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宮觀是道士修道、祭祀和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一般稱為觀庵、廟、院。長江流域的琳宮洞府比比皆是,歷史悠久,氣勢恢宏,或在鬧邑都市,金碧輝煌;或在名山幽林,晨鐘暮鼓。
它們點綴在祖國山河大地上,有如顆顆璀璨的明珠,鍾天地之靈秀,見道教之神奇,給錦繡中華平添了一大人文景觀。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道教:蘇州玄妙觀,桃紅柳綠清新雅致,享有「地上天堂」之美譽。
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位於蘇州市中心觀前街的玄妙觀,以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殿宇建築,玄妙神秘、精美生動的雕繪藝術,別具特色、久負盛名的齋醮音樂,桃紅柳綠、清新雅致的宮觀環境,享有「地上天堂」的美譽。
蘇州玄妙觀,在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多次更名。其始建於西晉鹹寧二年,初名真慶道院。唐代改稱開元宮,這時開元宮的規模雖不算大,但是香火很盛。然而,唐末藩鎮割據,孫儒攻陷蘇州,開元宮建築大多毀於兵火,北宋初期才得以重建,並改稱「太乙宮」。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又改名為「天慶觀」,並增建了許多殿宇,招天下畫師,繪成了《三天天宮盛景》巨幅壁畫,頒敕「金字牌」永鎮觀內。至宋徽宗時,天慶觀已成為江南道觀之觀。
元成宗元貞元年,詔改「天慶觀」為玄妙觀」。明洪武年間玄妙觀被闢為道教正一派的叢林,更名為「正一叢林」。玄妙觀道士均為出家道士,這與其他正一道宮觀既有出家道士又有在家道士有所不同。
明嘉靖十六年,復修玄妙觀,清康熙年間,再次大規模擴建,耗銀4萬兩,歷時三年乃成,為避康熙皇帝玄燁之諱,改名為「園廟觀」。太平天國時期,園廟觀再次毀於兵燹,但不少建築得以保存下來,仍不失為我國長江流域的著名道觀。辛亥革命以後,復稱「玄妙觀」。
玄妙觀正山門為一座五開間的殿宇,今存為清乾隆四十年由巡撫薩載重修,為歇山重簷式建築。門內匾額上「玄妙觀」三個大字為清末通州名士沙映所書,筆力雄厚,字態端莊。山門東西兩旁是八字形黃照牆,分別開有「吉祥」、「如意」二門。
山門後壁鑲嵌有一塊石碑上刻元代牟獻撰文、趙孟書寫的《玄妙觀重修三門記》,不過此碑是近年根據拓本重刻上去的。清殿是玄妙觀的主殿,初建於晉代,後毀,南宋淳熙六年提刑趙伯驌重建。是一座九間開的大殿,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
殿內正中是個製作精緻的萬年臺,臺上供奉著宋代雕塑的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神像,各高兩丈左右,神態莊重和藹,垂眸微笑,形貌典雅,衣褶自然。
三清神像周圍,還供有玉皇大帝、十二天將、六十甲子星宿塑像,造型、神態各異。三清殿中濟濟一堂的神像,堪稱宋代塑像中的精品。
三清殿中還保存有許多文物。大殿簷前高懸的「妙一統元」四字橫匾,乃清初太傅金之俊所書,但又一說為金兀朮所作。此匾額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因匾額懸掛日久,被風雨剩蝕,上的「一「字已無行跡,難以模仿,遍請了許多名人補寫,都不愜意。
某日有一農夫說能寫,便來一試果然寫的和原字一樣。原來,這個農夫,每天挑柴進城叫賣,必到露臺上憩息,天天如此,久之已將額上的字深印在腦海中,以致一揮而就。
大殿內高懸的「太初闡教」四字橫幅,是乾隆皇帝御賜。而那塊鑲嵌在西牆上的老子畫像石碑,更是傳世一千多年的稀有文物。碑上有唐代「畫聖吳道子所繪的老子像,貌極蒼古;有唐玄宗為此像作的御贊,由顏真卿手書,宋代張允迪摹刻,被譽為「奇蹤異狀」,可稱「四絕」碑。
三清殿外東旁還立有一無字碑,碑上原有明初方孝儒所撰的碑文,記的是洪武四年玄妙觀被闢為正一從林,所屬香火田等資產悉數充為軍餉一事。後來方孝孺因忠於建文帝,被明成祖誅殺十族,碑文亦被剷除,後人為紀念方孝孺,遂稱無字碑。
玄妙觀的道教音樂十分值得欣賞。其清純、低沉、緩慢、剛柔適度的道樂風格,聞名遐邇。一方面,它內含宮廷音樂的成分,這是由於南唐、南宋時期,大量的宮廷音樂流散於民間,被蘇州道樂吸收融合;另一方面,它又吸收了崑曲、江南絲竹、吳腔、小調等民間音樂素材。
此外,它還受江西龍虎山天師道音樂影響。清代玄妙觀著名道士曹希聖集蘇州道樂而成的《鈞天妙樂》、《古韻成規》、《霓裳雅韻》專輯,已成為研究中國古典樂曲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