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熱議: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會插進人的基因組!MIT科學家首次...

2020-12-18 奇點網

今天,《科學》雜誌報導的一項研究成果[1],再次引起了學術界和公眾對新冠病毒的關注。

由MIT懷特黑德研究所著名生物學和遺傳學家Rudolf Jaenisch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表了一篇出人意料的研究成果[2]。

Jaenisch在分析了新冠病毒的歷史研究數據之後發現:存在新冠病毒片段與人基因組DNA融合的現象

他們隨後通過體外細胞系研究證實,基於人體內廣泛存在的LINE-1反轉錄轉座子或HIV感染者體內的HIV-1反轉錄酶,新冠病毒的部分核酸序列可以整合到人的基因組中。

更重要的是,整合到人體基因組中的新冠病毒片段能夠正常轉錄。

目前,新冠病毒的這種特性對人體有何影響仍未可知。不過這個發現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康復後患者復陽的現象。

本研究截圖

在今年早些時候,我們時常會看到新冠肺炎康復者核酸檢測突然或者持續呈陽性的報導[3-6]。

雖然前段時間出現了幾例新冠病毒感染康復後再感染的報導[7],但對康復者進行嚴格隔離的隊列研究表明,復陽病例不是由再次感染引起的[8,9]。

更奇怪的是,在上述PCR陽性康復者患者體內也並沒有分離出具有複製能力的病毒[3-5]。

這種奇怪的復陽現象,一直缺少一個合理的解釋。

Jaenisch和他的同事推測,作為一種正鏈RNA病毒,新冠病毒的RNA有可能被反轉錄成DNA,然後被整合到人體的基因組中了,轉錄整合的DNA拷貝可能就是PCR檢測陽性的原因。

實際上,科學家在人體細胞中已經觀察到內源性反轉錄酶的活性,並且已經證明反轉錄的產物可以整合到人體基因組中[10,11]。例如,佔人類整個基因組DNA約17%的LINE-1反轉錄轉座子,就是一個現成的有自主性的反轉錄子[10,12]。

此外,對於HIV感染者而言,他們體內的HIV-1反轉錄酶可能也是新冠病毒的幫兇。

Rudolf Jaenisch教授

既然新冠病毒整合遺傳物質到人類基因組有理論依據,那麼就需要從真實世界中找到證據支撐。

Jaenisch團隊首先分析了已發表的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RNA測序數據,以尋找存在整合轉錄物的證據。基於近10個研究獲得的數據[13-15],他們真的在多種細胞類型中找到了大量的宿主基因組和病毒核酸序列組成的整合序列

歷史研究數據分析

總的來看,整合序列一般佔各樣本新冠病毒總序列數的0.004%-0.14%,其中以來自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細胞佔比最大,為69.24%

而且,大多數整合序列的新冠病毒部分都來自於核衣殼(N),這與核衣殼RNA是新冠病毒亞基因組中最豐富的RNA[16]相一致,因此最有可能成為反轉錄和整合的目標。

Jaenisch和他的同事認為,上述數據支持新冠病毒能整合到感染細胞的基因組中,並產生整合病毒-細胞轉錄物的假說。

新冠病毒-NIAID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介紹過,新冠病毒有可能是藉助於LINE-1反轉錄轉座子或HIV-1反轉錄酶整合到人類基因組中。

為了證實這一猜想,Jaenisch和他的同事在HEK293T細胞中過表達人LINE-1或HIV-1反轉錄酶,然後用新冠病毒感染轉導細胞。感染2天後,通過PCR或螢光原位雜交(FISH)檢測細胞的病毒序列。

隨後,研究人員從WHO獲取靶向核衣殼的4個PCR引物組合,在細胞基因組DNA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核衣殼序列的存在,而且能克隆出全長的核衣殼DNA,Sanger測序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

被螢光標記的探針檢測結果顯示,細胞核中確實存在核衣殼序列的信號。而且,在感染新冠病毒但沒有過表達LINE-1反轉錄轉座子或HIV-1反轉錄酶的細胞內,也在細胞核區域檢測到核衣殼信號,儘管頻率較低(約10%),這也意味著新冠病毒核衣殼RNA的整合是通過細胞內源性反轉錄酶活性實現的

有無LINE-1對整合的影響

然而,還有個現實的問題是,雖然LINE-1反轉錄轉座子在基因組DNA中佔比較高,但是它的活性非常低,大約5000裡面才有1個是有活性的[10,12]。既然LINE-1反轉錄轉座子的活性這麼低,那新冠病毒整合進人基因組真與它有關麼?

