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記憶】鑽到公交車肚子下面,看到上海的變遷

2020-12-21 上海熱線

接到公交車的緊急報修情況是這樣的:不管白天夜裡還是天寒地凍,都要帶上工具立刻出發。

  孫詠琦不會忘記,有一次出發是在冬天的夜晚,她趕到出故障的公交大巴前,看見乘客一個個站在車下,被冷風吹得瑟瑟發抖。她連忙打開引擎蓋,將可能會出問題的部位一個個排查過去。看到油管時,她乾脆趴到凍僵的油管前,用手把一節節油管拆下來。然後整張臉湊過去,用嘴巴含住油管,把油從受損的部位吸出來,判斷到底哪裡出問題……

--------------------------------------------------------------------------------

  老汽車三場老車間

  問題找到了。原來是天氣冷,油箱第一節銅管裂開。等車輛重新發動的一瞬,大家都不約而同長出一口氣。乘客們一個個連聲稱讚:「沒想到你們的修車師傅是個能幹的女同志。」而此時,孫詠琦已經忙出一身汗。她記得,等回到巴士三公司的修理車間值班室,才發現因為天氣太冷,水管都被凍壞。那晚她滿手油汙,甚至沒辦法洗一洗。

  路務組的職工正在製作公交站牌。圖片來源:巴士三公司

--------------------------------------------------------------------------------

  「但這就是我們最平常不過的工作,」擔任巴士三公司修理車間曹楊電工組長的高級電工孫詠琦說,「我們就是負責修好汽車的。緊急情況下,用嘴吸油也沒什麼。就像遇到突發急病的人,醫生也要嘴對嘴人工呼吸的。」況且,一代代傳下來,在巴士三公司,老師傅們都是這麼說的——沒吃過汽油的人,車子修不好。

公共汽車散場正在建築中,蔡世明速寫,登於1958年6月7日解放日報第二版

掌管西北片區的「三場」

巴士三公司所在地,前身是公共汽車三場,掌管著整個上海西北片區的公交線路。

20世紀50年代,市政府開始建設為工人提供住宅的曹楊新村。1952年6月,新闢的自西康路大自鳴鐘到真如火車站的56路等公交線路開進曹楊新村。隨著曹楊新村和周邊居住人口的不斷擴大,普陀地區急需填補文化生活、醫療和交通空白。1956年7月,上海市公用局成立籌建公共汽車三場調研小組。翌年10月,公共汽車三場徵地工作開始。按照要求,共徵地43201平方米。1958年,籌委會與上海市建三公司籤訂三場辦公室和保養車間、值班宿舍、食堂建造等合同。

  隨著房屋興建到位,45、54、62、63、94路汽車進入三場。67、69、71、72路也進入三場。1958年7月1日,汽車三場正式建成。1958年7月2日,《解放日報》上登載了這樣一條消息:規模僅次於公共汽車一場、約可容納270輛公共汽車的第三汽車場,已經在曹楊路建立起來,正式投入運轉。這個設備先進的汽車場,將專門停放解放牌公共汽車。到1965年,場內已保管車輛337輛,全體職工334人,生產車間涵蓋機、銅、電、木、縫、鐵、漆、車、鉗、焊、胎、場務司機、普工等。

  當時,能成為汽車公司的職員,是一件令人驕傲的事。根據報紙的記載,1959年5月12日,汽車三場舉辦了慶祝143萬安全公裡、打破本市公共運輸史上最高紀錄的大會,有1500多名職工參加大會。

  1988年,孫詠琦才19歲,就能進入這麼一個大廠,成為極少的女性汽車修理師傅,孫詠琦倍感光榮。當時,穿一身工人制服上下班,能免費坐公交車,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在修理車間裡,和同事們一起值班、輪崗、修車、吃飯,在這樣的朝夕相處中,愛情也不期而至。和孫詠琦在同一所職校讀書的一位男生,當時也被分配到三汽,做機工。他遊泳運動員出身,身材高大魁梧,為人豪爽熱情,看到女同事提不動電瓶,常常慷慨出手相助。1991年,孫詠琦和這位昔日的男同學、如今的男同事喜結連理。她的弟弟也被分配到交通系統做駕駛員。他們成了一個「公交之家」。

