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分的《負空間》榮獲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提名,第45屆動畫安妮獎最佳動畫短片提名。
影片的導演是美國的馬克斯波特(Max Porter)和日本的茹庫瓦哈特(Ru Kuwahata),是一對動畫創作搭檔和夫妻,從2008年開始搭檔做動畫,共同創造了Tiny Inventions動畫工作室。
這部動畫講述了一個關於父親和兒子聚少離多、苦中帶甜的故事:隨時都要離開去出差的父親通過傳授兒子打包行李技巧的過程,與兒子建立起父子關係。
今天我就從創作背景以及表現手法來看看這一部高分神作的精妙之處,以及它帶給我們的親情反思。
01 創作背景:《負空間》的靈感源於優美的詩歌,卻與導演的童年經歷碰撞出絢麗的火花
影片創作的靈感來自美國詩人羅恩科爾奇(Ron Koertge)於2014年發表的一首同名散文詩,庫瓦哈塔被這首詩的故事所吸引,這首詩讓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也讓她想起了她的父親。
因此,她選取了這首詩作為了影片的旁白,除了必要的音樂烘託外,幾乎沒有加任何臺詞的解釋。這首詩詩句間的情感極度克制,沒有過多的感情上的渲染,卻給讀者留有大量的想像空間。
導演茹在採訪中談到:「我的父親是一名航空公司飛行員,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他常常都在旅行。我的童年記憶中並沒有去動物園或主題公園那樣的經歷,但父親打包整潔的白襯衫的景象深深烙印在我腦海。我記得父親在出行前總會準確地校準他的手錶,還記得父親釘在書房牆上的行李箱清單。我童年最生動的記憶總是與行李物件、材質以及例行日程相關。」
她對於父親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收拾行李的模樣。童年裡留下的印跡,在她長大的過程中不斷發酵,於是以這樣的一種形式表現在影片當中。
02 表現手法:定格動畫《負空間》的魅力之美
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當今,各種動畫技巧層出不窮,而定格動畫始終有著其獨特的魅力和表現手法。
1、獨特的表現形式:定格動畫
定格動畫(stop-motion Animation)是通過逐格地拍攝對象然後使之連續放映,從而產生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你能想像到的任何奇異角色。
通常定格動畫一般都是由黏土偶,木偶或混合材料的角色來演出的。這種動畫形式的歷史和傳統意義上的手繪動畫(Cel Animation)歷史一樣長,甚至可能更古老。
不同的材質決定了定格動畫角色和場景的視覺效果,同時也決定了整個定格動畫的藝術風格。
從技術角度來看,導演在角色設計上堅持大大的球狀的腦袋以及細小的雙腳這樣的風格。這種角色設計的比例在定格動畫電影中十分少見,因為這樣的設計需要小木偶們對抗重力法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在每一個鏡頭中為每一個角色製作支撐裝置。這為後期製作中帶來了不少的問題,意味著在後期中必須逐個刪除掉重疊在一起的支撐裝置和陰影。
所有場景感覺都很有難度,不過難度最大的要數水下的場景拍攝。它是拍攝的最後一組序列,而且還是最大的一組,是全片鏡頭最長的序列之一,並且還有許多不同的元素翩翩起舞。
定格動畫需要一幀幀拍攝,這樣會耗費大量的人力,而且每一個人物的各種表情也要花費大量的製作精力。如果沒有對自己的作品有相當的自信以及強大的製作功底的話,是不敢輕易嘗試拍定格動畫的。
導演選擇定格動畫的形式,是因為她認為定格動畫最能真實展現收拾行李的過程,並且在這一過程中能展現不同物品的材質,如衣物的布料、鞋子和腰帶的皮革等,這些真實的材料有助於展現生活氣息,為物品注入生命力。
所以儘管影片的創作過程遇到了諸多困難,但導演和製作團隊還是克服了重重的困難,最終在觀眾面前展現了這一神作。
2、獨特的材質搭配:木偶動畫
定格動畫本身具有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通常以製作材料的不同而進行分門別類,一般可分為木偶動畫、泥偶動畫、布偶動畫、沙土動畫等。
本片中採取的就是木偶動畫為主,配以粘土和顏料等其他元素。木偶動畫比較適合表現立體的三維真實空間,特點就是逼真性強、畫面生動,具有較強的表現力,讓觀眾產生親切感。
從拍攝的人偶來看,導演是在故意追求人物的粗糙感,以顯露人物心靈上的「傷痕」。其次,在製作打包收拾這一場動畫時,裡面出現的衣物道具,均使用了相對應的真實的布料來進行製作,導演認為這樣能更真實地展現收拾行李的具體過程,而且還可以從材質上突出衣物的褶皺,更具現實感。
正如導演本人所說「服裝會比人更有生氣,更有活力。」因為它們是父子情感交流的媒介,所以要塑造得比人看起來還要有活力,人反而顯得有些冷漠,甚至是面無表情,但父子倆能夠通過手提箱裡的東西的表現力聯繫起來。
