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老君曰: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
動者:靜之基。
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夫,
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常能:
遣其欲,而:心自靜,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
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
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
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
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太上老君曰:
上士無爭,下士好爭;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
為有妄心,既有妄心。
即驚其神,既驚其神。
即著萬物,既著萬物。
即生貪求,既生貪求。
即是煩惱,煩惱妄想。
憂苦身心,便遭濁辱。
流浪生死,常沈苦海。
永失真道,真常之道。
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公曰:
吾得真道者,曾誦此經萬遍。
此經,是:
天人所習,不傳下士。
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
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
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
西王母,皆:
口口相傳,不記文字。
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上士悟之,升為天宮。
中士修之,南宮列仙。
下士得之,在世長年;
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
持誦:此經者,
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
然後:
玉符保神,金液鍊形;
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
家有此經悟解之者,
災障不千,眾聖護門;
神升上界,朝拜高真。
功滿德就,相感帝君;
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
註解:
老君曰: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註:
老君曰,
老者:乾陽,
君者:性王,
曰者:說談。
老君之出,莫知其原,
自:混沌而來,無世不出。
上三皇,
號:萬法天師
中三皇,
號:盤古神王
後三皇,
號:鬱華子
神農時,
號:大成子
軒轅時,
號:廣成子
千變萬化,難以盡推,
或化儒聖,或化釋佛,
或化道仙,隱顯而莫測。
或著:感應
或著:道德
或著:清靜
功德以無邊
—————
大道無形者:
大為無外,道為至善;
無是無極,形為蹤跡。
大道,本:鴻蒙未判之元炁。
有何:形質之見。
—————
生育天地者:
生為生化,育為含養;
天為陽氣,地為陰氣。
而:天地,
何由:大道之生。
每逢:戍亥二會為混沌,
混沌者:無極,
以待:子會之半,
靜極一動而生陽。
陽炁上浮,以為天,
在人,為玄關。
以待:醜會之半,
動極一靜而生陰。
陰氣下凝,以為地,
在人,為丹田。
故曰:天開於子,地闢於醜。
————
大道無情者:
道本屬先天,無聲無臭,
情本屬後天,有作有為。
無情,是:無為之道。
————
運行日月者:
運是旋轉,行為周流;
日為金烏,月為玉兔。
日屬:離卦,
則有:寒暑之來往。
月屬:坎掛,
則有:消長之盈虧。
在人,為:
聖日聖月,照耀金庭。
————
大道無名者:
名是名目。
先天大道,無形無象;
無始無終,有何名字。
————
強名曰道,長養萬物者:
長為長生,養為養育。
萬物,是:
胎卵溼化,昆蟲草木之類。
皆得:先天之炁,而生之者。
世人,若肯回頭向道,
訪求:至人指示:身中之天地,身中之日月。
修:無形,無情,無名之道;
煉:神寶,炁寶,精寶之丹,
返:上清,太清,玉清之官。
證:天仙,金仙,神仙之果。
道遙物外,萬劫長存;
這等好處,何樂不為。
老祖詩曰:
道德天尊演妙玄,尊經一部即真傳。
求師指破生死竅,得訣勤修龍虎丹。
個個同登清靜道,人人共上彩雲蓮。
無極宮內受封后,快樂逍遙自在仙。
文昌帝君詩曰:
一部尊經度世船,五湖四海任盤旋。
若不點破經中理,枉費工夫拜几筵。
個裡玄機惟一撥,壺中春色數千年。
天尊口訣斯經露,按法修行赴九天。
————————
原文: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註解:
吾不知其名者:
吾乃我,是太上自嘆。
大道,
本無:形象所定,
更無:名色所擬。
由強勉取名曰:道。
道,雖曰:強勉。
以字儀,而推之,實不強。
倉頡夫子,造:道字,
深隱玄蘊。
道字,
先寫兩點,
左點為太陽,右點為太陰;
似:太極陰陽相抱。
在天為日月,在地為烏兔,
在人為兩目,在修煉為迴光返照。
————
次寫一字,
是:無極一圈。
此圈,在先天屬乾。
易曰:乾圓,
鴻蒙一破,其天開,圈折為一,
易曰:乾一,
經曰: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人得一以聖。
儒曰:惟精惟一,
釋曰:萬法歸一;
道曰:包元守一。
————
次寫:自字於下,
言這:一字圈圈,日月團團,在自己身上。
儒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上下相合成一首字,
首者,頭也,修道是頭一宗好事。
————
次寫:走之,行持。
乃:周身法輪自轉,
此名:道字之儀也。
————
道者,
乃: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
有:清天炁
有:濁地氣
有:動陽炁
有:靜陰氣
天清純陽,地濁純陰,
天動乾圓,地靜坤方。
清、濁、動、靜
在天顯象,在:日月,
在地顯象,在:春秋;
在人顯象,於:聖凡。
日為陽,常圓常滿;
月為陰,有晦有虧。
春為陽,而萬物發生;
秋為陰,而萬物頹敗。
聖為陽,脫殼以升仙;
凡為陰,壽終以為鬼。
此謂:清濁動靜之理,大概而言之。
不知世間,乾男坤女,
可知身中:清濁動靜否?