--------------------------------------------------------------------------------

  愛聞汽油味的女生

  一輛車裡幾百根電線,光是圖紙就一大堆,足夠叫人頭暈。可孫詠琦一下子迷上了這個領域。母親倒是為女兒有一絲擔憂:都說汽車的汽油味道不好聞,有人聞多了還會頭暈嘔吐,女兒會不會受不了?但孫詠琦回家,爽氣地一甩辮子,高高興興地告訴母親:汽油的味道好聞!

孫詠琦

最初學汽車維修,是因為長輩覺得女孩子適合做份穩定的工作。但真的從事了汽車維修行當,沒人會因為你是女性而讓著你。修理車間的工人,要負責對公交汽車進行小修、保養、道路救援等。保養每三月、六月、一年一次。一級保養又分30、60、120天一次。此外,要根據駕駛員的報修,24小時對車輛進行小修。

夏季,公交車故障高發,全廠200多名技術工人不吃飯不睡覺,也修不過來。柴油的味道,會直直往人身上鑽。往往回到家裡,修理師傅們的頭髮、毛衣,甚至內衣上都是柴油味道,揮之不去。冬天,則是寒風凜冽。修車車間四面透風,為了修理時行動自如,修車師傅們僅穿一件毛背心就外出修理。沿著地溝鑽到車底,仰頭一看,十幾米長的公交車車底的電線如「內臟」,真像腸子一樣盤根錯節,複雜如迷宮。人蹲在地溝裡,不能站直,始終處於扎馬步的半蹲姿勢,久而久之,手痛脖子酸,十分辛苦。

照理說,修車的工人不上路,不會知道車輛在路上行駛的情況,更看不到探頭,不了解駕駛員操作中的手勢。但是孫詠琦很用心。根據車輛受損報修的情況,孫詠琦可以根據經驗,從報修的內容推測出駕駛員在駕駛時的行為習慣。如一些車輛,報修問題是馬達電線短路,可以看出駕駛員駕駛過程中不回鑰匙,導致馬達抵住飛輪,馬達就容易燒掉。再比如,有的駕駛員喜歡用手一直撥弄方向燈開關,或者用車燈閃前車,這樣,大燈組合開關就容易壞掉。碰到這種情況,孫詠琦會在修好車子後,悄悄提醒相關操作員注意,減少不必要的損耗。

車輛和知識,都要升級換代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外面的乘客日常坐車,感受著公交從極為擁擠到寬敞舒適。場裡面的工作人員,則見證著申城車輛的更新換代。

剛剛進巴士三公司時,孫詠琦修的是老式車,如鉸鏈式公交車(661/640車型),即上海人俗稱「巨龍車」的大型公交車。那時候,車輛內部電線密布,轉盤裡全是線索,發動機前置,掀開車前板來,一股熱浪撲面而來,修車師傅們最常受到的工傷是燙傷。另外,對女師傅來說,電瓶沉重,有52公斤,兩個電瓶巨大,需要兩個人合抱才能挪動起來,或者邊修邊託住,真是累死人。有時一不小心砸下來,工人還要被砸傷。所以,當時修車,力氣大最重要。

