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抗疫前線的白衣戰士
發表SCI論文14篇的科研先鋒
博學經世、習藝正心的文藝新星
在音樂海洋中遨遊的化學學霸
助力邊疆教育事業的學生黨員
……
近日,2020年度
「北京大學學生年度人物」出爐
十位優秀的北大學子脫穎而出
他們立足於本學科專業
心繫家國,開拓探索
在抗擊疫情、學術科研、社會服務、
國際交流和文化傳習的過程中
用一言一行
書寫著北大學子的青春風貌
一起走近他們
回顧這不平凡的一年中
他們的青春風採
01
博觀約取,鑽堅研微
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2016級博士生鄭宇軒
在過去的一年裡,鄭宇軒經歷了論文發表的喜悅,也經歷了新冠疫情的緊張和擔憂。
2020年,他在國際頂尖期刊《細胞》(封面)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世界首個靈長動物單細胞精度的卵巢衰老研究,為抑制卵巢衰老和提升臨床診斷提供了自己的新見解。
新冠疫情暴發期間,他第一時間報名參加抗疫一線人員家庭關愛計劃,在後方為抗擊疫情貢獻己力,減輕抗疫醫護人員的後顧之憂。他悉心陪伴援鄂英雄10歲的女兒,通過心理疏導、課業輔導、漫畫科普等活動,給留守在家的「小天使」和在一線的「白衣戰士」帶去了安心與安慰。
作為青年學者,鄭宇軒心繫人類健康,潛心探尋生命密碼,在生命科學研究前沿向世界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作為青年學生,他勇於擔當,參與國家重大賽會活動,煥發新時代青春光彩;作為青年志願者,他積極投身社會服務,踐行志願服務精神,擔當時代青年責任。
截至目前,鄭宇軒發表了SCI論文14篇,累計影響因子達213;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9篇,累計影響因子168,包括《細胞》(Cell)封面論文和《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封面論文。在國慶70周年群眾遊行中,他是「凝心鑄魂」方陣的一員,還是方陣總隊醫療衛生組的學生骨幹。「青年服務國家,團結振興中華」是他的座右銘。
鄭宇軒曾獲國家獎學金、北大三好學生、校長獎學金、專項獎學金、五四獎學金等榮譽。
02
不負性命相託,致力臨床科研
第三臨床醫學院2020級博士生高冠英
2020年,高冠英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轉博考試,成為了北京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在北醫這個廣闊的舞臺上,他砥礪前行,踐行著醫者仁心的職責和擔當。
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使得國家和醫務工作者面臨著諸多的考驗與挑戰。大年初三,由於道路交通影響,有同學不能按時返崗值班,此時,無疫區接觸史、無相關症狀、同時有交通條件的高冠英感到了身上的責任,以一名7年黨齡黨員的自覺性主動承擔了次日的值班工作,踏上返京的最後一班高鐵,連續值班24小時,保證了次日門診及病房工作正常進行。之後,在奮戰在武漢前線的醫學前輩們的精神鼓舞下,他又投身於外科急診一線工作,在救死扶傷的崗位上繼續拼搏奮戰,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在醫務工作中,高冠英善於發現並總結困擾患者的臨床問題,並提出解決的方案,他致力於使患者早期得到診治,延緩病情進展,降低醫療成本的同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學術和科研領域,他成績優異、能力突出,目前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7篇,累計影響因子25.355。
高冠英曾獲國家獎學金、北京大學學術創新獎、北京大學三好學生標兵、北京大學醫學部優秀團員、北京大學優秀醫學生獎學金等榮譽,數次獲得患者的感謝信與錦旗。
03 習藝正心,博學經世
光華管理學院2018級本科生朱景琛
傳承、弘揚傳統藝術,並將其與時代精神相融合,讓更多人發現並認可快板書的藝術魅力,是朱景琛一直以來的心願和努力方向。2020年,他的想法終於落地成形。
疫情暴發初期,形勢尚不明朗,大家的情緒難免陷於低落和焦慮。朱景琛受到曲藝界前輩的影響,決心原創「抗疫」數來寶,鼓舞人心,提振精神,表達對北京大學援鄂抗疫醫療隊的敬仰和歌頌。他與北大新青年合作,基於國家抗疫形勢、北大醫學抗疫事跡和防疫工作、學習工作宣傳材料,克服線上聯絡和製作的種種不便,終於完成《戰疫風雲》,並引起熱烈反響。
從京劇、崑曲到相聲、快板,從院系、校內到更大的平臺,朱景琛一直努力精進表演與創作,豐富校園文化建設,輸出北大文化影響力。
新的一年,朱景琛也有新的目標——完成傳統快板書《長徵》的改編和再創作,作為自己獻給建黨一百周年的一份禮物。
