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
今天開始作為自媒體新手第一篇的文字創作,因為我自身對攝影攝像有一些興趣跟愛好。在之後的文章當中也會大多數以這類內容為主與大家進行分享。
現如今由於智慧型手機和平板的普及,每個人的手機裡都免不了安裝一些可用來美膚瘦臉的APP。但是我今天要講的不是手機美顏APP的使用, 我們今天來講的是P圖軟體的「始祖」——photoshop,以及如何利用它來處理人像修圖。我們會談到的工具和主題,包含了修復畫筆工具、遮色片美膚技巧,表面模糊濾鏡、高低頻磨皮以及液化濾鏡。
說到人像修圖就不能不提到photoshop裡一個元老級的工具,也就是修復畫筆工具。這個工具跟仿製圖章工具的使用方式完全相同,而兩者的差別在於仿製圖章工具是原封不動的,將來源影像複製到目的地,而修復畫筆工具會自動調整來源影像的明暗與色彩,使其能夠更自然地融入背景,因此也更適合用來進行人物皮膚的美化。
為了保持原始影像的完整以及使修圖更有彈性,我們可以在使用修復畫筆工具前,先新增一個空白圖層,將它命名為修復畫筆,並且將取樣的樣本指定為當前和下方圖層。至於筆刷的大小,我們可以按住Alt鍵和滑鼠右鍵不放左右拖動可以控制筆刷直徑,上下拖動則可以控制筆刷的硬度。按住Ctrl鍵和空格鍵不放,啟用放大鏡工具,拖移滑鼠來將畫面拉近推遠。按住Alt鍵將臉頰指定為修復畫筆的取樣來源,Alt鍵放開之後,再慢慢地將眼袋和鼻梁上的壓痕,利用取樣點的影像覆蓋過去,按住空格鍵不放時則可以移動畫面。我們可以隨時按住Alt鍵,設定新的取樣點來達到更自然的合成效果。
即使是臉上的法令紋,對於修復畫筆工具來說也完全不是問題哦。當然,在進行人物修圖時,常有修過頭的情形,導致人物顯得不夠自然。這時我們不要忘了修復畫筆工具所產生的影像都位於獨立的圖層。因此,我們可以降低圖層的不透明度來控制皺紋的深淺,如此就可以達到比較自然的效果。
另一個常用於人像修圖的工具叫做汙點修復畫筆工具,它顧名思義就是可用來移除面積較小的瑕疵。使用前我們同樣可新增一個空白圖層,並且在工具列勾選對所有圖層取樣的選項。這個工具不需要設定任何的取樣點,只要直接使用滑鼠塗抹要移除的痘疤或痣,photoshop就會自動修補這些區域。
處理好臉上的小瑕疵之後,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人像修圖的另一個重頭戲,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美膚或磨皮,在早期數位後制還不是那麼普及的年代。許多人常會採用模糊濾鏡搭配遮色片的概念來進行合成。具體的做法是,將人物複製之後先套用像是高斯模糊類型的濾鏡。將強度調高到皮膚看起來很平滑的程度,再按下確定。由於人物此時的五官,頭髮等也跟著變模糊了,因此我們可以在圖層蒙版的選項中新增一個黑色的蒙版來隱藏目前的模糊圖層。接著,我們啟用畫筆工具,色彩設為白色。然後使用筆刷塗抹的方式將美化好的皮膚塗在我們想要的位置。你可以把蒙版想像成是一個面具,凡是白色的範圍都是面具覆蓋的區域,也就是模糊圖層的內容,而黑色範圍是面具沒有覆蓋到的地方,因此就會顯露出底下清晰的原始影像。
除了傳統的蒙版技巧之外,photoshop有一些較為聰明的模糊濾鏡,例如表面模糊。它可以在模糊影像的同時,自動保留臉部的影像細節,臨界值越高則模糊的範圍也越大。無論是傳統的蒙版或是表面模糊濾鏡,雖然他們操作簡單,效果明顯,但是他們都有著共同的缺點,就是在高解析相片中的人物皮膚會失去原有的紋理細節而顯得不夠真實。儘管有些人嘗試使用雜色濾鏡來減低這種平滑感,但整體而言卻很難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而過去這幾年,許多photoshop使用者在進行人物修圖時,紛紛投向了一個名為Frequency Separation的技術。它的中文直譯是頻率分離,也有人將它翻譯為高低頻磨皮。它也是目前公認效果最自然的一種美化皮膚方式。
說到頻率一般人都會將這個名詞聯想到與時間相關的事件像是一分鐘心跳多少次,或是聲音每秒的振動次數等,不過在這裡所採用的卻是空間的概念,也就是在一個固定的範圍中影像變化的劇烈程度。如果我們將一張影像簡化為高低兩個頻率的話,低頻所包含的是那些大面積的色調,漸層、明暗等,而高頻的影像則包含了顏色反差較大的細節,例如物體表面的紋路,質感。將高低頻的概念應用在人像修圖基本上就是將皮膚上的毛細孔等紋理保留在高頻圖層,然後再針對低頻圖層的內容,也就是皮膚中不均勻的顏色分布進行柔化處理。