漸漸,孫詠琦發現,修理師傅光是力氣大、能吃苦沒用,還要會動腦子。

2005年開始,公交公司開始有高等級新型車輛。第一代申沃車開始出現在01路、112路和其他星級線路上。隨著這些車輛上路,孫詠琦也面臨全新挑戰。第一次接觸新型車時,儀錶盤就給孫詠琦來了個下馬威。一次,一輛新型車的門泵指示燈一直亮著。駕駛員來報修時指出,門能正常開關,就是儀錶盤上的指示燈一直亮著。由於自己也是第一次接觸新車,沒有圖標也沒有任何說明書,只能硬著頭皮去摸索,一條線路一條線路排查過來。當時,腦子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到底哪裡出問題。等到全部線路排查一遍,最後孫詠琦發現,是門泵的限位開關的問題。從此之後,孫詠琦就自己用萬用表和校燈逐一摸索,然後畫了一張圖紙,將配電板上的一個個要點記錄下來,再把自己摸索到的經驗告訴同事。這張自製的圖紙被使用多次,最後幾乎被修理車間的人翻爛。

然而,大家剛剛熟悉這輛車,又來了新的挑戰——廠裡又來了更新的車。以前的集電板只有小小一塊,新車的電子化程度更高,集電器更複雜,電線更新型纖細。這倒逼著師傅們,尤其是老師傅們必須要更新知識儲備,必須迅速更新換代。如果說以前修車是力氣活,那現在修車真是腦力活。現在,巴士三公司,光公交汽車就有好幾種。有柴油車(電腦控制發動機)、進口柴油車(沃爾沃進口車,全部電腦模塊控制)、混合動力車(柴油電動切換)、增程式車、新能源車等。這些車輛的特點,都是電控部分多,技術含量高,電子化程度高,而且升級換代快。

經歷從吃香到冷清,如今的公交行業,重新吸引年輕人投入。

今年5月,巴士三公司人力資源部得到了這樣一組數據:公司目前現有正式駕駛員3231人,實習駕駛員356人,平均年齡45.9歲,較2017年的47.2歲降低1.3歲。40歲以下青年駕駛員有1685人,佔總數的47%。「截至4月底,今年累計有350餘人投遞簡歷應聘駕駛員崗位,其中絕大部分為80後及90後。」

聲明: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儘快與上海熱線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相關處理。聯繫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 責任編輯:程丹妮