為了解決上面的問題,Jaenisch和他的同事又調出了已發表的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RNA測序數據。在這些數據中,他們發現:LINE-1的表達顯著上調,並與整合序列的豐度相關

細胞研究顯示,當被新冠病毒感染時,CALU3細胞中LINE-1的表達上調了約3-4倍。至於新冠病毒感染促使LINE-1的表達上調的原因,是大家熟悉的細胞因子上。

Jaenisch和他的同事用含細胞因子的條件培養基培養骨髓細胞、小膠質細胞或CAR-T細胞,通過PCR分析發現內源性LINE-1表達上調了約2-3倍。而新冠病毒感染就會誘導細胞因子的產生,嚴重時甚至誘發細胞因子風暴[17]。

新冠病毒-NIAID

總的來說,基於以上所有數據,Jaenisch團隊認為,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新冠病毒感染誘發的細胞因子壓力,誘導LINE-1的表達,進而促進了新冠病毒將遺傳物質片段整合到人體細胞基因組中

不過,通過反轉錄插入人基因組的新冠病毒序列很可能是亞基因組片段,因為整合序列大多富集在核衣殼序列處,這也就排除了產生感染性病毒的可能性

簡單地說,整合到人基因組中的新冠病毒片段,應該不會產生有感染能力的完整病毒。然而,由於被整合到人基因組中的新冠病毒片段可以被轉錄,這給很多康復者出現復陽的現象,提供了一個解釋。

Jaenisch和他的同事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是:這些整合進人基因組的新冠病毒序列片段是否可以表達病毒抗原。如果可以的話,這又對疾病的進程和治療有何影響。

當然了上述影響還取決於新冠病毒片段在基因組中插入的位置,這一點在HIV感染者中已經得到證實[18]。

因此,深入研究新冠病毒在患者基因組DNA中的整合位點,以及這些位點與疾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或許將有助於闡明一些臨床問題。

新冠病毒-NIAID

對於Jaenisch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學術界褒貶不一。有人甚至提出嚴厲批評,認為這個研究不完整,沒有確定新冠病毒在人基因組中插入的位點,不能排除是PCR擴增本身的問題,因此不能得出新冠病毒片段會插入人類基因組的結論[2]。

也有人對Jaenisch團隊在這個時間點發表這篇文章感到震驚,因為現在恰逢mRNA疫苗上市之際,這個研究會引起大眾對mRNA疫苗的擔憂,他們甚至擔心這篇文章被反疫苗的人利用[2]。

除了批評的聲音之外,也有一些肯定的聲音。例如,著名病毒學家、馬裡蘭大學醫學院人類病毒學研究所負責人Robert Gallo在接受《科學》採訪時表示,這雖然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但他仍然喜歡這個研究,而且猜測它應該是正確的[1]。

因發現反轉錄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加州理工學院病毒學家David Baltimore將這項新工作描述為「令人印象深刻」,研究結果「出人意料」,Baltimore還認為「這項工作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問題」。

最後,無論如何,如Baltimore所言,這項工作提出很多問題。

編輯神叨叨

GIST領域過去二十年的發展,是癌症分子靶向治療發展的一個經典的縮影。在過去的三個月裡,奇點團隊也試圖從更高的視野俯瞰GIST領域發展的全景,為大家精心打造了一份GIST全景課程:《GIST學術前沿8講》。

8講課程涵蓋了GIST治療的最新進展,深度解析了不同靶向藥物的作用機制,系統梳理了GIST領域全球範圍內的重要研究,讓您在100分鐘內洞悉GIST前沿學術進展。

即刻開啟GIST前沿學術之旅吧!

