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空間》:在散文詩的意境裡,蘊藏著苦中帶甜的父子情

2020-12-14 陸漫漫MT

豆瓣8.8分的《負空間》榮獲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提名,第45屆動畫安妮獎最佳動畫短片提名。

影片的導演是美國的馬克斯波特(Max Porter)和日本的茹庫瓦哈特(Ru Kuwahata),是一對動畫創作搭檔和夫妻,從2008年開始搭檔做動畫,共同創造了Tiny Inventions動畫工作室。

這部動畫講述了一個關於父親和兒子聚少離多、苦中帶甜的故事:隨時都要離開去出差的父親通過傳授兒子打包行李技巧的過程,與兒子建立起父子關係。

今天我就從創作背景以及表現手法來看看這一部高分神作的精妙之處,以及它帶給我們的親情反思。

01 創作背景:《負空間》的靈感源於優美的詩歌,卻與導演的童年經歷碰撞出絢麗的火花

影片創作的靈感來自美國詩人羅恩科爾奇(Ron Koertge)於2014年發表的一首同名散文詩,庫瓦哈塔被這首詩的故事所吸引,這首詩讓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也讓她想起了她的父親。

因此,她選取了這首詩作為了影片的旁白,除了必要的音樂烘託外,幾乎沒有加任何臺詞的解釋。這首詩詩句間的情感極度克制,沒有過多的感情上的渲染,卻給讀者留有大量的想像空間。

導演茹在採訪中談到:「我的父親是一名航空公司飛行員,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他常常都在旅行。我的童年記憶中並沒有去動物園或主題公園那樣的經歷,但父親打包整潔的白襯衫的景象深深烙印在我腦海。我記得父親在出行前總會準確地校準他的手錶,還記得父親釘在書房牆上的行李箱清單。我童年最生動的記憶總是與行李物件、材質以及例行日程相關。」

她對於父親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收拾行李的模樣。童年裡留下的印跡,在她長大的過程中不斷發酵,於是以這樣的一種形式表現在影片當中。

02 表現手法:定格動畫《負空間》的魅力之美

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當今,各種動畫技巧層出不窮,而定格動畫始終有著其獨特的魅力和表現手法。

1、獨特的表現形式:定格動畫

定格動畫(stop-motion Animation)是通過逐格地拍攝對象然後使之連續放映,從而產生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你能想像到的任何奇異角色。

通常定格動畫一般都是由黏土偶,木偶或混合材料的角色來演出的。這種動畫形式的歷史和傳統意義上的手繪動畫(Cel Animation)歷史一樣長,甚至可能更古老。

不同的材質決定了定格動畫角色和場景的視覺效果,同時也決定了整個定格動畫的藝術風格。

從技術角度來看,導演在角色設計上堅持大大的球狀的腦袋以及細小的雙腳這樣的風格。這種角色設計的比例在定格動畫電影中十分少見,因為這樣的設計需要小木偶們對抗重力法則。

木偶的內部結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在每一個鏡頭中為每一個角色製作支撐裝置。這為後期製作中帶來了不少的問題,意味著在後期中必須逐個刪除掉重疊在一起的支撐裝置和陰影。

所有場景感覺都很有難度,不過難度最大的要數水下的場景拍攝。它是拍攝的最後一組序列,而且還是最大的一組,是全片鏡頭最長的序列之一,並且還有許多不同的元素翩翩起舞。

水中的動態場景

定格動畫需要一幀幀拍攝,這樣會耗費大量的人力,而且每一個人物的各種表情也要花費大量的製作精力。如果沒有對自己的作品有相當的自信以及強大的製作功底的話,是不敢輕易嘗試拍定格動畫的。

各種各樣的人偶

導演選擇定格動畫的形式,是因為她認為定格動畫最能真實展現收拾行李的過程,並且在這一過程中能展現不同物品的材質,如衣物的布料、鞋子和腰帶的皮革等,這些真實的材料有助於展現生活氣息,為物品注入生命力。