相關焦點

  • 《海錯圖》揭露華夏海洋記憶 酷我暢聽《海上傳奇》話海上讚歌
    來源:時刻頭條探索海洋是中國這片古老國度不曾停息的壯舉,海洋中有華夏民族的根基,海洋也孕育著華夏民族的璀璨文化,同時海洋也記錄著這片古老國度的歷史變遷。海洋中究竟還蘊藏了哪些文明寶藏?且聽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馬駿傑研究員,特邀登陸《百家講壇海上傳奇》系列節目為聽眾們揭秘海洋記憶。該節目已在酷我暢聽同步更新,隨時登陸隨時感受海洋中的華夏奧秘。《海上傳奇》系列的《海錯之圖》一集中,揭秘海中生物的神秘面紗。在古代從民間百姓到皇家內院都對海洋生物有很大的好奇心。
  • 上海公交車之最
    公交車是上海出行最為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數據顯示,上海公交系統每天運送的乘客數量約為650萬人次,運載量相當於一個新加坡人口(564萬,2018年數據)的總數還多。 說起公交車,老上海人對其的感情要比地鐵更加濃鬱,公交車比起地鐵更多了一份可以沿途看風景,和放空自我的空間。
  • 穿越記憶裡的石庫門 海上繁花攝影繪畫展日前開幕
    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家住浦東的某房地產公司項目經理黃星,7月11日中午吃過午飯後,就匆匆趕到了靜安區的北站藝術中心,成為海上繁花·石庫門風情攝影、繪畫展的第一批觀眾之一。當天下午,這個畫面中洋溢著煙火生活氣息的石庫門攝影、繪畫展開幕,吸引了很多「老房子迷」前來參觀欣賞。
  • 水彩畫老上海系列:海上羅曼史
    朱開榮《海上記憶-外灘》70*50cm這一生很短,短到來不及多愛你一分,這一生很長,長到分秒與你相伴,黃浦江潮起潮落,海關大樓大本鐘的鐘聲在耳畔迴響。藝術家簡介朱開榮,1967年生於上海,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美術系,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工藝美術學會理事,華山藝術館執行館長,東華大學服裝設計學院碩士生導師。
  • 「海上繁花攝影繪畫展」:去弄堂深處尋找記憶中的石庫門
    「海上繁花·石庫門風情攝影、繪畫展」在上海靜安區北站藝術中心開幕。提到上海的特色居民建築,石庫門無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石庫門中的家長裡短、弄堂裡的吆喝叫賣,是上海這座海派城市的獨特生活風景。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石庫門也在逐漸減少。
  • 中華藝術宮:2020 上海 你好
    海上畫家畫上海:從百張作品窺見百年歷史此次展覽將展出百餘年的時間範圍內,海上畫家們從各個角度描繪上海的作品百餘幅,分為拾遺風雲、摩登風尚、百轉風情三個板塊,展示百餘年來,上海不斷變化的外貌和一脈相承的精神,城市的街道,街區的建築,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 上海北,海上升起綠城的明月
    海上明月社區泳池實景圖 嗅覺最敏銳的,要數上海綠城黃浦灣、玫瑰園的業主,還有一眾新湖老業主。 綠城和新湖在上海高端市場上,品牌號召力及服務營造能力有口皆碑。這一場強強合作敲定後,八九月間的海上明珠,就迎來了一次成交井噴。 全家出遊,看看海,吃吃海鮮,順便,再定一套房子,這樣的購房流程,是這兒的常態。
  • 2020年—南通海上普羅旺斯營銷中心——售樓中心—上海甘南新聞
    交通:門口就有209路公交車,世博37路申崇三線直達上海市區內環 駕車到上海市中心 中環內僅需1.5個小時。未來升值空間大普羅旺斯賣點:交通配套:地鐵19號線,地鐵1號線都在緊張的延伸中,另沿江高鐵也在2020年通車,目前已動工。地理優勢:距離上海僅隔一河之隔,眼下是江蘇,面前是上海。現在買的是江蘇,未來成為上海。
  • 這路公交車,被懂經的上海人當作了觀光車
    原創 姜天涯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在上海人關於公交車的回憶裡,911路雙層巴士一定排得上號。它是上海最早的、也是目前唯一還在運營的公交雙層巴士。從老西門到武康路,雙層巴士的行駛路線貫穿整條淮海中路。
  • 【海上記憶】毛主席來上海,住過茂名路上的這家飯店