認證用戶購買只需9.9元!

參考文獻:

[1].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12/coronavirus-may-sometimes-slip-its-genetic-material-human-chromosomes-what-does-mean

[2].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12.12.422516v1

[3].He X, Lau E H Y, Wu P, et al. Temporal dynamics in viral shedding and transmissibility of COVID-19[J]. Nature medicine, 2020, 26(5): 672-675.

[4].Mina M J, Parker R, Larremore D B. Rethinking Covid-19 test sensitivity—A strategy for containment[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383(22): e120.

[5].Sethuraman N, Jeremiah S S, Ryo A. Interpreting diagnostic tests for SARS-CoV-2[J]. Jama, 2020.

[6].Lan L, Xu D, Ye G, et al. Positive RT-PCR test results in patients recovered from COVID-19[J]. Jama, 2020, 323(15): 1502-1503.

[7].To K K W, Hung I F N, Ip J D, et al. COVID-19 re-infection by a phylogenetically distinct SARS-coronavirus-2 strain confirmed by whole genome sequencing[J].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20.

[8].Huang J, Zheng L, Li Z, et al. Recurrence of SARS-CoV-2 PCR positivity in COVID-19 patients: 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and potential implications[J]. medRxiv, 2020.

[9].Yuan B, Liu H Q, Yang Z R, et al. Recurrence of Positive SARS-CoV-2 Viral RNA in Recovered COVID-19 Patients During Medical Isolation Observation[J]. 2020.

[10].Kazazian Jr H H, Moran J V. Mobile DNA in health and disease[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7, 377(4): 361-370.

[11].Lee M H, Siddoway B, Kaeser G E, et al. Somatic APP gene recombin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normal neurons[J]. Nature, 2018, 563(7733): 639-645.

[12].Brouha B, Schustak J, Badge R M, et al. Hot L1s account for the bulk of retrotransposition in the human popul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3, 100(9): 5280-5285.

[13].Blanco-Melo D, Nilsson-Payant B E, Liu W C, et al. Imbalanced host response to SARS-CoV-2 drives development of COVID-19[J]. Cell, 2020.

[14].Huang J, Hume A J, Abo K M, et al. SARS-CoV-2 infe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human lung alveolar type 2 cells elicits a rapid epithelial-intrinsic inflammatory response[J]. Cell stem cell, 2020.

[15].Liao M, Liu Y, Yuan J, et al. Single-cell landscape of bronchoalveolar immune cell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J]. Nature medicine, 2020: 1-3.

[16].Kim D, Lee J Y, Yang J S, et al. The architecture of SARS-CoV-2 transcriptome[J]. Cell, 2020.

[17].Mehta P, McAuley D F, Brown M, et al. COVID-19: consider cytokine storm syndromes and immunosuppression[J]. Lancet (London, England), 2020, 395(10229): 1033.

[18].Jiang C, Lian X, Gao C, et al. Distinct viral reservoirs in individuals with spontaneous control of HIV-1[J]. Nature, 2020, 585(7824): 261-267.