牢記「習藝正心」,不忘「治學經世」,朱景琛在疫情期間堅持學習、科研,他與隊友合作的文章《責任、權力與膽量:個人代表團隊決策時的風險偏好變化實驗研究》獲得北京大學第二十八屆挑戰杯五四青年科學獎特等獎。此外,他還曾獲得北京大學「三好學生」,北京大學學術創新獎等榮譽。
04 紮根學術沃土,徜徉音樂海洋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16級博士生李天然
自攻讀博士學位開始,李天然就選擇以二維半導體材料和器件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那時的他不會想像到半導體會在2020年成為萬眾矚目的話題,成為第一號「卡脖子」的難關。
憑藉著純粹的好奇,李天然開啟了研究工作,並在六個月後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然而隨著課題的推進,所需的知識水平已經超過了當時課題組的積累,李天然就開始自學、旁聽微電子學院的課程。
2019年底,歷時兩年半的課題終於完成並投稿。但也正如課題組成員所料,Nature Electronics的審稿人們是極端挑剔的,他們提出了許多非常尖銳的問題,課題組需要補充非常多的數據。所以李天然對2020年的初印象,就是收集數據、反覆確認、精準整理,甚至在回家的高鐵上也沒有停止,直到裝著課題組成員三年心血的筆記本電量告急。
到家之後,他繼續投入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給審稿人的回信有理有據,數據充足,切中核心問題,工作成果也終於在2020年7月正式見刊,圓滿結束。
自2013年起,李天然還參加了北京大學中樂學社民族管弦樂團。歷任高胡聲部聲部長、聲部首席、演出部部長、設計部部長等,並在2015年擔任樂團首席。在忙碌的學習和科研生涯中,他堅持每周完成個人練習和集體排練,並與同學們一起,完成好每一場大型音樂會的方案策劃和組織工作。在樂團中的經歷,不僅提升了他對音樂的品味,加深了他對樂隊指揮和舞臺效果的理解,也使他在面臨複雜的任務時多了一分從容。
此外,李天然目前已發表12篇署名SCI論文,但他始終認為發表文章只是科學研究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解決實際應用中的瓶頸問題,真正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國家的半導體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05 求索數理,文體兼修;意氣風發,眼觀群己
數學科學學院2017級本科生任一諾
2020年是任一諾的「豐收」年。今年十月,他受邀在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第十八屆年會上做學術報告,是報告人中極少數的本科生之一,這項報告的成果基於一項他從大一開始投身的研究。
大一起,任一諾就參與到李若教授的科研團隊中,致力於流體力學的數值方法與動理學方程的模型約簡工作。在數值模擬碰撞等離子體的課題中,他提出了一種新穎且高效的數值算法,在朗道阻尼等經典物理現象上取得了出色的數值實驗結果。目前,該工作已經形成論文並進入國際頂級期刊的覆審階段,他也因此受邀在應用數學年會報告自己的成果。
應用數學科學是任一諾的興趣所向,更是人生志業。學海之中,他是矢志科研、成績優異的人才、榜樣,三年中任一諾總績點3.90,位居全年級第一名,其中10門課程滿績、22門課程超過95分,專業課平均分95分。而在棒壘賽場上,他是備受信賴的投手、隊長,在上屆北大杯中上壘加長打率、得分、打點三項隊內第一,當選球隊MVP,帶領球隊獲得近五年來北大杯最好戰績。
不僅自身優秀,任一諾還積極投身學生工作,盡其所能幫助他人。作為班長,他兩次帶領班級獲得北京大學「先進班集體」稱號。今年,他在疫情期間充分發揮學校與同學間的橋梁作用,認真落實防控工作,持續關注同學們的每日健康狀況,用行動詮釋學生骨幹的責任與擔當。
任一諾入選應用數學拔尖計劃,三年來共斬獲獎勵獎學金十餘項,連續兩年獲得國家獎學金。曾獲2019年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際一等獎、2019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家二等獎、第16屆「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競賽國家二等獎、2018年全國大學生物理競賽一等獎,並有兩項科研成果進入論文發表階段。
06 以學術為基,以實踐為橋
國際關係學院2020級博士生託馬
2012年,託馬在查德共和國「高考」中取得了全國第一名,這讓他獲得了中國政府獎學金和公費來華留學的機會,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使他倍加珍惜。
