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薟草,別名肥豬草,常吃身體好,能祛風溼、通經絡,改善血循環

2020-12-23 古今醫案研讀

能治療全身體表肌肉、韌帶、關節紅、腫、熱、痛的祛風溼藥,我們講了幾個。分別有防己、秦艽、絡石藤、雷公藤,以及今天要講的豨薟草。

其中絡石藤、雷公藤、豨薟草能祛風溼、通經絡、清熱解毒。

雷公藤的寒性最強,最具特色的是被廣泛運用於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現代有有效成分提取片,雷公藤片、雷公藤多苷片。

絡石藤的寒性偏弱一點,雖說主要用於熱病,但寒涼引起的風溼、類風溼、關節炎等疾病都可以用,直接泡酒,效果很不錯。

防己不止是祛風溼熱這麼簡單,它還有很強的利水消腫的作用,所以非常適合那種有腫脹、水腫的情況。止痛效果也很不錯。如果合併風溼熱就更加對症了。

秦艽除了祛風溼外,其特點是可以退虛熱,那種陰虛導致手腳感覺潮熱的就非常適合,這種沒見過的感受不出來,病人的感覺就像骨頭裡面熱出來的一樣。

至於豨薟草,以前讀書是對它的認識非常少,基本屬於路人的那種狀態,就知道有這麼一個藥,但後面畢業後,在非常多的名家醫案中都有用到豨薟草,才對它進一步的認識。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下豨薟草。

豨薟草出自唐朝蘇敬編寫的《新修本草》,是菊科草本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毛梗豨薟的全草。全國各地都有野生,很多地方的名字叫「肥豬草」,以前常給豬吃,豬吃了少生病,長得膘,也從側面說明豨薟草的常見。

夏秋季開花前或花期採制藥。生用或制用,生用是寒性的,運用其他藥物加工制過之後就溫性的了。屬於牆頭草型的,給點好處就叛變。

豨薟草味道偏辛、苦,能入肝經及心經兩條經脈,具有祛風溼,舒筋活絡,生用清熱解毒的作用。

具體怎麼用?

首先是用於風溼諸痺痛。

豨薟草味辛可祛風,味苦可燥溼,生用或制用,均可祛風溼,舒筋活絡。

豨薟草的祛風溼作用是比較溫和的。制過後加強了辛散溫通的作用。

風溼痺證,骨節疼痛,或麻木拘攣的,需要比較長時間服用才能起效。但生活中常見,就可以自己摘來吃。如果要起效快,可以加上其他祛風溼的藥同用。

風寒溼痺,就要取溫性,要用制過的,可以配上祛風溼散寒藥,比如羌活、防風、川烏

熱痺,就要取其寒性,直接生用就好了,可以配上其他祛風溼清熱藥,比如秦艽、防己、絡石藤等。

第二就是用於治療熱毒瘡癰及溼疹。

豨薟草生用能清熱解毒,除溼止癢。

所以常用於瘡瘍腫毒以及溼疹瘙癢的治療。一般是內服加上外用一起來,病情重的可以加上一些其他的藥物,比如加上乳香、白礬,號稱「治療一切惡瘡」

第三用於經絡不通的情況,比如面癱、中風、麻木、偏癱等。

豨薟草有通經絡的作用,但作用比較溫和,用於面癱、偏癱等情況,可以配上其他通經絡的藥物,比如之前講的絡石藤、松節、尋骨風、伸筋草、蠶沙、蛇類等。

第四就是用於治療高血壓。

因為豨薟草有比較明顯降壓的作用,所以現代常用於高血壓病。

現代的化學成分及藥理研究表明:

豨薟草含豨薟苷、豨薟苷元、多種二萜及苷類,此外尚含多種倍半萜內脂等化學成分。豨薟草有消炎、抑菌、抑制瘧原蟲和抗早孕的作用。水煎豨薟草能降血壓、舒張血管、抗血栓形成,對心血管系統有很好的改善。小鼠實驗表明小鼠腸系循環障礙後服用豨薟草煎劑對血流恢復有顯著促進作用,這也說明豨薟草可以改善腸道血供,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成為肥豬草也是有道理的。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有抑制作用,對非特異性免疫亦有一定抑制作用,也就是那種自身免疫過強的,比如類風溼、過敏性鼻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病。