本文作者 | BioTalker

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知還非常有限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出現D614G變異,是否會毒性增強、使疫苗失效?
    昨日,「多國發現新冠病毒變異毒株」「新冠毒株變異更易形成超級傳播者」等話題受到熱議。 關於新冠病毒變異的話題來自近日報導:印度研究團隊從1536個樣本中發現了73個新冠病變異株;馬來西亞研究者在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確認了4例D614G變異株,該變異株的傳播能力可能是一般毒株的10倍。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9期:北大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國家科學評論》上,該研究最早提出了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澳大利亞向華大基因購買1000萬套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據路透社14日報導,澳大利亞方面表示,其從華大基因購買了1000萬套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澳大利亞衛生部長發言人稱,華大基因的設備使用已得到該國安全機構的批准。同時,華大基因與澳大利亞實驗室的合作僅限於新冠病毒檢測平臺的安裝和工作人員的培訓。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7期:科學家人工合成活新冠病毒 瑞士團隊...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活新冠病毒:瑞士團隊利用已知基因序列構建近日,瑞士一個科研團隊在已知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基礎上,通過反向遺傳學手段在酵母菌中快速構建出了活的新冠病毒。該技術能高效合成新冠病毒,尤其在新暴發病毒尚未被成功分離出之前,可以幫助科學家儘快向衛生部門和實驗室提供傳染性病毒毒株,且該替代方案更為高效、安全。
  • 變異新冠病毒是原始病毒的「升級版」嗎
    英國這次報告的變異病毒是否具有更強的致病性及致命性?疫苗會不會就此失效?病毒常「犯錯」  儘管「病毒在持續變異」這句話聽來讓人膽戰心驚,但事實上,為適應不同宿主,變異是病毒自我複製過程中的「常態」。  病毒在細胞內繁殖時,要為每個「子」病毒複製一份遺傳物質,而這些副本並不總是完美的,常會出現一些「錯誤」,即發生基因突變。
  • 探尋新冠病毒的「生物密碼」——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開展...
    陸劍研究員(中)與實驗室的學生交流 李香花 攝陸劍課題組與崔傑課題組合作,通過對新冠病毒和近緣病毒進行系統發生分析,發現新冠病毒雖然與蝙蝠冠狀病毒RaTG13的基因組總體差異較小(~4%),但其基因組內中性進化位點的差異高達17%,表明新冠病毒在進化過程中經歷了非常強的自然選擇。
  • 中外科學家給出基因組學依據:新冠病毒非實驗室合成
    專家對新冠病毒基因組的兩大顯著特徵進行了比較分析,這些分析提供了大量證據推論出:新冠病毒不太可能是實驗室基因工程製造的病毒,而應該是病毒自然進化的產物。本報記者 劉園園疫情當頭,關於2019新型冠狀病毒來自實驗室洩露的傳聞此起彼伏。
  • 基因溯源科學家:法國新冠疫情暴發與中國無直接關係
    這應當是個科學問題,但某些人卻將這樣的溯源作為對別國主張索賠的基礎。這是「政客邏輯」而非「科學邏輯」。政客在妄下結論,全世界的科學家卻在共同解決問題。最近,法國科學家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法國的新冠疫情是由當地來源不明的毒株引起的。科學家猜測,這一毒株可能來源於比利時。日前,香港《南華早報》對這一研究進行了報導。
  • 巴西全新神秘病毒,90%基因無法識別,構成病毒新譜系
    雖然科學家們一直以來在與病毒進行著生命的賽跑,但是至今為止,我們又對病毒真正知道多少呢?近日,科學家在巴西一人工湖中發現了一種神秘病毒,其基因組對科學家來說幾乎是全新的,在人類的病毒研究中從未得到過記載。
  • 諾獎解析|基因剪刀重寫生命密碼,推動生命科學革命性變革
    組委會在新聞稿中將CRISPR/Cas9稱作「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非常精確地改變動植物和微生物的DNA。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正在為新的癌症療法做出貢獻,並可能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真。這是諾貝爾化學獎首次同時授予2名女性科學家。
  • 深圳首次揭秘滅活新冠病毒真實形貌
    IT之家3月6日消息 據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消息,近日,深圳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與南方科技大學聯合,從臨床新冠肺炎病例獲取生物樣本,首次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觀察到新冠病毒經滅活後的真實形貌,為新冠病毒的識別、鑑定和臨床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的超微影像基礎。
  • 英國變異新冠病毒究竟是什麼來頭
    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以及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其他一些國家)正在限制英國航班,人們也越來越擔心在英國首次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是否具有強大傳染力。那麼,這個新的變異病毒究竟是個什麼「來頭」?它是怎麼變異的,是否更致命呢?本文綜合多家外媒報導,並結合記者對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高山的採訪,對英國新冠病毒新變種的最新情況做了梳理。
