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存在了千年的神仙形象叫做壽星,古人認為供奉壽星可以保佑家人健康長壽。在《史記·天官書》中記載,壽星的形象最早出現在秦朝初期,鹹陽有一座壽星祠內擺放了最早的壽星像。
古人的平均壽命都很短,供奉壽星是他們追求長壽的一種精神寄託。到了漢明帝時期,這一舉動又被賦予了尊老敬老的孝順之意,《漢書》中寫道漢明帝曾宴請天下的古稀老人,一同祭祀壽星,自此開始,壽星和孝順兩個詞有著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我國山東曾有一位長壽之王,他沒有兒女卻被家族後代侍奉了一生,年輕起就堅持了一個習慣最終活到了117歲。這位老人名叫楊明運,1897年出生在河北的一個農民家庭,父母都是靠著種地為生,家裡還不止一個孩子,一家人想要吃口飽飯有時都成問題。
13歲時,楊明運來到縣城裡的鳳凰廟打雜,除了管飯吃外,還能賺一點收入補貼家用。在寺廟的生活很清苦,每天從早到晚活幹個不停,掃地、挑水,搬運雜物,楊明運眉頭都沒皺一下,每天勤勤懇懇地全部做完,時間長了體格也健壯起來。
26歲,他跟著父親來到山東煙臺,幹的依舊是體力活,在碼頭上當搬運工。對於楊明運來說這早就不是什麼難事了,他白天幹完活晚上有時間還會出去走走。有一次無意間聽見有人圍在一塊聽說書,楊明運也湊了上去,這一聽就覺十分有意思,自打這回之後但凡有時間楊明運每天都來聽說書。
後來他認識了一個當地的農婦,她也沒有什麼文化,但是性格善良忠厚。30歲那年,楊明運結婚了,夫妻兩人感情很好但是一直沒能生育個一兒半女。好在他們都比較豁達,沒有被此牽絆住,覺得孩子是要看緣分的,既然緣分不夠也不強求。反倒是把哥哥的兒子楊玉興當作親生兒子一般照料。
兩位老人的付出沒有白費,楊玉興侍奉他們如同自己的親生父母,他的妻子呂玉珍也非常孝順,在丈夫外出打工的那些年裡,家裡的兩位老人都是她一手照顧的。60歲時,楊明運退休了,但是他的精氣神好得不得了,每天在家就閒不住,跑到小區當起了治安員。侄媳婦見狀總是放心不下,但是看到老人每天樂呵呵地也就隨他去了。
到86歲時,家裡的子女們說什麼也不同意他繼續幹下去了,楊明運只好回到家裡真正過起了退休生活。他年輕時愛聽書,現在人老了但是記性卻很好,在家的時候經常給曾孫們講《水滸》和《三國》,一說起這些他的臉上都是燦爛的笑容。
2004年的時候,老人不小心摔了一跤,臥床不起,全靠侄媳婦寸步不離的照顧,她知道老爺子之前喜歡出去遛彎,爬山,所以每天堅持給他按摩、做復健,大半年之後楊明運居然又能杵著拐杖走路了。
之後的十年裡,楊玉興和妻子都上了年紀,照顧楊明運的擔子又落到了他們的四個孩子身上,這一家人都繼承了孝順的傳統,孩子們輪流回來照顧長輩們,五世同堂其樂融融。2014年,楊明運安詳地離世了,享年117歲,侄子楊玉興說老人走時是笑著的。
曾有人問及楊明運老人保持長壽的秘訣是什麼,當時他的回答是每天過得快樂是最重要的,跟家裡人要和睦相處。除此之外,他少年時期去鳳凰廟時,跟著和尚們學習了一種「搖山晃海功」,還有傳統的穴位按摩,自那時開始堅持了近百年沒有中斷過,不過這些應該都只是輔助作用,最主要的還會老人的樂觀以及子女們的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