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面相一:孩子的事管得少
要探索慈父是怎樣煉成的,就得分析當今男性在家庭和社會中的角色。現代社會中,雖然人們「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在弱化,但男人仍舊被看作家庭的「頂梁柱」,他們為了生活安穩,事業發達,大多會將更多精力付諸於工作。於是,教育孩子的任務,便自然而然落在女人身上。
阿輝今年36歲,有一個7歲的兒子,因為工作原因,他一年中有半年時間出差在外,所以兒子的飲食起居都由妻子負責。「因為工作忙,我也沒什麼時間照顧孩子,平日都是他媽媽負責監督他學習、寫作業。我一回家就是負責陪他玩,給他買禮物補償。」因為阿輝常年出差,妻子不得不扮演嚴母。對兒子提出各種要求的,是媽媽;事無巨細,指出孩子錯誤的,也是媽媽;待人接物,給孩子立規矩的,還是媽媽。如此一來,媽媽在孩子心中或多或少變成了「紀律」、「要求」的代言人。 雖然孩子很小,還不至於跟媽媽逆反,但時不時就會表現出對媽媽的消極牴觸,讓阿輝妻子著急上火,在家裡吵吵嚷嚷成了常事。
而阿輝因為不能照管家,多少心懷愧意,因為很少管具體的事,阿輝給兒子留下的記憶,就是哄著他玩,給他買好吃的,替他在媽媽面前說好話,因而,兒子覺得爸爸特別慈愛,甚至有點「好欺負」,但凡自己犯了錯或者有事相求,都會先找爸爸說。
和阿輝一樣,如今很多男人在家中都不擔當教育孩子的「主力軍」,他們或是因為工作繁忙,或是因為個性懶散對家事「不感冒」,因為不管教孩子,沒什麼機會扮「惡人」,男人便不知不覺成就了自己「慈父」的形象。
「慈父」面相二:不求孩子跟自己親
另一方面,男人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沒有女人跟孩子那樣親密。通常女人對親情的感受度和要求更高,對孩子的言行舉止更加關注。而相比之下,男人對孩子的親密要求則低一些,即便他們也深愛孩子,也不會像女人那樣因為孩子偶爾對自己的疏離而情緒低落。他們對孩子的期望也沒有那麼高,不會要求孩子事事按照自己意願完成,對孩子表現得更為寬容。
老鄭就不大看得慣妻子對女兒的「苛刻要求」。女兒丁丁今年20歲了,由於妻子一直要求孩子孝順長輩,在外企實習的丁丁每天都會給媽媽打個電話,告知是否回家吃飯。通常就告訴媽媽一個人,她覺得告訴老媽就等於告訴老爸。對此,老鄭覺得很正常,也非常能接受——只要家裡有一個人知道女兒動向就可以了,這個人是不是他無所謂。但是如果這種情況反過來:丁丁只給爸爸打電話報告行蹤,沒告訴媽媽,老媽就會極度抓狂。雖然這種事發生的頻率一年不超過五次,而且常常是丁丁跟爸爸聊別的事,順口說起不回家吃飯的,但那也不行。每當由老鄭告訴老婆女兒不回家吃飯,丁丁媽抄起電話就會質問女兒一通,既會說因為不是第一時間知道,多做了飯,又會說丁丁這麼做缺少對媽媽起碼的尊重。直說到女兒道歉,幡然悔悟下次一定先給媽媽打電話才算完事。
就因為媽媽對母女關係要求高,爸爸幾乎沒要求,丁丁如今反倒更喜歡跟爸爸聊天,覺得老爸好。即使爺倆聊得不投機,她黑臉而去,過一會兒再跟爸爸說個軟話兒,剛才那段就翻篇兒了,老爸也根本不往心裡去。可丁丁要是敢對媽媽這樣,她老人家一準得躥兒了,好幾天都哄不過來。
「慈父」面相三:專門給娘倆兒勸架
女性社會角色的演進,也是讓男人成為慈父的一個助推力。如今,大多數女人不僅要承擔持家育兒的任務,而且還要在社會中打拼,承受來自職場的壓力,她們既要為家庭經濟貢獻力量,又不能擺脫傳統母親的任務。如此一來,女人往往更加焦慮,跟孩子相處時愛發脾氣,容易煩躁。而此時,男人就充當了家庭的緩衝帶,他們會在妻子和孩子產生矛盾時,兩方周旋平衡,一面勸解妻子,一面撫慰孩子,自然給孩子的感覺也更為開明寬容。
