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1: 奇葩的德國"教育"
德國教師協會主席Medinger建議,那些原本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因此次疫情自願「重複」一遍。「自願重複」一般不會被視為「留級」。但如果被迫留級,今後就沒有「自願重複」的可能了。
目前大家都還無法保證是否能在4月20號準時開學。
一位來自漢堡的18歲Djiamila表示,寧可「自願重複」一遍也比高考(Abitur)不及格要好。她對《圖片報》表示,對於她而言,因疫情重複一遍是一個很好的選項。她的數學成績原本就很差,現在還要在家自學一些從未聽說過的知識。
Djiamila
小故事2: 疫情下的婚禮
Markus Mörl和Yvonne Nicole König準備結婚。Mörl對媒體表示,"我們已經計劃很久並且非常期待。我們才不在乎疫情,還是要結婚,即便最終只有我們兩個人。"
左:Mörl 右:König
據報導,他們邀請了最重要的嘉賓。婚禮在呂德斯海姆,萊茵河上一艘叫"Rheinstar"的船上。婚禮主持人是船長Bianca Rössler。
Bianca Rössler
König說到,"尤其在當下危急時刻也需要一些好消息。"
小故事3: 一位理髮師的轉行
此次疫情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很多行業被迫停業,很多員工失去工作。
怎麼辦?有辦法!
Josefine Schulz(27歲)是一位巴伐利亞州的理髮師。德國理髮店目前無法正常經營。
季節工Josefine Schulz
附近有一家生產西紅柿的農場主,年常量1000頓。但是,因此次疫情,外來季節工的數量受到嚴格限制。於是,Josefine從一名理髮師"轉行"成了一位臨時季節工,放下理髮刀,拿起剪西紅柿的刀。
據農場主老闆Wilhelm Böck表示,他每年需要需要50名季節工。現在,有16位理髮師成為他的臨時季節工。Josefine是其中之一。她表示,這是一種雙贏,可以在此期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臨時季節工的時薪是每小時10歐元。
理髮師Josefine
理髮店老闆Johannes Mittermeier對媒體說: "只要員工好了,公司才會好。" 最後他開玩笑說道: "假如Böck想挖我的工人,我就把他的一隻耳朵剪下來。"
dsfsdfsdf
編者的話:在當下疫情期間,很少會關注這些微不足道的小新聞。我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每天的確診人數、死亡人數(不怎麼關注康復人數)、政府又採取了哪些措施以及哪家醫院又快淪陷了。實事求是地講,這些都只是一連串數據而已。
這些新聞也重要,我也每天在關注。但我不會過度盯住這些數據的變化或各種醜聞死死不放。
迄今為止,多數華語媒體不怎麼報導或分析疫情給我們或對德國社會所帶來的各種影響。或許在他們眼裡,以上三條平淡新聞有可能太low,沒有太大新聞價值,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因為它們無法讓大家產生共鳴,帶來更多閱讀量。或許吧。
但在我看來,現實可能是多樣的。抗疫不一定要讓全民高度戒備,人人神經緊繃。疫情下的德國人也可以過著正常的生活。某些人或許又會批評我,說我過度粉飾德國社會。真是這樣嗎?
有批評者表示,德國目前實施的"局部性禁足令"過於嚴格(甚至已經觸犯憲法),會帶來很多負面因素:
比如長期待在家裡會減低運動量,缺乏運動又會降低人體免疫力,最終反而會更容易被傳染。感覺說得也挺有道理。
再比如,如何適當地應對逐漸增加的家暴問題?這個問題會涉及到很多德國家庭。昨天剛看到一條新聞,一位來自施瓦本的父親毆打自己年幼女兒,母親送她去醫院。
媒體前不久就報導過,因此次疫情,很多國外季節工不能到德國工作。德國每年需要大約20萬到30萬來自東歐的季節工(其中也包括護理人士)。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呢?答案之一就是像Josefine這樣的德國人,臨時轉行,替代季節工。這樣一看,德國人似乎也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死板。
過度關注國家的"大政策"會跟現實生活產生一種距離感。
"疫情下的德國人"是看待德國社會的另一個視角。沒那麼多腥風血雨。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或小事件。可以不用額外關注,但也不要刻意否定它的存在。畢竟,德國社會是多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