託馬認識到非洲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在學術領域他聚焦於西非地區安全研究、中非安全戰略合作研究,於2020年1月同導師劉海方合作在Global Times發表學術評論《US exit from Africa may worsen situation》,並在2020年9月參加首屆「西亞非洲國家治理論壇」,發表演講「全球化下薩赫勒地區國家實現現代化治理的路徑及其面臨的挑戰」。作為北京大學非洲研究中心助理,他以自己專業化的組織溝通能力為中心各項活動的成功舉辦做出了重要貢獻。
託馬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在過去兩年學院組織的「星火計劃」活動中,他深入基層一線,切身體驗基層發展,與當地學生座談交流,以個人勵志故事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做有世界情懷的新時代青年,給他們種下夢想的種子。感知中國基層發展脈搏的同時,他也期待將中國經驗帶回祖國、帶回非洲,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
疫情期間,他在校內隔離的近八個月裡始終保持樂觀、積極心態,積極宣傳中國疫情防控進展,在學生防疫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託馬胸懷大志,他希望將來能成為中乍,甚至中非友誼的橋梁和文化使者,為中非人類命運共同體出一份力。
託馬曾獲2019年度中國政府優秀來華留學生獎學金、2019年度北京大學外國留學生學習優秀獎、2019年度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凌霄獎學金等榮譽。
07 朝乾夕惕,孜孜以求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博士生麥麥提·斯馬義
在過去的一年裡,麥麥提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在博士研究生的最後階段,他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員。
對於一個出生在祖國大地西北邊陲新疆最南邊小鄉村的學生來說,在匯聚來自各地尖子生的北大求學本就是件巨大的挑戰。但他從未屈服於這些困難,並為此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分秒必爭,惡補基礎,在課題組裡他早來晚歸,刻苦鑽研。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下,他最終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明確了學術目標,融入了科研環境。
截至目前,麥麥提在我國大氣汙染物的減排和控制方面已撰寫發表SCI文章11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完成了5篇SCI文章,為有效控制我國大氣汙染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建議。
今年年初,麥麥提居家隔離期間關注到家鄉的高中生對未來學業規劃充滿了迷茫和焦慮,於是他依託院系黨支部,多次組織線上幫扶新疆高考生的活動,拓寬他們的信息渠道,勉勵他們努力學習備戰高考,幫扶的對象涵蓋從北疆到南疆的上千位高考生。
在他心中,在燕園學有所成,未來回歸家鄉,為邊疆地區的繁榮、教育事業的改善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永不熄滅的夢想,他決心要把北大人和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踐行在新疆大地。
麥麥提曾獲得北京大學優秀科研獎、北京大學校長獎學金、北京大學三好學生、全國環境博士學術會議「未來科學家」獎等多項榮譽。
08 河源情懷,永在心間
經濟學院2020級碩士生張棟傑
在北大,張棟傑是一個每天讀書上課的學生。而到了2700公裡外的基層教學一線,他迅速成為多面手:一年間,他教過三個學科,帶領學生朗誦國學經典,探索數學奧秘,感受世界地理的廣袤。作為北京大學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團長,張棟傑在新疆烏魯木齊縣水西溝鎮中學支教一年。
剛到學校時,他首先面臨的是「名字關」,班裡60%的學生是哈薩克族:阿依達娜、木拉提、哈依那爾別克……聽當地人說,每個學生的名字都有特殊的含義:「河然」的意思是天上的雄鷹,「阿娜爾」的意思是石榴,「葉爾傑提」的意思是成長。一個個略顯陌生的名字,對他來說是一張張臉龐,可對他們的父母來說,這就是家庭的希望。張棟傑認識到,改變一個學生,就是改變一個家庭。因此他不斷充實課程內容,提高授課質量,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在他的努力下,所帶學生的成績位列同類型班級前列。
邊疆地區缺老師,教育扶貧的任務依然很重。學生大部分來自農牧民家庭,不少還是貧困戶,他積極對接聯繫新疆北大校友會,為支教學校發放獎學金和物資累計4萬餘元。為拓寬孩子們的視野,他組織當地優秀中學生赴北京的遊學活動,讓農村孩子走出大山。