所以儘管影片的創作過程遇到了諸多困難,但導演和製作團隊還是克服了重重的困難,最終在觀眾面前展現了這一神作。

2、獨特的材質搭配:木偶動畫

定格動畫本身具有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通常以製作材料的不同而進行分門別類,一般可分為木偶動畫、泥偶動畫、布偶動畫、沙土動畫等。

本片中採取的就是木偶動畫為主,配以粘土和顏料等其他元素。木偶動畫比較適合表現立體的三維真實空間,特點就是逼真性強、畫面生動,具有較強的表現力,讓觀眾產生親切感。

從拍攝的人偶來看,導演是在故意追求人物的粗糙感,以顯露人物心靈上的「傷痕」。其次,在製作打包收拾這一場動畫時,裡面出現的衣物道具,均使用了相對應的真實的布料來進行製作,導演認為這樣能更真實地展現收拾行李的具體過程,而且還可以從材質上突出衣物的褶皺,更具現實感。

正如導演本人所說「服裝會比人更有生氣,更有活力。」因為它們是父子情感交流的媒介,所以要塑造得比人看起來還要有活力,人反而顯得有些冷漠,甚至是面無表情,但父子倆能夠通過手提箱裡的東西的表現力聯繫起來。

木偶動畫的形式還能巧妙地刻畫人物表情的差異:孩提時,男孩的表情大多是輕鬆自然的,因為徜徉在父母的關愛當中,即使父親經常出差,卻也不忘與他通過打包行李互動;長大後,男主的表情基本上是僵硬古板的,看似冷漠,卻也飽含了對父親的緬懷與思念之情。

成年後僵硬古板的表情

木偶動畫的製作,極大得增加了影片的細緻度與真實度,讓人很有代入感。導演的用心和努力,也給我們帶來一場視覺的盛宴。

3、獨特的場面調度:虛實結合

縱觀全片,本片中的場面調度結合了場景,人物,鏡頭以及轉場,眾多因素協同作用之下,營造出兼具詩性和魔幻現實手法的場面調度。

本片中最長的鏡頭,連接著現實與回憶
使用凝膠和電工膠來控制小燈泡的細節

在攝影方面,導演用了許多全景鏡頭和長鏡頭,來拉開觀眾和人物之間的距離,使得觀眾一直在以第三人稱視角來觀察著這對父子。

這樣做,一來可以避免讓觀眾過度沉浸在濃烈的氣氛當中,二來也很好的銜接現實場景與男主回憶場景的過渡。

在轉場方面,相信很多觀眾第一次觀看的時候都會被如此天才的轉場所震撼。Ron Koertge的詩文中:「He puts me into the suitcase.」要在畫面中用畫面邏輯來連接詩句,是十分困難的。

導演為了表現兒子是享受這樣的時光的,於是便設定了「兒子在行李的大海中暢遊」這一場景。

而這樣轉場正好連接著虛與實,連接著現實與回憶,連接著兒子與父親,並且與詩文相契合,可謂處理得十分精彩。

無論是從攝影的鏡頭還是轉場的處理,都很好地銜接了現實場景和回憶及想像的場景之間的過渡與穿插,這種獨特的場面調度方式,讓虛實的轉變沒有那麼突兀,反倒叫人拍案叫絕。

03 現實啟示:影片給我們帶來父子間的親情反思

在大多數的社會形態中,「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讓很多父親「淡出」了家庭教育,認為母親是孩子的主要撫養者,在兒童心理和行為發展方面比父親的作用要大,父親只是親子關係的補充。

實際上在親子關係中父親角色的成功與否,父親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社會性的發展有著比母親更為重要的影響作用,而且是母親所不能替代的。

1、父親是孩子重要的依戀對象

在影片中男主從很小開始,父親就一直忙碌,常常出差,唯一親近的方式就只有幫父親打包行李這件事。因此,在男主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如何幫父親整理行李。

在孩子的眼中,父親是誰都無法替代的一個重要角色,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與父親親近。因此父親的長時間缺席,也會讓孩子形成迴避型的依戀模式。

