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west, fur can be more complicated a subject than politics when people make comments on the internet. Our creative director Alex deciphers 1,500 comments by netizens on reports or articles of fur on some social media and websites of general press. His message: inform the public and de-demonize the fur industry.
當網絡上出現相對公允的關於皮草的文章或報導時,網民是怎樣評論的呢?對我來說,評論比文章本身更有意思,因為評論反映了社會觀點。
我在歐美的社交媒體和大眾媒體的網絡版上找了這樣的一些文章,然後分析了這些文章下面的大約1500個評論,得到了以下數據:
要解析這些數據,首先要了解這些評論所出現的媒體。
臉書上,當有人發評論時,所有人都可以看到,而且可以追溯到評論者的真名。與臉書不同的是,在其他媒體上,評論者可以發表觀點,不用暴露真實姓名,因而不用擔心這些觀點給他們日常生活帶來負面影響,也更可能說出真實想法。
這些數據表明,在臉書這樣的媒體上,網民很難公開說喜歡皮草,主要是擔心從網絡上一直到私生活都受人責難。關於皮草的爭論有時比政治爭論還複雜。
英國《衛報》和《獨立日報》的讀者群是大眾。讀者中很多人不關心時尚,也不一定打算去購買皮草服裝。在這些媒體上,對皮草的正面評論已經略微勝過負面評論。在負面評論裡,可以清楚看到很多人對皮草業了解甚少,經常評論說活剝取皮、在狹小籠子裡養殖。這些老舊的信息被某些動物保護組織運用來誤導大眾。可見,皮草行業應該面向大眾更多、更好地展示皮草養殖情況和動物福利水平,消弭誤解。
時尚行業對皮草行業了解得最深。從數據也可以看出,專業的時尚網站上,比如Business of Fashion這樣的全球領先的時尚行業媒體,正面評論兩倍於負面評論的數量。再次證明,對皮草了解的越深,對其正面認可越多,市場也就越大。
皮草行業需要做的是去「妖魔化」。皮草不應該是禁忌話題。
(喬毅彬Alex是哥本哈根風華雅諮詢創意總監)
哥本哈根風華雅,皮草文化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