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必讀:6招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2021-02-19 醫知袋鼠

作者:甜甜特兒 | 編輯:Sunshine

本文已獲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寶寶樹奇妙媽咪研究所(ID:babytreemika)

寶寶喜歡咬手指,睡覺的時候總是喜歡抱著毛茸茸的東西,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很開心,但是媽媽一離開就會大哭大鬧。

分離焦慮,很多寶寶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覺得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就不安全。這是一種情緒上的障礙,如果不及時改正,會對寶寶以後的學習和生活產生很大影響。那到底什麼是分離焦慮?又該怎麼對待寶寶的分離焦慮呢?


什麼是分離焦慮

對於學齡前的寶寶來說,分離焦慮有兩個高發期:一個從7月齡左右開始,持續到一歲半;另一個高發期是3歲入幼兒園時。

寶寶到7個月左右,會經常關注媽媽的動態,一旦媽媽從他的視線裡消失,就會表現出不安和哭鬧,這就是所謂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嬰兒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情感反應。心理學研究證明,分離焦慮一般出現在1歲之前,在14-20個月時達到項峰,然後在整個嬰兒期和學前期,其強度逐漸減弱。

各月齡寶寶分離焦慮表現


剛出生的小寶寶還是「懵懵懂懂」的,因為所有人、事、物,對他而言都是陌生的,還沒有很具體的「親人」的概念,也不會對某個人產生依戀,所以只要他們感覺身體舒適,就不會產生分離焦慮。

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能夠區分熟人和生人了,對熟悉的人會表現出愉快的情緒,而對陌生的面孔則有所抗拒。當與熟人分離時,寶寶往往有哭鬧、叫喊等表現,但程度較輕,當他與其他人熟悉一小段時間,很快就能夠適應。

這個時期寶寶的分離焦慮會達到高峰,會很抗拒媽媽的離開。一旦發現媽媽要走,就會哭天喊地、鼻涕眼淚、撒潑打滾,使出渾身解數讓媽媽別走。

這一系列的現象,就稱為「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也稱為離別焦慮。

應對分離焦慮的正確方式

面對寶寶的「分離焦慮」,媽媽處理的方式很重要,如果處理不好,會影響和寶寶的依戀關係,而母子依戀關係建立得不好的寶寶,處理分離情緒就會出現困難,甚至還會影響成年後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

媽媽和寶寶親密的皮膚接觸,堅持母乳餵養,給寶寶講講故事,唱唱兒歌,這些都是很好的建立依戀關係的方式。寶寶每一次哭鬧,媽媽都要及時的回應。

儘量讓家裡處於一個輕鬆的氛圍,不要把不開心的事兒帶回家,因為媽媽不開心的情緒會給寶寶帶來緊張感。長期處於緊張的氛圍,很容易導致寶寶產生焦慮感。所以,爸爸媽媽們,在進家門之前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情!

媽媽有事情要出門時,記得給寶寶平靜地道別後,身體放鬆的出門,給寶寶一點微笑,讓寶寶感到分開並不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不要對寶寶撒謊,也不要不辭而別,悄悄溜走。

如果寶寶的分離焦慮情緒很嚴重的話,可以給寶寶準備一個小毯子或一個毛絨娃娃,作為一個陪伴寶寶的「依戀物」,這些寶寶喜歡的小物品可以降低他對分離的焦慮。

不止寶寶有分離焦慮,其實媽媽也有。長期照顧寶寶的生活起居,一旦要出門就會擔心寶寶有沒有吃飽,有沒有睡好,與寶寶依戀媽媽的心理相同,媽媽也十分依戀寶寶,尤其是母乳餵養的媽媽,因為體內激素的原因,對於寶寶的依戀更甚。這個時候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給寶寶和家人足夠的信任很重要。

躲貓貓遊戲是全世界父母給寶寶最早的啟蒙遊戲之一,它在訓練寶寶的視覺、聽覺、注意力、記憶力、運動和語言等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但遊戲最大的意義在於,寶寶會逐漸明白媽媽的「消失」只是暫時性的,看不見並不代表「消失」更不代表「永別」,寶寶與媽媽之間的情感聯繫不會消失,這個遊戲能幫助寶寶建立自我認識,提升內心的安全感,為未來的「分離」做好準備。



哪些處理方式不可取


對於1歲以內的寶寶,媽媽要儘可能減少必須離開寶寶的次數,如果必須離開,要用寶寶能夠聽得懂的話告訴他,媽媽要離開一小會兒,但很快就會回來。

但是千萬不要採取如下做法

安全感和愛,是我們生命的底色。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寶寶心靈成長的重要基石,而安全感的建立和父母的教養方式關係密切。