若是不知。急早積德,
感動天心,明師早遇。
指示:身中之大道,聖日聖月之照臨。
將:濁陰之氣而下降,
提:清陽之炁以上升。
寂然不動,謂之:靜,
感而遂通,謂之:動。
常以有欲,以觀其竅,動也。
常以無欲,以觀其妙,靜也。
採者:動;
得者:靜。
九節玄工,
節節有動靜清濁。
須待:口傳心授,
方可:瞭然於心。
成仙有何難?
呂祖詩曰:
清靜妙經亙古無,水精注後理方舒。
品分廿四超三界,大地遵崇護寶珠。
關帝詩曰:
一卷無為清靜經,旁門外道不相親。
改邪歸正循天理,長生不死也由人。
觀音詩曰:
陰陽動靜在人天,皇極中空鍊汞鉛。
識得濁清升降法,明燈不夜照三千。
————————
原文: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註解:
男清女濁者:
男稟:乾道,以成體,
故曰:清。
女稟:坤道,以成形,
故曰:濁。
男屬太陽,
而:陽中有陰,離中虛。
女屬太陰,
而:陰中有陽,坎中滿。
男子十六,清陽足;
女子十四,濁陰降。
清陽者:壬水;
濁陰者:癸水。
壬為白虎,癸為赤龍。
故,仙家,有:
降龍伏虎之手段,
返本還原之天機;
故,長生而不死。
————
男動女靜者:
男稟天之炁以生,
女稟地之氣而成。
故曰:天動地靜。
此男女之論,非實屬男女,
陰陽而已矣。
—————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者:
降為生,流為成;
本為始,末為終。
是故,
萬物:乃人之末;
人為:萬物之本。
人又為天地之末,
天地,為人之本。
人不可以無本,
亦不可以無末。
本者體,末者用。
則:兩不相離。
天地,
以:太空為本,
而生人畜萬物。
人畜,以:至善為本,
而生:周身百體。
天不失其本,
則天且長且久。
人不失其本,
則人為佛為仙。
亦可與天地同壽。
人自古皆有死,
何由:不致於死?
豈不聞,呂氏春秋曰:
人能一竅,通則不死;
其壽在神。
聖經云: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道經雲,
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惺惺幾個悟?
夜來鐵漢自思量,長生不死由人做。
這:玄關一竅,異名多端。
儒曰:
靈臺、至善、無極、
無思無慮之天,己所獨知之地。
釋曰:
靈山、虛空、皇極、
南無盤之天,阿彌陀佛之地。
道曰:
靈關、金庭、太極、
三清紫府之天,萬殊一本之地。
三教名雖異,而其所一也。
儒得此竅,而成聖
釋得此竅,而成佛
道得此竅,而成仙
只是此竅,上蒼所秘。
而三教聖人,不敢明洩於書。
防匪人得之,恐遭天遣。
必要:訪求至人,低心受教。
指示:此次第工夫。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土道古佛詩曰:
女女男男濁濁清,還從本末覓真情;
有為日動無為靜,得本延年失本傾。
急早回頭修至善,趁時氣在學長生,
任君積下千金產,一旦無常空手行。
火公老人詩曰:
太極陰陽玄妙多,長生大道少人摩,
世間若要人不死,接命添油養太和。
————————
原文: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註解:
清者:輕清
濁者:重濁
源者:源頭
靜者:無為
動者:有為
基者:根本
————
何為:清者濁之源?