    對一座城市來說,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對親歷者來說,幾乎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更何況,在過去的30年,上海發生了太多變化。其間,花園飯店作為中國擴大開放的窗口,見證了上海的改革開放歷程,成為中日友好與文化交流的橋梁。在這條微信下面,點讚最多的一條留言,是一位花園的老員工。他說:「在花園度過了自己整個職業生涯,儘管身已退休,但還心系花園。」
  • 上海一女子公交車上拒戴口罩,被警察帶走!
    本文轉自【新聞晨報】;引以為戒目前仍然處於疫情防控時期,乘坐公交車的市民必須戴好口罩,可是昨天上海公交車上有一位女乘客卻偏偏要違反規定,不僅不戴口罩還不聽駕駛員及眾人的提醒勸告看到事情僵持不下,駕駛員嚴志平於下午3時22分將車開至共和新路中興路站停靠並報警。警方很快出警,將涉事的女乘客帶回派出所進行處理。目前,為加強疫情防控,上海交通管理部門已經採取更加嚴格的措施,公交乘客必須全程規範佩戴口罩。
  • 跨省公交車,還需要跨越
    而如今,7307路在既有線路上延伸至上海大觀園,「變身」為示範區4路,下車換乘不用走路了,直接可跳上開往上海市區的公交車。 去年11月4日,一體化示範區內,上海青浦、江蘇吳江和浙江嘉善「兩區一縣」5條跨區域公交示範線路正式開通運行,實現部分區域公交與上海地鐵17號線無縫銜接,成了「大家看得到、有感受度的一體化」。
  • 個性因路牌而生 北京公交車的老鐵牌記憶
    公交車上的路牌,一直是乘客乘車出行的首選標誌,更是每條公共電汽車的線路特徵,甚至是每輛車特有的個性化符號,「路牌」的應用變化很大,北京公交從顏色區分的路牌,隨著線路的增長變成黑白兩種顏色的固定鐵牌、再到合頁翻動路牌、發光路牌、以及插棍式路牌、LED數字路牌、到現在的整體式液晶板,變化巨大。甚至出現了不少路牌字體的復古風,讓人們對路牌產生了無限的懷念,更成為了每條線路、每輛車的靈魂!
  • 90後小夥「公交遊中國」:上海到大連坐了1314站公交車
    他從上海出發,全程不斷換乘各個城市的公交車,11天乘坐了1314站,最後抵達大連,旅行途中,他用直播的方式記錄沿途風景,很多網友被這種新穎的公交車旅行吸引,有的人稱讚「這種旅行方式很接地氣」「蠻有意思的,慢悠悠地記錄旅途中的生活」,也有網友無奈吐槽「暈車的人只有羨慕的份」。9月20日,他開啟了自己的第二趟公交遊旅程—杭州到西安。
  • 上海旅行攻略丨盤點上海15條必逛老街
    在近百年的滄桑歷史中,上海不僅擁有眾多中國古典特色的寺廟及園林,還存有大量超百年的歐式古建。這些帶有歷史符號的建築,很大一部分就散落地分布在上海的老街中。遊客可以透過這些老街,去回味這座現代化都市背後留存的歷史記憶。
  • 鎮江216路公交車必須提前發車
    當日,在世業洲的公交總站,216路公交車駕駛員王宏海正在吃午飯,突然,場站裡傳來一聲巨響。216路公交車駕駛員 王宏海:突然聽到「嘭」的一響,過來一看這個腳手架,一個工人從腳手架上摔下來了,看了一下以後,滿臉都是血。
  • 【海上記憶】上海人重陽吃啥?白糖糕炒慄子還有大閘蟹呀
    汪仲賢在1935年出版的《上海俗語圖說》裡寫道:「上海是富庶之區,每年秋季,家家吃蟹,人人吃蟹,重陽時節,大街小巷,都能聽到小販喊著『要吃大閘蟹』的聲音。陽澄湖出產的紅毛腳蟹,倒有一大半吃在上海人的肚子裡,變作特別市和租界裡的糞。」在他描寫的上海人吃蟹圖裡,「有錢的闊老倌到大菜館大飯店裡去吃。不上不下的尷尬,可到小酒館小飯店中去吃。
  • 【海上記憶】上海的麻風病往事:從被人側目到淡出記憶
    IC photo上海,很早就開始與麻風病搏鬥。早在清同治十二年二月三日(1873年3月1日),《申報》就報導上海發現麻風病。根據《上海衛生志》記載,20世紀初葉,國外的防止麻風運動引起上海基督教會與地方熱心人士的重視,上海遂於1926年1月,會同美國麻風救濟會總幹事但尼爾(Danner)建立防止麻風委員會組織。
  • 新品發售 | AAS光譜公交車溫室概念主題快閃店空降上海
    10月6日 - 10月14日,國慶黃金假期和上海時裝周期間, A. A.Spectrum 光譜空降上海在潮流lifestyle買手店RESEE 又見玩家(淮海755三層)打造了一場公交車溫室概念主題快閃店。
  • 投身上海26年,東京海上日動欲創造日系以外的成長支柱
    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東京海上日動(中國)」)是我國第一家外資財險公司,1994年在上海設立分公司,2000年正式遷址浦東新區。「今年是我到中國上海的第四個年頭,我深刻感受到中國的變化之大。不僅是我們的生活,保險產品和保險商業模式都在不斷發展和變化,中國前進的速度可謂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