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雨季加長,很多人手上都長了透明的小水泡,很多人以為是上火導致的,開始喝涼茶、吃下火藥,但吃了一段時間,並沒有什麼作用。
這種透明的小水泡儘量不要擠破,因為會越長越多,越撓越癢,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這種小水泡叫汗皰疹,本質上是一種溼疹,主要發在手指側面、手掌、指端皮膚,有時候也會長在腳上,特點就是反覆發作,一年四季都會長,尤其是夏天比較明顯,所以最好是不要隨便抓隨便擠,會越來越多。
手上長這種「小水泡」,也就是汗皰疹,主要是由於體內的溼氣過重而導致,很多人以為是上火了,其實是身體在「求救」,這個時候去溼才是至關重要的。
一、4個地方看溼氣重不重,你中招沒有?
1、看大便
脾主運化,喜燥惡溼。如果我們體內溼氣過重會導致溼困脾陽,運化功能結構失調,從而出現大便糖稀、黏膩,自覺排不淨的情況,更嚴重甚至直接引發嚴重腹瀉。
2、看舌頭
舌頭是用於疾病的診斷的一種重要方法,身體許多不舒服的現象可以從舌頭觀察出來。體內的溼氣過重會導致患者舌苔厚膩,出現齒痕舌。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根據舌苔的顏色來判斷患者寒熱的性質,黃色是內熱,白色是寒溼。
3、看皮膚
溼氣在人體內沒有得到長期緩解,很容易蘊而化熱,堵塞毛孔,很多人背部痤瘡的原因。不僅僅如此,溼氣還影響了皮膚的溼度,很容易讓皮膚變油!所以,皮膚護理也要注意祛溼。
4、看胃口
脾主乃後天發展之本,人體一身水谷精微物質都必須需要通過脾的運化,且脾具有喜燥惡溼。 體內溼氣過重首先傷脾,如果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自然導致食欲不振。此外,長期的溼氣超重的人還是覺得口苦,甚至想吐。
二、想要祛溼,做好這4件事,學會了受益終生
1、常飲赤豆無溼茶
不要以為體內有溼氣就不能多喝水,從古至今,喝茶祛溼也有一定的歷史了。用一些對祛溼有幫助的食材泡水喝,達到利尿祛溼的作用,溼氣也會隨之排出。
一般採用薏苡仁、紅豆、赤小豆、大麥、橘皮、苦蕎、芡實、梔子、甘草等9種食材,經過科學配伍,精製成茶包,每天泡1-2杯,能夠幫助溼氣排出,還可以達到健脾的效果,減少溼氣的入侵。這些主要食材的作用如下:
赤小豆: 利水消腫,解毒排膿;
薏苡仁:健脾去溼,利尿祛溼;
芡實:除溼止帶,補脾止瀉。
需要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卡片獲取
2、溫水泡腳
泡腳有利於加快全身血液循環,幫助排出更多的溼氣。堅持睡前泡腳30分鐘對身體是有很多好處的,泡到全身微微出汗即可。
3、加強體育鍛鍊
越不想動的人體內溼氣越重,主要是因為脾虛。所以每天最好堅持半個小時以上的戶外運動,逐漸增強四肢的力量,反作用於脾胃,起到健脾的作用,溼氣也會漸漸排除。跑步、遊泳、有氧都是不錯的運動項目。
4、 少吃一些寒涼食物
尤其是夏天,人們在飲食上比較喜歡吃冰冰涼涼的東西,像冰西瓜、雪糕、冰飲料等,這些寒涼食物進入人體後,會消耗掉人體的陽氣,來抵扣寒氣對人體的損傷,原本溼氣就重的人,如果還貪圖涼爽,那麼只會使自己體內溼氣越來越重。
最後多說兩句,其實溼氣不是什麼大問題,只是一旦體內積累多了,就會帶來不適的影響,而預防溼氣,其實比排出溼氣更簡單,所以,大家平時還是要多注意一些健康的生活習慣,警惕溼氣入體。
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預防溼氣還要改正平時不良的生活習慣,少吃冰冷的東西,警惕溼氣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