在迴避型的依戀關係中,父親和孩子的情感交流較少,擁抱等親密舉動也較少。成年後的子女會用「冷淡」、「不會表達愛」等詞彙來形容他們的父親。

當然這樣的父親是愛子女的,但是不知如何表達,或者是羞於表達。結果會讓孩子長大後習慣於獨自一人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在職場中也會與他人保持距離,經常保持極度的理性去看待周圍的事物。

所以父親們再與子女的相處中,要更多地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增加身體的親密舉動。讓孩子能更多地感受父親的愛,才能讓他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愛。

2、父親是孩子重要的榜樣和夥伴

在劇中,打包行李在母親看來可能是一項家務,會勞神費力,也一直都不得要領。但是在孩子的眼中,這是父親對他獨有的溝通方式。他也希望父親多陪陪他,甚至想讓父親把他打包帶走。在孩子的心中,父親忙碌的身影是另一種言傳身教。

心理學者研究發現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意識到父親的權威和力量,就會對父親產生敬畏的心理,從而去模仿父親的行為,並掌握社會的道德規範。

此外,父親是孩子的重要遊戲夥伴。父親與孩子的交往有助於擴大孩子的社會活動範圍,豐富孩子的社交內容,滿足孩子的社交需要。

所以,當父親積極參與到與孩子的互動當中,能夠激起孩子的積極反應和興趣,使孩子在交往中更加主動和自信。

父親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啟蒙老師,孩子喜歡模仿父親的行為,以及通過這種方式來完成自己的人格發展。因此,父親在孩子們的教育中不僅是要成為學習和生活環境的提供者,而更應該是他們成長的參與者。

04 總結

《負空間》用一件平淡無奇的小事講述了深沉而感人的父子情。不禁令人感概真實而深刻的感情都是由平淡的生活細節組成的。影片哀而不傷的敘事基調並沒有讓我們沉浸在悲傷之中,更多的是帶給人們一些對親情的思考和關注。