天,本是:清炁上浮。
這清炁,還從地中發生。
地本:陰濁之體,
由陰極而生陽。濁定而生清。
男本清靜之體,
女為汙濁之身。
雖:清靜之體,
其源出於汙濁之身。
丹道,
以神為清陽之體,
而神之源頭,
由不可見之元精,化成陽精;
由陽精而生炁,由炁而生神。
故曰:
煉精化炁,煉炁化神。
豈不是:清者,濁之源?
————
靜者,動之基。何謂?
地本靜,
其源,還從天炁所結。
女本靜,
其源,還從父親所降。
丹道,以:無為為靜,有為為動。
其源,還從:有為立基。
故曰:動者,靜之基也。
急早回頭向道,
將自身中:
濁氣撥盡,清炁上浮;
凝結成丹,長生不死。
積功累德,丹書來詔,
脫殼飛升,逍遙物外。
將:
生身父母,同超天堂。
共享極樂;不亦欣乎。
可嘆世有:
一等愚迷,貪痴之人,
不知性理。
他說:仙佛,皆有分定,
不是:凡夫,做得到的。
正所謂: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
自暴自棄,甘墮苦海,全不思想。
人秉:陰陽五行而生,
為萬物之首。
可以:行天地之全功,
可以:載天地之大道。
天之道,顯象於日月。
而,日月之道,顯象於陰陽。
而:陰陽之道,亦顯象於消長。
消陽長陰,凡夫之道。
待至陽盡,陰純成鬼。
消陰長陽,異人之道。
待至陰盡,陽純成仙。
況人:半陰半陽,半仙半鬼。
若將:半邊陰氣煉退,則成純陽。
純陽者仙,何難之有?
虛子曰:堯舜與人同耳。
顏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
有為者,亦若是。
此,皆言:
人人可以為聖賢,
人人可以為仙佛。
只在有志無志之分。
有志者,
不論:在家出家,都能修身。
在家者:
妻為明,子為伴。
人身,雖在紅塵,
而:心出乎紅塵。
何等便宜之事也。
呂祖詩曰:
看破浮生早悟空,太陽隱在月明中。
時人悟得陰陽理,方奪天機造化功。
韓祖詩曰:
虛心實腹求鉛光,月裡分明見太陽。
湛破濁清升降路,自然丹熟遍身香。
急性子詩曰:
男清女濁有先天,不曉根基亦枉然。
女斬赤龍男降虎,何愁俗子不成仙。
——————
原文: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註:
人者:善男信女
能者:至強無息
常者:二六時中
清者:萬緣頓息
靜者:一念不生
修道之人,
以:清靜為妙,
非禮勿視,則:眼清靜
非禮勿聽,則:耳清靜
非禮勿言,則:口清靜
非禮物動,則:心清靜
————
天地悉皆歸者:
得:明師指點,身中之天地。
天炁歸地,汞投鉛,
地氣歸天,鉛投汞。
神居北海,以:清靜之功,
則:身中天氣,悉歸之。
而:身外之天氣以隨之。
神居南山,以:清靜之功。
則:身中地氣悉歸之。
而:身外之地氣以隨之。
所言:
身中之天者,道心而已,
身中之地者,北海而已。
道心,先天屬乾,乾為天,
故以:道心為天。
北海,先天屬坤,坤為地,
故以:北海為地。
此:身中之天地,
而感身外之天地。
身外之天地,
以應身內之天地。
而身內之天地,有主宰,
則:身外天地之炁,悉歸於內。
若無主宰,
則:身內天地之炁,
悉歸於外,不能成道,
反與:大道有損。
書經曰: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正是教人:
去人心,守道心。
正陽帝君詩曰:
可嘆蒼生錯認心,常將血肉當黃庭。
三途墮落無春夏,九界升遷少信音。
便向仙街了罪籍,遂從道路脫寒陰。
吉兇兩岸無差錯,善士高升惡士沈。
重陽帝君詩曰:
道心惟微人心危,幾個清清幾個知。
至善中間為硐府,玄闗裡面是瑤池。
猿猴緊鎖休遷走,意馬牢拴莫教馳。
允執厥中函養足,金光一道透須彌。
—————————