  • 英國變異新冠病毒究竟是什麼來頭
    從發現病毒新變種至今,短短兩周,已在英國和其他歐洲多國引發不同響應。19日,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宣布了更嚴格的防控措施,稱這種變異新冠病毒似乎更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新菌株導致感染人數呈螺旋式上升。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以及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其他一些國家)正在限制英國航班,人們也越來越擔心在英國首次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是否具有強大傳染力。那麼,這個新的變異病毒究竟是個什麼「來頭」?它是怎麼變異的,是否更致命呢?本文綜合多家外媒報導,並結合記者對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高山的採訪,對英國新冠病毒新變種的最新情況做了梳理。
  •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
    自此之後,該市場成為新冠病毒溯源研究的重點。2020年1月27日,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公布新冠病毒溯源研究階段性進展:首次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585份環境樣本中,檢測到33份樣品含有新型冠狀病毒核酸,並成功在陽性環境標本中分離病毒。調查顯示,此前該市場中有非法售賣野生動物現象。「高度懷疑此次疫情與野生動物交易有關。」
  • 專家解讀在英國出現的變異新冠病毒:未見對疫苗影響 無須恐慌
    從發現病毒新變種到如今,短短兩周已在英國和歐洲多國引發不同響應。19日,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宣布了更嚴格的封鎖措施,稱這種變異新冠病毒似乎更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新菌株導致感染人數呈螺旋式上升。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以及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其他一些大陸國家,正在限制從英國來的航班,人們也越來越擔心在英國首次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具有強大傳染力。那麼,這個新的變異病毒究竟是個什麼「來頭」?它是怎麼變異的,是否更致命呢?本文綜合多家外媒報導,並結合記者對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高山的採訪,對英國新冠病毒新變種的最新情況做了梳理。
  • 新冠病毒不是人工合成,俄衛生部說的「病毒重組」是什麼?
    不同亞種的病毒雖然各有一些特殊基因片段,但又有很多基因片段非常相似,導致宿主細胞複製系統有時會將兩者弄混,在複製不同病毒的相同基因片段時,連帶把一種病毒的特殊基因片段重組到了另一種病毒上,形成「雜交」病毒。這種新病毒兼容了兩種甚至多種病毒的特點,使其具有一些特殊能力。比如,原來只能感染某一種動物的病毒,基因重組後變得可感染另一種動物,甚至是人類。
  • 大連無症狀感染者和食品外包裝標本新冠病毒全基因組測序顯示結果...
    央廣網大連12月18日消息(記者賈鐵生)大連市18日下午召開疫情防控第50場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對此次新冠病毒傳播路徑開展溯源追蹤的情況,通過對無症狀感染者和食品外包裝標本新冠病毒全基因組測序顯示結果支持傳播源來自國外。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8期:華大基因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獲歐盟...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是新冠肺炎感染確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目前各國進行體外定性檢測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和其他需要進行新冠病毒感染診斷或鑑別診斷者的主要方法。上海科學家發現全新抗衰老靶標基因 或有助於改善認知衰老近日《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兩個保守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妨礙健康衰老》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研究機構合作完成。
  • 新冠病毒發源地或不是華南海鮮市場,中國科學家通過構建新冠...
    隨著新冠病毒的基因組數據越來越多,從遺傳進化的角度溯源就變得可能了。 遺傳學家可以通過新冠病毒的基因組信息,摸清不同新冠病毒之間的進化或親緣關係。搞清楚誰是爸爸,誰是爺爺,誰是孫子,然後就可以給新冠病毒繪製個家譜了。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新華社華盛頓12月17日電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 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
  • 美國政府調查新冠病毒的來源,生物基因技術屬於潘多拉魔盒!
    美國白宮要求頂級科學家行動起來由於武漢新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全球的科研圈都在研究這個被新發現的冠狀病毒,也有很多的科研論文被發表,由於通過生物基因測序發現,武漢新冠狀病毒的基因與2003年的SARS病毒非常的相似,甚至有印度的科研人員把新冠病毒歸結為人為基因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