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老對比,重點在老」為主題寫一篇知識貼,與貴吧吧主及玩友交流探討。新蜜蠟和老蜜蠟同宗同祖,都來自波羅的海,甚至在國外沒有蜜蠟和琥珀的分別,都叫Amber,老蜜蠟前面再加個古董叫antique amber。新老蜜蠟只不過經歷不同,最終所呈現的表象不同而已,把老蜜蠟的皮剝了其實就是新蜜蠟,二者最終總是融會貫通、相得益彰的。我個人二者都喜歡,接觸老蜜蠟較多,目前正在研究新蜜蠟,突然覺得有很多信息需要補充。希望撰寫此文向文玩吧的各家玩家打個招呼,大家相互學習。
一、新老蜜蠟的共同點
(一)都是幾千萬甚至上億年的樹脂化石,都來自波羅的海。有一種說法,曾經阿富汗和伊朗也有蜜蠟礦,而且屬於蠟質非常好的一種,但早就枯竭了。先不討論這一說法是否靠譜,但最大的發源地還是波羅的海。因為蜜蠟是古代宗教聖物和貴族飾物,百年前被世界各國,尤其是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國家從波羅的海舶到本地,用於宗教和裝飾,伊斯蘭教國家包括:中東阿拉伯國家葉門、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等等,中東非阿拉伯伊斯蘭教國家伊朗、土耳其;印度教國家包括印度、尼泊爾;佛教國家泰國。當然也包括我國的西藏。經過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洗禮,這些來自波羅的海的新蜜蠟就成為現在的老蜜蠟。
(二)都具有收藏價值,能夠增值保值
新老蜜蠟這些年的漲幅大家有目共睹,新蜜蠟算穩步增長,老蜜蠟叫跳躍式增長。據我對老蜜蠟國際行情的了解,老蜜蠟還會持續上漲,原因很簡單:供不應求,尤其是精品,現在收貨非常難,精品是難上加難。中國人確實人多力量大,幾乎把全世界的老蜜蠟收空了,從中東阿拉伯國家,到東南亞泰國、尼泊爾,現在收到非洲了。因為老蜜蠟存世有限,所以在精品難求的今天,中國文玩市場如火如荼,大家有機會周末去一趟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便知道了,老蜜蠟的價格必將不斷上漲。此外,縱觀中國文玩市場,老蜜蠟的價格從未跌過,這與黃金完全不一樣。(說這段話,不是為炒作,而是講述事實,認為我炒作就不必繼續看下去了)
一、新老蜜蠟的不同點:新老蜜蠟的不同點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老蜜蠟經過歷史的洗禮,顏色有所變化,形成了包漿和皮殼;二是老蜜蠟經歷時間的「摧殘」,表面出現了開片、冰裂和風化紋;三是老蜜蠟在使用過程中有所磨損,主要體現在孔道周圍;四是新老蜜蠟時代不同,工藝不同,導致表現形式不同;最後是價格的差異(不細說,玩友自己體味)
(一)新老蜜蠟的不同之一:老蜜蠟有包漿和皮殼
首先,求助一下度娘,查一下包漿的官方定義:包漿又稱「黑漆古」,它是在悠悠歲月中因為灰塵、汗水,把玩者的手澤,或者土埋水浸,經久的摩挲,甚至空氣中射線的穿越,層層積澱,逐漸形成的表麵皮殼。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靜,告訴你,這件東西有了年紀,顯露出一種溫存的舊氣。那恰恰是與剛出爐的新貨那種刺目的「賊光」,浮躁的色調,乾澀的肌理相對照的。
我的理解有些出入,我認為包漿更多是一個自然氧化的過程,比如我們知道古董家具也有包漿,但家具不是每個角落都被撫摸和擦拭,也同樣會形成包漿。同樣,玩老蜜蠟的朋友知道帽花,清代宮廷官員帽子上佩戴的蜜蠟,帽花不會被用來把玩,也同樣有包漿呀。其實,還是一個水、氧氣、陽光和蜜蠟反應的過程,空氣中含有水分。下面新老蜜蠟上圖說包漿和皮殼:
新蜜蠟桶珠:
烤色仿老蜜蠟桶珠:
天然老蜜蠟桶珠:
二、老蜜蠟的開片、冰裂和風化紋
