的計算。
裁剪後得到:
接下來,我們進入 Camera Raw 的曲線面板,將紅通道拉成反相曲線,使曲線兩端與直方圖兩端對齊。
綠通道和藍通道做同樣的操作後,我們會初步看到畫面的雛形初現了:
接下來就是調整色溫色調,讓畫面所呈現的色彩更接近你記憶中的樣子。
微調影調,高光陰影對比度等基礎參數,讓照片影調更符合你的需要。
到這一步基本就完成了。但是如果我們放大看,會發現一些小瑕疵,附著在膠片上的微塵、底片的劃痕都被翻拍了下來,如果介意的話不妨去處,但也不排除有人喜歡這種斑駁所營造的復古觀感。
我們可以用Photoshop的仿製圖章工具或者汙點修復畫筆把這些雜質去除:
內容來自:富士數碼影像
公號ID:fujifil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