原文: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註:
夫人神好清者:
一陰一陽乃為人,
人得一為大,大得一為天;
超出天外,方為夫字。
人者:
得天氣下降,地氣上升,
陰陽相結,以為人也。
神者:
稟父母之性,為元神。
受天地之性,為識神。
而元神,無識無知,能主造化。
識神,最顯最靈,能應變無停。
此神,是:人之主人翁。
其神之原,出於無極,
道家呼為:鐵漢
釋氏喚作:金剛
儒家叫作:魂靈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在身為魂,出身為鬼。
修善為仙為佛,
作惡變禽變獸。
元神,隨身之有無,
從受胎,以得其生。
凝於:無極之中央,
主宰:生身之造化。
十月胎足,瓜熟蒂落;
地覆天翻,一個筋抖下地,㘞的一聲,
而:元神從無極,
逩下:肉團頑心。
而這識神,趁此吸氣,隨吸而進。
以為:授胎與元神,合而為一。
同居於心。
從此:以心為主,
而:元神失位,識神當權。
七情六慾,晝夜耗散。
而:元神耗散以盡。
地水火風,四大分馳,
其身嗚呼哀哉。
以:識神為自已之真性,
而:捨身而出,
縱:壽高百歲,
不免大夢一場。
必有:鬼卒押至地獄,
將:平生之善惡,照簿賞罰善者。
或:轉生來世,以受福報。
或為:鬼神,享受香菸。
惡者:或轉世以受惡報,
或失人身以變四生。而萬劫難復。
————
好者:愛
清者:靜
此元神本好清靜,
無奈人心之識神,而好動作。
時常以擾之,不能清靜。
因不能清靜,
朝傷暮損,漸磨漸虧,
元神一衰,而百病相攻,無常至矣。
奉勸世人,
要曉:
人身難得,中華難生;
道法難遇,大道難逢。
今得人身,幸生中華,
切莫:糊糊混混,以過一世。
要把:
性命二字為重,識神元神當分;
真身假身當曉,人心道心當明。
切不可:
以人心,當道心;
以識神,當元神,
以假身,當真身。
佛經云:
心字詩,三點如星布,
橫鉤似月斜,披毛從此出,作佛也由他。
呂祖詩曰:
人生難得今已得,大道難明今已明。
此身不向今生度,再等何時度此身。
黃老詩曰:
一貫道心孔紙書,於今清靜啟靈圖。
真經真法皆言道,天理天年也在儒。
漢武枉尋千歲藥,秦王空想萬年謨。
此經在手春秋永,別有乾坤鎮玉壺。
太白星詩曰:
群經惟此有奇思,翻案偏然有妙詞。
那管春秋而過去,只將旦暮以窺之。
全憑清靜為靈藥,豈有人心種紫芝。
道心是為真父母,精神力量庇佳兒。
——————
原文: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註:
人心者:常人之心
好靜者:不愛妄動
欲者:七情六慾
牽之者:牽引外馳
人心:本不好靜,
因有:元神在內,
有時:元神主事,
故心有時好靜也。
人心:本不好動,
因有:識神在內,
有時:識神主事,
故心亦有時好動。
人身,
因有六根,則有六識;
因有六識,則有六塵,
因有六塵,則有六賊。
因有六賊,則耗六神;
因耗六神,則墮六道。
六賊者:
眼、耳、鼻、舌、身、心是也。
眼貪美色,而不絕,
久以後,這點靈性,
墮在:卵生地獄,
變為:飛禽鵲鳥、羽毛之類;
身披:五色翎毛,何等好看?
耳聽邪話,而不絕,
久以後,這點靈性
墮在:胎生地獄,
變為:騾駝馬,走獸之類。
項帶鈴鐺,何等好聽?
鼻貪肉香,而不絕,
久以後,這點靈性,
墮在:溼生地獄,
變為:魚鱉蝦蠏,水族之類。
常在臭沈,何等好聞?
舌貪五暈三厭,而不絕,
久以後,這點靈性,
墮在:化生地獄。
變為:蚊蟲蛆蠓,蟣蝨之類。
還是:以口傷人傷物,何等有味?
心貪財,而無厭;
久以後,這點靈性,
墮在:駝腳之類,
一生與人駝物,而貨財金銀常不離身,
何等富足?
身貪淫,而無厭,
久以後,這點靈性;
墮在:煙花雞鴨之類,
一日交感無度,何等悅意?