文末把文中出現的一些中藥材的連結放在下面,可以點擊下方藍字了解具體詳情。

防己:防己,是治療痛風、四肢水腫的要藥,能祛風溼、止痛、利水消腫

秦艽:秦艽,不能低估它,除了祛風溼,還有治溼疹、中風、牙痛的作用

絡石藤: 絡石藤,是治療風溼、類風溼日久化熱的要藥,泡酒飲用,寒熱均可

雷公藤: 雷公藤,自身免疫病的福音,比如類風溼、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

松節: 松樹全身都是寶,松葉、松子、松皮、松節都是藥,松節泡酒祛風溼

好了,今天的中藥材科普就到這了,豨薟草作用比較溫和,常吃好處挺多,改善心腦血管,促進全身氣血循環等,你覺得呢?科普文章,不易傳播,期待大家轉發、讚賞、關注,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每日一起學習

相關焦點

  • 【中藥學堂】豨薟草
    善祛筋骨間風溼而通經絡,能清熱解毒而消腫,治痺痛肢麻、中風不遂或腳弱無力,無論寒熱皆宜,屬熱者當生用,屬寒者宜制用;而治瘡瘍腫毒及溼疹痛癢,則惟宜生用。兼能降壓,治高血壓肢麻者宜投。功效祛風溼,通經絡,清熱解毒,降血壓。主治病證1、風溼痺痛,肢體麻木。
  • 【中藥學堂】:豨薟草
    善祛筋骨間風溼而通經絡,能清熱解毒而消腫,治痺痛肢麻、中風不遂或腳弱無力,無論寒熱皆宜,屬熱者當生用,屬寒者宜制用;而治瘡瘍腫毒及溼疹痛癢,則惟宜生用。兼能降壓,治高血壓肢麻者宜投。配伍:豨薟草配臭梧桐:豨薟草性寒,功能祛風溼、通經絡、降血壓;臭梧桐性涼,功能祛風、除溼、活絡、降血壓。兩藥相合,既祛風溼、通經絡,治風溼痺痛筋脈拘麻;又降血壓,治高血壓病。若為風溼痺痛肢麻又兼高血壓者用之最宜。
  • 中藥鑑別——豨薟草
    善祛筋骨間風溼而通經絡,能清熱解毒而消腫,治痺痛肢麻、中風不遂或腳弱無力,無論寒熱皆宜,屬熱者當生用,屬寒者宜制用;而治瘡瘍腫毒及溼疹痛癢,則惟宜生用。兼能降壓,治高血壓肢麻者宜投。(1) 風溼痺痛,肢體麻木。(2)中風手足不遂。(3)癰腫瘡毒,溼疹瘙癢。(4)高血壓病。
  • 豨桐丸中「豨薟草」的功效與應用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其中一味成份豨籤草。      豨薟草味苦,寒。歸肝、腎經。功效能祛風溼,通經絡,清熱解毒。《本草經疏》譽其為「祛風溼,兼活血之要藥」。此外還有降血壓的作用。常用於風溼痺痛,筋骨無力,腰膝酸軟,四肢麻痺,半身不遂,風疹溼瘡,降尿酸等證的治療。
  • 豨薟草
    豨薟草為菊科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地上部分。主產於湖北、湖南、江蘇等地。原植物生於山野、荒地、灌叢和林下。味苦,性寒。歸肝、腎經。功效祛風溼、通經絡、清熱解毒。臨床用名豨薟草。 【本草匯言】 《開寶本草》味苦,寒,有小毒。主熱匿煩滿,不能食。生搗汁,服三四合,多則令人吐。
  • 豨薟草的功效與作用
    原名】豨薟草【別名】豨薟;粘金強子
  • 臭梧桐,又叫海州常山,花美,作用也美,祛風溼、通經活絡、止癢
    不過臭梧桐確實有點臭是真的,是聞著臭,吃著辛、苦,性微微的寒,可以入肝、心二經。具有祛風溼,通經活絡,清熱解毒的功效。具體運用在什麼地方?首先用於治療風溼痺痛。臭梧桐的功效和我們昨天剛講過的豨薟草很相像的。
  • 豨薟又稱火薟、豬膏莓、虎膏、狗膏、火杴草、豬膏草、皺面地蔥花、豨薟草、粘糊菜、希仙、虎薟、黃豬母、肥豬苗等《本草綱目大全-草篇》
    「釋名」 火薟、豬膏莓、虎膏、狗膏、火杴草、豬膏草、皺面地蔥花、豨薟草、粘糊菜、希仙、虎薟、黃豬母、肥豬苗、母豬油、亞婆針、棉花狼、粘強子、粘不扎、蝦鉗草、銅錘草、土伏蝨、金耳鉤、有骨消、黃花草、豬母菜、豬冠麻葉、四稜麻
  • 老鶴草,老白鶴守護的「仙草」,全國各地都有長,常用於通經絡
    老鶴草味苦,辛能散苦能燥,所以可以能祛風溼、舒筋活絡。性微寒,不是那種大寒,所以藥性較為平和,可以用於治各型風溼痺症,關節疼痛,筋脈拘攣,肢體麻木等。可以單獨使用,比如用新鮮的老鶴草研磨成泥,加入適量的白酒、蜂蜜,制為老草膏,內服,就能有一點的作用。