還是先求助一下度娘:開片本為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片本為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脹係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因此開裂原是瓷器燒制中的一個缺點;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而制出的開片釉(即裂紋釉),變成為瓷器的一種特殊裝飾了。宋代的汝、官、哥窯都有這種產品。以宋代哥窯產品最為著名。開片又稱冰裂紋, 按顏色分有鱔血、金絲鐵線、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分為「大開片」、「小開片」。小片細碎的。
再說說我對老蜜蠟開片、冰裂和風化紋的理解,個人認為和老蜜蠟的外在環境和使用方式有關,蜜蠟處於乾燥的環境,或者長期不把玩,就會出現脫水現象,導致蜜蠟出現開片、冰裂和風化紋。但並不是所有的老蜜蠟都有開片和冰裂,正常情況下琥珀容易冰裂,一般有個30-50年琥珀就能夠形成冰裂,而蠟質純正和雜質的老蜜蠟,由於密度大,不易形成冰裂,很多百年以上的老蜜蠟餅子和桶珠都看不到冰裂。同樣,很大一部分老藏蠟也沒有冰裂,因為藏民使用藏蠟的頻率高,經常佩戴,蜜蠟始終保持在一個滋潤的環境,並且西藏氣候不像中東那樣乾燥,所以冰裂現象不明顯。具體表現形式上圖說話:
先來紫紅皮老蜜蠟管蠟的大開片(仔細看哦):
老蜜蠟小開片,或為冰裂紋,也形象為蜻蜓翅:
然後是風化紋,也叫橘皮紋:
三、老蜜蠟的孔道磨損
孔道是判斷老蜜蠟一個重要的標準,因為老蜜蠟作為宗教聖物和貴族飾物,多用繩子串起來,比如伊斯蘭教33、66、99粒念珠,比如說一些項鍊等。蜜蠟的硬度不高,質地鬆軟,因為在長年累月的佩戴和把玩過程中必然會導致孔道的磨損。一般表現為孔道較為圓潤,圓潤孔道以藏蠟為典型代表。再就是鑰匙孔,西亞蠟的鑰匙孔較多。老蜜蠟孔道的形狀與當地使用老蜜蠟的習慣,也就是穿繩子的方式有直接關係。老蜜蠟藏友會注意到,有些老蜜蠟的孔道未見明顯磨損,這是為什麼呢?這也是我想繼續深入的,孔道並非老蜜蠟判斷的充分必要條件,幾種情況可能造成老蜜蠟小孔道:一是蜜蠟從古至今都算奢侈品,價格不菲,所以一部分老蜜蠟被珍藏保管,使用率不高,比如一直掛在室內裝飾,或者存貯在箱櫃中,不使用自然不磨損,但自然氧化沒有停止,仍然會形成包漿;二是珠子小磨損就小。一些老蜜蠟珠子很小,如老蜜蠟圓珠子,質量很輕,與繩子的摩擦自然不夠力度,孔道磨損不明顯;三是串繩子的方式。大家注意到歐洲的老蜜蠟經常在蜜蠟珠子之間打一個節,將蜜蠟珠子固定住,這樣也會導致蜜蠟孔道磨損不明顯。
喇叭孔(藏蠟為典型代表):
鑰匙孔,多表現在西亞蠟上:
四、新老蜜蠟的工藝差別
新蜜蠟的工藝就不用說了,現在的雕工了得啊,栩栩如生。然而,百年前的工藝肯定是不如當下,所以造成老蜜蠟雕件少珠子多,雕件既是有,雕工也比較單一,不是所百年前的雕刻技術不好,只是在蜜蠟這種特殊材質上進行雕刻的工藝差。
本文章於2013/10/12日由大輝轉載於盛世文玩網站。如有版權糾紛請先聯繫我們處理。
文章連結:http://www.sswenwa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5981&extra=page%3D39
請您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0845808或qq1628833540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盛世文玩微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