此言:六欲牽心之報。
還有:七情之傷,
而,不可不知。
七情者:
喜、怒、哀、懼;
愛、惡、欲是也。
喜多傷心,怒多傷肝;
哀多傷肺,懼多傷膽。
愛多傷神,惡多傷情;
欲多傷脾,此為七情牽心之傷。
又有:外十損,
而亦不可不知。
久行損筋,久立損骨;
久坐損血,久睡損脈。
久聽損精,久看損神;
久言損氣,食飽損心,
久思損脾,久淫損命。
此為十損。
大凡世人,無一人,
不受此:
六賊、七情、十損之害。
奉勸天下:善男信女,
將:六賊、七情、十損一筆勾銷。
返心向道,
切莫:上此賊船,
恐墮沈淪,悔之晚矣。
無心道人詩曰:
眼不觀色鼻不香,正意誠心守性王。
三境虛空無一物,不生不滅壽延長。
清靜子詩曰:
妄念才興神即遷,神遷六賊亂心田。
心田既亂身無主。六道輪迴在目前。
尹真人詩曰:
靈光終夜照河沙,凡聖原來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
原文:
常能:
遣其欲,而心自靜;
澄清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
註:
常者:平常,
能者:志能;
遣者:逐遣,
欲者:私慾。
言:二六時中,
將:靈臺之上,打掃潔淨。
勿使:萬物所搖,
外相不入,內相不出;
而,道心自然清靜矣。
————
澄其心者:
將渾水以澄清。
心有雜念,如:水之有泥漿。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五祖出偈,
神秀偈:
身是菩提樹,心乃明鏡臺;
時時勤打掃,休得惹塵埃。
六祖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怎得惹塵埃。
正此之謂也!
————
而神自清者:
心無念頭擾撓,
而元神自然清明。
元神清明,
而:眼、耳、鼻、舌、心、身,
六欲則無妄動。
三毒者:三屍,
人身有三屍神,名三毒。
上屍,名:彭琚,
管人:上焦善惡。
中屍,名:彭質,
管人:中焦善惡。
下屍,名:彭矯,
管人:下焦善惡。
彭琚,色白而青;
彭質,色白而黃,
彭矯,色白而黑。
上屍,住:玉枕關
中屍,住:夾脊關
下屍,住:尾閭關
每逢:庚申甲子,詣奏善惡。
又有:九蠱,作害不淺。
阻塞:三關九竅,
使其真陽,不能上升。
而,九蠱,俱有名字。
一曰:伏蠱,住玉枕竅
二曰:龍蠱,住天柱竅
三曰:白蠱,住陶道竅
四曰:肉蠱,住神道竅
五曰:赤蠱,住夾脊竅
六曰:隔蠱,住玄樞竅
七曰:肺蠱。住命門竅
八曰:胃蠱,住龍虎竅
九曰:蜣蠱,住尾閭竅
三屍住三關,九蠱住九竅;
變化多端,隱顯莫測。
化美色,夢遺陽精;
化幻景,睡生煩惱。
使其:大道難成矣!
故,丹經云:
三屍九蠱在人身,
陽塞黃河毒氣深。
行者打開三碉府,
九蠱消滅壽長生。
正此之謂!
不知:修道之士,
可知:斬三屍,殺九蠱之法否?
倘若不知,急訪明師,
低心,求指大道。
請動:孫悟空,在東海龍宮,
求來:金箍棒,打三關。
借來:豬八戒之釘扒,
扒開:九竅而三屍亡形,九蠱滅跡。
關竅通徹,法輪常轉;
性根長存,命基永固,
七情頓息,六欲不生,三毒消滅矣。
清虛真人詩曰:
茅庵靜坐勝高樓,斬去三屍上十洲。
堪嘆玉堂金馬客,文章錦繡葬荒坵。
達摩祖師詩曰:
一陽氣發用功夫,九蠱三屍趁此除。
到陣擒拏須仔細,恐防墮落洞庭湖。
無垢子詩曰:
七情六慾似風塵,一夜滂沱洗垢新。
待等地雷初發動,屍嚎鬼哭好驚人。
————————
歡迎大家掃描下面二維碼,添加關注三尼醫世公眾帳號,
因為此文頗多,所以分成上下兩篇進行註解排版,謝謝大家的支持。
剛開始辦,文章略少,以後會逐漸增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