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築底賦能茶產業綠色發展
從光禿禿的亂石旮旯到綠油油的漫山清新,從收入全靠務工到產業多點開花,近年來,臨滄市永德縣鳴鳳山以自身的實踐,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融合發展的道路。
鳴鳳山距離永德縣城28公裡、海拔1940米,隸屬德黨鎮巖岸山村,被譽為「鳳凰銜來古茶樹的村莊」。「20年前除了茶樹,可以說我們這裡沒有任何植被,荒涼得讓人有些絕望。」巖岸山村黨總支書、村委會主任武國培表示,隨著退耕還林、生態修復等措施的不斷落地,如今的鳴鳳山森林覆蓋率達85%,處處滿眼新綠,瓜果飄香。
生態築底賦能茶產業綠色發展
「鳴鳳山生態古茶保存較好,獨特的地理生長環境,醞釀出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茶葉色、香、味獨居一格,近年來深受國內外茶商和遊客青睞。」武國培介紹,作為永德縣集中連片程度最高、生態植被最好、規模最大的一個古茶園,基地佔地11100多畝,茶樹主要品種為鳴鳳山大葉種,重點區為巖岸山村,輻射大草壩村、勐汞村、茂梧村轄區。
生態築底賦能茶產業綠色發展
基地建設過程中,當地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採取「黨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 的「五加」模式,成立茶業產業專業合作社與企業聯合共建基地,黨員茶農帶頭承諾「生態管護、生態發展」,帶領廣大茶農人工除草、物理殺蟲,拒絕農藥化肥,建生態茶山。同時,開展生態茶園管護培訓,引導茶農科學管護有機茶園,促進茶業產量、品質和產值的不斷提升。
「通過鎮裡、村裡層層的宣傳,我們茶農明白了除草劑、化肥用不得,否則害人又害己茶葉價格也上不去。」在鳴鳳山古茶園內,記者見到了正在採摘秋茶的巖岸山村村民魯文斌,他高興地表示,隨著茶園管護的科學化,自己家的茶產業也實現了提質增效,價格從過去每公斤10餘元上漲到如今的300餘元每公斤,今年僅春茶期間銷售額就已突破7萬元。
生態築底賦能茶產業綠色發展
和魯文斌一樣,在當地紅達茶葉初制所內,負責人彭世明也向記者闡述了茶產業生態發展的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品質得到保證後,我們產品的口碑也得到了提升,不論普洱茶、紅茶、白茶等產品均是供不應求,遠銷廣東、山東、河南等地。」彭世明說,如今鳴鳳山茶在市場上深受好評,希望未來能進一步規範茶葉交易市場,加大對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等茶葉的打擊力度,保障茶產業健康發展。
依託良好的山水景觀和得天獨厚的古茶樹資源,近年來,當地提出打造集休閒養生、觀光遊覽、康體療養、戶外運動為一體的生態旅遊、休閒度假為一體的鳴鳳山萬畝古茶樹文化產業園,充分挖掘茶文化,帶動茶葉生態經濟莊園建設,全面提升名山名茶品牌。目前,項目已累計投資1250萬元,完成園區主幹道、觀光道路、觀景臺等基礎設施建設。
雲南網記者 黃翹楚 通訊員 李垚沛 張正霖 郭建軍 張映蘭 李忠林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