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安娜、查爾斯王子、卡米拉一直以來都是英國人們最關注的焦點人物,自從黛安娜死後,卡米拉便名正言順的跟查爾斯走到了一起,即便兩人結婚,卡米拉頭銜也只是:康沃爾公爵夫人卡米拉殿下。而非王妃。
那麼卡米拉為什麼當不上王妃呢?除了民心之外,還有血統,卡米拉雖是貴族,但血統一般,而黛安娜跟伊莉莎白二世一樣都擁有一些斯圖亞特家族、安茹家族的英國王室血統。
歐洲人重視血統是在特定的歷史上形成的,因此歐洲人都非常重視自己的血統,一些研究中國歷史的英國學者就感到非常奇怪,中國人以前也重視血統,為什麼現在從來不提了呢?難道不高貴?
歐洲的起源文明跟中國文明,都帶著一定的神話色彩,神話也是構建文明的必要因素。
《詩經·商頌·玄鳥》中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玄鳥,在古時被稱為鳳凰,它誕下的大商國的先祖契,玄鳥也因此成了商人的始祖,商人尊神,認為「君權神授」,古時人類也建立起來了完全的「祭天大典」,而祭天,也是最重要的國家大事。
但「神」也是可以違抗的,商朝末代帝王商紂王(帝辛),就不再舉行祭天大典,周人以此作為藉口,牧野之戰時,發表了流傳千古的《牧誓》:
今殷王紂維婦人言是用,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昬棄其家國,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
姬發還是以天之命,徵討了商紂王,建立了西周,到西周已有了門閥觀念,血統也開始體現了出來,從西周分封出來的諸侯,都以血統、國家實力來自稱:寡人、餘、不穀、孤。其中孤就是小國之君。
魏晉南北朝時期,琅琊王氏、陳郡謝氏湧現出了諸多人才,王羲之更千古留名,門第之高連皇帝都不敢「高攀」,《南史·侯景傳》中云:請娶於王謝,帝曰: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
唐朝時期還有五姓七大家分別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太原王氏、鄭氏,當年也流傳著這麼一句話: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
既然中國古代也重視血統和門閥,現在為什麼不提了呢?
雖然古人也重視血統,但古人正式血統的範疇跟歐洲人不一樣,中國人注重是家庭血緣、光宗耀祖便是最好的證明,人們以家族作為核心,以子嗣傳承作為大業。
古代跟歐洲也講究「君權神授」,孔子提出了天人感應,作《春秋》時,便認為災異是國君失德而引發的,孔子曾說: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又勸國君:正刑與德,以事上天。
墨子也提出天罰觀念: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
董仲舒吸收了墨子的觀念,又推行孔子的學說,提出了董氏「天人感應」: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氣正,則天地之化精而萬物之美起;世亂而民乖,志癖而氣逆,則天地之化傷,氣生災害起。
其實從這些人的觀點來看,所謂的「君權神授」無非是為了限制皇帝的權力,讓皇帝多以民為主。這跟歐洲的「君權神授」是不一樣的,歐洲血統是完全不可動搖,一旦被賦予了稱號,那麼這個血統就會永遠繼承下去。
但是,在古代中國,血統是可以被取代的,陳勝吳廣的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徹底打破了血統格局,劉邦自稱為赤帝子,斬殺白蛇起義,曹魏、蜀漢、東吳同樣將漢三分天下,曹操更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裡。
古代王朝的不斷更替,讓人們不再重視血統觀念,一些門閥貴族在數千年的變遷下,也走向了沒落。
劉禹錫在《烏衣巷》中寫道: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門閥觀念被打破之後,血統自然就沒有再提了,中國也不在乎什麼血統,因為「人人都是平等」的,中國人還是更加注重維繫家庭血緣,幾千年來,中國人從未忘記讓家族發揚光大,就算自己這一輩做不到,也會培養兒子成材,兒子繼續培養自己的下一代,代代傳承。
中國文明也正式通過這種特殊的文化傳承了下來,歷經5000年沒有出現過任何文化斷層,哪怕是五胡之亂、清兵入關,到最後都是血統大融合,一同傳承發展文化。
英國王室則不一樣,自從英國王室成立以來,不管如何改朝換代,英國王室身上都或多或少有前朝的血脈,血脈傳承至今都沒有斷過。
伊莉莎白二世是英王喬治六世的長女,她通過父親繼承到了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血統,而菲利普親王的母親愛麗絲公主是英國維多利亞的外曾孫女,也就是說兩個人身上都帶著維多利亞的血統。
到今天,英國王室雖然沒有實權,但依舊還保持著血統通婚的舊習俗,正因為他們注重血統,英國王室才不斷的衰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查爾斯王子迎娶卡米拉,算是打破了英國的傳統。
或許正因為這段戀情,伊莉莎白二世始終都不願意將王位傳給他,72歲的查爾斯王子依舊還是儲君,因為查爾斯王子跟卡米拉結婚,民眾的支持力也下跌了不少,英國人們都非常支持黛安娜的幾個孩子。
歐洲人重視血統是歷史遺留問題,在中國歷史文化中,血統相互融合,哪怕是清朝入關後推行「剃髮易服」,但依舊沒有改變中華文明,反倒是華夏文明的兼容性,吸收了女真一族的文明,56個民族也都是華夏一家人。
西方總是宣揚「人人平等」,但又將人分為三六九等,皇室跟皇室之間更是如此。
《中華上下五千年》講述中國5000年的歷史,馬克思曾說過: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歷史就是流淌在我們血液當中的精華,只有真正了解我們自己的歷史,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炎黃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