疫情期間,他還為北大援鄂醫療隊員子女提供線上陪伴、英語輔導,解決前線戰士的後顧之憂,以實際行動服務戰「疫」一線。張棟傑說,「我們的信念平凡而簡單,那就是對孩子們負責,點燃希望的火苗,讓平凡奉獻蛻變成不凡。」
張棟傑曾獲得北京市優秀畢業生、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北京大學十佳學生黨支部書記、北京大學三好學生標兵、優秀支教教師等榮譽。
09 「微軟學者」,黨團先鋒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2018級博士陳震鵬
對於陳震鵬來說,2020年是印象深刻的一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他全身心地參與到助力疫情防控的活動當中,展現了一名北大人的擔當。
在社區,陳震鵬助力其所在的如皋市城西社區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協助設立社區疫情防控宣傳服務隊,開展體溫測量,幫助社區群眾申領健康碼。由於其在社區內所做貢獻,中共如城街道城西社區總支部委員會致信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表示感謝。
此外,陳震鵬作為技術骨幹協助科技公司進行抗疫應用的開發和部署,在科技抗災中做出突出貢獻。在學校,作為輔導員和班長,陳震鵬每天聯絡所在本科班和研究生班200多名同學,統計大家的健康狀況。他還帶領班委開展班級「暖春行動」,為每位同學提供一對一關懷,及時了解並積極幫助解決同學們的困難。
在學術科研上,陳震鵬努力奮進,積極投入重大科研項目,挑戰科研中的「硬骨頭」。自2016年進入楊芙清院士、梅宏院士主持的軟體工程所進行科學研究以來,他師從梅宏院士、劉譞哲副教授,作為技術骨幹參與了863項目、國際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多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創新性地實現了一套基於繪文字的用戶情境解析技術。他以一作身份發表的論文獲得2019年國際全球資訊網大會最佳論文獎,這是中國學術機構迄今首次獲得該獎項,他本人被評為「微軟學者」。
陳震鵬已在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和會議發表論文11篇,含第一作者論文7篇。曾獲北京大學「學生五·四獎章」、國家獎學金、五四獎學金、唐立新獎學金、校長獎學金、北京大學優秀共產黨員、三好學生(標兵)、學術創新獎等校級及以上榮譽共21項。
10 健康「守護者」,抗疫「守夜人」
公共衛生學院2017級直博生韓雨廷
韓雨廷的2020年從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鬥」開始。
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來,韓雨廷在大年初一「請戰」返京,作為志願者團隊學生組長赴中國國家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從事疫情數據分析工作。初到時,疫情進展瞬息萬變,數據分析爭分奪秒,韓雨廷主動承擔了絕大多數疫情數據監測的夜班任務。
巨大的工作量和24小時連軸轉的工作時間挑戰著志願者們生理和心理的極限。在這樣的情況下,韓雨廷夜以繼日地編寫程序,努力實現固定分析流程,利用系統化、自動化分析程序來提升工作效率。終於,原本全員出動也要奮戰整夜的工作,後來只需三個人在1個小時內即可完成。
這項工作得到了疾控中心的高度認可,並在很長時間內成為疫情監測的「利器」。韓雨廷及其帶領的志願者團隊也因此榮獲2019年度北京大學醫學部青年文明號稱號。
做一名健康「守護者」,是韓雨廷一直以來的志願。秉承「上醫治未病」的理念,韓雨廷一入學便投身慢性病預防的科研領域。經過不懈努力,他構建了首個適用於我國人群的乳腺癌與食管癌10年風險預測模型,並完成科研成果轉化。他還帶領團隊共同構建中國首個基於電子健康檔案的多病種風險預測系統,幫助個人感知疾病風險,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韓雨廷曾獲北京大學「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共產黨員」,北京大學醫學部特等獎學金,北京大學優秀科研獎等榮譽。
2020年
在新冠疫情陰雲籠罩之下
北大學子衝鋒在前的身影依舊清晰
2021年
期待並相信撥雲見日之時
北大青年的腳步必將更為堅定
建黨百年之際
北大人淵源有自,更加生逢其時
繼往開來,勇擔重任
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綻放絢麗之花
來源: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