作為主要撫養人的媽媽,一定要能夠及時回應寶寶的需求。當然不一定所有的需求都滿足,但一定要及時回應寶寶,也就是肯不肯都需要給寶寶一個答覆。

相關焦點

  • 寶寶「分離焦慮」哭不停?試試這8招!
    最近很多寶媽在後臺給我們留言問如何緩解寶寶「分離焦慮」,因此今天我們口袋育兒(微信:koudaiyuer)編譯了這篇短文,給大家一個參考
  • 寶寶樹首席育兒官李艾:在寶寶樹,我回歸了做媽媽的本質,那就是快樂
    圖:李艾金樹獎頒獎盛典上分享新手媽媽感受盛典上,李艾大方地分享了作為新手媽媽的感受:當孩子在肚子裡的時候,他的心跳和你的心跳聯繫在一起,當孩子蹣跚學步向你走來的時候,當寶寶牙牙學語對你喊出媽媽的時候,我相信當媽媽一定是快樂的
  • 家有「粘人精」是什麼體驗,寶媽:崩潰,如何應對寶寶分離焦慮?
    但這時寶寶還並不會說話,所以只能用哭的方式,來紓解自己的焦慮情緒,這也就是寶寶進入的第一個「分離焦慮期」。為什麼寶寶都3歲了,還是「分離焦慮」?根據美國相關統計:多數嬰幼兒在8-9個月時開始出現「分離焦慮期」,在1歲左右進入「峰值」,而2歲後又慢慢緩解,直至消失。這時候就有寶媽忍不住問了,不是說寶寶8、9個月大才分離焦慮嗎?我家寶寶已經3歲了,怎麼還是分離焦慮呢?
  • 四招,教你緩解貓咪分離焦慮
    但是如果貓咪過分粘人,會患上分離焦慮,這種情況就需要訓練它了,畢竟你不能時時刻刻陪伴左右。貓咪患上分離焦慮,通常表現為只要你離開它的視線就會喵喵哀嚎、破壞家中的東西、撓門等行為,甚至嚴重的會隨處大小便(床上、沙發上)、不吃不喝、過度梳理毛髮。
  • 《包寶寶》:媽媽的一生,有4個階段的焦慮
    就拿今天的這部《包寶寶》來說吧,它不僅在國內深受大家的歡迎,在國際舞臺上跟其他作品相比也毫不遜色,甚至還拿下了很多獎項。在這部短片當中,大家能看到媽媽和包寶寶之間相處的點點滴滴。整個故事很溫馨,包寶寶的形象也很是可愛。然而僅憑溫馨的故事和呆萌的形象,並不能幫助這部短片脫穎而出。它之所以能拿下那麼多獎項,最終還是依靠隱藏在溫馨故事下的深層含義,那就是分離焦慮。
  • 一和媽媽分開就哭鬧?寶寶的分離焦慮期到了,3種方法巧妙解決
    閨蜜最近跟我訴苦,下班回到家兒子馬上往她身上爬,一直摟著他,吃飯也不撒手,生怕媽媽一放下他就走了,尤其是每天早上出門上班前,幾乎都是外婆把他從媽媽懷裡搶過來,她才能去上班,但兒子在身後大哭,她去上班的心情也不好。閨蜜知道她兒子現在這種情況是一種分離焦慮。這種焦慮大概會從1歲左右開始,和媽媽分開時,就會產生這種分離焦慮感。
  • 寶寶分離焦慮,一入園就生病?你需要提前做好這5點!
    寶寶的入園焦慮一直是媽媽比較頭疼的問題,最近,科長就在後臺收到一位媽媽留言
  • 奧斯卡動畫《包寶寶》:比起小孩,家長的「分離焦慮」更值得重視
    包寶寶開始成長對抗,開始分離焦慮隨著包寶寶長大,包寶寶開始想有自己的生活。街上買菜的時候,它看見路人在玩好玩的,就想跟過去看看,媽媽很著急立刻扔下手中的菜去抱住寶寶,怕寶寶受到任何一點傷害。正一起打太極的時候,寶寶想去跟旁邊的小朋友一起踢足球。
  • 《包寶寶》:從孩子出生到成長,4個階段解析父母的「分離焦慮」
    這部影片講的是一位母親陪伴著一個象徵兒子的包寶寶之間的相處故事,畫風溫馨,角色形象設計軟萌可愛,但這部看似溫情的短片刻畫是中國現代家庭中的一個常見問題——分離焦慮。而這份分離焦慮並不是表現在孩子的身上,而是表現在媽媽的身上。
  • 95%寶寶都存在分離焦慮,嚴重缺乏安全感,如何培養天使寶寶?
    在蘇主任接觸的大大小小案例中非常驚奇的發現,絕大多數的新手爸媽都會在小孩出生後感到非常焦慮。他們共有的問題就是:到底應該怎麼照顧寶寶才能讓寶寶富有安全感?絕大多數的新手爸媽一旦遇到寶寶的問題就會手忙腳亂的,弄得一團糟,更別說照顧寶寶的安全感了。
  • 疫情後遺症 「媽媽不要去上班」,孩子的分離焦慮怎麼破?
    分離焦慮指的是孩子與親人(大部分是媽媽)分別之後,往往會產生焦慮的情緒或者行為,如沮喪、悲傷、害怕、孤單,以及大聲哭鬧、害怕陌生、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等,多出現於學齡前期。 一般來說,分離焦慮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但是,孩子的分離焦慮如果沒有得到積極回應和處理,就會對孩子未來造成影響。 01破壞安全感,影響孩子自信 孩子的焦慮情緒沒有得到有效紓解,很容易破壞安全感。
