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公交車的緊急報修情況是這樣的:不管白天夜裡還是天寒地凍,都要帶上工具立刻出發。
孫詠琦不會忘記,有一次出發是在冬天的夜晚,她趕到出故障的公交大巴前,看見乘客一個個站在車下,被冷風吹得瑟瑟發抖。她連忙打開引擎蓋,將可能會出問題的部位一個個排查過去。看到油管時,她乾脆趴到凍僵的油管前,用手把一節節油管拆下來。然後整張臉湊過去,用嘴巴含住油管,把油從受損的部位吸出來,判斷到底哪裡出問題……
--------------------------------------------------------------------------------
老汽車三場老車間
問題找到了。原來是天氣冷,油箱第一節銅管裂開。等車輛重新發動的一瞬,大家都不約而同長出一口氣。乘客們一個個連聲稱讚:「沒想到你們的修車師傅是個能幹的女同志。」而此時,孫詠琦已經忙出一身汗。她記得,等回到巴士三公司的修理車間值班室,才發現因為天氣太冷,水管都被凍壞。那晚她滿手油汙,甚至沒辦法洗一洗。
路務組的職工正在製作公交站牌。圖片來源:巴士三公司
--------------------------------------------------------------------------------
「但這就是我們最平常不過的工作,」擔任巴士三公司修理車間曹楊電工組長的高級電工孫詠琦說,「我們就是負責修好汽車的。緊急情況下,用嘴吸油也沒什麼。就像遇到突發急病的人,醫生也要嘴對嘴人工呼吸的。」況且,一代代傳下來,在巴士三公司,老師傅們都是這麼說的——沒吃過汽油的人,車子修不好。
公共汽車散場正在建築中,蔡世明速寫,登於1958年6月7日解放日報第二版
掌管西北片區的「三場」
巴士三公司所在地,前身是公共汽車三場,掌管著整個上海西北片區的公交線路。
20世紀50年代,市政府開始建設為工人提供住宅的曹楊新村。1952年6月,新闢的自西康路大自鳴鐘到真如火車站的56路等公交線路開進曹楊新村。隨著曹楊新村和周邊居住人口的不斷擴大,普陀地區急需填補文化生活、醫療和交通空白。1956年7月,上海市公用局成立籌建公共汽車三場調研小組。翌年10月,公共汽車三場徵地工作開始。按照要求,共徵地43201平方米。1958年,籌委會與上海市建三公司籤訂三場辦公室和保養車間、值班宿舍、食堂建造等合同。
隨著房屋興建到位,45、54、62、63、94路汽車進入三場。67、69、71、72路也進入三場。1958年7月1日,汽車三場正式建成。1958年7月2日,《解放日報》上登載了這樣一條消息:規模僅次於公共汽車一場、約可容納270輛公共汽車的第三汽車場,已經在曹楊路建立起來,正式投入運轉。這個設備先進的汽車場,將專門停放解放牌公共汽車。到1965年,場內已保管車輛337輛,全體職工334人,生產車間涵蓋機、銅、電、木、縫、鐵、漆、車、鉗、焊、胎、場務司機、普工等。
當時,能成為汽車公司的職員,是一件令人驕傲的事。根據報紙的記載,1959年5月12日,汽車三場舉辦了慶祝143萬安全公裡、打破本市公共運輸史上最高紀錄的大會,有1500多名職工參加大會。
1988年,孫詠琦才19歲,就能進入這麼一個大廠,成為極少的女性汽車修理師傅,孫詠琦倍感光榮。當時,穿一身工人制服上下班,能免費坐公交車,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在修理車間裡,和同事們一起值班、輪崗、修車、吃飯,在這樣的朝夕相處中,愛情也不期而至。和孫詠琦在同一所職校讀書的一位男生,當時也被分配到三汽,做機工。他遊泳運動員出身,身材高大魁梧,為人豪爽熱情,看到女同事提不動電瓶,常常慷慨出手相助。1991年,孫詠琦和這位昔日的男同學、如今的男同事喜結連理。她的弟弟也被分配到交通系統做駕駛員。他們成了一個「公交之家」。
--------------------------------------------------------------------------------
愛聞汽油味的女生
一輛車裡幾百根電線,光是圖紙就一大堆,足夠叫人頭暈。可孫詠琦一下子迷上了這個領域。母親倒是為女兒有一絲擔憂:都說汽車的汽油味道不好聞,有人聞多了還會頭暈嘔吐,女兒會不會受不了?但孫詠琦回家,爽氣地一甩辮子,高高興興地告訴母親:汽油的味道好聞!