木偶動畫的形式還能巧妙地刻畫人物表情的差異:孩提時,男孩的表情大多是輕鬆自然的,因為徜徉在父母的關愛當中,即使父親經常出差,卻也不忘與他通過打包行李互動;長大後,男主的表情基本上是僵硬古板的,看似冷漠,卻也飽含了對父親的緬懷與思念之情。
木偶動畫的製作,極大得增加了影片的細緻度與真實度,讓人很有代入感。導演的用心和努力,也給我們帶來一場視覺的盛宴。
3、獨特的場面調度:虛實結合
縱觀全片,本片中的場面調度結合了場景,人物,鏡頭以及轉場,眾多因素協同作用之下,營造出兼具詩性和魔幻現實手法的場面調度。
在攝影方面,導演用了許多全景鏡頭和長鏡頭,來拉開觀眾和人物之間的距離,使得觀眾一直在以第三人稱視角來觀察著這對父子。
這樣做,一來可以避免讓觀眾過度沉浸在濃烈的氣氛當中,二來也很好的銜接現實場景與男主回憶場景的過渡。
在轉場方面,相信很多觀眾第一次觀看的時候都會被如此天才的轉場所震撼。Ron Koertge的詩文中:「He puts me into the suitcase.」要在畫面中用畫面邏輯來連接詩句,是十分困難的。
導演為了表現兒子是享受這樣的時光的,於是便設定了「兒子在行李的大海中暢遊」這一場景。
而這樣轉場正好連接著虛與實,連接著現實與回憶,連接著兒子與父親,並且與詩文相契合,可謂處理得十分精彩。
無論是從攝影的鏡頭還是轉場的處理,都很好地銜接了現實場景和回憶及想像的場景之間的過渡與穿插,這種獨特的場面調度方式,讓虛實的轉變沒有那麼突兀,反倒叫人拍案叫絕。
03 現實啟示:影片給我們帶來父子間的親情反思
在大多數的社會形態中,「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讓很多父親「淡出」了家庭教育,認為母親是孩子的主要撫養者,在兒童心理和行為發展方面比父親的作用要大,父親只是親子關係的補充。
實際上在親子關係中父親角色的成功與否,父親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社會性的發展有著比母親更為重要的影響作用,而且是母親所不能替代的。
1、父親是孩子重要的依戀對象
在影片中男主從很小開始,父親就一直忙碌,常常出差,唯一親近的方式就只有幫父親打包行李這件事。因此,在男主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如何幫父親整理行李。
在孩子的眼中,父親是誰都無法替代的一個重要角色,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與父親親近。因此父親的長時間缺席,也會讓孩子形成迴避型的依戀模式。
在迴避型的依戀關係中,父親和孩子的情感交流較少,擁抱等親密舉動也較少。成年後的子女會用「冷淡」、「不會表達愛」等詞彙來形容他們的父親。
當然這樣的父親是愛子女的,但是不知如何表達,或者是羞於表達。結果會讓孩子長大後習慣於獨自一人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在職場中也會與他人保持距離,經常保持極度的理性去看待周圍的事物。
所以父親們再與子女的相處中,要更多地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增加身體的親密舉動。讓孩子能更多地感受父親的愛,才能讓他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愛。
2、父親是孩子重要的榜樣和夥伴
在劇中,打包行李在母親看來可能是一項家務,會勞神費力,也一直都不得要領。但是在孩子的眼中,這是父親對他獨有的溝通方式。他也希望父親多陪陪他,甚至想讓父親把他打包帶走。在孩子的心中,父親忙碌的身影是另一種言傳身教。
心理學者研究發現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意識到父親的權威和力量,就會對父親產生敬畏的心理,從而去模仿父親的行為,並掌握社會的道德規範。
此外,父親是孩子的重要遊戲夥伴。父親與孩子的交往有助於擴大孩子的社會活動範圍,豐富孩子的社交內容,滿足孩子的社交需要。
所以,當父親積極參與到與孩子的互動當中,能夠激起孩子的積極反應和興趣,使孩子在交往中更加主動和自信。
父親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啟蒙老師,孩子喜歡模仿父親的行為,以及通過這種方式來完成自己的人格發展。因此,父親在孩子們的教育中不僅是要成為學習和生活環境的提供者,而更應該是他們成長的參與者。
04 總結
《負空間》用一件平淡無奇的小事講述了深沉而感人的父子情。不禁令人感概真實而深刻的感情都是由平淡的生活細節組成的。影片哀而不傷的敘事基調並沒有讓我們沉浸在悲傷之中,更多的是帶給人們一些對親情的思考和關注。
這部5分鐘的定格動畫,言簡意賅,韻味悠長,在父親的棺木前戛然而止。父與子一生的交際,寄托在一個小小的行李箱中,讓觀眾在澀中帶甜的父子情感中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