  • 總是哭著「找媽媽」,離開一會都不行?孩子可能正在面臨分離焦慮
    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或許我們會覺得這是孩子心智不成熟的體現,但是反過來站到孩子的角度上,我們才會深度理解這種分離給娃帶來的焦慮情緒。寶寶總是哭著「找媽媽」,離開一刻都不行?當孩子們開始表現出明顯的依戀情結,分離焦慮也會隨之而來。分離焦慮到底是咋回事分離焦慮是指當孩子與父母分離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影響到正常生活的情緒狀態。
  • 短片《包寶寶》揭露中國教育:面對分離焦慮,父母更需心理斷乳
    《包寶寶》以動畫的形式展示了現代中國家庭的困境:面對與兒女分開,父母總會感到十分焦慮。這種分離教育不僅影響了父母的身心健康,有時候甚至還會影響親子感情。而面對分離焦慮,父母比起孩子更需要心理斷乳。"吃掉"寶寶:在分離焦慮面前,父母的愛極具佔有欲和控制欲在影片的末尾,媽媽流著淚吃掉了包寶寶。這一駭人情節的背後,是導演石之予的媽媽真實說過的一句話:"真希望把你裝回肚子裡,我就能隨時清楚你在哪裡了。
  • 熱依扎產後瘦身沒運動,不想給新手媽媽焦慮
    看起來作為新手媽媽熱依扎也是一直在努力學習,還表示對於產後瘦回好身材的觀點,除了給同樣是女性的媽媽們帶來焦慮之外,還能帶來什麼呢?表示作為新手媽媽,更想和大家分享怎樣減少焦慮。熱依扎的小作文也是引發了不少媽媽的共鳴,大家也紛紛在評論區給她好評,稱終於有明星毫無偶像包袱曬出素顏照,還不願意以產後迅速瘦身來做宣傳。
  • 新手媽媽別焦慮!
    新手媽媽別焦慮!新手媽媽別焦慮!受到妊娠分娩和年齡增長等因素的影響,女性盆底功能疾病往往「不期而至」,漏尿、便秘、陰道鬆弛等情況時有發生。尤其對於新手媽媽這一特殊群體,大部分人往往羞於就醫,導致病情日趨嚴重,進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在我院產後42天檢查時,醫生會建議新手媽媽進行盆底肌功能篩查。
  • 寶寶長期消化不良,醫生教你5招幫助緩解,新手爸媽可收藏
    那麼寶寶在出現消化不良的時候,就要及時的做出調理,不能聽之任之,否則會影響生長發育。寶寶消化不良?新手爸媽們不要干著急,這些方法或能解你的燃眉之急:1、少食多餐少食多餐也是能夠幫助緩解寶寶們出現消化不良食的症狀。
  • 寶寶分離焦慮怎麼辦,怎麼應付黏人寶寶,輕鬆送寶寶入園?
    「分離焦慮」,簡而言之,就是寶寶總是粘著養護人(就是經常照顧他的那個人),一旦養護人不在他的視線範圍,就會害怕哭鬧,等養護人出現,他就會緊緊地黏著抱著,不肯放手,尋找安慰。說白了,就是缺乏安全感。只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寶寶才能無所畏懼地進行更多的探索,認識世界。
  • 寶寶吐奶和溢奶3大區別,新手媽媽要學會4招,防止寶寶溢奶
    初為人母,前一秒看到寶寶吃飽滿足的笑容,很幸福,可沒想到下一秒寶寶就吐奶了,很心疼,還很擔心!寶寶吐奶是新手媽媽常遇到的事情,如何區分吐奶與溢奶?其實生活中,很多媽媽描述的吐奶其實指的是寶寶溢奶。往往這兩者概念傻傻分不清,但我們只要明白一點,那就是溢奶是正常生理情況。
  • 上幼兒園前不處理好分離焦慮,孩子的一生都會被影響
    進行處理後,雖然我能意識到分離焦慮的影響,但情緒上還是會不受控制地心酸。 這是分離焦慮對我的影響。很多人與我一樣,每次面對分離焦慮時,都會哭、鬧、抗拒。 一個今年升高一的女孩,她就讀的高中可以走讀,也可以住讀。走讀要求每天6點半到校,晚上9點半回家。
  • 寶寶一吃奶就哭是咋回事?4個原因,新手媽媽趕緊對照檢查
    最近有不少新手媽媽在育兒群裡提出一個問題:寶寶一吃奶就哭是怎麼回事?明明之前寶寶吃奶的情況很好,一餓就吃且吃的很順暢,但是在5個月後,經常一吃奶就開始哭,而且還有時間段,白天吃奶哭,晚上吃奶就不哭了,很多新手媽媽對此現象表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