  • 此草有豬臭味,農民常當害草除掉,我告訴你它價值,還請重視一下
    豨薟是菊科豨薟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高約30-100釐米,分枝斜升,上部的分枝常成復二歧狀;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其花期在4月到10月,果期在6月到12月。豨薟的害處。豨薟之所以有這麼一個名字,跟它本身散發的味道有關,豨薟全草會散發出一股臭味,這臭味和豬身上的味道一樣,在《本草正義》中就有記載:「豨薟之草,微有臭味,故得豨名。豨者,豕也。言此草之氣,其臭如豕。古人有豬膏母之別名,其義一也。」這其中的「豕」字在古代就代指豬。
  • 2020山東醫療衛生考試中醫學資料:祛風溼藥(二)
    2020山東醫療衛生考試中醫學資料:祛風溼藥(二) 中醫是山東衛生事業單位考試中的重要考試科目,本文整理2020山東醫療衛生考試中醫學資料的相關知識點。
  • 「豬」花「豬」草知多少?別說你只知道豬籠草(下)
    呃~ 加上前面的大薸和芳香石豆蘭,「肥豬草」的名字竟然已經連續三次出現——那多半是因為豬的食性太雜,它們的食譜中大有「草」在。除了這些「肥豬草」,還有不少叫「豬耳朵」、「豬草」的也常會「撞名」,這回的「肥豬草」指的是馬齒莧科馬齒莧屬馬齒莧之俗稱,又名馬齒草、馬莧、馬齒菜、螞蟻菜、瓜米菜、馬齒龍芽、長壽菜、五行草,一年生草本植物。
  • 每天一草《伸筋草》
    草藥:石松的全草馬尾伸筋: ma wei shen jin【別名】:石松,獅子草,牛尾菜,大順筋藤,大伸筋,百部伸筋,水搖竹,治關節痛:牛尾菜五錢,路邊荊一兩,老鼠刺一兩,豨薟草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性味歸經:苦辛溫,入肝經。主治功效:祛風散寒.除溼消腫,舒筋活絡。用於風寒溼痺,筋脈拘攣疼癰。外用治跌打扭傷腫痛。採收儲存: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置乾燥處儲存。炮製方法:除去雜質,洗淨,切段,乾燥。
  • 藥材基原丨豨薟
    豨薟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為菊科豨薟屬植物,其乾燥地上部分入藥,名為豨薟草。
  • 說藥 | 防風草:祛風、除溼、解毒、止痛
    【中藥名】防風草 fang fēng cǎo【別名】土防風、抹草、穢草、落馬衣、假紫蘇、馬衣葉、豨薟草、四方莖【植物形態】一至二年生直立草本,高1~2米。【藥材性狀】全草長60~180釐米,全體被白色短粗毛。莖四稜形,具明顯縱溝,有分枝,表面灰綠色或棕灰色,質稍脆,斷面纖維性,中央有近方形的白色髓。葉對生,皺縮捲曲,完整葉片展平後呈闊卵形或卵形;葉上表面灰棕色,葉下表面灰綠色,邊緣具疏鋸齒,質脆,易碎;有時可見葉腋殘留鐘形灰綠色花萼。氣香濁,味微辛苦。
  • 豨薟 | 守護你的孩子心
    其實,光「豨薟」二字就有許多玩味的地方。這麼生僻的文字,必然沿用古名,果不其然,查詢資料,能發現豨薟最早記載《唐本草》,「葉似蒼耳,莖圓有毛,生澤下溼地」。大詩人陸遊詩云:「蟲鎪烏桕葉,露溼豨薟叢」,頗有意境。
  • 常用中藥材_祛風溼強筋骨的中藥材_自渡子
    >徐長卿、路路通、桑寄生、五加皮、香加皮、青風藤、雞矢藤、木爪、小駁骨、蠶沙,狗脊,烏梢蛇,豨籤草,老鶴草,鹿銜草,千斤拔,兩頭尖,海桐皮,油松節,臭梧桐,憽木、槲寄生、石楠葉、青羊參、石南藤、,入經(肝、脾),功效(祛風溼、通經絡、利小便)。
  • 草藥 | 防風草
    【中藥名】防風草【別名】土防風、抹草、穢草、落馬衣、假紫蘇、馬衣葉、豨薟草、四方莖、臭草、臭蘇頭、鴨兒蔑、大篾草、大羊古騷。【來源】唇形科植物廣防風Epimerediindica(L.)Rothm的地上部分。【植物形態】一至二年生直立草本,高1~2米。莖方形,多分枝,密被白色茸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