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蟋蟀,只要是大方向生到了,其細小部位也基本也跟上了.大方向拿對了,即便暗門諸處略有不足,那是可玩.反過來,暗門即便生的再好,但大方向不對,充其量是一莽漢.
蟋蟀一經撂殼,便有了骨相之說.
大致上,一條蟲,收來是什麼分量,至其成熟可出鬥時,又回到這個分量上.期間的份量上漲,僅僅是個過程.
骨相之說,並不神奇.神相之談,亦不離奇.
蟋蟀的骨相,說白了,在於:頭型、身桶、包紮以及各部位的銜接(連接).理論上,對一條高級鬥蟲的要求是--有肉處必須要有肉,無肉處,最好不要半點肉.
了解些蟋蟀的骨相,還有助於推測蟋蟀皮殼的厚薄程度,乃至牙的堅硬度!
看骨相,就是看蟲會不會發力,看蟲有口沒口.通過一條蟲的表面現象,結合它的硬體的構造,去猜測(推測)它是否發得出力.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每條蟲,既然它開口去鬥了,從它本意出發,它一定是想戰勝對手.作為玩蟲人的你,我來說,所要做的就是在眾多蟋蟀裡尋找各部位結合最完美者.
現在引申出一個問題.早秋,可愛的蟋蟀販子,為了突現手上是蛐蛐頭大,連接緊湊,人為的給蟲扣食.不信你去看,旅館裡去拿蟲,十隻裡有九隻叫你感覺頭、脖都不小.以前,莊稼汗在地頭逮完蟲,基本都給蛐蛐餵上幾粒玉米,以期蟲子撐大些,能賣上個好價.如今可好,乾脆不喂,或是餵以僅夠維持活著,死不了的分額,讓買家造成視覺偏差.
想測試下你自己拿蟲的眼光嗎?
蟲一到手,稍做調理後,即餵以大食.兩天後看,蟲子不走龍型,還和你當初拿來差不多者,說明你基本功不錯.反之,要是一棚蟲裡,大食後散架多的,你則是「吃老農民的藥了」.
骨相聯繫到蟋蟀牙的硬度?
沒錯.舉例,一隻黃蟋蟀,蠟光照體,骨相甚佳,其牙必堅!蟋蟀是一個整體,有道是:窺一斑而知全貌.硬是要找找理論依據的話--現代全息學科或對此有較全面科學的解釋.
我們所要追求的.
後秋,蟲已定型.一條大將,我想十有八九逃不出這裡諸位的眼睛.而早秋裡,去偽存真,拿捏好蟲的骨,才是目前我們最需要探討的.
深色面暫且不說,借用網友所說的,不要放過淡色面的「薄皮硬殼」蟲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