這部5分鐘的定格動畫,言簡意賅,韻味悠長,在父親的棺木前戛然而止。父與子一生的交際,寄托在一個小小的行李箱中,讓觀眾在澀中帶甜的父子情感中感慨不已。

相關焦點

  • 卜敬恆||生命的律動與意境的蘊藏
    他還能夠「以意為主」,主張「表現」,強調「表現」於描述中,使「意造境生」,令「山水、花鳥之性即我性,山水、花鳥之情即我情」,以「心象」的自然表露,使山水、花鳥在「心象」中而跡化,並通過「攝情」和「寫貌物情」達到在虛實結合之中,誘發聯想和想像,使覽者在感情化的「不盡之境」中受到感染,領會其「景外意」以至「意外妙」,潛移默化地發揮其審美作用。
  • 動畫《負空間》:用5分鐘揭開父親行李箱的秘密,拿下55項大獎
    在父親節的今天,讓我想起第9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被提名最佳動畫短片的《負空間》,雖然惜敗《親愛的籃球》,但無論是從感情基調的奠定手法,場景營造的意境,還是轉場帶來的隱喻,它都將「父與子」之間的傳承、遺憾表達得淋漓盡致,是不可錯過的「最佳短片」。
  • 父親寫的散文詩:在新的時代重塑中國式父愛
    《父親寫的散文詩》這首歌不能算是新歌,只是最近無意間才聽到,伴隨著歌聲,是從童年至今電影一般回放的往事。這往事裡有濃濃的父愛和淡淡的鄉愁。當思緒繼續拉伸,更有80年代伴隨改革開放的腳步,並不殷實的中國家庭在困苦中匯聚在每個人血脈中的時代印記。
  • 漢韻楚風|情思綿綿,詩意盎然——讀郭世明散文詩《沛之秋》
    情思綿綿,詩意盎然——讀郭世明散文詩《沛之秋》趙玉銀將世明的《沛之秋》視為散文詩,我想大約不會有人持異議。因為它既有散文的情致,又有詩的語言和意境。這是一首詠物散文詩。其突出的特點是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秋既是作家描寫的對象,又是作家抒情的依託。這同時又是一首以故鄉為題材的抒情散文詩。它通過對故鄉風物、風情、人和事的生動描述,盡情抒發了難以排遣的鄉思、鄉愁情懷。沛縣是世明的故鄉。
  • 散文‖父親寫的散文詩
    一九八四年/莊稼還沒收割完/女兒躺在我懷裡/睡得那麼甜/今晚的露天電影/沒時間去看/妻子提醒我/修修縫紉機的踏板/明天我要去/鄰居家再借點錢/孩子哭了一整天啊/鬧著要吃餅乾/藍色的滌卡上衣/痛往心裡鑽/蹲在池塘邊上/給了自己兩拳/這是我父親/日記裡的文字/這是他的青春留下/留下來的散文詩/幾十年後/我看著淚流不止/可我的父親已經 老得像一個影子一九九四年/
  • 華麗蝶變,耀眼詩壇——《散文詩》雜誌轉型記
    如此熱土,仿佛它的每一粒泥土都蘊藏詩的種子,每一縷波光都富含歌的基因,全國第一家《散文詩》刊物在這裡應運而生,這不僅僅是繆斯的青睞,更是在這個地域文化薰陶下的詩歌有志之士的貢獻,成為了「專以開風氣」的湖湘精神的最佳註腳。
  • 論詩歌中「意境」和「意象」的關係
    一首詩作的成功與否,首先在於作者如何恰當地處理好詩的兩個基本要素「情」與「景」的關係,使它們形成統一體融進詩中;其次,優美的意象組合和精心的營造意境將會給詩帶來長久的藝術生命,使詩歌的藝術價值源遠流傳,經久不衰,使詩歌的力量達到能夠震撼生命,喚醒靈魂。這主要還是源於詩歌中的手法和其美的藝術,也就是詩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 古詩詞裡的唯美意境,醉了!
    古詩詞,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裡魅力是無法阻擋的,短短幾十字,勝過了千言萬語!在古詩詞中有很多的意象,這些意象非常唯美浪漫,承載著古人雅致絕美的情感審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古詩詞裡的唯美意境吧!琴瑟在古詩詞中,一般是用來比喻夫妻之間的感情深厚以及和諧。
  • 【散文詩】黃志雄 | 我依然執著地懷念
    然而,您山巒一樣的肩膀,卻一直聳立在我的記憶裡,壓得我一陣一陣地生痛。記得在那一個響起一陣陣長長的、不正常的狗吠的夜晚,您的肩膀只重複一個姿勢,一個挺立的形象。您告訴您的兒女們,在人生的歲月裡,肩膀不能有任何一個蜷縮的日子。
  • 什麼是意境,詩中就有答案
    傳說王昌齡寫過一本書叫《詩格》,其中對於意境也有精彩的論述。王昌齡認為寫詩有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物境」,強調的是形似。第二個境界是「情境」,強調的是真情實感。第三個境界是「意境」,強調詩人和作品之間既有文字交流也有情感交流。當然了在這三個境界中,意境最高級。
  • 李白的一首相思詩,大膽又直白,寫盡相思之苦!