孫詠琦
最初學汽車維修,是因為長輩覺得女孩子適合做份穩定的工作。但真的從事了汽車維修行當,沒人會因為你是女性而讓著你。修理車間的工人,要負責對公交汽車進行小修、保養、道路救援等。保養每三月、六月、一年一次。一級保養又分30、60、120天一次。此外,要根據駕駛員的報修,24小時對車輛進行小修。
夏季,公交車故障高發,全廠200多名技術工人不吃飯不睡覺,也修不過來。柴油的味道,會直直往人身上鑽。往往回到家裡,修理師傅們的頭髮、毛衣,甚至內衣上都是柴油味道,揮之不去。冬天,則是寒風凜冽。修車車間四面透風,為了修理時行動自如,修車師傅們僅穿一件毛背心就外出修理。沿著地溝鑽到車底,仰頭一看,十幾米長的公交車車底的電線如「內臟」,真像腸子一樣盤根錯節,複雜如迷宮。人蹲在地溝裡,不能站直,始終處於扎馬步的半蹲姿勢,久而久之,手痛脖子酸,十分辛苦。
照理說,修車的工人不上路,不會知道車輛在路上行駛的情況,更看不到探頭,不了解駕駛員操作中的手勢。但是孫詠琦很用心。根據車輛受損報修的情況,孫詠琦可以根據經驗,從報修的內容推測出駕駛員在駕駛時的行為習慣。如一些車輛,報修問題是馬達電線短路,可以看出駕駛員駕駛過程中不回鑰匙,導致馬達抵住飛輪,馬達就容易燒掉。再比如,有的駕駛員喜歡用手一直撥弄方向燈開關,或者用車燈閃前車,這樣,大燈組合開關就容易壞掉。碰到這種情況,孫詠琦會在修好車子後,悄悄提醒相關操作員注意,減少不必要的損耗。
車輛和知識,都要升級換代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外面的乘客日常坐車,感受著公交從極為擁擠到寬敞舒適。場裡面的工作人員,則見證著申城車輛的更新換代。
剛剛進巴士三公司時,孫詠琦修的是老式車,如鉸鏈式公交車(661/640車型),即上海人俗稱「巨龍車」的大型公交車。那時候,車輛內部電線密布,轉盤裡全是線索,發動機前置,掀開車前板來,一股熱浪撲面而來,修車師傅們最常受到的工傷是燙傷。另外,對女師傅來說,電瓶沉重,有52公斤,兩個電瓶巨大,需要兩個人合抱才能挪動起來,或者邊修邊託住,真是累死人。有時一不小心砸下來,工人還要被砸傷。所以,當時修車,力氣大最重要。
漸漸,孫詠琦發現,修理師傅光是力氣大、能吃苦沒用,還要會動腦子。
2005年開始,公交公司開始有高等級新型車輛。第一代申沃車開始出現在01路、112路和其他星級線路上。隨著這些車輛上路,孫詠琦也面臨全新挑戰。第一次接觸新型車時,儀錶盤就給孫詠琦來了個下馬威。一次,一輛新型車的門泵指示燈一直亮著。駕駛員來報修時指出,門能正常開關,就是儀錶盤上的指示燈一直亮著。由於自己也是第一次接觸新車,沒有圖標也沒有任何說明書,只能硬著頭皮去摸索,一條線路一條線路排查過來。當時,腦子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到底哪裡出問題。等到全部線路排查一遍,最後孫詠琦發現,是門泵的限位開關的問題。從此之後,孫詠琦就自己用萬用表和校燈逐一摸索,然後畫了一張圖紙,將配電板上的一個個要點記錄下來,再把自己摸索到的經驗告訴同事。這張自製的圖紙被使用多次,最後幾乎被修理車間的人翻爛。
然而,大家剛剛熟悉這輛車,又來了新的挑戰——廠裡又來了更新的車。以前的集電板只有小小一塊,新車的電子化程度更高,集電器更複雜,電線更新型纖細。這倒逼著師傅們,尤其是老師傅們必須要更新知識儲備,必須迅速更新換代。如果說以前修車是力氣活,那現在修車真是腦力活。現在,巴士三公司,光公交汽車就有好幾種。有柴油車(電腦控制發動機)、進口柴油車(沃爾沃進口車,全部電腦模塊控制)、混合動力車(柴油電動切換)、增程式車、新能源車等。這些車輛的特點,都是電控部分多,技術含量高,電子化程度高,而且升級換代快。
經歷從吃香到冷清,如今的公交行業,重新吸引年輕人投入。
今年5月,巴士三公司人力資源部得到了這樣一組數據:公司目前現有正式駕駛員3231人,實習駕駛員356人,平均年齡45.9歲,較2017年的47.2歲降低1.3歲。40歲以下青年駕駛員有1685人,佔總數的47%。「截至4月底,今年累計有350餘人投遞簡歷應聘駕駛員崗位,其中絕大部分為80後及90後。」
本文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 責任編輯:程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