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大約成書於戰國後期到漢朝初期,記載了中國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巫術等。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地理知識方面的百科全書。
這本書中記載了太多的珍奇異獸,作者對這些異獸的描繪也充滿了神話色彩。在山海經的世界有:變化萬千的女妖;四大兇獸饕餮、混沌、檮杌、窮奇;深海之中有掌管溺斃之人靈魂的「歸墟之國」國內居民為半人半魚的鮫人;通曉前塵卻無法預知未來的一種長著人臉的野獸:狌狌,傳說狌狌能匍匐前進也能像人一樣直立行走,吃了狌狌的肉能跑得飛快,不過狌狌也吃人。
這樣的妖魔鬼怪、珍奇異獸,在《山海經》的世界還有很多,那麼,這些異獸到底存在嗎?難道都是古人憑空創造出來的嗎?山海經中記載的食鐵獸(熊貓)、鹿蜀(斑馬)、當康(疣豬)、兕(犀牛)等,確實真實存在。這一點無疑又把我們拉入了無盡的思索之中……
有些人認為是真實存在的,部分異獸現在找不到原型可能是因為被人類吃滅絕了。為什麼會這麼想呢,看看山海經原文你就知道了:
又東三百曰基山。其如多玉,其陰多怪木。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犭専][訁也],佩之為畏。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尚鳥][付鳥],食之無臥。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流之澤。其中多赤[魚需],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又東三百裡柢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魚去]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每一種異獸在介紹外形之後,都會介紹食效。說真的,對於一個吃貨民族來說,聽說吃了動物就能治好病而且以前也沒有生態平衡的意識,把一種生物吃滅絕還是由可能的。
《山海經》在記載異獸時,還會記載異獸存在時出現的天災異象。比如發洪水的一般都是:蚊、蟲、魚、鳥。旱災一般都是:鼠、蜥、蝗、牛。
因為蟲在水裡產卵,水災來了蟲就變多了,而蟲多了吃蟲的鳥也自然變多了。而當發生旱災,吃草的牛羊會英文沒有食物四處亂竄,吃穀物的老鼠也都竄出來了,老鼠的天敵也會出來。
有些人認為,《山海經》並不是未來講述神靈、異獸,而是為了警醒後人大自然中,什麼是危險的,什麼是安全的。
在上古時代,只是傳承掌握在部落的少數人手中,由於那個時代沒有文字、書籍,只能通過壁畫和口口相傳的形式,將自己一生總結出的各種知識傳授給後人。這些故事,經後人加工,故事裡的人漸漸被賦予了神格,而罕見的生物又因為特殊的生存手段被先人誤認為妖怪。