    從「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到「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再到「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李白的所有詩句都帶著飄飄仙氣,連詩中的山山水水都沾染了太白的仙氣,真是風骨神仙籍裡人,詩狂酒聖且平生。李白把自己一生所思所想都以詩的形式告訴世人,他真正做到了留得千秋萬古名。
  • 聽歌曲《父親寫的散文詩》感受背後的故事
    可是上天給了你一些東西就要拿走你的一些東西,突然的一天他的父親犯了腦梗病,幸好搶救的及時,命是保住了,但是身體狀態也不是從前的樣子了……從那天起父親就不會寫字了,也說不了話了,回憶著和你父親的快樂生活,董玉方整理父親過去讀過的書,寫過的稿,意外地翻到了一本日記,日記裡的內容就是我們聽到的《父親寫的散文詩》的開頭。
  • 在沒有雪花的冬季,品讀泰戈爾的散文詩《雪》中靜謐
    而他的散文詩《雪》也是中外名家描寫雪的名篇被收錄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散文詩精品》中。散文詩是介於散文和詩歌之間的文學體裁。它有著散文一般細膩的筆觸,又有詩歌般的飄逸飛揚,有詩情有畫意,更有哲理。泰戈爾的這首散文詩《雪》有著雪花的靈動,雪原的蒼茫,有著深刻的內涵,更有神採飛揚的想像力。無論散文詩的結構還是文筆還是意象都是那麼唯美。散文詩一開始就點名時間和地點,時間:星期日,(禮拜日,西方宗教日,教民們到教堂過禮拜日)地點,美國一所教堂對面的住所。
  • 說說李商隱詩中的幻想
    在晚唐詩歌蕭條的環境中,有一個人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他的無題詩善於用象徵手法和神話渲染意境將愛情的朦朧曲折的抒發出來,把人性中複雜矛盾的情感藉由詩成。沒錯,就是李商隱,他的詩歌很多都賦予豐富的想像力,既有朦朧美又不失生活氣息。就連懷友詩這種極平常的題材,李商隱都能展開幻想。
  • 名師出高徒,李健單依純:給電影人的情書與父親寫的散文詩很感人
    人擠人的車廂裡,有一位很帥氣的青年。他戴著耳麥,聽著歌。神情有些傷感。不是巧合,是因為他喜歡。他徜徉在李健與單依純的歌聲裡。他是李健的聽友,也正是因為喜歡李健,他也喜歡東北虎戰隊裡的五位成員,同時,也成了好聲音冠軍單依純的粉絲純牛奶。
  • 散文詩熊亮筆下的夏
    (二)入暮了,坐在這間廢棄了的候車室裡朝外望去,路上依然車輛如潮來往,但再沒有一輛客車肯在候車室前稍作片刻停留。夜風中,目送如梭絕塵而去的車流,我仿佛一下子又成了當年錯過最後一班回鄉客車的天涯羈旅。滴下兩行同候車室敗壁上漏痕一樣渾濁的淚水。
  • 熊朝勇:自憐詩酒瘦,畫意東梨村|散文
    王國維說這個句子寫景,很是慢怠了春光,不若「紅杏枝頭春意鬧」鮮活,東梨村,此時也有個狂客,一邊吟詠翠樓曲,一邊細細聞了花蕊粉香,漸慚的英氣銷魂,躺在了梨花樹下,思量著一簾山色,席捲太平山上,那些草色青青,綠韻深深淺淺,山腰裡的野桃又遮遮掩掩,反而嫵媚動人,惹人心弦。初上太平山,就是一番春色入眼,讓人琢步不前,停下來,沒了思緒。
  • 李健在《父親寫的散文詩》中傾注父愛
    一首《父親的散文詩》曾經感動了全國人民,讓人為之觸動的不僅僅是那傷感的旋律,更多的是其中的歌詞,讓很多觀眾對此產生共鳴,父親這個角色,在我們生活中,總是那麼偉岸,很多人在小時候,對父親的印象就是沉默寡言,但是永遠在背後為自己掃除一切不必要的麻煩。
  • 散文詩:你的眼神
    散文詩《你的眼神》/沙棗樹.在你清澈靈動的眼睛裡,我看見—源自戈壁的春風撩起天幕沉沉陰雲的藍空。這久違拔人心弦的藍……放飛隱入心中更深層的憂鬱與任意馳騁天際。春一何時徘徊在我局限的無言裡?只有風經眼前的遲遲猶豫聲聲嘆息。三八節的大雪紛飛只是預料中老天變臉的慣例,凝視雪在天地間隨心的揮灑,牽我一絲擔憂隨花在腳下延伸前路更遠,心一躊躇於『冬未盡,春還早,疫情未滅'的苦痛糾纏中。.
  • 十首值得一讀再讀的詩詞,讀罷好似詩中人
    無論何時將它拾起再讀,都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好似自己就是詩中人,一切的情與景、心與物出現在你面前,美到窒息! 此詩通過對送別時的場景、天氣、環境的回憶,烘託出臨別時的傷感情緒,表達了詩人對吳處士的深深思念之情。此詩「秋風生(吹)渭水,落葉滿長安」一聯,為後代不少名家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