使用這種方式便可以在最大的限度下保持真實的皮膚質感,使修圖的結果更加自然。在實際操作時,我們可以將背景圖層利用快速建Ctrl+J複製出兩個圖層。將底下的圖層重新命名為低頻,上面的圖層命名為高頻,然後將高頻圖層暫時隱藏起來。在製作低頻的影像如同先前所說,低頻主要包含了大面積的色調和明暗變化,因此使用高斯模糊濾鏡自然是取得低頻影像最簡單的方式。我在對話框中略微增加高斯模糊的強度值,大約能到隱藏毛細孔的程度之後再按下確定。至於高頻影像的製作則稍微複雜一些,因為這邊必須運用到兩種混合模式的概念,其中一個是減去。減去的目的是將高頻影像從原始圖檔中抽離出來。它的原理是將上下兩個圖層的像素數值相減。以這張RGB,等於255的白色背景來說,減去上方圖層的白色飛鳥,所得到的結果就是RGB等於零的黑色飛鳥了。而另一個會運用到的混合模式是線性光源,使用這個模式的目的是要讓高頻和低頻合成為一個影像時,畫質能夠忠實於原始的圖像。它的基本概念是將上方圖層視為一個光源,如果光源的色彩越亮則連帶的會使底下的影像也跟著變亮,反之則越暗。OK,我們實際來操作,看看我將高頻圖層設置為顯示的狀態,並且執行一個叫做應用圖像的指令。這個指令可以讓你直接指定你要混合的圖層以及你要套用的混合模式。
我將混合模式設為減去,而減去的對象則是低頻圖層。此時你會發現減去的結果會使高頻圖層變成一片漆黑,與低頻影像重疊時也沒有辦法恢復為原圖的外觀。因此,我們可以逆推線性光源的計算公式,將目前的像素值除以2,再加上128。如此就可以成功的抽離出高頻影像。同時,當我們將高頻影像的混合模式設為線性光時,合成的結果與原始圖檔也是完全相同的。Ok,當高頻圖層已經成功的保留住皮膚紋理之後,我們就可以針對低頻圖層開始進行美化的工作。我開啟快速蒙版來協助我設定美化的範圍。我對著快速蒙版連按兩下滑鼠左鍵,將蒙版所代表的色彩指定為選取區域,按下確定。接著,我們就可以利用黑色的筆刷來塗抹要柔化的範圍,使用快速遮色片的好處是,我們可以清楚地掌握筆刷的大小和硬度,也因此省下的設定選取區邊緣羽化的麻煩。當關閉快速蒙版時,這些照片的色彩會轉變成選區。這時我們可以執行高斯模糊濾鏡。並且將強度值調高,使皮膚的色彩能夠平滑均勻,完畢後再執行取消選區就OK了。這些步驟乍看之下也許有些繁瑣,不過如果能善加利用快速鍵,會使整個流程加快不少。像快速蒙版的快速鍵是鍵盤的Q,重複執行上一次的濾鏡是ctrl+alt+F,而取消選取的快速鍵則是ctrl+D。當然人物修圖並沒有固定的標準,要說到什麼程度,基本上是取決於個人的主觀與美感。
不過善用這些指令與工具卻可以讓你在進行影像後制時享有更高的自由度來實現自己的想法。OK,當低頻圖層美化到一個段落之後,你可能會發現某些細小的瑕疵其實是存在於高頻圖層,如果遇到這種狀況,我們可以將高頻圖層選舉起來,並且啟用汙點修復畫筆工具,取消勾選對所有圖層取樣的選項,然後就可以使用滑鼠將他們直接塗抹掉。如果你想要比較消除前後的差異,你可以按住Alt鍵不放,點擊背景圖層來檢視原始影像,再點擊一次就可以顯示所有圖層,來比較修圖後的結果。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photoshop知名的液化功能,也就是許多人拿來減肥瘦身的神器。使用液化濾鏡之前,我們可以先利用Ctrl+Shift+Alt+E來將目前所有的圖層合併至一個新圖層,然後將這個新圖層利用滑鼠右鍵轉換為智能對象。接著,再打開濾鏡選單來執行液化指令。早期的液化指令主要是利用筆刷推擠。或是使用褶皺、膨脹工具來美化人物的五官。你可能也看過一些失敗的範例,像再進行液化修圖時,連同背景也一同被扭曲了。為了避免這種情形,你可以在進行變形之前先到左側的工具列啟用,凍結蒙版來繪製所謂的保護區。如此,在進行向前變形工具進行推擠時,紅色的範圍就不會受到變形的影響。而在變形完畢之後,我們就可以再使用凍結蒙版工具來移除所有的蒙版。在較新的photoshop的版本中,液化濾鏡也加上目前很常見的臉部偵測功能,因此我們可以不用再小心翼翼的推擠。只要輕鬆的拖移五官附近的控制點就能完成人像照片的潤飾。最後,由於我們先前已將此圖層轉換為智能對象,因此液化濾鏡是以非破壞性的方式來修改影像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圖層面板內對著液化。連按兩下滑鼠左鍵就可以重新開啟液化濾鏡來接續先前的編輯咯。OK,那今天的,photoshop介紹我們就聊到這裡,我們同樣下回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