孫先生在家就是扮演溫柔寬厚的角色,而孫太太則顯得很「刺兒」。每次看妻子要懲戒孩子,他都要出面說和,緩解氣氛。「這個家裡總要有一個嚴厲,一個溫和的,要是爸爸媽媽都成天兇巴巴,那孩子還不抑鬱了。」孫先生說,妻子脾氣「火爆」,每次孩子稍有犯錯便火冒三丈,「有時責罵,急了還會動手打兩下,孩子委屈便來找我,我一邊勸妻子消氣,一邊安撫孩子,告訴他媽媽也是為他好。妻子也知道自己控制不住情緒,但是她也很辛苦,每天照顧家裡孩子老人,我也不好責怪她。最好的方法就是我來當和事佬。我發現,自從孩子上了初中,我在家裡的作用就是『專業』給娘倆兒勸架的。」對自己這個新角色,孫先生還真有點痛並快樂著。
專家解讀
「慈父」必須有所作為
情感心理問題專家 張麗珊
孩子在精神層面更需要「慈父」
除了男人沒時間管孩子,對孩子管理粗線條,認為孩子還小不必要求太高等原因,現代家庭「嚴母慈父」的新趨勢還在於夫妻對孩子的定位不同。媽媽往往是將孩子當成自己的「作品」,與其說更在意孩子的成長,不如說是更希望自己的「作品」好,因而表現出「關心則亂」的狀態。因此管得多、反覆管,付出巨大的媽媽反而成了孩子眼裡的「壞人」。平時沒時間管孩子、在媽媽發火時充當「消防員」的爸爸則成了「慈父」。
很多女人覺得,自己管孩子管成「仇人」,丈夫「充好人」反而很落好。尤其是十幾歲的孩子,更願意和父親進行精神層面的交流,這多少會讓母親有些失落,因此發出「丈夫竊取勞動成果」的感慨。其實不是說男人竊取了勞動成果,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她)希望得到引領,而不是一些細碎的念叨。有的媽媽在精神層面跟孩子無法交流了,或者媽媽提建議的方式讓他(她)受不了,所以孩子更喜歡跟爸爸交流。
女人不要因失落而埋怨「充好人」的丈夫,「慈父」形象還是值得肯定的。父親的寵愛會培養女兒的自信,兒子也會從父親溫和的脾氣中學會溫和待人的性格,對人際交往、情緒管理都很有幫助。
「慈父」要引導孩子感恩「嚴母」
「慈父」使三分勁落七分功,在已經很「落好」的情況下,男人需要思考一下自己的「站隊」問題。在教育子女問題上,夫妻角色可以略有分工,但大是大非必須保持一致。雖然有的男人不願「得罪」孩子,或者不完全認可妻子的觀點,但是面對孩子,夫妻倆還應觀點一致。例如要跟孩子談具體問題之前,兩人可以先商量好統一思路,即使表現得一寬一嚴,也要共同進退。男人應該學會有策略地調和孩子跟妻子之間的關係,比如孩子與妻子發生矛盾時,可以跟孩子說「咱們聊聊」,把他(她)帶到另外的房間,不要讓母子兩人沒完沒了地爭吵下去。
此外,「慈父」還需要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導向作用,不要在孩子面前貶低妻子,不然將會導致孩子懷疑母親的權威性。父親要引導孩子理解、感恩母親。這點需要具體地跟孩子交流,不能只是一味空洞地說道理。在有的家庭,父親一說到這些就跟孩子「擠眼」,誤導孩子認為只是哄哄老媽而已。其實這不只是哄的問題,是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有分工的,父母雙方不是競爭的關係,不能一褒一貶。像談人生、宏觀規劃等方面,父親能夠給予引導,但是在生活細節方面母親的付出是無人能比的。從父親的角度,說出讓孩子感恩母親的話,不僅能夠增強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而且還能讓女人內心平衡。
來源:今晚報專刊-8090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